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鲁迅公园

 憨痴呆 2015-09-03

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位于东江湾路146号,坐北朝南,东沿甜爱路和欧阳路,西连虹口体育场,北邻大连西路,全园面积22.33万平方米。

上海开埠以后,英国殖民者在与清政府签订的《洋泾浜地皮章程》中规定,殖民当局可以在租界外建立公园和靶子场。当时在今武进路有一个老靶子场,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又在宝山收买土地,建造了一个新的靶子场,其范围东面包括今甜爱路、警察新村,南面包括复兴中学,北面到大连西路,西至现公园办公室东首。光绪二十七年,由上海娱乐场基金会发起并提供部分资金,工部局决定在靶子场附近建造一座公园,该公园采用英国风景园林专家斯德克(W.Lnnes.Stuchey)的规划设计方案,初定名为新娱乐场(又名靶子场公园),光绪二十九年改称虹口娱乐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当时虹口一带日侨甚多,他们习称虹口公园为新公园。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改名为中正公园。解放后,于1951年复名为虹口公园,1967年后,因来鲁迅纪念馆参观的人数空前增加,公园也一度非正式地称为鲁迅公园,但正式定名为鲁迅公园则是在1988年10月19日。

虹口公园原是一个以体育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在1935年江湾体育场建成以前,是上海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在公园局部开放时就设有网球场,以后又陆续增加了曲棍球、草地滚木球、高尔夫球、板球、足球、垒球等球场。1914年共有3.29万人次来园参加各类运动,几乎占年游人量的二成。正因为如此,公园又在次年增设了一条宽18英尺(5.49米)的跑道。东亚运动会的前身远东运动会于抗日战争前在上海举办过三届,其中1915年的第二届和1921年的第五届都在虹口公园举行。1923年,公园又在园西北部建造了混凝土结构的露天游泳池。到1932年,公园有足球场2个、草地滚木球场4个、草地网球场83个、硬地网球场5个、九穴高尔夫球场1个。1933年公园开展了运动节活动,全年共有5.19万多人次参加,共举办20次小型运动会,仅足球、曲棍球的正式比赛就有405场。以后,公园甚至还举办过国际性比赛,比如美国与日本的职业棒球赛都曾在此举行。1941年底日军占领公共租界后,公园的体育活动逐步减少,1951年,虹口体育场建成,公园举办体育活动的历史就此结束。

 

从自然式园林到纪念性公园

 

早期的虹口公园是一个按欧式风格布局的自然风景园。进入大门内是一片圆形草地,草地四周是一条15英尺(4.57米)宽的道路。在草地的东北角有一座用毛石叠砌的西式岩石园,以岩石园纵横交错的园路终点,是一个圆形的石洞。再向西,在草坪与草坪之间的小河上,有一座乡村式的小桥。草坪的西面有湖,湖中小岛上建亭,亭四周密植翠竹。大门附近草坪中央设音乐台,常在此举办音乐会。草坪旁有玫瑰园,园中有玫瑰亭。园西有一片面积约为全园三分之一的大草坪,北部边界设有一个半圆形的花园,中置日晷,花园内有睡莲池。1920年前后,在园内挖小溪、池塘,初步形成水系。池内植水生植物,小溪狭处设浅滩,滩上植灯芯草、蓑花草和其他禾本植物。园内绿化布局也作了较大的调整。

1923年,草花园在音乐台附近落成,园内种植各种草花和温室盆栽花卉,园两边的花坛上,有75种大理花、矮牵牛花、金鱼草和菊花。1933年,在公园北端建亭状紫藤棚,南部筑大假山,溪上建两座平桥,湖边砌了驳岸,在大门内筑圆形大花坛。直到解放初期,园内景观再没有重大的变化。

解放后,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1959年6月,虹口区人民委员会发动社会各界来园参加挖湖堆山的义务劳动,累计达15万人次。至年底,共挖土方5万立方米,形成了一个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最深处为3米的人工湖,堆起了一座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高约22米的土山。此外,在鲁迅纪念馆北部的百花园中挖了一个面积约50平方米的小池,四面堆砌太湖石,池中设汀步。

1960~1964年,又先后在鲁迅墓园和扩建部分全面调整绿化布局:在湖的百鸟山上垒石,建立鹤、鸟房;在大土山西南叠石3600吨,筑水帘洞,后又拆除洞体改为瀑布。“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大门屏障式树丛被废而改成林荫大道,牡丹亭、音乐台、喇叭厅等被拆除,加上在园内到处挖防空洞,使不少景观大为逊色。在这十年间,改建了儿童园和北大门,五曲桥改建为拱桥,在原喇叭厅处建造了四角亭,将竹亭长廊拆除而建造跳伞塔,在湖北岩山脚下新建了水边长廊等。1978年以后,将茶室改建为“百花餐厅”,拆除阅览室建“艺苑”展览馆,拆除跳伞塔建儿童大型电动游乐设施,新建船坞300平方米,改建了柳堤。1985年因大连西路拓宽而占用公园土地1612平方米,大山北端山体须削去一小段,为此又重整地形,筑环山路,山脚重新驳石,围墙改建成钢结构的透墙。

