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诊

 寂寞在繁衍 2015-09-04
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
  一、舌色
  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 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故《舌苔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舌鉴辨正·红舌总论》亦说:“全舌淡红,不浅不深者,平人也。”
  外感病轻浅阶段,尚未伤及气血和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现淡红;内伤杂病中,若舌色淡红明润,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病情尚轻,或为疾病转愈之佳兆。
  (二)淡白舌
  【舌象特征】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舌色白,几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不载血以上充舌质,致舌色浅淡。故《舌鉴辨正》认为淡白舌是“虚寒舌之本色。”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三)红舌
  【舌象特征】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
  【临床意义】主实热、阴虚。
  【机理分析】 由于血得热则循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或因阴液亏乏,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舌胎统志》说:“舌本之正红者,为脏腑已受温热之气而致也。”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辨舌指南》说:“舌色鲜红,无苔点,舌底无津,舌面无液者,阴虚火炎也。”
  (四)绛舌
  【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机理分析】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热人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瘀滞.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故舌呈绛色。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人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愈甚。《辨舌指南》说:“绛,深红色也。心主营、主血,舌苔绛燥,邪已人营中。”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辨舌指南》说:“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
  (五)紫舌
  【舌象特征】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舌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舌红而泛现紫色者,为紫红舌;舌绛而泛现紫色者,为绛紫舌;舌体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不高于舌面者,为斑点舌。
  【临床意义】主血行不畅。
  【机理分析】紫舌多由淡白舌或红绛舌发展而成,故其主病即是在淡白舌或红绛舌的基础上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改变。
  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可能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是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者,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流缓慢所致;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等。
  淡紫舌多由淡白舌转变而成.其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或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所致。
  紫红舌、绛紫舌多为红绛舌的进一步发展.其舌紫红、绛紫而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人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所致。

舌形
  舌形是指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方面的特征。
  (一)老、嫩舌
  【舌象特征】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机理分析】舌质老嫩是舌色和舌形的综合表现。舌质老和嫩是辨别疾病虚实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如《辨舌指南》所说:“凡舌质坚敛而苍老,不论苔色白、黄、灰、黑,病多属实;舌质浮胖娇嫩,不拘苔色灰、黑、黄、白,病多属虚。”
  实邪亢盛,充斥体内,而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气血不足,舌体脉络不充,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寒湿内生,以致舌嫩色淡白。
  (二)胖、瘦舌
  【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临床意义】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机理分析】舌淡胖大者,多为脾肾阳虚,津液输布障碍,水湿之邪停滞于体内的表现。
  舌红胖大者,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所致。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此外,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困舌局部血络郁闭,呈现青紫肿胀者.多无全身辨证意义。
  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舌失濡养所致。舌体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见于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三)点、刺舌
  【舌象特征】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
  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
  点和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可合称点刺舌。点刺多见于舌尖部。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
  【机理分析】点刺是由蕈状乳头增生,数目增多,充血肿大而形成。舌生点刺,是邪热内蕴.营热郁结,舌络充斥所致。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观察点刺的颜色.可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病情的轻重。如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人营血而气血壅滞。
  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一般可区分热在何脏.如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四)裂纹舌
  【舌象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沟裂中并无舌苔覆盖。舌上裂纹可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可见于全舌,亦可见于舌前部或舌尖、舌边等处,裂纹可呈现“人”“川”“爻”“∫”等形状,严重者可如脑回状、卵石状,或如刀割、剪碎一样。
  【临床意义】 多由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侵所致。
  【机理分析】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因邪热内盛,阴液大伤,或阴虚液损,使舌体失于濡润,舌面萎缩所致。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则多属脾虚湿侵。因血虚不能上荣于舌,或脾失健运,湿邢内侵,精微不能濡养舌体,皆可使舌体出现裂纹。
  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较浅的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觉者,称先天性舌裂,应与病理性裂纹加以鉴别。
  (五)齿痕舌
  【舌象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临床意义】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机理分析】 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亦有舌体不大而呈现齿痕者.是舌质较嫩的齿痕舌。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多为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者.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者,可为先天性齿痕舌,病中见之示病情较轻,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舌态
  舌态,指舌体的动态。舌体伸缩自如,运动灵恬,为正常舌态。提示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常见的病理舌态包括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
  (一)痿软舌
  【舌象特征】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临床意义】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
  【机理分析】 痿软舌多因气血亏虚,阴液亏损,舌肌筋脉失养而废弛,致使舌体痿软。
  舌痿软而淡白无华者,多属于气血俱虚。多因慢性久病,气血虚衰,舌体失养所致。
  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者,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所致。
  舌红干而渐痿者,乃肝肾阴亏,舌肌筋脉失养所致。
  (二)强硬舌
  【舌象特征】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板硬强直。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人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
  【机理分析】 由于舌能调节发音,故强硬舌多兼见语言謇涩。《千金要方》说:“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辨舌指南》说:“凡红舌强硬,为脏腑实热巳极。”说明舌强硬虽为局部表现,但与内在脏腑病变密切相关。
  强硬舌多因外感热病,邪人心包,扰乱心神,致舌无主宰;或高热伤津,筋脉失养,使舌体失其柔和之性,故见强硬。或肝风夹痰,风痰阻滞舌体脉络等,亦可使舌体强硬不灵。
  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者,多因邪热炽盛所致。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中风先兆。
  (三)歪斜舌
  【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多见于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机理分析】 《辨舌指南》说:“若色紫红势急者,由肝风发痉,
  宜熄风镇痉,色淡红势缓者,由中风偏枯;若舌偏歪语塞,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者,偏风也。”多因肝风内动,夹痰或夹瘀,痰瘀阻滞一侧经
  络,受阻侧舌肌弛缓,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如常,故伸舌时向健侧偏斜。图3-6歪斜舌
  (四)颤动舌
  【舌象特征】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轻者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亦抖颤难宁。
  【临床意义】为肝风内动的征象。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等所致。
  【机理分析】凡气血亏虚,使筋脉失于濡养而无力平稳伸展舌体;或因热极阴亏而动风、肝阳化风等.皆可出现舌颤动。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者,多属血虚动风;新病舌绛而颤动者,多属热极生风;舌红少津而颤动者,多属阴虚动风、肝阳化风。另外,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五)吐弄舌
  【舌象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者,称为弄舌。
  【临床意义】一般都属心脾有热。
  【机理分析】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吐弄舌亦可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六)短缩舌
  【舌象特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短缩舌常与瘙软舌并见。
  【临床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机理分析】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者,多属寒凝筋脉,舌脉挛缩;或气血俱虚,舌失充养,筋脉痿弱而显短缩。舌短缩而胖.苔滑腻者,多属脾虚不运.痰浊内蕴,经气阻滞所致。舌短缩而红绛干燥者,多属热盛伤津,筋脉挛急所致。总之.病中见舌短缩.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此外,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显现出舌短缩,但无辨证意义.应与短缩舌鉴别。

