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火花·集

 zzm1008图书馆 2015-09-04

【杂谈】火花·集

(2012-03-14 20:40:23)
标签:

摄影

艺术

交流

语丝

体会

分类: 杂谈

——刹那闪念,交流火花,转瞬即逝,在此聚沙、集腋,期冀萤囊之用。

 

1,【摄影与艺术】

 

    摄影是艺术吗?总是有人在争论,布衣觉得相机是工具,摄影就是一种表达方式,只有当它以艺术创作为目的,使用艺术手法并达到一定水准它才可能表现为艺术,其中会融入相当的创作者个人的主观因素,相关的影像成品也才能称为艺术品。否则的话,医生拍X光片,卫星拍地貌、教学拍标本就都成了艺术创作了,您说呢?!

    当然即使是十分在意艺术标签的人大多数在创作时 恐怕也不会时时去考虑自己是不是在“艺术”,而最终是不是艺术还是需要主流(官方、艺评人、收藏机构和人员、圈内广泛认可等等)认可,具体作品才可能成为艺术品。

2,【摄影的简洁】


    “简”对于创作来说,应该是用最少的语言做最完整、最充分的意思表达,是处于加一则多,缺一不可的状态,而不是在表象仅表现为少,更不是表现为“缺”,就像我们的手,正常表现为先天十指,恰到好处。当然创作评定是否“简”也不可能机械的量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或大致的认同,不存在“至简”。
而“洁”是在“简"的基础上表示干扰主题的多余信息存在的程度,就像我们每天都洗手,不应有的存在清除即为“洁”,绝不可能“洁”后一数手指不足十个,那可能就......

 

 3,【摄影与透视】

 

    这里说的透视是源于绘画的概念,无论是写实为主的传统西画还是国画,抑或是传统写实摄影都会强调透视。强调它的用意就是于二维平面准确的营造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

绘画是从无到有的营造重视透视应该还是可以理解的,传统西画讲单点透视,包括几何透视、色彩或空气透视等等(当然到了印象派的阶段更要求强调色彩和自然光线)。国画为丰富表现和情节展示讲散点我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对于摄影来说,有的朋友没能透彻理解透视的功用或是为了卖弄,对神马风格都要“透视”一番。写实的摄影在画面构成、素材组织讲一讲透视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抽象风格或是以主观表现、重意轻象为主题的影像再趴在那里强调神马空气透视、几何透视就显得荒谬了,难道为了显示自己读过科班的本本?不如此做作就显不出正统?在我看来,如此人等就颇似穿着皱巴的长衫摇头晃脑云出“茴香茴字的几种写法”的孔大官人般的迂腐、卖弄了,其实这类人等就不想想,静机常规拍摄同一对象您能拍出散点来?!f64式的能拍出远大近小、远浓艳近灰淡或是远锐近糊来?!

   掌握知识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恰当应用。

 

4,摄影的写实与写意】

    写意狭义指国画技法的概念。而广义的写意则可理解为创作者以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等主观成分为核心的创作。

    在风光摄影中,写实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以追求对风光的具象图解为追求,不厌其精,不厌其美,不过话说回来说是图解其实主观之“意”也是占有重要比重的,只是以展示客观之美为主而已。
    而以写意为追求的风光摄影则更偏重创作者主观情感、意向的抒写,被拍摄的具象存在大多会被视为部分或全部脱离其具象属性而存在的素材,正像常说的“花已非花,物亦非物”,只是表现为被创作者使用的色彩和形式存在。在最终的写意影像作品中具象信息还是有一定存在的,否则意无所倚,写无所寄了。当然,具象信息完全消失就有可能成为抽象摄影表现了。
      写实的具象图解不是创作型风光摄影的唯一追求,但应是重要的。此外,因为存在有大量的自我、自由抒怀的需求,所以摄影写意的创作方向决定权应交由这些摄影人手中......

 

5,【风景如画的由来】

 

    我们时常听到对摄影作品或风景赞美为“风景如画”,那么为什么非要说是如画呢?而不说如别的呢?我想这得先从风景画说起——

    风景画中风景作为主体表现在西方也是从现代开始的,很多古典绘画有风景的存在也是当作背景来做环境交代的,并且是具有写实特点的,并不是作为主体来描绘的,所以“如画”看来还要从现代西方绘画(比如主观表现意味强烈的印象派等风景画作)和国画中找原因了。

    国画风景则很多很早就以自然风景作为主体来描绘了,但突出的特点就是写意,也就是这些风景不是具象图解,而是寄情于山水的抒意之作,更具体点说就是画中的所有存在都是如意的,其实不用多说也能想到,谁会违心地去创作呢?!最后展示出的必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如意场景。也正因为这些如意画作的存在,所以当我们遇到如意的自然风景和摄影作品时不由得会发出“如画”的感慨的原因吧,其实说到底“如画”不过是“如意”罢了,也就是面对的场景非常符合自己审美趣向而已,当然表象的相似同样也会令人不由的发出此类感慨。