虹口公园的纪念意义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4月29日,日本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在虹口公园被韩国侨民尹奉吉(号梅轩)炸死 。事后,日军在公园里建造了纪念白川的纪念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陆军第71军将其改为“陆军第71军87师、88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该塔后来被毁,为了纪念义士尹奉吉,公园1993年在塔的原址上建造了梅亭,1994年又建造了梅园,均为仿尹奉吉家乡民居形式建造。韩国总统金泳三、金大中,总理李洪九等人都曾来此悼念昔日的抗日勇士。

纪念抗日义士尹奉吉,是虹口公园成为纪念性公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鲁迅先生的纪念。

1956年是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使公园地界向北扩展。公园扩建和改造的总体布置是以鲁迅墓和纪念馆为主体,保留几片大草坪,形成疏朗开阔的空间,再适当配置少量园林建筑,并以道路、湖池、树丛、山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56年10月14日,鲁迅灵柩迁葬于虹口公园,并举行墓前鲁迅塑像的揭幕仪式,10月25日迁墓工作全部完成,公园向公众开放。

 

鲁迅墓的变迁

 

1936年10月19日上午鲁迅逝世。当天,由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毛泽东、史沫特莱、沈钧儒、曹靖华等著名人士组成治丧委员会。22日,鲁迅遗体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当时有十多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近万人参加送葬行列。

万国公墓中的鲁迅墓只是一个小小的土堆,后面竖了一块高71.2厘米、顶宽31.5厘米、底宽58厘米的梯形水泥小墓碑,碑上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瓷制鲁迅遗像,下面刻着年仅7岁的周海婴写的“鲁迅先生之墓”字样。

1946年10月,鲁迅逝世10周年,中华全国文协在上海举行盛大的纪念,到会2000余人。周恩来同志也到大会讲了话。第二天,周恩来、叶圣陶、郭沫若、茅盾、曹靖华、胡风、许广平和群众五六百人来到万国公墓鲁迅墓地祭扫。周恩来、许广平分别在墓前各栽了一棵柏树。

1947年,经鲁迅生前友好和文化界进步人士集资,许广平对墓地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墓地为正方形,南向,占地64平方米,迎面设置了供瞻仰者插花用的4只花瓶,其后是墓椁,再后是许广平设计的野山式圆头墓碑,碑面镶椭圆形瓷制鲁迅遗像,刻周建人所书“鲁迅先生之墓”碑文。

1951年1月,在鲁迅故居(大陆新村9号)之左——大陆新村10号建立了鲁迅纪念馆。次年3月,华东文化部计划在虹口公园重建鲁迅墓,并拟改虹口公园为鲁迅公园。上海市工务局也认为,鲁迅纪念馆原址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故居,贴近10号,地位狭小,在宣传效果上受到极大限制。鲁迅墓在万国公墓内,规模小,且墓穴与汉奸买办为邻,很不恰当,离故居又远,国际友人瞻仰时往返不便。而虹口公园位于东江湾路,距大陆新村故居步行约10分钟,鲁迅生前亦常来此散步,故建议将鲁迅墓迁至虹口公园。

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对虹口公园重新规划,迁建鲁迅墓,并在园内兴建纪念馆。1月中旬,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坟墓迁建委员会”,由市政府聘请鲁迅之家属、友人及华东和上海有关各方面的行政首长组成,市长陈毅亲任主任委员。7月初,为迁建鲁迅墓,虹口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至10月初,新墓穴工程竣工、鲁迅纪念馆完工,周恩来、许广平1946年所栽的柏树亦移种于新墓穴两侧。10月14日上午8点,鲁迅灵柩仪式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巴金、金仲华代表上海人民重献“民族魂”旗于灵柩上。行礼后,由茅盾、周扬、许广平、巴金、靳以、金仲华等10人,将灵柩扶上灵车。9点,灵柩到达虹口公园,由宋庆龄、茅盾、柯庆施等11人扶着,从公园大门缓缓移向墓地。下葬后,巴金、金仲华、茅盾、许广平等人先后致辞,接着便举行了墓前的鲁迅塑像揭幕仪式。

30多年来,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来到墓前瞻仰,10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国际友人在这里留下了的他们的足迹。特别是鲁迅年轻时留学过的日本,每年来此拜谒的日本友人都在10万以上。

 

梅亭,梅园:一个爱国者的故事

 

