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选读模块设计

 昵称503199 2015-09-04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往今来的人类史、世界史。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涵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如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能够把《史记》看成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它在史学上、文学上以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但是,《史记》的情况同后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今传《史记》中一部分是后人补缀的)。那么,司马迁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写作《史记》的?这也是理解《史记》的关键之一。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确立君主个人绝对权威前,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个贵族集团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史官不仅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有“秉笔直书”的义务和权利。司马迁的祖上世代为史官,他虽然意识到在自己的时代,史官已经跌落到“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识地继承了古老的史官传统,并不想把自己的笔变成为君主唱赞歌的工具。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司马迁对孔子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他并不是完全服膺孔子的学说,对当代的儒士更鄙视有加,但他钦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而有为天下确立文化准则的宏大理想。司马迁把自己写作《史记》的工作视为孔子修《春秋》事业的继承,这就在精神上自居于很高的地位。扩大地说,这也是继承了先秦诸子的理性态度和批判意识。

  时代赋予司马迁以宏大的眼界,和全面总结历史的任务,广泛的游历使他对社会得到前人所未有的了解,残酷的命运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生,继承先秦的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司马迁又确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的写作立场。正是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殊的个人遭遇中,产生了伟大的《史记》;在这部伟大的《史记》中,又表现出司马迁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的多方面的独特理解。

  首先,正如上面所说,《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即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历史功绩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活生生地描绘出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滥用民力等种种行径。至于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现于他的尖锐的笔下。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和思考: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拥有高贵品质和道德正义,才得到他们的地位。有时恰恰相反,品质高贵和信守道义的人物,倒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败的,就像与刘邦相比远为坦率和自尊的项羽,与武帝的宠臣相比远为正直和勇敢的李广,都不免以自杀结局。虽然司马迁不曾从理论上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但足以启发人们作一种深入的反省。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一是局限于社会上层,至多包括了游士策士,二是局限于政治性人物,范围有限。《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我们看到在《史记》中,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在这以前及以后的史书中,很少看见如此众多类型的人物,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人物。这表明司马迁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一种认识,尤其是对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态度,在一般“官史”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项羽未尝称帝,但一段时期中实为天下之主,《史记》中便立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之后,是《吕太后本纪》,而没有“孝惠本纪”,因为惠帝虽有皇帝的名义,其实只是傀儡。在这里,司马迁丝毫没有孔子“正名分”的热情。《史记·太史公自序》宣称,作《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后世。所以,他也很赞赏为了求取不凡的成就而甘受一时屈辱的人。譬如韩信不耻过胯,曾经勇冠三军的季布甘为奴隶,在司马迁看来,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壮举。这里面,也包涵着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忍辱不死的人生体验吧。

  在《史记》中,是存在一定的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的。但它的标准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狭隘单一的。甚至,前后之间不妨有些矛盾。如《伯夷叔齐列传》歌颂了二位贤君子“不食周粟”的忠节,《管仲列传》却又赞美起先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失败后不肯殉节、从囚牢里出来又做了桓公重臣的管仲,说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游侠对社会统治秩序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司马迁是明白指出了的,却不妨赞扬他们重然诺轻生死的义风。甚至,《酷吏列传》激烈抨击了酷吏的残忍,《太史公自序》又说“民皆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故酷吏也有存在的理由。这些并不是因为司马迁观念混乱,而是他看到社会本身的复杂性,需要广泛而多视角地理解各种人的生存方式。即使是他所反感的人物,也尽可能如实地描写,不简单地一笔抹杀之。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暢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后来的京剧也有不少剧目取材于《史记》。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所选择的题材多是重大的。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到《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意味着《史记》的创作,不仅仅在于记载史实,作者更想要通过展示一系列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展现和推究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人类在天地间的作用与地位、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困境。而这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鲁迅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无韵之《离骚》”正是就《史记》的文学成就而言的。