 

6,【与无忌老魔先生的交流——关于糖片、技术派和艺术那点事儿】

 

以下皆为布衣回复内容——

 

......我曾经探究过艺术的原动力是神马,甚至相当多的相关事物发展的原动力也曾思考过,得出的结论是就两个字——需求!是人的需求,这个人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即可是创作者自身的需求,也可是外在需求对创作者的影响,这种需求的影响既有直接体现在精神上,也有物质需求间接影响到精神层面的。
     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都来源于人的内在的感悟,相当题材中对自然、对世界的颂扬和赞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永远不会停止,因为这来源于人本质的需求。这些西方没有?从来就不少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有......总之会与人本身关联,与人的精神需求关联。
   

    “糖”其实就是一种对美的体现,美将与人类永远共存,根本就没有过不过时的概念,更不可能存在自我贬低和自我嘲讽,就像是食品的糖,肯定会与人类永远相伴,那即是能量的来源,也是一种美味的享受,当然它不是唯一,也不应是唯一,但却是重要的。

    “技术派”,没技术行吗?没技术玩的了摄影吗?很多其它门类创作没技术同样不行,关键是把它当做手段还是目的,我个人觉得当做手段是恰当的,它就应该为创作服务,而不能以卖弄技术为追求,魔先生所说的“技术派”我想指的就应该是以卖弄技术为追求的一个类型,就像“器材控”,以把玩器材、体现器材性能为追求的类型。
     至于哆嗦派摄影,难道还不自信?!您见过哪个不自信的人敢自立一派?!把头窝在腋下的人做得到吗?不管这一派本身如何肯定还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但能扯起这面旗本身就说明一种自信,一种勇气,一种能力!并且哆嗦派并不是以卖弄技法本身为能事,从大量作品就可以看出是在利用技法实现自我的自由的抒发,难道这种自我的发现、自由的抒发还不自信吗?现在大多数人恰恰缺的就是这种自信和自我的发现,人云亦云、脱模制造、审美趋同,甚至“当代”也成了趋同的目标,趋之若鹜,我看马上就要俗不可耐了。如果冷静的想一想其中一些人等是在追求纯粹的艺术吗?我在一些艺术区听到最多的是——“好卖吗?”“啥好卖?”“卖啥好?”.......总之是一个“钱”字为中心,神马纯艺术,哪一个比钱更纯呀,钱呀!哈哈哈
没钞票行吗?不行,但真把它当做艺术创作的方向就不行了。
没技术行吗?不行,但真把它当做艺术创作的方向就不行了。
.......

续——

    (1)我说的需求是总体人群的需求,表现为一定的共性时,经过传导最终还是要由艺术家来完成、来满足,到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这里就会表现为追求,这是不矛盾的。而作为艺术家个体的心理或精神的需求同样也会转化为一种追求,只是不用求人了,自己直接来,呵呵
    (2)其实从一些表述可以看出您的单一的、模式化的思维定式。我个人觉得如果想对事物有更透彻的理解还是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追求和需求的问题:
——拉斐尔的画作美、糖,没问题吧。谁的需求?画作中没有自己的追求吗?
——包豪斯聚集的一批抽象、现代构成艺术的名家们的追求还不是在客观上满足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为人们提供可以接受的产品的需求,艺术创作就是先锋的实验,艺术的探索在这里起到了先导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付出和不懈追求,城市的现代建筑、景观、日用品....等等不能给人以舒适、美好的感受,而是傻大笨粗,额的神!绝杯具!那还不得折磨死谁呀!
——还有满足个体内心需求有两位——莫兰迪在寂寞、宁静中描绘着瓶瓶罐罐,我想如果没有来自内心的持续不断一种需求,他是不会把这些创作来作为一种毕生的追求的。这就是一种非功利纯艺术的追求,如果他把考虑卖多少银两来作为创作的追求,那他的画作还可能那般恬静、平和吗?甚至有人评价为“颓”!更不用说梵高哥们了,他哪怕稍微世俗一点,稍微不那么纯粹的用色彩直抒自己的内心,个人的境况还会那般窘迫吗?
——艺术创作的追求是应该自我的、纯粹的,这样的追求才是真正的艺术追求,才是值得敬重的。而满足的需求则既可以是纯粹自我的、也可以是客观的、间接的。需求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追求产生的基础。

    (3)——火车的出现恰恰是人类需求的促成,魔先生去新、马肿没骑着驴去呀,慢不说,回来还不真的肿了呀,这就是需求嘛。手机,原来叫大哥大,比王成背的步话机小点,魔先生为什么出门不背一个大家伙,而是掌中小巧织围脖呢,这不就是需求促成的嘛。群众?魔先生要放眼全球嘛,受众、人群、群体不都行嘛,现在从包豪斯而始的现代风格设计已充斥我们每一个空间,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装潢设计.......,大多每天不都是出入那个方方的盒子,生活在这些几何构成的世界里,如果不设计的巴适些,那生活在这里的人还不郁闷死呀,这不就是艺术实践满足社会需求的实例吗?艺术不都是最终体现为一种服务于人的功能化吗?
所以还是那句话,需求不但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耶!!