舌下络脉
  正常人舌下位于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大络脉,称为舌下络脉。其管径不超过2.7mm,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连线的五分之三.颜色暗红。脉络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排列有序。绝大多数为单支.极少有双支出现。
  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血络等变化。
  望舌下络脉的方法是:让病人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有无异常。
  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皆为血瘀的征象。其形成原因可有气滞、寒凝、热郁、痰湿、气虚、阳虚等.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
  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早于舌色变化,因此,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望舌苔
  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燕化胃中食浊而产生。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一、苔质
  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
  【舌象特征】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叉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机理分析】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辨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舌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气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人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人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二)润、燥苔
  【舌象特征】舌苔润泽有津,于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苔质粗糙,扪之碍手.称为糙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机理分析】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布露舌面的表现。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主湿。如寒湿内侵,或阳虚不能运化水液,寒湿、痰饮内生,都可出现滑苔。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巳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滋润而干燥。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属津液输布障碍。
  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故《辨舌指南》说:“滋润者其常.燥涩者其变;滋润者为津液未伤,燥涩者为津液已耗。”
  此外,《察舌辨证新法》指出:“湿症舌润,热症舌燥,此理之常也。然亦有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而反燥者,热症传人血分,舌反润者 ·”说明舌苔的润、燥、滑、糙(涩)形成的机理不是单一的。
  (三)腻、腐苔
  【舌象特征】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称为腻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称为腐苔。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临床意义】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皆主疲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机理分析】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所致。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舌苔白腻而滑者,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气机阻滞;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是脾胃湿热,邪聚上泛;舌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腑气不畅。
  腐苔的形成,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脓腐苔,多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正气胜邪之象,是病邪消散;若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者,为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四)剥(落)苔
  【舌象特征】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赴光滑无苔而可见舌质。
  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舌前半部苔剥脱者,称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脱者,称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脱者,称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花剥苔;舌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一小块者,称为鸡心苔;舌苜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者,称为镜面舌。舌苔不规则地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称为地图舌。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苫质颗粒,或舌乳头可见者,称为类剥苔。
  【临床意义】 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机理分析】剥脱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舌所致。由于导致胃气、胃阴亏损的原因不同.损伤的程度亦有轻重,因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剥脱苔。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镜面舌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胃乏生气之兆,属阴虚重证;舌色眦白如镜,甚则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虚。阳气虚衰,病重难治。舌苔部分脱落,未剥脱处仍有腻苔者,多为正气亏虚,痰浊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剥苔的范围大小,多与气阴或气血不足程度有关。剥脱部位,多与舌面脏腑分布相应,如舌苔前剥,多为肺阴不足;舌苔中剥,多为胃阴不足;舌苔根剥,为肾阴枯竭。
  总之,观察舌苔的有无、消长及剥脱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舌苔从全到剥,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舌苔剥脱后,复生薄白之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
  辨舌苔的剥落还应与先天性剥苔加以区别。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五)偏、全苔
  【舌象特征】舌苔遍布舌面,称为全苜。舌苔仅布于前、后、左、右之某一局部,称为偏苔。
  【临床意义】病中见全苔,常主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之征。舌苔偏于某处,常示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
  【机理分析】舌苔偏于舌尖部,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已先伤;舌苔偏于舌根部,是外邪虽退,但胃滞依然;舌苔仅见于舌中,常是痰饮、食浊停滞中焦;舌苔偏于左或右,常提示肝胆湿热之类疾患。
  偏苔应与剥苔相鉴别,偏苔为舌苔分布上的病理现象,并非剥苔之本来有苔而剥落,以致舌苔显示偏于某处。若因一侧牙齿脱落.摩擦减少而使该侧舌苔较厚者,亦与病理性偏苔有别。
  (六)真、假苔
  【舌象特征】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像从舌体上长出者,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若舌苔不紧贴舌面,不像舌所自生而似涂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者,称为无根苔,即是假苔。
  【临床意义】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
  【机理分析】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真苔是脾胃生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苔有根蒂,故舌苔与舌体不可分离。假苔是因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旧苔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故苔无根蒂.刮后无垢。
  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
  新病出现假苔,乃邪浊渐聚,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是胃气匮乏,不能上潮,病情危重。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刮后却见已有薄薄新苔者,是疾病向愈的善候。
苔色
  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变化需要同苔质、舌色和舌的形态变化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一)白苔
  【舌象特征】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白苔有厚薄之分,苔白而薄,透过舌苔可看到舌体者,是薄白苔;苔白而厚,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者,是厚白苔。
  【临床意义】可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机理分析】白苔为舌苔之本色,是最常见的苔色,其他苔色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
  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苔薄自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苔薄白而干,多由外感风热所致。
  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二)黄苔
  【舌象特征】舌苔呈现黄色。根据苔黄的程度,有淡黄、深黄和焦黄之分。淡黄苔又称微黄苔,苔呈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苔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深厚;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黑色苔。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腻等苔质变化。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同时出现。
  【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
  【机理分析】邪热熏灼于舌,故苔呈黄色。苔色愈黄,说明热邪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甚,焦黄苔为热极。
  舌尖苔黄.为热在上焦;舌中苔黄,为热在胃肠;舌根苔黄,为热在下焦;舌边苔黄,为肝胆有热。
  舌苔由白转黄,或呈黄白相兼,为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故《伤寒指掌》说:“白苔主表,黄苔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黄苔专主阳明里证。辨证之法,但看舌苔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必纯黄无白,邪方离表入里。”
  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人里。
  苔淡黄而润滑多津者,称为黄滑苔,多为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所致。
  苔黄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大,扪之糙手者,称黄糙苔;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状.称黄瓣苔;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称焦黄苔。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黄苔而质腻者,称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
  (三)灰黑苔
  【舌象特征】苔色浅黑,称为灰苔;苔色深灰,称为黑苔。灰苔与黑苔只是颜色浅深之差别.故常并称为灰黑苔。灰黑苔的分布,在人字界沟附近苔黑较深,越近舌尖,灰黑色渐浅。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
  【机理分析】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中,亦可见于寒湿病中,但无论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如《敖氏伤寒金镜录》说:“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又说:“若见舌胎如黑漆之光者.十无一生。”但亦有苔灰黑而病轻,甚至无明显症状者,如吸烟过多者,可见舌苔灰黑。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在寒湿病中出现灰黑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成,其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在热性病中出现,多由黄苔转变而成,其舌苔灰黑必干燥无津液。
  舌边舌尖部星白腻苔,而舌中舌根部出现灰黑苔,舌面湿润,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舌边舌尖见黄腻苔.而舌中为灰黑苔,多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所致。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者,无论是外感内伤,均为热极津枯之证。苔黄黑者,为霉酱苔,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舌面所致,亦可见于湿热夹痰的病证。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察舌之神气和胃气
  舌象有神气、有胃气者,说明病情较轻,正气未衰,或疾病虽重,但预后较好;舌象无神气、无胃气者,说明病情较重,或不易恢复,预后较差。
  1.舌之神气
  舌神是全身神气表现的一部分。无论舌象如何变化,通过观察舌神的有无,可把握体内气血、津液的盈亏,脏腑的盛衰及疾病转归之凶吉等基本情况。《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指出:“神也者……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变化不可离,斯须不可去者也。”
  舌神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舌体的色泽和舌体运动两方面。舌之颜色反映气血的盛衰,舌体润泽与否可反映津液的盈亏,而舌体运动可反映脏腑的虚实。舌色红活明润,舌体活动自如者,为有神气;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者,为无神气。其中尤以舌色是否“红活润泽”作为辨别要点。有神之舌,说明阴阳气血精神皆足,生机乃旺,虽病也是善候.预后较好;无神之舌,说明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已微,预后较差。正如《辨舌指南》所说:“荣者谓有神,……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2.舌之胃气
  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是否有根表现出来。有根苔提示胃气充足,无根苔提示胃气衰败,是无胃气的征象。正如《形色外诊简摩·舌苔有根无根辨》所说:“前人只论有地无地.此只可以辨热之浮沉虚实,而非所以辨中气之存亡也,地者苔之里一层也,根者舌苔与舌质之交际也;无苔者胃阳不能上蒸也,肾阴不能上濡也。”
  (二)舌质舌苔综合分析
  舌苔和舌质的变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义各有侧重。一般认为,舌质颜色、形态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舌苔的变化,主要与感受病邪和病证的性质有关。所以,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察舌苔重在辨别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指出:“观舌体,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然而人是有机的整体,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舌象与机体的脏腑、气血以及各项生理功能都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诊病时,不仅要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还应注意舌质和舌苔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舌体和舌苔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1.舌苔或舌质单方面异常
