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侵蚀而死:旧书的神奇地貌学再造

 成长相对论 2015-09-04

How The West Was Won And Where It Got Us R.E.M. - New Adventures in Hi-Fi

利维坦按:这算我最近几年看到过的最精妙、最震撼的一组作品了。我个人觉得,拉瑞米非常敏感地意识到,“纸质书籍的消亡”,可以从字面和隐喻两重意义上进行艺术创作。在字面意义上,他将纸质(旧)书籍用物理性破坏的手段毁掉其阅读功能;从隐喻的意义上,他又把“消亡”转化成为了一种星球的地貌学特征,不论丘陵、山脉、海浪还是原野,纸张的生命同我们的出生、成长、死亡、消失一样,最终成为了无法追加意义的垃圾。


德国导演赫尔佐格说过:“文明就像是混乱和黑暗的深洋上面薄薄的一层冰。”我觉得他说这句话是极其绝望的,类似那些反出生主义者们看待人类这个物种所持有的观念。进化没有目的。



文/Kimberly Mok

译/tfn1981(已授权)

原文/www.mnn.com/lifestyle/arts-culture/stories/artist-carves-vintage-books-into-astoundingly-intricate-3-d


随着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越来越流行,硬皮书将来的用途开始成为一大疑问。法裔加拿大籍艺术家盖·拉瑞米喜欢使用光线、零碎的生活用品和完全使用旧书塑造的造型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富有创意并采用透视风格,通常是经过细致雕刻的三维风景画,而且看起来极为逼真。




生活在蒙特利尔的拉瑞米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很出众的艺术家,他既是艺术家、作家和导演,还是作曲家和人类学家。《文献》(Biblio)和《长城》(The Great Wall)是他的旧书系列雕塑,从山脉风景和禅宗花园,到佩特拉庙这样的真实考古学遗迹,都成为他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拉瑞米一直在思考旧书的用途,他为自己的作品写过一段较为深刻的注释。在过去的30年里,他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人类意识和认知方面,他将其称为“文化侵蚀”,这也包括对书的侵蚀。下面就是他的注释:


文化在兴起之后逐渐变得陈旧,最终被新的文化所替代。对于文化的消失,有些人的做法是找到替代品并且消灭旧文化。现在,有人告诉我们纸质的书籍最终必将消亡。而以空间场所形式存在的图书馆也将最终消失。有人可能会说:这又怎么样呢?我们难道不应该相信“新技术”能够改变我们当前存在的困境并且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吗?即使我们可能需要更改世界上所有书籍的内容,这不也是因为我们采用解析知识(译者注:经过论证和详细证明的知识)支配感性知识的需要吗?


因为意识到我们现在对于解析知识已经过于依赖,拉瑞米以这些图书卷册为材料进行雕刻,他的目的在于表现书籍的象征意义。正如拉瑞米所指出的,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出生、生活和死亡,甚至连我们到底是什么都是存在那么多未知的神秘。他认为:“最终的知识形态很可能是对历史上所有知识积累的侵蚀。


因此我在书本上雕刻了这些山水造型,绘制了一些浪漫的风景画。堆积如山的废旧知识实际上揭示了它们的本质:山脉。它们被侵蚀了一点后就变成了丘陵,最终它们变得平坦并且最终成为原野,它们所在的地方空空如也,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堆积如山的百科全书是一种无言的告白,小岛上的云雾擦去了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关于我们的知识。





园林之书


局部细节


峡谷之书


穿越圣经的岩洞


局部细节


星象与山峰


书之浪


居然有一本《藏汉大辞典》


书上的休眠火山


拉瑞米非常擅长将书页处理成地层结构的效果


佛的造像


雅各布·艾博特的绿丘




禅意之书



三卷本的峡谷




从平原到隆起的山脉


局部细节



《连线》杂志……



落日之书


建筑之书


陡峭之书


局部细节


像印章,又像一个微观的盆景


一部佛教著作形象化,成为了石窟


《韦伯斯特新二十世纪词典》上的山洞


12本书连成了山脉


一本郁郁葱葱的书籍


岩石与绿地之书


海岛之书


盖·拉瑞米


没有看够?拉瑞米的个人网站:

guylaramee.com










利维坦T恤售卖在即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QQ1575711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