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

 心明斋 2015-09-03
 欢迎继续学习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

  我们现在生活在“低级思维状态”,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存在很多问题,“物质真实性”和“心物对立”是其中两个常见错误。我们通常认为思维是物质的功能,这样对思维的调整就是对物质的调整。我们的思维和世界的根本能量、世界的源头是一体的,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都建立在“根本能量”的基础上,因此通过对思维状态的调整就能实现对一切物质世界物质状态的调整。

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微观物质的运动状态:由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具有“动”和“静”两种状态,同时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与这种思维状态相应的物质状态自然就有“动”“静”两种状态,因此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微观物质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基本状态。形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低级微观物质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

1 在运动时的微观物质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指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运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体会不到微观物质的作用,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微观物质的作用,比如:生气时扩张力表现出的燥热,剧烈运动后出现的发热、汗出等;

在动态活动中,虽然是离心力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向心力也开始发挥显著作用,这样就必然出现这两种力的互相攻击现象,产生很多痛苦,比如:气郁中出现的火性症状就是两种力互相攻击的结果。

2 在“静”基础上的微观物质状态:我们平时所说的气功正是微观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表现。“气”只有当我们处于比较稳定的静的状态时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被我们捕捉到、体验到。

3 在“专注”基础上的微观物质状态:当我们的思维调整到以“专注”为主的状态时,微观物质这时候相应地表现为“酥暖”。

     构成我们这个世界微观物质的物理特征:
    “与现在这种低层次思维状态对应的微观物质”在物理特征方面呈现为麻、胀、热、暖、酥暖等表现,这些表现是“微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层次”在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是微观物质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反映,是“思维的专注度”在不断提升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应的物质表现。这些觉受都是我们这个世界低层次微观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反映。进入高级物质状态后,高级物质在基本物理特征方面表现得又不一样,比如表现为”清凉”等。

     我们现在所处的“相续性思维状态”具有“动”和“静”两种基本状态,“动”是外张性的,“静”是内敛性的。“动”“静”两种状态是“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的结果,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这两种力在微观物质方面就会有相应的表现。在“相续性思维状态”,“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并存,互相斗争,维持动态平衡关系。微观物质物理特征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正是这种动态平衡关系的反映:

    麻、胀、热及疼痛感:在实证初级阶段,由于受“外源性思维”的影响,我们往往处于激烈的动态中,而实证必须建立在“静”的基础上,因此为了能够进入“静”中,我们很多人往往强迫自己“静”下来。这种强迫的方法必然在物质方面表现为“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互相攻击,并在具体症状方面表现为“位置不固定的游走性的瞬间生灭的疼痛”,而且“多表现为针刺样疼痛”。这种“位置不固定的针刺样疼痛”正是两种力量激烈攻击且以离心力为主的结果。随着实证的进一步发展,“静”的成分越来越大,向心力的力量越来越大这时候虽然“向心力和离心力”还没有停止互相攻击,但因为“静”逐渐稳定,离心力逐渐减弱,动的力量不明显,因此疼痛的位置开始转变为固定的、持续的疼痛;“麻和胀”是相反的,“胀”是“气”聚集的结果,“麻”是“气”不足的结果,二者是相伴而生的。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意者,气也”,“意”这种思维状态和“气”这种物质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在现在这种“意”的“相续性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具有“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

     当我们选择并持续注意某一部位的时候,“气”就会在这个部位聚集,产生“胀”的现象;由于这种注意力是有选择的,无法形成普遍性,这就必然在物质方面表现为“气”在局部聚集,形成“胀”的感觉,而在其他无法形成“选择性注意”的地方,“气”会出现缺失,因此就产生“麻”的感觉。“麻胀”是气机无法均匀分布的表现,是思维执着局部、选择局部所导致的。

暖:在“静”比较稳定,“动”的力量逐渐减弱,“专注力”比较强的时候,微观物质方面就相应地表现为比较美好的“暖”;“暖”分为“局部的暖”和“整体的暖”,“暖”在范围大小方面的变化是“专注力的专注程度”和“‘静’的稳定程度”在物质方面的反映。

酥暖:当“静”很稳定,“专注力”很强的时候,“动”的力量很微弱,这时候就表现为极其美好的酥暖。这时候“动”的力量毕竟没有消失,它还在发挥着潜在的微弱作用,因此这种酥暖仍然是“动”的力量微弱激化的结果。正是由于动的力量没有消失,因此当“静”的力量发展到最大的时候,“动”的力量也就逐渐增大到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程度,这时候最容易产生“静极生动”的极变现象,因此“酥暖”容易产生“静极生动”的变化。在“静极生动”产生后,“酥暖”就消失了。

谢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