  一般无论病之新久,提示病情尚属单纯。如淡红舌而伴有干、厚、腻、滑、剥等苔质变化,或苔色出现黄、灰、黑等异常时,主要提示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邪盛衰和消长等方面情况,正气尚未明显损伤,故临床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舌苔薄白而出现舌质老嫩、舌体胖瘦或舌色红绛、淡自、青紫等变化时,主要反映脏腑功能强弱,或气血、津液的盈亏及运行的畅滞,病邪损及营血的程度等,临床治疗应着重于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2.舌苔和舌质均出现异常
  (1)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所主病证一致,说明病变比较单纯。例如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多主热极津伤;舌质红瘦.苔少或无苔,主阴虚内热;舌质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青紫舌,舌苔白腻.多为气血瘀阻,痰湿内停的病理特征。
  (2)舌苔和舌质变化不一致:舌质与舌苔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变化.多提示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此时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如淡白舌黄腻苔.舌色淡白主虚寒,而苔黄腻又主湿热,舌色与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但舌质主要反映正气.舌苔主要反映病邪,所以,若平素脾胃虚寒者,复感湿热之邪便可见上述舌象,此为寒热夹杂.本虚标实。又如舌质红绛,舌苔白滑腻,舌质红绛,本属内热,而苔白腻.又常见于寒湿内郁,苜与舌反映出寒、热二种病性,其成因可由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故舌质红绛,但气分有湿.则苔白滑腻;或平素为阴虚火旺之体,复感寒湿之邪,痰食停积,故舌苔白而滑腻;或外感湿温病,因体内有热可见舌红绛,但又因为内有湿邪困阻,阳气不能外达,亦可见苔白腻。所以,当舌质舌苔所反映的病性不一致时,往往提示体内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理变化,舌象的辨证意义亦是二者的结合,临床应注意分析病变的标本缓急。
  (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无论外感或内伤,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变动过程,舌象作为反应疾病的敏感体征,亦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进退、顺逆等病变势态。
  如外感病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邪气由表人里;舌苔由白转黄,为病邪化热的征象;舌色由淡红变红绛,舌苔干燥为邪热充斥,气营两燔;舌苔剥落,舌质红绛,为热入营血,气阴俱伤等等。内伤杂病的发展过程中,舌象亦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规律。如中风病人见舌色淡红,舌苔薄白,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如舌色由淡红转红、转暗红、红绛、紫暗,舌苔黄腻或焦黑,或舌下络脉怒张,表明风痰化热,瘀血阻滞;反之,舌色由暗红、紫暗转为淡红,舌苔渐化,多提示病情趋向稳定好转。掌握舌象与疾病发展变化的关系,可以充分认识疾病不同阶段所发生的病理改变,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临症验舌法》说:“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著其气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
  舌诊的临床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判断邪正盛衰
  正气之盛衰,可在舌象方面反映出来,如舌体淡红,柔软灵括,苔薄白而润,说明正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津液未伤;舌色淡白,是气血两虚;舌干苔燥,是津液已伤;舌苔有根,是胃气充足;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是胃气衰败;舌苔厚则为邪气盛,舌苔薄则为邪气不盛。
  (二)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的病邪致病,在舌象上反映出不同的变化。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外感风热,苔多薄白而干;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均可见舌苔厚腻:燥邪为患,则舌红少津;实热证,则舌红绛苔黄燥;内有瘀血,舌紫暗或有斑点,或舌下络脉怒张。故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大多可从舌象上加以鉴别。
  (三)辨别病位浅深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质同时变化。如外感病中,苔薄白是疾病初起,病情轻浅;苔黄厚.舌质红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主气分热盛;邪入营分,可见舌绛;邪人血分,可见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尤苦。说明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浅深不同。内伤杂病中,若脏腑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舌。一般舌尖红起芒刺,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苔白而厚腻,多因脾失健运,湿邪内阻,如见于湿浊、痰饮等;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舌体颤动,多为肝风内动;舌体歪斜,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等。
  (四)推断病势进退
  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测知疾病发展的进退趋势。从舌苔上看,若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人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邪热内盛,津液耗伤.为病势发展。反之,若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转润,为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若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所致。如薄苔突然增厚,是邪气急骤人里的表现;若满舌厚苔突然消退,是邪盛正衰,胃气暴绝的表现,二者皆为恶候。从舌质上看,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或绛紫,或舌面有芒刺、裂纹,是邪热内人营血,有伤阴、血瘀之势;若淡红舌转淡白,淡紫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为阳气受伤,阴寒内盛.病邪由表人里,由轻转重,病情由单纯变为复杂,为病进。
  (五)估计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态正常者,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联系。
  舌为心之苗。《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昧矣。”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故舌与心、神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而《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故曰脾开窍于口。中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如章虚谷说:“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舌体赖气血充养,所以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而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
  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也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而其他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对此古代医籍有不同的划分记载.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舌质候五脏病变为主,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为主,侧重气分。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另外,《伤寒指掌-察舌辨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根据临床观察,如舌尖红赤或破溃,多为心火上炎;舌体两侧出现青紫色斑点,多为肝经气滞血瘀;若舌见厚腻苔,多见于脾失健运所致的湿浊、痰饮、食积;若舌苔出现剥脱,在舌中多为胃阴不足,在舌根多为肾阴虚等等。说明某些内脏病变在舌象变化方面有一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因为疾病表现是错综复杂的,故还须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 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舌下肉阜部有唾液腺体的开口,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挺为脾液,皆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望舌质诊病法
  1、正常舌质
  正常的人,由于血液充足,阳气和畅,能够充养,温润于舌,因此,舌质淡红而活泼光润,上布薄白苔。由于人有老幼之不同,四时有阴阳之差异,因此,老人正常舌色也可略深,春夏舌色淡红之中也也可略红,此体质、四时之有别也。
  2、淡白舌
  望诊   可见患者从舌尖到舌根均呈淡白色
  临床意义
  (1)血气亏虚    血乃不能充养于舌,故色淡白;气主温煦、统血、帅血,气虚不能帅血于上,则舌色淡白。常伴有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
  治法   补益气血。亏虚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
  (2)阳虚    阳主化。阳虚,特别是脾肾阳虚,运化不足,生化无力,湿气内停,故可致舌质淡白湿润,若阳虚津不上布,也可舌质淡白少津。常伴有畏寒,手足不温,纳少或浮肿等
  治法   温补脾肾。可选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
  (3)脾胃衰败    脾胃衰败,化源枯竭,血无由生,胃气欲无,故可见舌质淡白,薄苔全部脱光,热新剥皮之鸡肉。同时可见身羸、面色萎黄、恶心、纳食少进等
  治法    养脾。可选当归黄芪建中汤
  淡红舌
  望诊   可见舌质淡红,不深不浅,红润内充
  临床意义
  (1)正常人   气血充盈、营养于舌,故淡红而润,是为无病
  (2)邪犹在表    外感伤人,邪气轻浅,尚未入里,邪未入营血,正气未伤,故舌质淡红而苔薄白。多有头痛,鼻塞,身微热等
  治法   解表法 。可选荆防败毒散或银翘散
  (3)气血尚旺    在杂病中,如见舌质淡红而明润,是气血尚旺,病势轻浅或转愈之佳兆
  治法   可酌情对症治疗
  4、淡红干裂舌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干而无津,舌面上有不同形状的裂纹
  临床意义
  (1)寒邪化火   寒邪在表  ,初入里化热,热已伤津或阴虚之质,故可见舌淡红干裂、苔黄白相兼,同时看伴有身热,心烦,口干渴等
  治法   透热生津。可选竹叶石膏汤
  (2)温燥犯卫    温燥之邪干犯,最易伤人津液,胆邪气在卫尚浅,故可见舌淡红而干,同时可见头痛、汗出、恶风等
  治法   扶正祛邪。可选用加减葳蕤汤
  5、淡红滑舌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而滑湿多津,舌体稍胖,边缘齿痕
  临床意义
  (1)脾虚湿停    由于脾气虚,运化无力,水湿泛滥,可致舌淡红滑润。同时可见脘痞纳少、体倦,或有水肿。
  治法   健脾利湿。可选春泽汤或苓桂术甘汤
  (2)肾虚水泛    肾阳虚,气化不利,开合失司,水气上犯,可致舌淡红湿润,同时可见水肿,手足不利,腰酸等
  治法   温肾利水。可选济生肾气丸
  6、红干舌
  望诊   可见患者舌红且干少津
  临床意义
  (1)里热伤津    里有热则舌质红,热伤津液则舌干,其苔或黄或白,同时可伴有口渴喜凉饮、心烦
  治法   清热生津。方选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
  (2)阴虚火旺    阴虚生内热,虚寒上炎,可致舌红且干,多无苔或剥花苔,同时可伴有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盗汗等
  治法   养阴清热。 可选知柏地黄汤
  (3)温燥伤肺    温燥伤肺,最易出血舌红而干,同时可有干咳、口燥喜饮、鼻干等
  治法   清燥润肺。可选清燥救肺汤
  7、红镜舌
  望诊   可见舌质鲜红,从舌尖至舌根光滑无苔
  临床意义
  (1)热伤营血    温病热入营已久,津液耗伤亦甚,可致红镜舌。同时看伴有身体消瘦,筋脉拘挛等
  治法    养阴透热。可选复脉汤或增液汤加丹皮、地骨皮、青蒿、鳖甲等
  (2)阴虚内热    内伤杂病,阴液不足,阴虚生热,亦可见红镜舌。常伴有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
  治法   滋阴清热。可选知柏地黄汤或百合固金汤
  8、红舌红点
  望诊    可见患者全舌红色,在舌尖或两侧,亦有在舌中有鼓起于舌面的红色小点.
  临床意义
  (1)脏腑热盛    红点部于舌边的,多为肝胆火盛所致,可伴有心烦目赤等症;红点布于舌边的,多为肝胆火盛所致,可伴有胁痛口干等症;红点布于舌中心的,多为胃火所致,常伴有口臭便秘等症
  治法    心火盛者,宜清心降火,可用泻火汤;肝胆火盛者,宜用清泻肝胆法,可用龙胆泻肝汤;胃火盛者,可用清胃散
  (2)温毒入血    温病毒热之邪入于营血,上映于舌,可致红舌红点,舌苔或白或黄,同时可见面赤,燥扰,身热等症
  治法   清热透营凉血.可选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
  (3)湿热久蕴入血    湿热之邪不解,久蕴入深入血,可致红舌红点,苔黄腻,小便黄等
  治法    清热利湿.可用菌陈蒿汤
  9.红裂舌
  望诊    可见患者舌色红赤,舌面有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裂纹,或有苔,或无苔
  临床意义
  (1)热盛伤阴    温热之邪深入营血,耗伤阴液,舌少滋荣则干裂,其苔白或黄干,或无苔.
  治法   养阴凉血.可选用增液汤合犀角地黄汤
  (2)阴虚    杂病内伤阴虚,水不济火,虚火上炎,可见红裂舌,多无苔或少苔,常有五心烦热等症.
  治法   滋阴降火.可选大补阴丸
  10 中红边紫舌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或暗红,边缘处有紫斑,瘀点,苔薄白或薄黄.
  临床意义
  (1)热瘀    有热则舌红,热盛动血上映于舌则有青紫瘀斑.如为肝胆热瘀,可见中红边紫舌,其苔薄黄或黄白相兼,多有胁痛\易怒等
  治法   清肝化瘀.可选丹栀逍遥散
  (2)阴虚夹瘀    阴虚生内热,其舌可红,肝肾夹瘀,可见中红边紫舌,无苔或少苔.
  治法   滋补肝肾,佐以化瘀.方选化肝煎
  11  红肿舌
  望诊   可见患者舌体肿大,鲜红或暗赤,甚则瞋塞满口,活动不灵
  临床意义
  (1)心脾热盛    心脾热盛,熏蒸于上,可致红肿舌,苔多薄黄或少苔,同时可见心烦便秘
  治法   清心泻肝.方选大黄黄连泻心汤
  (2)温热毒疫    温热毒疫充斥三焦,燔内炎上,可致红肿舌,同时可见身热痉厥等症
  治法   清热解毒.可选清瘟败毒饮
  (3)瘀甚    瘀血内甚,上映于舌,可见肿胀红舌,苔多薄白,常有疼痛不移,脉结代等
  治法   化瘀兼以利湿.可选桂枝茯苓丸合参苏饮
  12  绛舌
  望诊   可见患者全舌深红如绛紫.
  临床意义
  (1)营血热极    温热毒疫深入营血,壅瘀血脉,故可见舌质红绛,并有芒刺,同时可壮热,神昏,肢厥等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
  (2)阴液大亏    温病后期,阴液大伤,或内伤之病,阴液暗耗太甚,可见舌绛无苔.常伴有身体消瘦,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等
  治法   滋阴降火.可选三甲复脉汤
  (3)瘀滞较重    内瘀血,血不畅行,可见绛紫舌,其苔多白,常伴胸痛或胁痛,痛有定处.
  治法   活血化瘀.可选用冠心I号或血府逐瘀汤
  13.青紫舌
  望诊   可见患者 舌质青紫而淡,不干滑润,苔白
  临床意义
  (1)寒盛    寒邪直上,阴寒血脉,可见舌色青紫,滑润不干,苔白,同时伴有形寒肢厥,腹痛等
  治法   温里散寒.可选用暖肝煎或四逆汤
  (2)阳衰    阳气衰微,不能帅血则瘀滞,可见舌青紫,常伴有痛症,手足厥逆,神衰,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可选用急救回阳汤
  14  绛肿舌
  望诊   可见患者舌体肿大,甚则满口,其色绛紫,有台或无苔
  临床意义
  (1)热毒上冲    心脾热盛,或酒毒上冲以及其它中毒,热毒壅瘀血脉,上映于舌,可见绛肿舌\苔黄,同时可见唇肿,心烦,便秘
  治法   清心泻脾.可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2)阴虚内热    阴虚生内热,阴火上炎,以致舌绛肿而干,无苔,多有五心烦热
  治法   滋阴清热.方选大补阴丸
  15 杨梅舌
  望诊   可见患者全舌鲜红上有红点较大,状如杨梅
  临床意义
  温毒入于营血    温热毒邪入于营血,欲发或已发斑疹\猩红热等.可见杨梅舌
  治法   清营凉血,透热.可选用清营汤或紫斑汤