 

 

7,【与蜂鸟网友交流电视画面拍摄的问题】

    问题:

    把相机对着电视画面,哆嗦一下,那也是摄影吗?是不是只要买几张川西的高清DVD,搞个高清电视,就可以随意创作、省去了风吹雨打不必这么辛苦了吧?

    回答:

    关于对着电视画面哆嗦拍摄毋庸置疑是摄影,无论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写实还是利用画面内容作主观表达的写意类型的创作,只要是按照个人意愿、用摄影的方式完成成像过程的创作都是摄影,这应该不难理解吧。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我们所面对的拍摄对象不过是创作素材而已,不仅是电视画面,面对的任何可以完成成像的对象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只要创作者愿意,特别是主观表达的创作更是如此。
——1,对电视画面写实拍摄:会常见于对权威发布或其他的新闻报道内容的拍摄,作转载之用,常上网或看报纸这样从电视画面中得到的摄影影像应该是有一定量的。至于您说的DVD和什么高清电视进行川西的风光创作我觉得只要您愿意比如利用它做素材进行非写实的二次创作也未尝不可。但您要是追求写实就要思量了,您拍它干什么用?参赛去?以您的品行会这么干吗?在网上发布再辅以跋山涉水、历尽艰难的“故事”以满足一点可怜的虚荣心和加分置顶?您会这么干吗?!我虽然对您了解不多,但我现在就可断言您不会干!摄影要求实,还要体会和享受摄影之外的更多的东西。视觉朋友的片子有的也许存在瑕疵,但他真实的经历和对自然的零距离的接触及感悟才是最有价值的,我想不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的,这是显然是写实的“拍摄”什么DVD、高清所不能得到的。
重新审视摄影,重新评估摄影本身和之外的价值我想对于我们平和心态和选择正确的创作方式是很有意义的。
——2,此外,摄影即是生活,丰富的摄影创作思路会给我们提供不尽的创作题材,使我们能够充分有效的按排散碎的创作时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情趣,以免时常陷入不知拍什么的困局。对电视画面的写意风格拍摄或是拍摄后再进行各种风格的创意,比如通过PS滤镜进行后期二次创作也不是不能选择,这不能认为是剽窃和造假,而是一种融入个人智慧的一种独立的创作。还是那句话,“对于创作者不仅是电视画面,面对的任何可以完成成像的对象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只要创作者愿意,特别是主观表达的创作更是如此”。

 

 

8,【写意的本质】

 

[时光中的路人甲在恒父“东方意境说”贴中的发言]这些照片(指恒父作品)让我想到家居市场里各种印象派味道的印刷出来所谓油画。不过,楼主的照片估计没法印刷出来,不信各位吹捧之人下载了自己找有高档热转印机器的试试;然后您还看有没有意境。

路人甲朋友,您好,我是布衣,我谈下我的个人观点——
    单就本帖和其它一些恒先生的作品本身而言我部分欣赏,作为网络交流,这样的文件大小我觉得足够了,并且作品的交流和展示并非只有印刷展示一种方式,即使印刷,适当的幅面也并非不能实现。至于意境的产生和画幅大小无等同关系,也许只和创作者作品体现和欣赏者相对应的内在素养、欣赏能力有关联。
    此外谈到印象派味道的画作,我个人觉得摄影创作应该是独立的,并且不是只有具象图解一种功能。比如有的朋友看到类似如下这张布衣哆嗦派技法直接拍摄的作品(4272x2848)也许就会觉得它有点像写意的国画,有的朋友觉得它像印象派的画作,其实都不重要、不准确,重要的是它已脱离对具象的图解呈现方式,重要的是它已脱离具象图解创作方式的束缚和桎梏,更多的是利用色彩和形式等等体现来自由地表达和抒发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这种自由和自我的抒写才是最重要的,它是独立的摄影表现,而不是什么画作风格的附庸和摹写,并且也根本没有绘画的那种笔触和肌理的表现,实现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把它能够和印象派绘画以及国画写意关联的话,我想三者也许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我的觉醒和自由的内在抒发。

【杂谈】火花·集

另附:无论是意境追求或是类似的表达,其实就是一种对超现实空间、超现实境域存在的表现,是挣脱具象限制和桎梏追求自由、自我的随意表达,是对无限想象和思绪的激发。

 

9,【科学与艺术,意境与意淫】 

   

