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不该学《弟子规》?

 汉青的马甲 2015-09-04



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兴起,许多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又重新进入了父母们的视野。然而对于到底该不该不教《弟子规》?表面上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然而背后也颇有些可谈之处。


一些家长认为学习《弟子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风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系统教起,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做起。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礼仪的好处,利人利己。


《弟子规》是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事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好读物。学习《弟子规》和其他传统经典,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方法,还能从小让孩子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等好处。这样的孩子人见人爱、人亲、人敬,将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而有另外一种看法也应该参考,从古代蒙学开始说起,清代曾有首《村学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蒙学的场景:“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 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这里所提到的三部,《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合称“三百千”,也就是中国古代最为常用的训蒙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选用何者,亦各有侧重。齐如山记载,在学生入学时,先生即会对其进行考量:如果家里只是抱着让孩子略识几个字,将来好去做学徒的心思,那便从《百家姓》开始读,略认得一些常用字便可以结束教育;然而若是要好好读书、参加科举的,那便通常会用《三字经》开蒙,因为它内中所涉甚广,不但有“概括论经史的意义”,而且重在教导小孩做人的道理。


由此亦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蒙学体系中,本身存有两种不同的教育思路:一种偏于“实用性”,希望教给孩子的是“即刻可用”的知识;另一种则遵从儒家的传统,以培养“君子”、追求人格的完成为最终的目标。那么,《弟子规》在传统蒙学中,又属于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台湾龚鹏程教授在谈及大陆的“读经热”时曾经指出,在识字启蒙所用的教材中,《弟子规》是“最差的一本”:对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而言,《弟子规》实际上是一种窄化,它的主导思想“就是为了规范孩子,教小孩要乖、要听话、要守规矩。这其实深层次地显示了成年人的一种威权心态,不是要教孩子怎样认识世界,而仅是告诉孩子规矩就是这样的,遵守现存的秩序就行了。我们还让孩子以此来作为国学入门,与古代帝王让百姓做顺民有何不同呢?”相比之下,《三字经》、《千字文》都从对宇宙的描述、对人性的理解入手,至少显示出了“站在高处”的格局,可以让孩子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世界。(《龚鹏程:国学经典阅读不是为了培养乖小孩》)


回到《弟子规》本身,其中的某些思想亦颇有问题。如在第二段中,它反复强调“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些要求——要孩子对父母绝对顺从,甚至去爱不爱自己的人,忍受双亲的粗暴行为,实际上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一再受到批判的部分。它否决了孩子的独立人格,抹杀他们的感受,将亲子之间的关系固化为冰冷僵硬的“绝对顺从”。而其中所倡导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亦是对世界观的一种狭隘化与固化,与现代教育的理念愈发背道而驰。


我们提供给孩子何种教育,实际上都是为一个目标服务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是孔子、古希腊哲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者,最终的目标都指向了同一个——成为“完整的人”。孔子曾经留下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君子不器”,我们亦可以如是理解:国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而是为了让他们懂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东西,最高尚的东西,最优雅的东西,培养他们理解、感受、发现的能力,最终让他们健全的人格得以自由自在地生长。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的。



甚至有大学新生报到,校方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间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有无必要让大学生读《弟子规》,《弟子规》是否一无是处……这些均是“伪问题”。大学教育学生,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更不是墨守成规和一锤定音,而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平台,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生活,思考经典。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建议,在让大学生读了《弟子规》之后,也无妨读读“批评文章”,听听“反对声音”,永远都不会有坏处。

转载自:礼韵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