望舌苔诊病法
  1、淡白舌白薄苔
  望诊   可见舌质呈淡白色,舌质上有一层薄白苔,不燥不滑
  临床意义
  (1)气血虚    气血亏虚,则舌淡,湿邪不胜,则苔薄白,不滑不燥。同时可伴有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
  治法   补益气血。亏虚当归黄芪建中汤或十全大补丸
  (2)血虚    或因失血过多,或因化源不足,面致血虚,故可见淡白薄白苔。多伴有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等
  治法   补血养营。可选四物汤加紫河车、鹿角胶
  (3)阳虚    阳气亏虚,不能温煦血脉,可见淡白舌薄白苔。多伴畏寒、肢冷等症
  治法   温阳补虚。可选右归饮
  (4)正虚外感    正气不足,初感风寒,尚没化热,可见淡白色薄白苔。常伴有头痛、恶风寒、身热不甚,汗出等症
  治法   益气解表。可选玉屏风散
  2、淡红舌白薄苔
  望诊   可见舌色淡红,薄白苔平铺舌上,颗粒均有,干润得中
  临床意义
  (1)常人无病    淡红则气血尚充,苔薄白则里无积滞实蚀,胃肠亦无燥实。临床亦无病证
  治法   无需治疗
  (2)邪轻位浅    风、寒、湿邪在表,内无积滞热实,则可见淡红舌白薄苔,可伴见头痛、恶风寒,身微热等表征
  治法   辛温发散。可选用荆防败毒散或杏苏散。
  3、边尖红舌白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边尖红赤,苔薄白
  临床意义
  (1)温邪在卫    温病初起,温邪在卫,在表,多见舌边尖红,苔薄白。可伴有咳嗽、咽痛等症
  治法   辛凉解表。可选用银翘散或桑菊饮
  (2)温燥伤肺    早秋温燥之邪伤于上焦肺卫,可见边尖红舌,苍薄白且干,同时可有干咳、口干、咽干、鼻干等症
  4、红绛舌白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深红而绛,其苔薄白不干
  临床意义
  (1)温邪初入营血    温热之邪速入营血,津液尚未大伤,白苔尚未变黄,可见红绛舌薄白,同时可有身热、烦忧等症
  治法   凉血透营汤
  (2)外寒里热    病人素体阳盛,外受风寒闭束,热不得越,里热外寒,可见红绛舌白薄苔,常伴喘逆、麻疹等
  治法   清丽解表。可选麻杏石甘汤合清营汤
  5、淡白色白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舌上满布一层白厚苔,不滑不燥。
  临床意义
  (1)气血虚夹湿    气血亏虚,则舌质淡白。气虚,特别是脾气虚运化不足,湿蕴于里,则苔白厚。常伴有体倦乏力,脘痞纳少等症
  治法   补益气血,温化湿浊。可选八珍汤合苓桂术甘汤
  (2)阳虚不化    脾肾阳虚,运化不及,可见淡白舌白厚苔。常伴有水肿,畏寒,手足不温等症
  治法   温补脾肾 ,利湿。方选济生肾气丸
  (3)肺虚夹痰    久咳久喘之人,肺气大虚,水津不布,痰湿内盛,可见淡白色白厚苔
  治法   补肺化痰。方选补肺汤
  6、淡红舌白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上布白厚苔,不滑不燥
  临床意义
  (1)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运化不及,湿饮内生,可见淡红舌白厚苔,常伴有脘腹隐痛、饮食减少、手足易冷等症。
  治法   温中化痰。可选苓桂术甘汤或胃苓汤
  (2)肾阴不足    肾阴不足,气化矢司,水饮内停,上映于舌,可见此淡红舌白厚苔。常伴有水肿,畏寒等
  治法   温肾利水。可选济生肾气丸-汤
  (3)外感寒湿    外感寒湿不解,舌苔由白转厚,淡白有肢体头痛,头重如裹。
  治法   发散风寒湿邪。方选羌活胜湿汤
  10、红绛舌白腻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绛,上布白腻苔
  临床意义
  (1)毒湿深入营血    热毒湿邪深入下焦,犯于营血,则可见红绛舌白苔腻。常伴有神昏、抽搐
  治法   清热解毒化湿。方选至宝丹等
  (2)血热夹积    五志化火,热壅血瘀,复又脾湿夹积,可故见红绛舌白腻苔,常伴有胁、脘胀痛或刺痛,口苦、口臭、嗳腐纳呆、烦躁易怒等
  治法   清热凉血消积。可选导赤牛黄散或导赤承气汤
  11、淡白舌积粉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全舌面布满白苔,如像白粉,涩而不燥
  临床意义
  (1)温疫毒邪    素体气血亏虚,复受温疫之毒侵袭,邪入少阳,犯于膜原,上映于舌,可见淡白舌积粉苔,同时可有往来寒热、恶心欲吐等症。
  治法   和解少阳。方选达原饮或蒿苓清胆汤等
  (2)痰热郁积,上映于舌,可见淡白舌积粉苔,常伴有胁痛、脘痛、咳逆等症
  治法   清热化痰。方选青州白丸子
  (3)风寒夹积    素有食积,复感风寒,更碍运化,可见淡白舌积粉苔,常伴身热无汗、恶寒、脘痞不饥、大便不爽等
  治法   表里双解。方选防风通圣丸
  (4)痈毒初结    痈肿初期,邪毒开始郁结,上映于舌,可见苔白如积粉
  治法   解毒消痈。方选仙方活命饮
  12、红绛舌积粉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绛,舌上布厚白苔,颗粒松疏,形如白粉,涩而不燥
  临床意义
  (1)温毒直中    素有脾湿,复受温疫毒邪,迅入营血,舌苔未速变黄,可见红绛舌积粉苔,同时可有壮热、燥扰等症
  治法   凉血解毒,化湿。方选清瘟败毒饮
  (2)郁毒夹积    姿偏无度,食物中毒,毒热内发,积滞未消,可见红绛舌积粉苔。常伴有脘腹满、痛,便闭或里急后重。
  治法   解毒消积。可选大黄黄连泻心汤加丹皮、赤芍
  13、淡白舌白干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上布白苔且干。
  临床意义
  (1)正虚感温    气血亏虚之人,感受温热之邪,在肺在卫,津液有伤,可见淡白舌白干苔,常伴有身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等症。
  治法   扶正解表。方选生脉散合桑菊饮
  (2)凉燥袭肺    晚秋凉燥之邪袭人,口干舌燥,故可见淡白舌白干苔,常伴有身热无汗、鼻干、干咳等症。
  治法   辛温解燥。方选杏苏散
  14、红绛舌白干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绛,舌上布有白干苔
  临床意义
  (1)阴虚外感    素体阴虚,复受温邪,尚未深入,可见红绛舌白干苔。常有身热、咽痛、干咳、口渴、恶风等症
  治法    滋阴解表。可选加减葳蕤汤
  (2)温毒初入营血    斑疹温毒,初入营血,津液有伤,可见红绛舌白干苔。除发斑发疹外,常伴有身热、燥扰、口干渴等
  治法   解毒透表。可选化斑汤或解毒透表汤
  (3)燥邪入营    燥邪初入营血,可见红绛舌白干苔。常伴有干咳、身热、口干咽燥,鼻干便秘,烦躁等症
  治法   辛甘寒润法。方选清燥救肺汤合犀角地黄汤
  15、淡红舌白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舌面上布满白苔,津液较多,浸淫滑润
  临床意义
  (1)感受湿邪    外感寒湿之邪,由表渐入于里,影响脾胃运化,可见淡红舌白滑苔。常伴有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脘痞、纳减不香等
  治法   化湿解表。方选藿香正气散
  (2)水饮内停    脾肾阳虚,运化不及,水饮停蓄,可见淡红舌白滑苔。常伴有咳嗽稀痰,或水肿、手足不温等
  治法   温阳利水。可选真武汤或春泽汤
  (3)寒痰壅肺    寒痰壅肺,洋溢于上,可见淡红舌白滑苔,常伴咳逆、白痰较多、口不思饮
  治法   温肺化痰。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合二陈汤
  16、淡红舌白厚剥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兼有大片剥脱无苔。
  临床意义
  (1)温湿燥化    温湿已久,阴液已伤,可出现淡红舌白剥苔,常伴低热,心烦口渴、尿黄等症
  治法   养阴利湿。方选百合滑石汤或冬瓜皮汤
  (2)阴虚夹积    积滞存内,运化无权,津液亏虚,可见白厚剥苔。多有腹胀纳差,大便不爽或秘,五心烦热等
  治法   消积养阴。可选保和丸合叶氏养胃汤
  (3)痰湿宿疾    痰湿宿疾存内,有碍运化,阴津不生,可见白厚剥苔。常伴有咳嗽稀白,纳差,腰酸,便秘运迟等
  治法   化痰养阴。可选金水六君煎
  17、红舌偏白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舌苔纵分两半,一半是薄白苔,一半是厚白苔
  临床意义
  (1)邪入少阳    少阳居半表半里,亦居身之侧、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治法   和解化湿。方选蒿苓清胆汤
  (2)水饮积胁   水饮久积一侧之胁,上映于舌,可见偏白苔,多伴有胁痛、咳逆等
  治法   化痰逐饮。方选控涎丹
  (3)肝瘀    肝瘀化热,犯脾生湿,久之可见红色偏白苔,常有胁痛、纳差脘痞、小便黄等
  治法   化瘀利湿。方选当归芍药散
  18、淡红舌黄白相兼苔
  望诊   舌质淡白,上布白苔兼黄苔。
  临床意义
  (1)寒热夹杂    伤寒未接,表邪未尽,已始入里化热,外寒里热;或素有里热,复受寒邪,以及素有里寒,又感暑热,寒热互结,均可见黄白相兼苔
  治法   寒热并投,表里双解。可选马英石甘汤,或黄连汤、泻心汤
  (2)邪居少阳    邪居少阳半表半里,或居膜原,枢机不利,阴阳表里不能通达,亦可见黄白相兼苔,多伴有往来寒热、胁痛等。
  治法   和解少阳。可选小柴胡汤或蒿芩清胆汤
  (3)寒邪化热    伤寒邪初入里化热,表证已解,身热、腹满痛呕吐、口苦、便秘、舌苔前白舌根黄
  治法   清泻里热。可用大柴胡汤或防风通圣散
  19、红舌尖白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尖有白苔,中根部红少苔,或舌尖部白苔,中、根部黄苔
  临床意义
  (1)邪在半表半里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者舌尖部白苔,半里者则中、根部黄苔,同时可伴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
  治法   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
  (2)表寒里热    素体阳盛,复受寒邪,伤于肺卫,寒邪束表,热不得越,可见舌质红、舌尖白苔、中根部黄苔。
  治法   表里双解。方选防风通圣散
  20、红舌边白中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舌边白苔,中间黄苔
  临床意义
  (1)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表未解,已始入里化热,初转阳明,故可见红舌边中黄苔,润滑不燥。多伴有身热、头痛等症
  治法   清热解肌。宜柴葛解肌汤
  (2)温邪初入中焦    温邪表证未解,故舌边苔白,已入中焦伤津,故舌中部黄苔且干,伴有口渴引饮、壮热等
  治法   清热生津,宜竹叶石膏汤、银翘加白虎汤;大便闭者,宜白承气汤
  21、红暗舌剥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暗红,舌苔花剥大片,边缘不齐,露出红色舌质
  临床意义
  (1)阴虚   肾阴亏虚,胃阴不足,不能生苔反剥脱,同时可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便秘等症。
  治法   肾阴虚者,滋补肾阴,宜用麦味地黄丸,肾阴虚者,补养胃阴,宜王氏益胃汤
  (2)血虚生熟    精血亏虚,则生内热,可见红暗舌薄苔,常伴有头晕目昏,耳鸣健忘、五心烦热等症
  治法   养血健忘。可用左归饮
  (3)血瘀夹湿    杂病日久入络入血,血瘀则舌暗,凡有所瘀,必阻滞生机,痰湿内停,脾胃虚弱,可致苔剥脱。可伴x瘦、胁、脘痛等
  治法   化瘀利湿健脾   方选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
淡白舌薄白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舌面上布有薄薄一层黄苔
  临床意义
  (1)里有微热    黄苔刮之不净,舌质淡白,是里有热邪不甚,以及胃有微热居多,常伴恶心、脘部不适
  治法   清胃热。方选清胃散
  (2)正虚感受热邪   气血不足,感受暑温之邪,由卫传气,可见淡白舌薄黄苔,多伴有身热,乏力,汗出而热不解,口干等症。
  治法   扶正解热。可选清暑益气汤
  (3)伤寒初入阳明   伤寒初入阳明,始有化热之趋,胆热不甚,可见淡白舌薄黄苔,常伴有身微热、心烦、头痛、口渴等
  治法   清热透邪。可选竹叶石膏汤
  (4)血虚加热   血虚之人,故舌质淡白,内虽有热,可见薄黄苔,但舌质不能红。常伴有呕恶欲吐,小便黄小,口有臭味等
  治法   养血清热。可用清胃散合猪苓汤

