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070【鄀国】

 龘龘清欢 2015-09-03

鄀国,春秋时期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国君为允姓,位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最终为楚国吞并。春秋时迁到河南淅川南边内乡县境,称为下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国,曾被秦攻取鄀国都城商密,迁徙后灭于楚,以国为氏的为鄀氏。

鄀国起初都城位于商密,商密又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鄀国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被称为下鄀。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秦国及其盟国晋国两大国联合讨伐鄀国。而秦晋此时的对手楚国派军队助鄀国。商密人向秦师投降,楚师将领被秦师俘虏,于是秦师回国,楚人追赶不及。

公元前622年,鄀国在亲近秦国还是楚国的问题上来回摇摆,秦国攻入鄀都商密,其国土为秦国占有。鄀国人就此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被称为上鄀。迁徙之后,鄀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不知何年最终社稷灭亡,完全被楚人同化。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国几乎灭亡。

楚昭王十一年,吴师撤退,楚昭王回到郢。

楚昭王十二年,吴国击败楚国舟师,楚人又有亡国之忧,于是楚国将都城从郢迁移至鄀,也就是前述的湖北省宜城市一带,以躲避吴国的锋芒。

楚国人习惯称呼都城为郢,于是成为楚国都城的鄀,又被称为北郢(根据《路史·国名纪》)。不知何年楚国都城又迁回郢,一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也就是鄀为楚国都城约六十余年。


历史考证 折叠 编辑本段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考证鄀国器物。他指出,在铭文中,上鄀作鄀,下鄀作蠚。郭举出的例子中铭文有上鄀公和下蠚公等。《中国历史文物》 2001年第1期登载了朱凤瀚的文章《士山盘铭文初释》,介绍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西周器物士山盘,其铭文提到鄀方,可见西周时代已有名为鄀的方国。周宝宏将这个鄀方与春秋时代的鄀国联系在一起。

 话说鄀国与鄀城遗址  
 据《左传?定公四年》载:“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说的是公元前622年,鄀国先背楚靠秦,后又叛秦投楚。于是,秦发兵攻打鄀国,城破。不久楚又夺回。由于鄀背秦向楚,楚穆王便让鄀君举族南迁至楚国腹地。显而易见,位于秦、楚国间鄀(ruò)国最有可能成为“朝秦暮楚”之国,事实果真如此吗?
     鄀国一说因若水(今河南汝水。一说今四川雅砻江)而得名。《系本》云:“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引杜预注:“昌意所封在鄀,鄀乃襄州乐乡矣”。《路史》云:鄀为少昊之后,允姓。周时为子爵国。春秋后期亡于楚国。《辞海》亦载有:鄀,古国名,允姓。有上鄀下鄀之分。上鄀,一作“若”,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后灭于楚,春秋后期为楚都。古文献里鄀、箬、若等字互通。
     史籍中提及鄀国历史有《春秋》《左传》等。在《左传》中有4处记载,先后为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文公五年(前622年)、定公六年(前504年)和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最早的一次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秦、晋伐鄀”。最后的一次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载:“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鄀国从此成了楚国的附庸。这是古籍中所见鄀国迁商密后的一场战争。
     商密在何地呢?晋杜预《春秋左传注疏》云:“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又曰:商密鄀别邑,南乡丹水县也!一般认为在今河南内乡至陕西商州之间。因河南淅川春秋楚墓中曾出土了一件“上鄀公敄人簠”,作器者为楚令尹子庚(卒于公元前552年)。此外,还曾在湖北襄阳山湾春秋中期楚墓中出土有《上鄀公簠》。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明志录·卷六》载:“鄀,秦楚界上小国,今郧阳上津内乡间古商密地,期后乃迁襄阳宜城界。秦入滑窥东诸侯,今入鄀又将有事南方矣!”为何鄀居于此,盖因鄀与商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郧西上津为商始祖契的封地。明万历《湖广总志·国纪》载:契佐禹治水有功,舜使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注曰:今上津县。而淅川县是明成化六年(1470年)从内乡县析置,与上津县交界。商密在今河南淅川无疑。
     值得一提的是,鄀国历史悠久。据说商时以占卜著名,甲骨文卜辞有“若受年”的记载。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西周器物《士山盘》(盘底有铭文8行96字),其铭文提到鄀方,可见西周时代已有名为鄀的方国。据说鄀国有自己的纪年与正朔(鄀正),不用周正,不奉纪周王统年。想必与商朝有某种特殊关系,联想到出土的《若癸鼎》铜器铭文,可知鄀部族首领曾在商王室任要职,职官或爵称为“亚”。
     据清华简《楚居》载:“至熊绎与屈,思(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便)室。室既成,无以纳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若敖酓义(仪)徙居鄀,至焚冒酓帅自鄀徙居焚。”意思是商末周初楚先人南迁途中沿水路经过鄀时,让鄀人来占卜,并最终选择夷屯(今南漳武安镇)这个地方建宗庙,因找不到供品,于是偷窃了鄀国的犝牛来供奉。显然夷屯与鄀相距不远,甚至是近邻。换言之,楚人迁于夷屯后,只需顺今蛮河而下即至鄀地。试想若此地是河南淅川之鄀(商密)的话,没有必要从夷屯又跋山涉水返回河南鄀地“窃鄀人之犝以祭”的道理。及至若敖熊仪时迁都于鄀地(在今宜城县与钟祥县界,汉水与蛮河交汇处。

