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真的,先不对比伤亡数字和波及范围,单看一点,就可以充分证明二战的残酷性——飞机在战争前线和后方的大量应用,这种空中威胁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威慑力和杀伤力。 纵观人类的战争史,战场的前线和后方真正连为一体,在老实坐家里、田野里刨土豆、大街上走两步都能躺枪上了西天的,就是从二战开始,飞机在战争中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 20世纪初期的战场上,飞机主要是用于成侦察任务,跟热气球的功能差不多。敌我双方最初的对峙甚至比较绅士,很有骑士风范。但不久,大概1915年前后,飞行员开始配机枪手,空战就此打响。 同时,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开始频繁活动,因为飞机性能和航程所限,即便当时还没有雷达探测技术,这些战斗机也多执行的是战略轰炸,比如炸毁或破坏交通枢纽,火药库等等(下图)。针对普通城市和居民的无差别轰炸还比较鲜见。 所以,一战的后方,只要有钱,纸醉金迷的生活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只要不上前线,老实的呆在家里没啥生命危险。后方民众只能从电影新闻,广播,更多的是报纸,宣传海报上来感受战争的存在。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30-40年代,人类战争已经正式发展到了海陆空三维作战,战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大家耳熟能详的敦刻尔克、诺曼底都是海陆空三军配合的大型军事活动。德国的法宝“闪电战”也是空军先行,在空军的配合下,借助是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坦克进行快速进攻或者反击;1944年,德国在诺曼底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也和空军实力不足有关(下图)。 那么在后方呢,举个例子,在1940年8月,希特勒向德国空军下达了“鹰日计划”的作战命令,德国空军全线出击,对英国本土开始轮番强烈的轰炸。早期主要是进行的战略轰炸,没有针对普通城市居民,然而,各种阴差阳错和主观判断之下,求胜心切的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就又想出了一招,即:改变战斗目标,对英国伦敦等主要城市发起夜晚空袭,认为这样不但能有效打击英国本土,还能增加英国老百姓的恐慌感,让英吉利人民精神垮掉,主动投降。于是,1940年的9月7日,德国开始大规模的夜袭伦敦。大轰炸中,伦敦、考文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普利茅斯等几个大城市都连续沉浸在一片火海中,人民伤亡惨重,每一夜过后城市都会大变样。 轰炸结束后,英国国王夫妇走上街头,视察遭到破坏的房屋建筑。此举极大地鼓舞英国人民的斗志。 不过,德国费了大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德国是晚上对英国城市进行无差别轰炸,反而给了英国白天修整备战的喘息机会,这样作为战争有生力量的英国空军却保存了下来,轰炸不仅没能有效摧毁英国的战争潜力,没有击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反而充分激起了英国人民的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英伦三岛,甚至英殖民地的各族人民空前团结。 事实上,被轰炸时间最长的是咱们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长达五年半的时间,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6376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 所以,二战开始,飞机成为了战争主角,即便不是交战区,无论人的高低贵贱,在战争的大后方也时刻有生命危险.。这种遍及所有人类的恐怖性和残酷性是一战所无法比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