红舌薄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赤,上布均匀薄黄苔。
  临床意义
  (1)里热较重    杂病五志化火,里热较重,上蒸于舌,常见舌质红苔薄黄而干,多伴有心烦易急,口干口渴饮等
  治法   清泻阳明。可选竹叶石膏汤或玉女煎
  (2)寒邪化热   伤寒化热入于阳明,由表入里,可见舌质红苔薄黄,可伴有身热、腹满,便秘
  治法   清解里热。方选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
  (3)温热暑邪    人体感受温热暑邪,由表而里,可见舌红苔薄黄而干,常伴有身热、头痛、口干喜饮等症
  治法   清解热邪。方选银翘散或黄连香薷饮,白虎汤

绛舌薄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绛,上布薄黄苔
  临床意义
  (1)热邪初入营血    温热邪气初入营血,气分之热未罢,可见绛舌薄黄苔。可伴斑疹,薄黄苔
  治法   透营转气。方选清营汤
  (2)内热郁瘀    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热壅瘀,可致壅毒。吐血、尿血等症,可见绛舌薄黄苔
  治法   清心凉肝。方选犀角散地黄汤合当归龙荟丸
  (3)肝阳上亢   因于大怒,肝阳上亢,气血箢郁于上,可见绛舌薄黄苔,常伴有面赤,眩晕等
  治法   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

紫暗舌薄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紫暗,上布薄黄苔
  临床意义
  (1)血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瘀则气滞,气郁则生热,因此可见舌质紫暗,苔薄黄,多伴有疼痛,如头痛胁痛 痛经 赤带等
  治法   化瘀清热.方选化肝煎合丹栀逍遥散
  (2)热毒入血    温热毒邪入于血分,可见紫癜舌薄黄干苔.常伴身热\燥扰等症
  治法   凉血解毒.方选清瘟败毒饮

淡白舌黄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舌上布满黄色厚苔,分布均匀,润泽不燥,或边尖有少许白苔
  临床意义
  (1)虚实夹杂    气血不足则舌质淡白,里有湿热实邪,特别是有脾胃湿热,则舌苔黄厚而不燥,常伴有面色萎黄\脘痞纳呆等症.
  治法   益气养血,化湿清热.方选当归补血汤合胃苓汤

淡红舌黄苔
  望诊   舌质淡红,上布黄厚苔,分布均匀,润而不燥.
  临床意义
  (1)里有湿热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下焦湿热及肺部痰热等,均可见到淡红舌黄厚苔.常伴有纳呆,胁痛,尿黄,咳痰黄痰等.
  治法   脾胃湿热者,清热化湿,可选用半夏泻心汤;肝胆湿热者,清泻肝胆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下焦湿热者,清热利湿,方选八正散;肺有痰热者,清肺化瘀,可选青州白丸子
  (2)伤寒传里化热    外邪入里,传于阳明化热,易生黄厚苔,常伴有大便干燥,腹满,口渴,目哺发热等
  治法   清泻胃热.方选小承气汤或大承气汤
  (3)内有积滞    脾胃宿食积滞,运化失常,郁而化热,则苔黄厚,常伴恶心\嗳腐吞酸等
  治法   消导积滞.方选积实导滞丸

红舌黄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赤,上布黄厚苔,少津或干
  临床意义
  (1)治法热盛   脏腑热盛,火热蒸上,可见舌质红苔黄厚而干,多伴有心烦\喜冷饮\脉实数等
  治法   清热泻火.宜用十全苦寒救补汤
  (2)外邪化热入里    伤寒化热入里,温邪由卫入气,均可见舌红苔黄而干,常伴有身热等症
  治法   清热透邪.可选白虎汤或大黄黄连泻心汤