    科学和艺术是两个范畴,有的朋友总喜欢把两者放在一起“乱炖”,味道要是不别致才怪。有的朋友还喜欢把审美范畴的意境说成是“意淫”,同样也很别致。
    艺术的想象、飘忽甚至非常穿越在我看来是不能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去看待和计量的。就像悟空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肿木去用科学的方法解读,呵呵,是否借助电磁?是否捆绑几级火箭?用的神马燃料?其实神马的都没有,悟空是个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神仙,呵呵。悟空的本事其实就是艺术的夸张和创作的需要。有的人对祖先的流传总是持否定态度,甚至是一副恨之入骨、要彻底砸烂的模样,神马都是西洋的好,悟空的能耐在这样朋友眼里铁定是意淫出来的了。可是哈利波特呢?骑个扫把就飞。超人呢,想肿木飞就肿木飞,想飞多远就飞多远,都不用挂档.......不胜枚举,那么如何改变这些朋友看神马都是意淫的别致观念呢?问布衣吗?不用,我觉得还是问一下自己吧,谢谢

10,【摄影中“心中的风景“的存在】

 

    其实相当唯美题材的摄影(包括风光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创作者审美的过程,如果内心没有一定对美的认识和相对成熟的感悟,面对纷繁复杂的场景该如何选取不同的景别、如何完成拍摄的过程?所以,很多能够算是创作的摄影所最终完成的作品都会是符合创作者内心审美的,都可以说是承载或是激发人们内心美好感受的“现实之物”的呈现,都可以说是“心中的风景”,只是存在对具象图解和主观表现的程度的差异而已。

    “心中的风景”本质上说就是心象,是连接整个创作过程中物象-心象-影像的核心,没有心象(或称心中风景的存在)的存在创作是不可能进行的。

 

 

11,【回复橡树网友关于对“拍糊”影像的认识和规律体会、利用】

 

橡树网友跟帖:“拍糊了就叫哆嗦派,多了去了。。。不会欣赏,还是慢摇好 ”

——布衣回复:

欣赏您的直言,谢谢关注。
——初次接触认识上的差距很正常。哆嗦派摄影不是以拍糊(即失焦)为追求,它是一种单一强调动机状态下具有明确创作意向的影像实践探索的创作观念,并在这一观念下传播技法,是一种摄影语汇和语法的探索。
——从摄影术诞生起无意或失误拍糊(即失焦)的影像相当之多,就像我们身边存在的废物、垃圾一样,有的人就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处,其实在布衣看来,世界上就不存在任何一丝废物或垃圾,只有没有得到利用或没有能力利用的资源,这种认识上的观念差异是人类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部分。因此,如何利用影像生成的特点来为创作服务是一个摄影人应该考虑的,需要我们观念上不断更新和认识上的提高。就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一样的先进环保观念。
——创新是摄影发展的唯一出路,充分体会影像生成的规律性所在并加以利用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水准的体现,布衣很期望看到更多具有明确创作意向的“多了去了”的影像作品,欢迎更多交流,谢谢。

 12,【哆嗦派影像与绘画印象派的关系

 

有网友评价“《春的气息》系列有莫奈的影子,看来哆嗦也是有章可循的 ”

 

布衣回复:

——您的眼光还是贴切的,如果把影像的直觉观感与绘画的印象派关联的话还是有莫奈的味道。但有些朋友总是把类似的影像说成是印象派,或是说在表象仿印象派绘画就不太贴切了。因为绘画的印象派只是概称,其内也是风格各异,有重光、色,有重素描、造型,并且在表述方式和视觉感受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当然,如果从创作的意向上讲还是有很大共性的,那就是都属“广义的写意风格”,意即重主观表达轻客观图解,就像国画“重意轻象”的写意一样。我的很多影像实践其实就是把握的这个魂,而不是表象的模仿,是通过摄影的表述方式、独特的影像生成来抒写心中之意,标题是《春的气息》,其实在画面中弥散的、寓意生命的绿色何尝不是一种自由的气息,一种浪漫的气息。这也许就是我喜欢这种创作方式的原因之一吧。

 

13,【构成——形式、色彩及其它】

 

网友提问:

“构成的片子很多时候用黑白,那种鲜明的对比突出形状,线条,点,明暗,影调等要素。如果用了彩色能不能算作构成呢?形式构成这个概念真好,能够概括一切构成,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的美,那么色彩构成也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吧?”