应该说,《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强烈的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还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所以《史记》的叙事方式,具有很明显的文学性。概括来说,《史记》的叙事艺术具有如下特点:

一、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史记》的叙事角度,以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为主。司马迁作为事件的叙述者,几乎能够超然于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作者舒展自如地设置场景和展开叙述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当然,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历史事件的展开,素材的取舍,人物言行举止的刻画,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以选修教材中的《高祖本纪》为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写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有这样一句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在对父亲当年的说法进行嘲弄。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一面。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就是这样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二、在故事中展现人物形象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中的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故事构成的。如《魏公子列传》由信陵君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在《史记》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胜枚举。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

在故事的叙述中,司马迁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中就写了刘邦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又如《李将军列传》中,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逼近,以示壮胆。文中有以下一段描写:“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短短十六个字,字字重如千钧。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行进,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短短十六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生动场面,十分精妙。虽然先秦历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记》相比,不但数量少得多,也简陋得多。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像《史记》那样强调故事性,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情节富于戏剧性

司马迁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传记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个性特点。例如,教材选文《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里的人物行动、对话简直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写尽了霸陵尉酒醉之后的势利情态和李广的落魄与无奈。又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场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写成真正的戏剧作品摆到舞台上去演出。这一类戏剧性的故事,具有如下一些优点:第一,它能够逼真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二,它避免了冗长松缓、平淡无味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紧张性,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也彰显出文学所需要的张力;第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

《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但他的笔下那些曲折动人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也不可能完全摒除作者的个人情感。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作者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尽管如此,《史记》的叙事艺术还是很有特点,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史记》选读的教学

一、阅读《史记》选读的目的

    《史记》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不仅代表着中国史学的成就,而且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在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开设《〈史记〉选读》课程,对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帮助。

    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科书编写力图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上做足文章,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魅力与艺术魅力,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学会用清醒睿智的现代眼光去关照历史与现代生活,并最终奠定较高的文化品位基础,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判断能力。

   教科书编写还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在整体展示《史记》内容的基础上,选取重点章节,选取其中较为容易理解掌握的篇目内容,让学生走进这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文化经典,领会这部追求“历史与人性”的伟大著作。南宋史学家郑樵评价《史记》曾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教科书力图展示《史记》的主要历史观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用以支撑作者观点的关键材料,进而认识《史记》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教科书编写中还非常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必修教材学习之后继续积累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更为全面地把握文言现象,进一步巩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同时,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并最终逐渐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体现这一编写意图,教科书在“阅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部分非常注重积累反思与实际应用的训练。

二、《史记》选读的架构与特点

    编写者依据“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的原则设计编写了《〈史记〉选读》。

    《〈史记〉选读》充分考虑了普通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愿望。

在教材内容上,《〈史记〉选读》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较为系统地把握《史记》全书的体例和内容,除了列传,教科书对《史记》中的“本纪”“世家”“表”“书”均有涉及,栏目设计合理,所选资料丰富,显示了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教科书也注重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把《史记》精华集中进行展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在材料的选择上,《〈史记〉选读》注重典范性,不求面面俱到,抓住重点,把《史记》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节选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既能了解整部著作的概貌,又能学习其中最为经典和主要的内容。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史记〉选读》沿袭了苏教版必修教材的专题呈现方式,全书共有八个专题,打破《史记》原有的编排方式,其中六个专题分别从“司马迁其人其事”、“《史记》的体例”、“《史记》的史家传统”、“《史记》的理想人格”、“《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等方面全面呈现《史记》内容,教科书的第七、八个两个专题分别是“《史记》的影响”、“研究《史记》”,是对学习《史记》选读后的成果总结,也是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从而沟通古今激活历史,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两个个专题,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体现了选修课程的灵活性。

与必修教材不同的是,《〈史记〉选读》中的篇目在正文之外还有译文,还有各种点评旁注,包括古人今人和编写者自己的评注,评注涉及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字表达等等,取材广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对《史记》展开较为深入的学习。

