分享

忠实记录人类历史空前浩劫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9-03

忠实记录人类历史空前浩劫

——萧乾欧洲战场采访足迹

作者:本报记者 戴军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07版)

    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曾于1939年至1946年在英国生活和工作,其间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由学者转为战地记者,以亲身经历向国内发回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战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战地报道。他的一手报道在反映战争血腥残酷的同时,着重展现了盟国军民不屈不挠抵御纳粹侵略的精神。战后他又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的审判等,是经历了二战全程及报道二战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第一人。

    1935年,25岁的萧乾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大公报》任文艺主编兼记者。1939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他作为讲师赴英任教,《大公报》同时委任他为驻英记者。当年8月31日,他从香港赴英。第二天(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双重身份的萧乾抵达英国后,在认真履行教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记者的职责,通过观察和亲历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及战争给英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此外,他还应邀奔走英国各大城市,宣讲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以及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中国文化名人的事迹。

    1942年,萧乾辞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职,攻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他中止学业,以《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身份在英国各地采访,并获准成为盟军随军记者,深入欧洲大陆战场。

    二战中,英吉利海峡的天堑令德国法西斯铁蹄难以轻易踏上大不列颠。为瓦解英国人民的战斗意志,纳粹德国曾于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间,对英国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实施了持续8个月每天24小时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大轰炸对首都伦敦造成巨大破坏,令其成为二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共有10多万幢房屋被毁,近5万人死亡。

    大轰炸的日子里,萧乾常常置安危于不顾,奔走于伦敦街头的残垣断壁间,前后写下数十篇通讯,反映英国军民不屈不挠、同仇敌忾、顽强生存、坚持生产、苦中作乐的事迹。他在1940年11月16日写下的《银风筝下的伦敦》一文中,以纪实的笔触展现了大轰炸给伦敦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英国人民难以摧毁的意志和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同一时间在东方战场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军民。文中写道:“在最漆黑的日子里,伦敦还能笑。破屋栋、送奶车、举重机上全悬着饱经风霜的国旗,颓壁上写着种种谐句。”

    作为战地记者,萧乾用他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空前浩劫中欧洲战场的一个个伟大历史瞬间,前后写下了《大轰炸前夕》《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到莱茵前线去》《从伦敦到巴黎》《血红的九月》《伦敦三日记》《一九四零年的圣诞》《剑桥书简》《旅人行踪》《南德的暮秋》《纽伦堡战犯营》等大量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通讯和特写。除此之外,在旅英6年间萧乾还前后出版了5本介绍中国的专著,内容涉及中国相关知识和近代史、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抗战文艺、中国战况等,广受国外读者欢迎。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