 
布衣回复:

——咱们谈的构成是与视觉传达直接关联的广泛内容,既包括现代构成的平面、立体、色彩构成,也包括影像创作过程中点、线、面、体、色的基本元素的构成,因为这是我们视觉世界的本质所在,体会它们的存在,把握它们的形成规律对于创作或是欣赏都很有益处。
至于您说的形式构成应该不包括色彩构成,形式只是几何范畴的概念,色彩构成体会的是不同色相的构成,当然,实际的体会中不难发现,不同色相的色彩分布时的状况也会表现一定的规则和不规则的形式存在,所以形、色虽性质不同但在现实中却多为复合存在的。
——我拍的这些大多属现代构成,有些选择去色只是为了更突出形式的存在以及所表现的抽象性意味,因为色彩是具象属性的列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去色的选择其实也是去除拍摄对象本来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这只是创作的可选项,手法的选择还要根据创作取向自己斟酌了。
——现代构成艺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工业化的机械制造,我们的现代世界都是由这些有规律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如何让这些看似“很冷的、抽象的面孔”为大家接受就是几何抽象艺术、现代构成所研究的课题,这是生产力发展催生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也就是几何抽象艺术和现代构成会在西方产生而不是在东方的根本原因,艺术永远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
——我拍的一些几何的线条如果仅从表象看似乎简单至极。但如果从抽象角度去体会其内在的秩序感和构成原理应该对于其它创作是很有益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构成就是体现了这样一个本质,如果有的朋友仍然不能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我想对于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的几何抽象艺术可能更难以理解......

 

14,【关于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

 

有的朋友用“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来质疑哆嗦派虚幻和动态的影像生成,在我看来这种认识很僵化,狭隘地认为记录只是对静态的忠实图解记录,而没有认识到相机的动态影像生成同样是不差分毫的形、光、色的记录,只是很具创意的动态记录,同样是摄影记录功能的特殊体现和实现。

如下这位朋友在我帖中的回复我觉得也可说明一些问题:

【杂谈】火花·集

15,【画面构成的“衡”】

 

   “衡”,也就是指视觉的平衡感,”衡“是相当的视觉艺术门类构成中追求的,它的来源就是人对平衡感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人类长期生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处在失衡状态下的人都会出现不适,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虽然追求“衡”,但也可以利用视觉上的失衡来创作,但要服务于创作意向,要有足够的理由,否则就是败笔。“衡'不仅是形式上的追求,包括色彩、影调等等。

 

16,【杀破狼2011先生——摄影的写意

 

   2012.5.4 ,写意狭义指国画技法不聊,都知道。而广义的写意则可理解为创作者以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等主观成分为核心的创作。

    在风光摄影中,写实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以追求对风光的具象图解为追求,不厌其精,不厌其美,不过话说回来说是图解其实主观之“意”也是占有重要比重的,只是以展示客观之美为主而已。

    而以写意为追求的风光摄影则更偏重创作者主观情感、意向的抒写,被拍摄的具象存在大多会被视为部分或全部脱离其具象属性而存在的素材,正像常说的“花已非花,物亦非物”,只是表现为被创作者使用的色彩和形式存在。在最终的写意影像作品中具象信息还是有一定存在的,否则意无所倚,写无所寄了。当然,具象信息完全消失就有可能成为抽象摄影表现了。

    摄影只是方式,技术只是手段,立意的充分表达才是目的,所以,我觉得写实的具象图解不是创作型摄影的唯一追求,但应是重要的。此外,因为存在有大量的自我、自由抒怀的主观需求,所以摄影写意的创作方向决定权应交由这些摄影人手中......

 

 

17,【摄影创作中形式构成的作用】


     一件成熟的作品其形式构成必然是协调的、完整的,必然是对作品形成相对独立的“小世界”发挥着结构的作用,就像船的龙骨、建筑的骨架、城市的街道和功能区的规划、文章的段落、语句安排等等。当然形式的体现有些是明晰的规则几何,有些则是不太规则具象或光、色不同存在所呈现出的形式。对它们的体会和运用可以说是创作的必然途径,我们常说的构图其实首要的就是对形式存在的斟酌,一件好的作品其形式构成必然也是优秀的。对形式存在的体会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量浏览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多体会其中的构成方式对于提高很有帮助。

 

 


18,“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与蜂鸟网友“一生无奈”交流

 

  ......再美的事物如果一成不变也会使人出现审美疲劳,相机的动态影像生成具有一定的超现实和新奇的视觉美感,并且它的自由创作的过程很享受,您的《春色颐和园》技法我觉得很恰当,上下(横向可能就会观感就别样了)的适度抖动,现实场景神奇的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一种影像生成的奇妙,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有的朋友曾忠告我“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拍实是他评价好作品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类似这些朋友的认识很僵化,狭隘地认为记录只是对静态的忠实图解记录,而没有认识到相机的动态影像生成同样是不差分毫的形、光、色的记录,只是很具创意的动态记录,同样是摄影记录功能的特殊体现和实现......