《〈史记〉选读》每篇选文后均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均有“积累与应用。“阅读与探讨”在突出《史记》的文学性的同时比较重视发掘全文的思想价值;“积累与应用”注意多方拓展,除了对本专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进一步地理解认识外,文言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工作也分散在每个专题后,这对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方式上,《〈史记〉选读》沿袭苏教版必修教材采用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最终改变构建了一个平台,对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的教学要求,《〈史记〉选读》课程教学的总原则是:

“文本研习”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我们的目标是,《〈史记〉选读》的教学要承担起最终基本解决学生能流畅阅读一般文言文的任务;

“问题探讨”重在探索作者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史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从历史的角度感悟其价值取向,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同时也能以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客观评价《史记》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学生对《史记》这部文化典籍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最终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整个课程的学时安排如下:

              专题名称           学时安排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学时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1学时

不虚美 不隐恶        8学时

读其书想见其人        4学时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8学时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8学时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    2学时

研究《史记》          2学时

    如此建议的理由是,第一专题虽是《〈史记〉选读》的导引,但《太史公自序》的文字过于艰深,可借助译文作简单处理,不要过多地在文章本身下功夫,而且我们下面还要建议把这一专题放在整个教科书教学环节的后半程来处理;第二专题是《史记》体例,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对《史记》体例的认知上,不必用太多课时;三、四、五、六专题是《〈史记〉选读》的重点所在,学习的时间理应加强;第七专题谈《史记》的影响,这需要学生课外查阅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建议的2个学时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间;第八个专题是学生在学习了《〈史记〉选读》课程后的成果展示汇报,2个学时也够了。

    在教材的教学实施流程中,我们建议教师从第三专题开始教学,教学完成三、四、五、六专题内容后,再来实施第一专题的教学并依次完成第二、七、八专题的教学。上面已经谈到,《太史公自序》文字比较艰深,尽管有译文,但由于学生实际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限,真正掌握难度很大,如果我们一上来就学习《太史公自序》,对学生学习《〈史记〉选读》的积极性会是个伤害。另外,我们在没有让学生接触《〈史记〉选读》生动鲜活的其他内容之前,在学生对《史记》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前,没有必要让学生先对司马迁其人其事作过细的了解。所以尽管是《〈史记〉选读》的导引,我们还是应该把第一专题放在后面来组织实施教学。需要向老师们说明的是,一旦我们学习了三、四、五、六专题,再来学习第一专题时,要让学生重读必修教材中的《报任安书》一文,同时教师应把袁传璋的《司马迁与中华文明》(见教参)一文印发给学生,这时的学习应该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司马迁,认识《史记》。当然,这样的学习一定要求学生要进行课前大量阅读。三、四、五、六专题是《〈史记〉选读》的重点,各专题的教学应紧扣专题内涵,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加详细和周密。第三专题的重点是在了解刘邦、李广两位历史人物时,要时刻关注《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春秋笔法。第四专题在教学中应突出“文化”研读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理想追求及对后世的影响。第五专题是对《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学习,本专题教师在分析司马迁刻画人物的诸多细节艺术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司马迁两种不同的刻画人物手段,一是选取某一人物生平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一是通过人物生平全过程的交代以刻画人物,前者以《刺客列传》为代表,后者以《项羽本纪》为代表。第六专题是对《史记》叙事艺术的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史记》叙事的形式、叙事的章法、人物刻画中的叙事、叙事中的情感表达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梳理,可以在本专题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第二专题是《史记》的体例,我们虽然建议大家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老师们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一部分不是《〈史记〉选读》的重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整体了解接触一下全书的体例,有个感性的认知即可,因此如果课时紧张,也可以把本专题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学。第七专题是关于《史记》的影响,严格意义上讲这已不是《〈史记〉选读》的内容,教参上也不主张把这一部分放在课堂上学习,但是从文化论著选读的目的出发,我们还是建议教师用2个学时来组织教学,不是讲解教科书呈现的内容,而是组织学生分若干专题在课外大量查阅《史记》相关影响资料的前提下写成调研报告分别在班级交流共享。第八专题应是我们学习《〈史记〉选读》后的成果展示,它应是学生用现代眼光去关照优秀传统文化后的一个结论,也是今天与历史的一种理性对接,这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大有益处,因此我们建议用2个学时去处理。在具体处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建议教师要组织学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在课外广泛阅读相关资料,经过合作探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学生对司马迁、对《史记》这部文化典籍的理解和认识,以论文报告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共享。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把学生最后的优秀论文结集付印。