    “若”是熊仪的出生地),则可知此鄀已成为楚邑,结合《左传·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载有:“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郧,今湖北安陆,一说今湖北郧县)。既然若敖迁于鄀,且“娶于郧”,鄀要么被楚灭,要么远走他乡。而《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有“秋,秦、晋伐鄀。”可知彼时鄀至迟于前635年迁于河南、陕西间商密。公元前478年,楚鄀商密一战,楚俘获了鄀国大臣观丁父。楚武王慧眼识才,随即重用观丁父,使其帅军。观丁父后来协助楚武王克州、蓼,服随、唐,开拓群蛮之地,为楚国建立霸业作出了贡献。
     鄀之爵名不见于文献记载。传世有春秋时期鄀公所作铜器,器铭中鄀或作“蠚(上若下两个虫)”,如《鄀公平侯锰鼎》、《上鄀公敄人钟、簋》、《上鄀公簠》、《下蠚雝(或雒)公緘鼎》、《下蠚公簠》。可知鄀有上鄀和下鄀(即蠚)之分,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认为:南郡之鄀为本国,故称上,上雒之都为分枝,故称下。其中上鄀有鄀哀公、鄀晨公、鄀公敄(左矛右夂)祖孙三代。考虑到《左传》宣公十一年杜预注“楚县大夫皆僭称公”,此鄀器中的“鄀公”或为楚之县公。另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云《下鄀雝(或雒)公緘鼎》出于上雒,即今陕西商洛市。下鄀后被晋所灭,成为晋邑。
     鄀国何时灭亡,史无明文。公元前613年,楚国公子燮与子仪在楚国郢都作乱,胁持初即位的楚庄王“如商密”,此时商密已成为楚邑。由此可推知,鄀国灭亡年当在公元前622—613年之间。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吴楚柏举之战攻入郢都(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次年,吴师撤退,楚昭王回郢。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吴击败楚舟师,楚惧,迁都于鄀。因鄀邻近鄢(今湖北宜城),古文献常并称为鄢鄀之地,甚至有将鄀与鄢误为一地,称鄢鄀。楚昭王返郢具体时间无考,但《左传.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隐约透露这样的信息:“吴将溯江入郢,将奔命焉。”可知此时都城已迁回郢。此外,楚惠王(前488年即位)初年,也曾迁都于鄀,不久又迁回纪郢(今湖北荆州纪南城)。楚定都鄀郢约70年左右。这是后话。
    鄀城据《荆门州志.古迹》载: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乐乡关即今钟祥市双河镇一带。即今陈安村,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0,总面积75万平方米。城墙已毁,有城壕残迹,遗址以西存有春秋至战国间墓葬46座,还有若干局址、灰坑。


相关信息 折叠 编辑本段
鄀国
国君姓氏 不详
爵位 子爵(根据水经注的沔水部分)
国都

1.下鄀商密(河南淅川县寺湾镇一带)

2.上鄀(湖北宜城市东南)

始封此国者 不详
始祖 不详
兴亡年代 不详 至 春秋末期
灭亡原因 为楚国吞并
史书记载 《左传》(始见于僖公二十五年〉

收起
君主列表 折叠 编辑本段

国君

在位时间

备注

鄀公诚

西周晚期


鄀公平侯 春秋早期

鄀公孟城

春秋早期


鄀哀公

春秋早期

鄀公矛人祖父

鄀晨公

春秋早期

鄀公矛人父亲

鄀公矛人(左矛右夂)

春秋早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