 

“一生无奈”朋友作品《春色颐和园

【杂谈】火花·集

 

19——


【杂谈】火花·集


回复“三根无修”朋友——
第一点:您的思路还限制在实拍图解为主的范畴,在我看来摄影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些规定性的限制,相机是工具,非实用类摄影不过就是一种可以用来表达的成像方式和过程而已,即便我这样讲,您说的那些要素在我的创作中也都是包含的,只是您对我的创作过程和技法实现不了解罢了。
第二点,无论是抽象还是意象或是其它,只要创作者需要就大可以应用表达,满足创作者的需求就是最大的意义。
第三点,您所说的灵魂就应该是创作者的立意(当然立意要涉及水准、价值、实现的程度的问题)。哆嗦派摄影就是戏谑称谓,只不过用它代指动机状态下的影像实践活动而已,本身意义不大,就像美术史出现的“达达”“野兽”之类的称谓。从既往我个人的作品看,就是体现了超现实的幻景效果、主观强烈的心意抒发,比如春的气息、秋的浓烈、赋予拍摄对象动态的、蓬勃生命的体现等等,这就是作品的魂,这就是这类影像的价值所在,大多就是一种唯美的体现,至于它们像不像画不是我考虑的,我关心的只是自我内在的自由抒发,并且这些影像也的确是摄影语言的表现,而不存在绘画的笔触、肌理和形成手法。至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我更不会考虑,我嫌那些累,我只关注我的感受,应用适合的方式自由表达也就可以了。
摄影要发展就要有不断突破的尝试,把自己限制在前人实践的条框中个人不仅不会有提升,摄影更不会有发展,我们不仅需要想从摄影得到什么,更需要为摄影做点什么,即使暂时能力不行,但想法要有、追求要有。
很高兴遇到您这样认真交流的朋友,以上也许不太成熟,仅供参考,期待更多交流,谢谢。【杂谈】火花·集




++++++++++++++++++++++++++++++++++++++++++++++++++++++++++++++++++++++++++++

【语丝】

 

* 风光摄影创作中创作者的心象其实就是“心中的风景”,是一种存在于人内心的、富于变化的主观审美构成,有时甚至可称“内心无限的风光”。它没有明晰的边界,也无法精确的表述和衡量。心象的参与,是摄影创作从物象到影像的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 哆嗦派摄影的理念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身边平凡的素材做不平凡的表现”。

* "花非花,物非物"其实就是一种脱离具象束缚、强调主观表现、体现独立性自由创作的一种观念,即使是图解,也要体现人是创作的主体,而不是被具象“雇佣”的匠人,甚至是驱使的“奴隶”。

* 哆嗦派摄影说是技法传播,我觉得更应该是一种寻找缺失的自我、自由的思想空间和自在的创作状态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传播。拍一张片子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在我看来,通过接触哆嗦派摄影使人的行为习惯发生本质的变化,使自己在其它的方面也因此体会到更多的自由和快乐是不是更重要呢?

 

*“无忌老魔·语”——认识肯定是有过程的无人例外!但我们今天来继承前人的东西,没必要从猴子当起吧?

分享:

3

喜欢

0

赠金笔

【杂谈】火花·集

(2012-03-14 20:40:23)
标签:

摄影

艺术

交流

语丝

体会

分类: 杂谈

——刹那闪念,交流火花,转瞬即逝,在此聚沙、集腋,期冀萤囊之用。

 

1,【摄影与艺术】

 

    摄影是艺术吗?总是有人在争论,布衣觉得相机是工具,摄影就是一种表达方式,只有当它以艺术创作为目的,使用艺术手法并达到一定水准它才可能表现为艺术,其中会融入相当的创作者个人的主观因素,相关的影像成品也才能称为艺术品。否则的话,医生拍X光片,卫星拍地貌、教学拍标本就都成了艺术创作了,您说呢?!

    当然即使是十分在意艺术标签的人大多数在创作时 恐怕也不会时时去考虑自己是不是在“艺术”,而最终是不是艺术还是需要主流(官方、艺评人、收藏机构和人员、圈内广泛认可等等)认可,具体作品才可能成为艺术品。

2,【摄影的简洁】


    “简”对于创作来说,应该是用最少的语言做最完整、最充分的意思表达,是处于加一则多,缺一不可的状态,而不是在表象仅表现为少,更不是表现为“缺”,就像我们的手,正常表现为先天十指,恰到好处。当然创作评定是否“简”也不可能机械的量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或大致的认同,不存在“至简”。
而“洁”是在“简"的基础上表示干扰主题的多余信息存在的程度,就像我们每天都洗手,不应有的存在清除即为“洁”,绝不可能“洁”后一数手指不足十个,那可能就......

 

 3,【摄影与透视】

 

    这里说的透视是源于绘画的概念,无论是写实为主的传统西画还是国画,抑或是传统写实摄影都会强调透视。强调它的用意就是于二维平面准确的营造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

绘画是从无到有的营造重视透视应该还是可以理解的,传统西画讲单点透视,包括几何透视、色彩或空气透视等等(当然到了印象派的阶段更要求强调色彩和自然光线)。国画为丰富表现和情节展示讲散点我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对于摄影来说,有的朋友没能透彻理解透视的功用或是为了卖弄,对神马风格都要“透视”一番。写实的摄影在画面构成、素材组织讲一讲透视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抽象风格或是以主观表现、重意轻象为主题的影像再趴在那里强调神马空气透视、几何透视就显得荒谬了,难道为了显示自己读过科班的本本?不如此做作就显不出正统?在我看来,如此人等就颇似穿着皱巴的长衫摇头晃脑云出“茴香茴字的几种写法”的孔大官人般的迂腐、卖弄了,其实这类人等就不想想,静机常规拍摄同一对象您能拍出散点来?!f64式的能拍出远大近小、远浓艳近灰淡或是远锐近糊来?!