    教师在对具体选文实施教学时,可以针对具体的选文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串讲,也可以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可以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处理某些篇目,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学一些篇目。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我们在处理选文的过程中,都要注意遵循上文提到的一个教学总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史记〉选读》的《学习与评价》,我们应该把它看成语文选修课程的配套教材,《学习与评价》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对文言阅读延伸与拓展,都设计了较为科学的训练题目。

四、学习建议

    《〈史记〉选读》应该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在语文课堂上接触《史记》这部文化典籍,如何学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在学习之前,每个人的心里都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史记〉选读》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有两点大家一定要清楚,一是较为系统完整地学习《〈史记〉选读》,将大大提高自身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很好地培养自身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这对今后的求学和工作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二是学习《〈史记〉选读》,将对自我的品格修养、道德理想、精神追求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优秀文化典籍的学习将使自己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关注社会,关注历史,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带着这样清醒的意识去学习《〈史记〉选读》,将有助于我们始终能以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去理解,去探讨,去发现。

    明白了学习《〈史记〉选读》课程的意义之后,就是技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了。

《〈史记〉选读》首先是文言的学习,因此我们学习文言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应在学习《〈史记〉选读》中应用。

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每天我们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诵读选文,要让自己养成较好的文言语感能力。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旁批、评点、圈点勾画的好习惯,让瞬间的思想火花化成文字,以备自己课后学习和复习之用。

与学习必修教材文言文稍不同的是,此时我们更要注意文言知识、文言现象的积累,每个专题中的“积累与应用”都有相关的文言知识点的梳理,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此为基础,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相应的文言知识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整理,我们应该借助《〈史记〉选读》的学习,把古代文言中的实虚词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句式等相关基础知识问题基本解决,使自己今后在阅读一般文言时基本没有障碍。

其次,学习《〈史记〉选读》更重要的还是对文化典籍的阅读,这大大有别于我们先前在必修教材中学习单篇文言的目的。既然是一部文化典籍的阅读,我们就要始终有一个整体的阅读概念和清晰的阅读目标。整体的阅读概念就是我们在学习《〈史记〉选读》课程专题的过程中,心里始终要清楚这一专题重点要我们领会《史记》哪一方面的问题,是它的叙事艺术还是它的人物刻画艺术,是它的春秋笔法还是它的人格理想,是它的体例还是它的影响等等。清晰的阅读目标就是我们要从这部文化典籍中寻求它的价值观念、品格追求、道德理想,从而形成自己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为自己传承民族优秀的文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研读的目光和手段来学习《〈史记〉选读》,要始终坚持以研究和探究的态度来学习选文。我们要逐渐地学会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谈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学会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要学会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找到自己想要东西,我们要结成一个个的学习小组,我们要学会在团队中合作交流分享学习研究的成果,我们还要不断尝试着写些反思、探究、总结性的小论文等等。这对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司马迁和《史记》,最大限度地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滋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最后形成健康健全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理想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一般都不高,原因非常复杂,这里不一一陈述,我们强调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选择《〈史记〉选读》课程的学生都要努力让自己葆有一种学习的热情,我们应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走进司马迁,走进《史记》,走进《〈史记〉选读》,在一种浓郁的积极的学习氛围里实现我们的选修目标。最后要说的是,在传统的课程模式里我们没有这么完整地接触一部文化论著研读的学习机会,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大家就应该好好地把握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