绛紫舌黄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绛紫,上布黄厚干苔或燥苔
  临床意义
  (1)气血里燔    温热毒邪由表入里,气血两燔,可见舌质绛紫,苔黄厚干燥,并可见壮热燥扰 衄血 发斑等症
  治法   清气凉血,方选清瘟败毒饮
  (2)温湿入里化燥    湿温久不解,入于下焦营血,化燥津伤,可见舌质绛紫,苔黄厚干.常伴身热,燥扰等症
  治法   清营凉血,化湿生津.方选犀角地黄汤加竹沥叶\竹茄等
  (30)脏腑瘀热    心瘀夹热,肾瘀夹热,特别是肝脾郁热,均可见到绛紫舌红厚苔。常伴有胸痛、胁痛、脘腹痛等症
  治法   化瘀清热。可选血府逐瘀汤加黄连、石菖蒲;亦可选用益肾汤。

淡白舌黄腻苔
  望诊   可见舌质淡白、上布黄腻舌苔
  临床意义
  (1)正虚夹有湿热    气血亏虚,故舌质淡白,内夹热痰湿浊,故苔黄腻,常伴面色萎黄,身体倦怠,脘痞纳呆等。
  治法   益气血、滑湿浊。方选八珍汤合小仙熊骨头
  (2)湿温入内    湿温之邪,右表入里,犯于脾胃、肝胆等,湿重于热,可见淡白舌黄腻苔,常伴恶心、呕吐、泻利等
  治法   清热化湿。方选藿朴夏苓汤
  (2)黄疸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可见淡白舌黄腻苔,常伴身目皆黄,小便黄赤等症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方选菌陈五苓散

淡红舌黄腻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苔黄腻,或干或不干。临床意义
  (1)脏腑湿热    里有湿热,特别是肺有痰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多见红舌黄腻苔,或伴有胸闷咳逆,吐黄痰;或伴有脘痞纳呆;或伴有胁痛、口干、头晕等症
  治法   肺有痰热者,清肺化痰,方选青州白丸子;脾胃湿热者,清化湿热,方选蚕矢汤;肝胆湿热者,邪利肝胆,方选龙胆泻肝汤
  (2)积滞   饮食失节,积滞内生,化热生湿,则舌质淡红苔黄腻,常伴嗳腐吞酸等
  治法   消解导滞。方选枳实导滞丸
  (3)湿温在气    湿温之邪,由卫转气,犯于脾胃,肝胆,多见舌质淡红,苔黄腻,常伴有身热,纳呆,尿赤
  治法   清热化湿。方选甘露消毒丹

绛紫舌黄腻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绛,上布黄腻苔
  临床意义
  (1)湿温入于下焦,故舌质绛紫,尚无燥化,苔乃黄腻,常伴有身热、神昏等症
  治法   凉血解毒化湿。方选菖蒲郁金汤送至宝丹
  (2)中恶、中秽    夏季秽、恶之邪卒中,每致神昏、肢厥、舌质绛紫、舌体黄腻
  治法   开窍辟秽。方选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3)痰热中风   痰热阻滞清窍,可致卒中、口眼涡斜,半身不遂,舌质红绛,苔黄腻
  治法   熄风豁痰开窍。方选羚角钩藤汤加竹沥
  (4)疫毒    疫毒之邪之直中脏腑,内素有湿,可见绛紫舌黄腻苔,多伴有壮热,吐泻、肢厥等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方选大剂清瘟败毒饮合燃照汤

淡白舌黄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上布或厚或薄的湿润光滑之黄滑苔
  临床意义
  (1)气血不足夹有湿热    气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内有湿热之邪,湿重于热,故苔黄而滑,常伴有面色萎黄,脘痞纳少,身倦乏力,尿黄等
  治法   益气血,清利湿热。可选芪芍桂酒汤合泽泻汤
  (2)黄疸   黄疸湿重于热,可见,可见苔黄腻光润,常伴身、目俱黄
  治法   利湿清热,退黄利胆。可选菌陈五苓散

红绛舌黄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绛,上布或薄或厚的黄色滑润舌苔
  临床意义
  (1)湿温入深    湿温之邪入深,或犯心包,或犯肝肾,常伴有神识昏蒙,肢厥,抽搐等症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凉血。可选至宝丹合菖蒲郁金汤
  (2)湿霍乱    霍乱毒湿入深,壅瘀血脉,可见舌质红绛苔黄腻,伴有肢厥,腹痛、吐泻等
  治法   解毒化湿。方选燃照汤或甘露消毒汤
  (3)痰热郁瘀。痰热瘀阻,血脉失畅,可见舌质红绛而苔黄滑,常伴有疼痛或中风半身不遂等
  治法   化瘀消饮,方选菖蒲郁金汤合桃红饮

淡红舌焦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上布黄色干燥之苔,呈焦黄色。
  临床意义
  (1)脏腑实热   脏腑实热,伤津耗液,可见淡红舌焦黄苔,喘逆有面赤,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等
  治法   泻热生津。可选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
  (2)气分热盛    伤寒入里化热,或温邪入于气分,津液伤损,故可见焦黄苔。常伴壮热、口渴、便秘
  治法   清热生津。方选白虎汤合增液汤

红绛舌焦黄苔
  望诊   可见舌质红绛,上布干燥舌苔,状如焦黄
  临床意义
  (1)气血两燔    温热毒邪侵入人体,气血两燔,津液已伤,可见此红绛舌焦黄苔。常伴有壮热,燥扰或神昏肢厥
  治法   清热凉血,兼以生津。可选清瘟败毒饮
  (2)疫毒入血   疫毒热血,灼伤津液,可见红绛舌焦黄苔,常伴有壮热、神昏、发斑、肢厥等
  治法   解毒清热。方选神犀丹或犀角地黄汤
  (3)胃肠燥热    外邪传入阳明,化热伤津,或五志之火壅郁,灼伤津液,胃肠燥热,可见焦黄苔。常伴口渴、大便干等
  治法   清泻阳明 。可选小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等

红暗舌根黄灰黑苔
  望诊   可见全舌质红暗,全舌布满黄苔,舌中,根部苔色黄暗灰黑,状如沉香色
  临床意义
  (1)热入营血    温毒疫疠之邪进入营血,灼伤津液,可见舌质红暗,舌苔根黄灰黑而干,并可伴有发热、发斑,神昏燥扰等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生津,方选犀角地黄汤合清宫汤
  (2)脏腑热盛    伤寒化热入阳明,或五志之火内盛,伤津耗液,可见红暗舌根黄灰黑苔,常伴多饮,腹满。便秘
  治法   泻热存阴。方选大黄黄连泻心汤

黄浊苔
  望诊   可见患者之黄苔,颗粒不清,似颗粒与津液胶结在一起,不能分开,色亦不鲜泽
  临床意义
  (1)湿热秽浊伤内    湿热秽浊之邪中于脏腑,特别是中于肠胃,可见黄浊苔,常伴有身热、吐泻、脘痞等
  治法   清化湿热。方选紫金锭或半夏泻心汤
  (2)宿积腐垢    肠胃有宿积腐垢,上映于舌可见黄浊苔,常伴嗳腐吞酸等
  治法   消积到滞。方选藿朴夏苓汤合积实导滞汤

双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中的两边各有一条黄苔,由根向尖,其余皆是白苔,也有转黄之势
  临床意义
  (1)热入少阳    伤寒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化热,或热邪犯于少阳,上映于舌,偶见双黄苔,常伴往来寒热等症
  治法   清解少阳。方选蒿苓清胆汤
  (2)胃肠热盛   杂病见双黄苔,多为热积肠胃,肠胃失和。常有口苦、恶心、呕吐或邪利、臭秽
  治法   清热消导。方选积实导滞丸

半白半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苔纵分两色,半边白,半边黄,或厚或浅,或深,舌苔或厚厚白。左边黄属肝,右边黄属胆。常伴有胁痛、口苦、易怒等
  治法   清泻肝胆。方选龙胆泻肝汤

淡白舌灰薄苔
  望诊   可见舌质淡白,上布一层极薄的灰色苔,滑润不腐,亦有干者
  临床意义
  (1)阴寒内盛    阴寒直中三阴,可见舌质淡白,舌苔灰薄滑润,常伴腹痛、肢厥、脉沉伏等
  治法   温经散寒。方选四逆汤或急救回阳汤
  (2)热邪直中    气血不足之人,复又热中三阴,可见淡白舌灰薄干苔,常伴身热,口干渴,大便干等
  治法   扶正泻火。可选人生白虎汤或黄龙汤。

红绛舌灰薄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绛,舌苔灰薄而干
  临床意义
  (1)火邪直中    火邪直中三阴,可见红绛舌灰薄干苔。常伴身热、腹满、咳逆、甚则神昏等症
  治法   解毒泻火。    方选宣白承气汤或犀角地黄汤等
  (2)脏腑热盛   杂病脏腑热盛,可见红绛舌灰薄苔干裂。常伴腹满便闭、口臭喜饮等
  治法   泻火通里,方选调胃承气汤

淡白舌灰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舌苔灰厚,或干,或润
  临床意义
  (1)寒邪直中    寒邪直中三阴,有碍运化,寒水内蕴,可见舌质淡白,苔灰厚而润,可伴四逆,腹痛,邪利等
  治法   逐寒化湿。可选附子理中汤合当归四逆汤
  (2)阳衰饮伏  阳衰于内,饮邪内伏,可见淡白舌灰厚滑润,可不要神衰,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喘逆,汗出等
  治法   温阳救逆,化饮。方选急救回阳汤合苓桂术甘汤

