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渠宝笈特展下周开幕:送给参观者的装X指南

 随心斋主 2015-09-03

站在这幅画前面,你可以闭上眼睛,就好像自己的精神已经穿越到了当年的“东京”……小贩的吆喝声、酒楼上的谈笑声、乞丐的呻吟声都飞进了耳朵里,后面的人挤着你你也不要让。靠,你们懂得欣赏么?

东晋王珣的《伯远帖》是谈友人分别的伤感,到到现在砖家叫兽们还在为了怎么理解这47个字而争论不休;但是,观赏者不用搞明白这个,反正当年乾隆皇帝拿到它以后激动得够呛,你要是能想想分别的朋友,再涌上一丝愁绪,这观赏就算是成功了。

明代仇英《饯行图》也是讲离别的,不过是画出来的。虽然关于这画的真假还有争议,但是画里的感情可是真真的。就算再没生活经历的人,也曾经到机场火车站给人送行吧?看着画里拱手相送的人们,今日一别不知后会之期,从此天涯两边……你有没有泪盈于睫?

唐朝的冯承素这个人是个书法家,这次展出的是他的《摹兰亭序》;其实,他这一辈子做过的最大的官也就是从七品,虽然是中书省的,但也没什么职权;他就好像一个一辈子就红了一首歌的歌手,一招鲜吃遍天地在后世火了起来,会不会让经常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你有种知己之感?

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先不说这画,就说上面的题记就够吓人的,赵构(宋高宗)、弘历(乾隆皇帝)的都有!据说,这五头牛是“人格化”的,它们不仅有生命、有情感,还有内心世界。当年“立体画”刚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死死地盯着画面看,最后都看出画里藏着的东西了;看五牛图的时候也可以这么着,估计就能体会到作者投入的情感了。

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代摹本),嗯,看这个名字你就知道它是说啥的了。这里面有劝老公谨言慎行的伯宗的贤妻,有心思细腻会哄孩子的孙叔敖的妈妈,充满爱国主义思想、巾帼不让须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而且,最关键的是,还画得很好……妹子们看到这里,应该有对作者还有诸位奇女子有很多感慨和敬仰之情吧!

春天能干吗?当然是踏青游春了!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一幅很有意境的画。曼妙的风景就不用提了,湖面上乘船的妹子也让人浮想联翩呀。“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呀好风光”(误),有没有让你想到和三五小伙伴郊游的日子?这样的作品又怎能不让人神游天外,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作者)写过一篇《道服赞》,这次也会展出。宋朝崇道,道士的地位是很高的;另外,这篇字最大的特点是四字一段,就算不懂古文的断句也能轻易看懂。要是遇到有宗教情怀的观众,看了估计会有种洗涤心灵的感觉,想起古人道骨仙风、隐逸避世的情怀,怎能不站在字帖前悠然神往?

北宋蔡襄的《自书诗》(也叫蔡襄自书诗),是他在从福建回汴梁的路上写的诗。诸位请看好喽,这里面全是七言诗!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您带着妹子(帅哥)站在展台前,想意气风发地把诗念出来的时候,就七个字七个字的念就行了!

古文没标点,您要是断句断错了,那糗可就出大了。比如“七年相别复相逢,墙外千枝依旧红。只有苍颜日憔悴,奈缘多感泣春风”等等,差不多就是这样~

北宋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怎么说呢,很是狂放。这些字和怀素的狂草很像,都有如脱缰野马般无拘无束的感觉。但是,有个问题:万一完全不认识,看它和看鬼画符还有什么区别,就没法装X了!

不要紧,咱可以先背下个开头:諸上座爲複只要弄唇嘴,爲複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麽,爲複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理且作麽生執,若是事,事且作麽生執,著色,著空亦然……停!念到这里,享受着周围崇拜目光的你就可以直接走掉了,再多的话,可就不好背了。

《米芾行书三札》,自然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写的。这个断句问题就要复杂一些了,咱来看看第一札《长至贴》(又叫公议帖):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詹颂之至!芾顿首再拜。嗯,大概就是这么念的,可千万记住了!