日本对朝鲜一直怀有狼子野心,早在16世纪,丰臣秀吉就曾有过以朝鲜为跳板吞并东亚建立一个以北京为首都的大帝国的幻想,并曾两次出兵侵略朝鲜。朝鲜军民奋勇抗敌,在明朝军队的帮助下成功击退了侵略者。

此后,日本进入了长达250年的闭关锁国期,日朝之间也暂时和平了一段时期。1868年日本结束锁国体制,进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明治维新,又重新把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的朝鲜。1874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开始把侵略的矛头对准这个温和的邻邦。此后,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步步把朝鲜变成了其保护国。1910年,日本最后迫使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终于把朝鲜变成了其殖民地。

面对日本的侵略,朝鲜人民掀起了激烈的反抗斗争,特别是1919年的“三一”运动,形成了一次席卷全国的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就在这一年,安昌浩在上海组织了“留沪韩国独立运动者同盟”(又称独立党)和“韩国临时政府”。在“临时政府”中担任警务部长兼朝鲜侨民联合会会长的金九又找了一些爱国青年组织了一个“上海韩人青年同盟”(又称“爱国团”),专门刺杀日本侵略者的头目。尹奉吉就是“上海韩人青年同盟”中的一员。

尹奉吉,字镛起,号梅轩,1908年出生于高丽忠清南道礼山的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即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17岁时,他在家乡设夜校,教授贫苦子弟,前后5年不辍。后见日本对韩经济与政治的压迫日益加重,乃孤身前往上海,决心以身报国。尹奉吉在上海加入爱国团,但他公开的身份是给日本军政要人家里送菜。在北四川路上,每天都会看到他一边与路上的日军士兵或日本侨民打招呼一边骑着黄鱼车前往日军兵营的身影。

1932年4月,日军为了庆祝在“一·二八”事变中取得的“胜利”,决定在虹口公园举行盛大的“天长节”庆典。爱国团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派尹奉吉和李东海潜入会场,投弹行刺。4月29日早晨,金九开车送尹奉吉和李东海去虹口公园,见日军戒备森严,连公园的围墙上都架起了机关枪,担心尹和李同时遭到日军盘问,口径不易统一,乃临时决定由尹一人进入公园行刺,李在园外接应。

尹奉吉由于平时给日军送菜,因此跟很多人都认识,不仅顺利进入园中,而且在园内东走西逛,丝毫没有引起日军的怀疑。庆典开始后,他来到台前右侧10米左右的记者和侨民群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先是举行阅兵式,日本前内阁陆相、日本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海军第五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中将、陆军第九师团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及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松井仓松等军政大员陆续登上检阅台,接着是各国使节和来宾来到台前左右的位置上就座。一小时后,阅兵结束,各国来宾散去,场内只留下一万多名日军和日侨,接着就举行“天长节”庆典。日本军政要员相继到台前发表演说,全场士兵欢呼狂叫。11时许,天气突变,原本晴朗的天空竟下起了毛毛细雨。这时,庆典正进入高潮,日军万人冒雨齐唱国歌。尹奉吉趁日人狂热、无暇他顾之机,猛然揿下引爆弹簧,将装满炸药的水壶“呼”地一声扔上了检阅台。水壶准确地飞到了检阅台中央,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台上的两面巨型日本国旗和那座新搭建的检阅“哗啦啦”一下子倒塌,台上日军要员死的死,伤的伤,白川义则重伤,5月26日在上海不治身亡。

尹奉吉看到行刺成功,高兴得拍手称庆。当然日本侵略者是不会放过他的,他被抓到东京受审,最后在日本金泽英勇就义,时年25岁。

1946年,韩国政府把尹奉吉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尊其为民族英雄,并建立纪念堂,设立“梅轩事业纪念会”,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自1988年起,“梅轩事业纪念会”每年4月29日都来鲁迅公园举行追慕仪式。1993年,鲁迅公园建造了梅亭,是一幢富有朝鲜民族建筑风格的二层亭阁。次年,又建造了梅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尹奉吉的敬意。

 

富有人文气息的景区

 

鲁迅墓  位于公园中部,占地1600平方米。墓地呈长方形,用2000多块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共有三层平台:第一层与道路连成一个小广场;二层平台是一块长方形天鹅绒的草坪,草坪中央矗立着鲁迅铜像,平台两侧各有一个封闭式花坛,植樱花、海棠、腊梅等花木,还有日本友人栽植的龙柏、桂花、翠柏等;三层平台左右有两株胸径达0.4米的广玉兰,正面是一座高5.28米、宽10米的花岗石墓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镏金手书“鲁迅先生之墓”,碑旁有许广平、周海婴亲植的桧柏。平台两侧墓道为石柱花廊,植紫藤、凌霄、墓地前面是一片碧绿如茵的草坪。墓碑后面从东到西,是屏风式土山,遍植香樟,山麓林缘植有樱花、夹竹桃等树木。