   掌握知识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恰当应用。

 

4,摄影的写实与写意】

    写意狭义指国画技法的概念。而广义的写意则可理解为创作者以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等主观成分为核心的创作。

    在风光摄影中,写实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以追求对风光的具象图解为追求,不厌其精,不厌其美,不过话说回来说是图解其实主观之“意”也是占有重要比重的,只是以展示客观之美为主而已。
    而以写意为追求的风光摄影则更偏重创作者主观情感、意向的抒写,被拍摄的具象存在大多会被视为部分或全部脱离其具象属性而存在的素材,正像常说的“花已非花,物亦非物”,只是表现为被创作者使用的色彩和形式存在。在最终的写意影像作品中具象信息还是有一定存在的,否则意无所倚,写无所寄了。当然,具象信息完全消失就有可能成为抽象摄影表现了。
      写实的具象图解不是创作型风光摄影的唯一追求,但应是重要的。此外,因为存在有大量的自我、自由抒怀的需求,所以摄影写意的创作方向决定权应交由这些摄影人手中......

 

5,【风景如画的由来】

 

    我们时常听到对摄影作品或风景赞美为“风景如画”,那么为什么非要说是如画呢?而不说如别的呢?我想这得先从风景画说起——

    风景画中风景作为主体表现在西方也是从现代开始的,很多古典绘画有风景的存在也是当作背景来做环境交代的,并且是具有写实特点的,并不是作为主体来描绘的,所以“如画”看来还要从现代西方绘画(比如主观表现意味强烈的印象派等风景画作)和国画中找原因了。

    国画风景则很多很早就以自然风景作为主体来描绘了,但突出的特点就是写意,也就是这些风景不是具象图解,而是寄情于山水的抒意之作,更具体点说就是画中的所有存在都是如意的,其实不用多说也能想到,谁会违心地去创作呢?!最后展示出的必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如意场景。也正因为这些如意画作的存在,所以当我们遇到如意的自然风景和摄影作品时不由得会发出“如画”的感慨的原因吧,其实说到底“如画”不过是“如意”罢了,也就是面对的场景非常符合自己审美趣向而已,当然表象的相似同样也会令人不由的发出此类感慨。

 

6,【与无忌老魔先生的交流——关于糖片、技术派和艺术那点事儿】

 

以下皆为布衣回复内容——

 

......我曾经探究过艺术的原动力是神马,甚至相当多的相关事物发展的原动力也曾思考过,得出的结论是就两个字——需求!是人的需求,这个人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即可是创作者自身的需求,也可是外在需求对创作者的影响,这种需求的影响既有直接体现在精神上,也有物质需求间接影响到精神层面的。
     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都来源于人的内在的感悟,相当题材中对自然、对世界的颂扬和赞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永远不会停止,因为这来源于人本质的需求。这些西方没有?从来就不少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有......总之会与人本身关联,与人的精神需求关联。
   

    “糖”其实就是一种对美的体现,美将与人类永远共存,根本就没有过不过时的概念,更不可能存在自我贬低和自我嘲讽,就像是食品的糖,肯定会与人类永远相伴,那即是能量的来源,也是一种美味的享受,当然它不是唯一,也不应是唯一,但却是重要的。

    “技术派”,没技术行吗?没技术玩的了摄影吗?很多其它门类创作没技术同样不行,关键是把它当做手段还是目的,我个人觉得当做手段是恰当的,它就应该为创作服务,而不能以卖弄技术为追求,魔先生所说的“技术派”我想指的就应该是以卖弄技术为追求的一个类型,就像“器材控”,以把玩器材、体现器材性能为追求的类型。
     至于哆嗦派摄影,难道还不自信?!您见过哪个不自信的人敢自立一派?!把头窝在腋下的人做得到吗?不管这一派本身如何肯定还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但能扯起这面旗本身就说明一种自信,一种勇气,一种能力!并且哆嗦派并不是以卖弄技法本身为能事,从大量作品就可以看出是在利用技法实现自我的自由的抒发,难道这种自我的发现、自由的抒发还不自信吗?现在大多数人恰恰缺的就是这种自信和自我的发现,人云亦云、脱模制造、审美趋同,甚至“当代”也成了趋同的目标,趋之若鹜,我看马上就要俗不可耐了。如果冷静的想一想其中一些人等是在追求纯粹的艺术吗?我在一些艺术区听到最多的是——“好卖吗?”“啥好卖?”“卖啥好?”.......总之是一个“钱”字为中心,神马纯艺术,哪一个比钱更纯呀,钱呀!哈哈哈
没钞票行吗?不行,但真把它当做艺术创作的方向就不行了。
没技术行吗?不行,但真把它当做艺术创作的方向就不行了。
.......