红舌灰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红色,上布灰厚苔,或润,或干
  临床意义
  热毒入里    温热毒邪入里,三阴热盛,可见红舌灰厚干苔,常伴口鼻干燥,身热,燥扰等
  治法   清热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或清瘟败毒饮。
  (2)脏腑实热   脏腑宿食积滞,内蕴热郁,可见红舌灰厚苔,常伴嗳腐,纳呆,下利不爽或遍闭等症
  治法   泻热消积。方选枳实导滞汤或大承气汤
  (3)热湿胶结    热湿夹杂,胶结于里,久而可致红舌灰厚苔,常伴口干不欲饮,痞满,纳呆等
  治法   辛开苦降。方选半夏泻心汤

紫绛舌灰厚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紫绛,上布灰厚苔,多干少津
  临床意义
  (1)营血热盛   温热毒疫之邪入于营血,营血热盛壅瘀,可见紫绛舌灰厚苔。多伴有壮热,燥扰,法斑等
  治法   凉血解毒。方选清瘟败毒饮或神犀丹等
  (2)脏腑实热    杂病五志化火,脏腑热盛,夹有食积,可见舌质紫绛,苔灰厚而干,常伴脘腹满,便闭,口苦,烦躁易怒等
  治法   通里攻下或清热解毒。可选大承气汤或黄连解毒汤
  (3)血瘀夹有痰饮    血瘀甚,可见紫绛舌,痰饮久伏,可见灰厚润滑苔,常伴有肝脾肿大,xx日久,或为疟疾,或为阴母
  治法   化瘀消饮。可选莪术散

红舌灰腻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上布灰腻舌苔
  临床意义
  (1)湿温入里    湿温之邪,或温疫夹湿,可见红舌灰腻苔。多伴有身热,或吐,邪利等
  治法   清热燥湿。可选黄连解毒汤或燃照汤
  (2)脏腑积热   杂病、脏腑郁热,夹有积滞等,可见舌质红,苔灰腻。多有纳呆,脘腹胀满等
  治法   泻热消积。可选枳实导滞丸或承气汤
  (3)痰热胶结    痰热胶结于里不去,久而可见红舌灰腻苔。常伴有胁痛,脘痞或胸闷咳逆等
  治法   清热化痰,方选小陷胸汤合清气化痰丸

紫绛舌灰腻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绛紫  舌上布满灰腻苔,舌根部较舌尖部厚
  临床意义
  (1)湿温深入营血    湿温邪气深入营血,或素有痰湿,复受温毒疫疠之邪,入于营血,可见此紫绛舌灰腻苔。多伴有身热,神识昏矇,头痛,便闭等
  治法   清热凉血,豁痰。方选牛黄承气汤或神犀丹合菖蒲郁金汤
  (2)痰热夹瘀    杂病已久,痰热夹瘀,可见舌质紫暗,苔灰腻,多伴有咳逆上气,或胸痹心痛
  治法   清热化痰,活血祛瘀。可选黄连温胆汤冠心I号

紫暗舌灰厚苔
  望诊   可见舌质紫暗,舌上布满灰厚苔,舌根部较舌尖部厚
  临床意义
  (1)湿温入深    湿温毒疫,深入下焦,侵入营血,壅滞血脉,可见舌质紫暗,苔厚腻灰色。常伴有身热,神识昏矇等
  治法   清热燥湿    方选神犀丹合菖蒲郁金汤
  (2)痰湿夹湿    或有水气,或有痰湿,阻滞气机,久而血瘀,以致舌质紫暗而见灰厚苔。多见于肺心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肝硬化,肿瘤,慢性肾炎等
  治法   活血化瘀,祛痰利湿。可选当归芍药散或二陈汤合参苏饮

淡紫舌半白半灰苔
  望诊   可见患者全舌质淡紫色,舌体分为两半,半边为白苔,另半边为灰苔,但均不干
  临床意义
  (1)热人营血    气阴不足之人,复受温邪疫疠之气,毒热始入营血,由表入里,气分之邪未尽,还在传变之中,故苔半百般灰,可伴身热,燥扰,口渴等
  治法    透营转气。可选清营汤
  (2)邪入膜系,变有血瘀    素有血瘀之人,复受邪气,达于膜源,可见淡紫舌半白半灰苔,常伴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
  治法    化瘀达邪。可选清脾饮加丹皮,丹参
紫绛舌
  望诊   可见患者全舌质紫绛,上布厚灰苔而干燥
  临床意义
  (1)热入营血    温毒热邪深入营血,故舌质紫绛。邪盛伤津,故见厚灰燥苔,常伴壮热夜甚,神昏燥扰,或有紫斑等出血。
  治法   清热凉血。可选清瘟败毒饮
  (2)脏腑热瘀    杂病脏腑热盛,热壅血瘀,故舌质紫绛,邪盛津伤,故舌体厚灰而燥。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口臭腹满便闭等
  治法   泻热通瘀。方选犀地清络饮合增液汤

淡红舌偏灰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上布半白半灰或灰多白少苔,以及半黄半灰或灰多黄少苔
  临床意义
  (1)温邪达于膜原    温疫邪气,由表入里,达于膜系,可见淡红舌,上布半白半灰或灰多白少苔,常有往来寒热、胁痛、头痛、喜呕等
  治法   透达膜原。选用蒿苓清胆汤
  (2)热入厥阴太阴  伤寒化热入于太阴、厥阴,或感受热邪深入厥阴太阴,亦可见舌质淡红而布偏灰苔,常伴寒热胜负及腹胀纳差
  治法   调和肝脾。方选乌梅合达原饮

紫绛舌偏灰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紫绛,舌苔可见半灰半白,或灰多白少,或半黄半灰,或灰多黄少
  临床意义
  (1)热入营血    温热毒疠之邪深入血分,热壅血脉,可见舌质紫绛,但气分之邪未尽,还在变化之中,故舌苔可见偏灰苔而干,可伴有身热、斑疹、燥扰等症
  治法   清营凉血 。方选清营汤
  (2)热郁血瘀    杂病脏腑郁热,久而入络病血,热壅干血,可见紫绛舌偏灰苔。常有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苦,胁痛,便秘等症。
  治法   清热凉血,兼以舒郁。可选犀角地黄汤和丹栀逍遥丸

淡白舌偏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白,上布之舌苔由中间分为两色,半边是白苔,半边是黑苔,润而不燥
  临床意义
  (1)寒入厥阴、少阳   少阳、厥阴为枢,通达表里,转枢阴阳。寒邪侵入少阳,厥阴,枢机不利,而病寒热往来或寒热胜负,可见淡白舌偏黑苔,同时伴有胸胁满闷、喜呕等症
  治法   和解表里,调和阴阳。可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或乌梅丸
  (2)脾肾寒甚    杂病脾胃寒甚,运化失常,可见淡白舌偏黑苔,常伴手足不温,畏寒或浮肿,或泻利
  治法   温补脾肾。可选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

淡红舌尖灰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舌尖部有灰黑苔
  临床意义
  (1)宿食未消    宿食未消,可见舌尖灰黑而干,常伴胁痛、口苦、便秘口臭
  治法   清泻消导,可用大柴胡汤加焦三仙
  (2)脏腑热盛    脏腑热盛,上灼口舌,可见舌尖灰黑苔,中根部黄苔,干而燥。常有便秘、腹满等
  治法   泻热通里。方选调胃承气汤或三黄泻心汤

淡红舌黑润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且嫩,上布淡黑苔,津多滑润
  临床意义
  (1)虚夹湿浊    久病气血不足,或心脾虚弱,运化不足,气血不能化生,皆可见舌质淡红且嫩。夹有湿浊,或肾水上乘,则可见黑润苔
  治法   益气血,化湿浊。可选当归补血汤合苓桂术甘汤,或用当归芍药散
  (2)阳虚阴盛    脾肾阳衰,阴寒内盛,温煦不及,可见淡红舌黑润苔。常有畏寒肢厥,脘腹冷痛等症
  治法   温阳逐寒。可选四逆汤或真武汤

淡红舌白苔中黑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淡红,舌中部分有片状黑色润苔,黑而不燥,其余部分舌苔白润。
  临床意义
  (1)脾虚夹积    脾虚运化失常,饮食停滞胃肠,上映于舌,可见舌质淡红而白苔中黑,常有体倦,脘痞纳呆等症
  治法   健脾消食。方选人参健脾丸合枳术丸
  (2)寒湿阻滞    寒湿侵袭,由表入里,伤于肠胃,寒湿阻滞,传导失司,可见淡红舌白滑苔中心黑润,常伴有脘腹冷痛,口不思饮,手足不温
  治法   温中化湿,方选平胃散合理中汤
  (3)寒热夹杂    脾胃升降矢司,上热下寒,脘痞呕吐,久泻,久痢,腹痛肠鸣等,可见有白苔中黑。
  治法   寒热并投。可选半夏泻心汤

紫绛舌黑燥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紫绛,上布黑燥苔
  临床意义
  (1)热极似水    温病邪入下焦,壅瘀血脉,热极似水,津液被劫,可见紫绛舌黑燥苔。常伴有身热、肢厥、神昏、抽搐等症。
  治法   凉血滋阴。方选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2)阴虚火炎    杂病,肝肾阴虚,火炎于上,脾胃素有积滞,亦可见紫绛舌黑燥苔。常有眩晕易燥,五心烦热,手足颤抖等症