宋徽宗赵佶是个才子皇帝,但是《听琴图》这画一直有争议,许多人都说其实不是他画的;但其实这事不重要,关键是,这画多雅啊?不仅人物塑造惟妙惟肖,如果赶上个懂音乐的观众,光凭想象的,没准就能听到从画中传出的美妙琴声,然后慢慢就变得和画里的听众一样了。嗯,若是脑海中浮现出传说中赵佶和如画美人李师师的一段情,那也是极好的……

南宋朱熹的行书《城南唱和诗》也是传世珍品。就算你没去过长沙,也应该知道岳麓书院;朱熹在书院的建设上也投入了不少心血,而这些事就是他和友人张栻在潭州(今天的长沙)游览的时候做的。如果岳麓书院没有三番五次地毁于战火,那么它可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看懂了这些诗,不仅能领略到古时长沙的风景,没准还能脑补到穿越而来的朗朗的读书声……

“昭陵六骏”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死后这些马的形象就被雕在了昭陵;后来,金国人赵霖就把这些马给画了出来。虽然他画的比例有点奇怪,比如马腿略短(看上去颇有柯基犬的即视感),但是这些画在中国书画界的地位可是相当高的。看到这些,能不能让你想到唐代的古战场?如果是和别人一起看展览的,就把你知道的隋唐那点事全都给人说说吧。

《洛神赋》是曹植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不管他是暗恋嫂子甄氏还是确实有感而发,反正元朝书法家赵孟頫用行书写出来的是最出名的。光有赋也不行,看着冰冷的印刷体想美女也是在不够香艳,那就来看看这个又有美丽的词句又有书法的版本吧!神仙美女题材配上优美潇洒又圆润灵秀的字,你正好可以悠然神往地憧憬一下,顺便让周围缺乏想象力的人们看看你的水准……

“傩”的意思是借祭神来驱除厉疫,大傩就是一种类似于驱邪的舞蹈,算是民俗吧。这画是谁画的还真不知道,但是里面的人可是活灵活现的。老有人说活到现在都没见过像样的民俗,老祖宗的东西都失传了,那么看看这个,应该能找回些传统来!要是想好好装一装呢,可以自己去找点相关的知识,到时候别人就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你嘚吧嘚了。

元代画家盛懋的《秋江待渡图》也会展出(此图有说法称藏于台北故宫,但确实在此次展出名单上,可能是两岸交流?)。近树繁茂,远山起伏,中间澄江如练,芦雁惊飞,风吹树杪,一派清秋气氛……其实说起来,同样是还原,中国画讲究的是个意境,西方的画技讲究的是写实,两者各有千秋,不一定谁比谁优胜;这幅《秋江待渡图》在意境上就相当的好,要是你遇到参观展览的外国朋友,可以和他们讲讲这些!

宋代燕肃的《春山图》也是幅名画。画家寄情于山水,按评论的说法,“流露出画家对林泉之乐的向往”……嗯,话说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都厌倦了繁忙而高速的生活,向往着山林隐居;这几年的新闻里,真的有好多人跑去隐居或者种地什么的……那么,你也好好领略下这幅画的意境吧!

明代文征明(文徵明)的《洛原草堂图》是一幅神奇的画。为啥?因为作者他一辈子都没去过洛阳,居然就能把画给憋出来!不过,人家是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所以这也算是正常;虽然咱普通人当不了才子,但是至少可以膜拜一下大才子的作品,对着它指点江山、评头品足,也还是可以的嘛。

作品差不多就说到这里了。其实,从《石渠宝笈》往前数几百年,赵明诚和李清照的《金石录》也是传世之作啊。虽然研究的方向不一样,前者是书画,后者是金石拓本、书籍、古器,但那收藏和考据的性质却是一样的。

不过要是说起来,赵明诚和李清照可苦逼多了。搞着搞着,因为家境越来越差,所以家里的藏品也越来越少,实在是什么“穷三代,毁一生”啊。

而乾隆是皇帝啊,别人有他的条件吗?相比其他的收藏者,他这来头实在太大,要搞点什么东西还不简单?

那《石渠宝笈》收录的、清宫里收藏的的作品都是怎么来的?首先,是大臣献上的;皇上喜欢书画,大臣自然要投其所好;当然,皇上手里的画也不一定都是真货,康熙时期的高士奇就献上了不少画,但是他后来在《江村书画目》里的说法,好多画都是西贝货而且特别便宜,真正的珍品,他都自己留着呢。

然后是购买、罚没等手段,这都不难理解,皇上想掏钱买,有人敢不卖么?抓个贪官抄家就能抄出不少书画来,来源自然不成问题了。另外,还有继承的,顾名思义,就是从明朝(及大顺政权)手中得到的。

说起宫廷里的假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为的使坏。清朝中晚期宫内比较混乱,一些太监偷偷把藏品偷出宫卖掉,再用赝品去充数;民国时故宫工作人员见到几只大木箱,按照题签说明,里面应该全是吴道子、张僧繇、范宽、李唐等人题款的名家名画。等打开箱子一看,全是质量低劣的仿品;估计,这就是宫里人搞的了。

不管是你真心想去看的,还是想去装X的,都赶紧了,过时不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