鲁迅铜像高2.1米,为鲁迅安祥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椅子的扶手上,面容坚毅而亲切,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基座上镌刻着鲁迅“1881~1936”的生卒年份,上部的花饰浮雕采用鲁迅生前亲自设计的《坟》一书扉页的云彩部分。

鲁迅纪念亭  位于鲁迅墓南端的土丘上,与墓地构成轴线。亭建于高1.38米、面积60平方米的方形平台上,方形,攒尖顶,砖木结构,面积31平方米。亭四角为毛石块石檐柱,水磨石横梁,杉木作椽木和檩条,上铺望砖和青瓦。亭内毛石地坪,除东西间的走道外,四周设置了高0.45米,宽0.75米的石板凳。亭三面环水,水中植有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向北能远眺墓地全景。

松竹梅区  位于纪念亭东南,鲁迅纪念馆北部,面积8000平方米。景区里小径曲折迂回,地形起伏自然,中间有一片草坪,四周布置树丛。小区南端成片栽竹,在中部和东北部的起伏地形上种植雪松、黑松、罗汉松、白皮松,西北面植腊梅,西南面为桃花树种,其余地方种植玉兰、桃花、樱花等花木。整个景区曲径通幽,红梅翠竹,松柏常青。

友好纪念钟  位于松竹梅区北部,于1984年庆祝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时建造。钟座建在高0.6米、面积为230平方米的平台上,座高3米,为双手高举友好钟的装饰性造型。电子钟长、宽、高均为1.8米,外圈上下两端有约0.2米宽的缺口,使钟体呈“中”字型。钟座上有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王震的题词:“中日青年世代友好”。在平台上东、西、南三面设计了三组与花坛组合的景灯,景灯杆粗0.1米,黑色、灯罩为乳白色。钟座的南面是由常绿树木组成的绿色背景,北面和东面是草坪,并面对着开阔的湖面。

柳堤  位于公园东部,沿着河岸逶迤向南,直至鲁迅纪念馆,全长800余米。北端两侧临水,东侧依墙,沿墙植高绿篱,中间穿插各种观花观叶植物。沿湖布置不规则点状树丛,其间密植夏季盛开的夹竹桃、花石榴、金桂、木芙蓉。

柳堤南端有荷花池,面积约为700平方米。柳堤终点的河面西折而成睡莲池,面积270平方米,池内植有三个品种的睡莲。

北大山  位于园北,占地1.5万平方米,山体长约150米,构成公园的竖向主景。山前一片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的缓坡草坪,满山苍翠,层林叠嶂。主峰位于大山东侧,高22米,上有一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平台。主峰西侧为次峰,高约20米,峰南有瀑布顺黄石叠砌的山坡倾泻而下,注入小池。次峰西南侧为高12米的配峰,峰南的缓坡上有圆形玉兰亭,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7平方米,亭四周均植白玉兰。亭旁山体横断成狭谷,一条山径穿越其中,两边垂挂黄馨。

大湖双岛  鲁迅公园共有3.44万平方米的水面,主体是一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大湖。以大湖为中心,从北向南散布着池沼、溪流,水体有分有聚,有动有静,纵贯全园,连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大湖中对峙大小两岛。小岛位于东侧,面积约700平方米,有桥与柳堤相连,岛上遍植棕榈、橘树;具有鲜明的南国风情,故称海南岛。大岛位于西侧,面积3000余平方米,名湖心岛,岛上地形起伏,密植观叶、观花、观形树木,是观赏景观和四季变化的主要景点。

水边长廊  位于大湖东北,大山之南,是集亭、台、廊于一体的一组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仿琉璃瓦顶,总面积600平方米。最西端是一座面积为20平方米的四角攒尖亭,以20余米的临岸曲径与一座面积为70平方米的长方形游廊相联结。廊南三面开敞,局部用扁铁作装饰性分隔,一面为墙,墙面上镶嵌一幅瓷砖的江南水乡风景画。廊南三层台阶下是临水平台,廊北一层台阶下,又有另一座面积约100平方米的临水平台。台前水池里植睡莲,东面是喷泉,东南角有一组台阶式瀑布。游廊东头有一座棚架与之垂直相交,棚架上攀木香。再经过曲折的走廊,进入最后一只长方形亭,亭南有汀步可达北平台。

百鸟山  北大山的余脉向南绵延成百鸟山,占地约7000平方米,贯穿于公园北区中部。山高9米,在起伏的山丘上散点黄石,密植红叶李、樱花、海棠等特色树种。

立鹤亭  位于百鸟山西南,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六角重檐,攒尖顶,脊端翘起,两层檐之间有装饰性花窗,亭顶置高0.6米的立鹤,面积19平方米。亭周围叠砌黄石,有小道上下盘绕回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