暗紫舌黑润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暗紫,上布黑色滑润舌苔
  临床意义
  (1)寒疫之邪入里    寒邪疫疠入里,阴寒内盛,凝滞血脉,可见舌质暗紫,舌苔黑润。常伴腹痛、四逆等症
  治法   温里衰微    杂病脏气衰微,特别是心肾阳衰,痰饮泛滥,可见暗紫色黑润苔。常见四逆、神衰、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    方选参附汤或急救回阳汤

霉酱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质暗而不利,上布灰黑晦暗苔,状如酱油色,舌根部酱色尤重
  临床意义
  (1)湿毒蕴结    湿温、湿毒热邪入里,蕴结脏腑,三焦阻滞,可见霉酱舌。常伴胸闷脘痞、身热、心烦、尿赤等
  治法   解毒燥湿    方选黄连解毒汤或甘露消毒丹
  (2)里热价积    杂病脏腑内热,夹有积滞,亦可见霉酱苔。常有嗳腐、腹痛、大便粘滞等
  治法   清热燥湿,消积。方选白头翁或枳实导滞汤

中白边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中间为白苔,边为黄苔,刮之不去
  临床意义
  脏腑实热   脏腑实热上炎,故见黄苔,常伴有咳嗽黄痰、胸痛、或小便涩,大便结,或下痢赤白
  治法   清热泻火。肺热者,宜邪白散合白虎汤;小便涩者,宜导赤者,宜导赤散,大便闭者,宜调胃承气汤;下痢者,葛根黄岑黄连汤

舌苔中间白滑滑尖有灰刺
  望诊   可见患者舌中有白滑苔,舌尖有灰刺
  临床意义
  (1)寒湿    里有寒湿较重,可见舌苔中间白滑,舌尖灰刺刮之可去,湿润多津,常伴有脘腹冷痛,遇寒尤甚,口不思饮,手足不温等症
  治法   辛温燥湿法。方选四逆汤合平胃散
  (2)热极    治法热极可见舌尖灰刺而干、脾胃夹湿则舌中心苔白滑。常伴有烦热,口干、口臭、小便黄、大便闭。
  治法   甘露消毒丹或承气汤

半边白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半边无苔,半边白滑苔
  临床意义
  (1)肝胆寒    寒不化津,则苔白滑,白滑苔在舌之左侧,多为肝寒,常伴有胸痛脘胀,巅顶头痛等;白滑苔在舌之右侧,多为胆寒,常伴有胸胁苦 满、喜呕纳察等
  治法   肝寒者,宜温里暖肝,方选暖肝煎;胆寒者,宜温里暖胆,方选小柴胡汤加桂枝、干姜
  (2)肝脾寒湿    肝寒脾湿,疏泄失常,运化不及,上映于舌,可见半边白滑苔。常伴有脘腹冷痛,胀满,喜暖畏寒,口不思饮,胁痛等症
  治法   温肝暖脾,散寒化湿。方选胃苓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

  白苔黑斑
  望诊   可见患者舌苔白,但有黑斑散布其中,刮之可去,也有刮不干净者
  临床意义
  (1)湿热    里有湿热不甚,可见白苔黑斑,刮之黑斑即净。常伴有脘痞不饥,肢体体怠,小便黄等
  治法   清利湿热。方选菌陈五苓散或温胆汤
  (2)里热   里有实热,可见白干涩苔,上有黑斑散布其中,刮之不净、常伴有口干喜饮,口臭便秘
  治法   清热泻火。方选十全苦寒补救汤加减


白苔夹双黄苔
  望诊   可见患者白苔,内夹两条黄苔
  临床意义
  (1)阳明里实,邪热上攻,故白干苔夹有双黄苔,常伴身热,烦躁,恶热,频转失气等
  治法   泻热通里。方选大柴胡汤加调胃承气汤
  (2)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可见白厚苔夹有双黄苔,常伴有脘痞纳呆,腹胀,大便不爽等
  治法   清热燥湿。宜用小承气汤加六合汤

白苔夹双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白苔夹有两条黑苔
  临床意义
  寒邪入里化热    寒邪入里化热,寒邪未尽,热逼脾胃,可见此舌苔。常伴身热,腹满,便闭等症
  治法   宜透清泻。可选宣白承气汤或防风通圣散

白苔夹双灰苔
  望诊   可见患者白苔中夹有两条灰苔,或滑或干
  临床意义
  (1)中寒郁滞    白苔中夹有双灰苔,滑润多津,一刮即净,此中寒郁滞。常伴脘腹冷痛,纳差,口不思饮等
  治法   温中理气。宜理中汤加附子、厚朴、砂仁、香附等
  (2)里热壅实    白干苔中夹双灰苔,干燥无津,刮之不净,伤寒化热攻里,或五志化火脏腑实热,常伴腹满痛,大便闭
  治法   泻下通里。方选大承气汤

白尖中红黑舌根
  望诊   可见患者舌尖部有白苔,中部红而无苔,舌根部有黑苔
  临床意义
  (1)热邪传腑    如舌尖白而舌根灰黑少者,系少阳邪热传入阳明,热伤津液。常伴身热,口渴喜冷饮,汗出,或下利而渴
  治法   汗出而渴者,宜清热生津,方选白虎汤;下利而渴者,宜清热解毒,方选三黄解毒汤
  (2)脏腑燥实    若黑根多,白尖少。中鲜红,或不甚红而干涩者,属黑有燥实,常伴腹满痛,大便燥结
  治法   攻里泻下。宜大承气汤

白苔夹尖根俱黑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尖舌根俱黑苔,舌中白苔
  临床意义
  真热假寒    白苔居中,舌尖舌根俱黑,干厚刮之不净者,乃心肾热极,脾胃真热假寒。常伴发热谵语,呃逆,干呕,食物即吐,昏迷似睡非睡
  治法   解毒救阴。方选十全苦寒补救汤

黑苔夹中黑通尖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为黄苔,中间夹有黑苔从舌尖到舌根
  临床意义
  热极    黄苔中黑通尖,刮之不净,乃心肺脾胃肾大小肠均热极也。若两感伤寒见此舌,则邪已入阴里实热证,常伴有昏聩,口干苦,齿燥咽干,头汗如珠至颈而止,大小便秘或下利臭水等
  治法   大剂解毒救阴。方选苦寒救补汤或增液承气汤

黄苔黑刺
  望诊   可见患者布满黄苔,上面散有黑色舌刺
  临床意义
  (1)脏腑热极   脏腑热极上燔,可见黄苔黑刺,干燥,刮之不净。常伴有壮热、燥扰、口渴、便闭等
  治法   解毒泻火。可选白虎汤或增液承气汤

黄尖白根苔
  望诊   可见患者舌尖黄苔,舌中根部白苔
  临床意义
  (1)少阳阳明合病    伤寒少阳未罢,已传阳明,可见黄尖白根苔。若阳明证多者,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紧。若少阳证多者,头痛发热,脉玄细
  治法   少阳证多者,宜和解表,方选小柴胡汤。阳明证多者,宜解郁通里,方选大柴胡汤
  (2)胃有燥热   舌苔尖黄,中根白,俱厚燥者,胃有燥热,多伴有谵语,烦躁
  治法   通里泻下。宜调胃承气汤

黄苔生瓣
  望诊   可见患者黄苔生瓣,舌苔黄而涩中有花瓣形者
  临床意义
  (1)胃实    胃中热实,少阳于舌,可见黄苔生瓣,常伴有口臭,腹满,便闭,频渴等
  治法   通里攻下,方选承气汤
  (2)蓄血    热在下焦,热壅血瘀,可见此黄苔生瓣,舌质暗红,常伴有少腹硬满,如狂善忘等
  治法   通下化瘀。方选桃仁抵挡汤
  (3)蓄水    蓄水在胁下,可见黄苔生瓣,滑润。多伴有胸胁痛,肿胀等症
  治法   攻逐水饮。方选十枣汤


  (七)望舌底诊病法
  1、正常舌底
  望诊   伸舌令尖向上微卷,可见舌底之舌质淡红,润而有白津,舌系带居中,不长不短,舌系带两侧之微细血管,为淡红、淡紫,隐约可见,少有纡曲,舌系带两侧小而隆起的肉阜
  2、舌底瘀丝
  望诊   可见舌淡细小脉络呈网状扩散或伞形曲张,其色青紫,甚则脉络间有瘀点
  临床意义    各种瘀血症,久病入络等,血瘀气滞,映于舌下,可见舌底瘀丝
  治法   活血化瘀。心血瘀者,选冠心I号。肝血瘀者,选化肝煎;脾血瘀者,选大黄x虫丸
  3、舌淡瘀点瘀斑
  望诊   可见舌底颜色红暗,舌底两侧及舌尖部有紫暗瘀点。
  临床意义
  (1)瘀血    各种疾病瘀血较重,可见舌底瘀点、瘀斑
  治法   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或参苏饮
  (2)热盛动血   热邪入深,伤营动血,热深厥深,可见舌底暗红,夹有瘀点瘀斑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方选犀角地黄汤
  4、紫暗舌底
  望诊   可见舌面颜色正常,舌底颜色青紫,并有脉络曲张或瘀丝瘀点
  临床意义    见于各种疾病之瘀血证
  治法   活血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blog/13892609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