续——

    (1)我说的需求是总体人群的需求,表现为一定的共性时,经过传导最终还是要由艺术家来完成、来满足,到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这里就会表现为追求,这是不矛盾的。而作为艺术家个体的心理或精神的需求同样也会转化为一种追求,只是不用求人了,自己直接来,呵呵
    (2)其实从一些表述可以看出您的单一的、模式化的思维定式。我个人觉得如果想对事物有更透彻的理解还是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追求和需求的问题:
——拉斐尔的画作美、糖,没问题吧。谁的需求?画作中没有自己的追求吗?
——包豪斯聚集的一批抽象、现代构成艺术的名家们的追求还不是在客观上满足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为人们提供可以接受的产品的需求,艺术创作就是先锋的实验,艺术的探索在这里起到了先导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付出和不懈追求,城市的现代建筑、景观、日用品....等等不能给人以舒适、美好的感受,而是傻大笨粗,额的神!绝杯具!那还不得折磨死谁呀!
——还有满足个体内心需求有两位——莫兰迪在寂寞、宁静中描绘着瓶瓶罐罐,我想如果没有来自内心的持续不断一种需求,他是不会把这些创作来作为一种毕生的追求的。这就是一种非功利纯艺术的追求,如果他把考虑卖多少银两来作为创作的追求,那他的画作还可能那般恬静、平和吗?甚至有人评价为“颓”!更不用说梵高哥们了,他哪怕稍微世俗一点,稍微不那么纯粹的用色彩直抒自己的内心,个人的境况还会那般窘迫吗?
——艺术创作的追求是应该自我的、纯粹的,这样的追求才是真正的艺术追求,才是值得敬重的。而满足的需求则既可以是纯粹自我的、也可以是客观的、间接的。需求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追求产生的基础。

    (3)——火车的出现恰恰是人类需求的促成,魔先生去新、马肿没骑着驴去呀,慢不说,回来还不真的肿了呀,这就是需求嘛。手机,原来叫大哥大,比王成背的步话机小点,魔先生为什么出门不背一个大家伙,而是掌中小巧织围脖呢,这不就是需求促成的嘛。群众?魔先生要放眼全球嘛,受众、人群、群体不都行嘛,现在从包豪斯而始的现代风格设计已充斥我们每一个空间,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装潢设计.......,大多每天不都是出入那个方方的盒子,生活在这些几何构成的世界里,如果不设计的巴适些,那生活在这里的人还不郁闷死呀,这不就是艺术实践满足社会需求的实例吗?艺术不都是最终体现为一种服务于人的功能化吗?
所以还是那句话,需求不但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耶!!

 

 

7,【与蜂鸟网友交流电视画面拍摄的问题】

    问题:

    把相机对着电视画面,哆嗦一下,那也是摄影吗?是不是只要买几张川西的高清DVD,搞个高清电视,就可以随意创作、省去了风吹雨打不必这么辛苦了吧?

    回答:

    关于对着电视画面哆嗦拍摄毋庸置疑是摄影,无论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写实还是利用画面内容作主观表达的写意类型的创作,只要是按照个人意愿、用摄影的方式完成成像过程的创作都是摄影,这应该不难理解吧。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我们所面对的拍摄对象不过是创作素材而已,不仅是电视画面,面对的任何可以完成成像的对象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只要创作者愿意,特别是主观表达的创作更是如此。
——1,对电视画面写实拍摄:会常见于对权威发布或其他的新闻报道内容的拍摄,作转载之用,常上网或看报纸这样从电视画面中得到的摄影影像应该是有一定量的。至于您说的DVD和什么高清电视进行川西的风光创作我觉得只要您愿意比如利用它做素材进行非写实的二次创作也未尝不可。但您要是追求写实就要思量了,您拍它干什么用?参赛去?以您的品行会这么干吗?在网上发布再辅以跋山涉水、历尽艰难的“故事”以满足一点可怜的虚荣心和加分置顶?您会这么干吗?!我虽然对您了解不多,但我现在就可断言您不会干!摄影要求实,还要体会和享受摄影之外的更多的东西。视觉朋友的片子有的也许存在瑕疵,但他真实的经历和对自然的零距离的接触及感悟才是最有价值的,我想不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的,这是显然是写实的“拍摄”什么DVD、高清所不能得到的。
重新审视摄影,重新评估摄影本身和之外的价值我想对于我们平和心态和选择正确的创作方式是很有意义的。
——2,此外,摄影即是生活,丰富的摄影创作思路会给我们提供不尽的创作题材,使我们能够充分有效的按排散碎的创作时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情趣,以免时常陷入不知拍什么的困局。对电视画面的写意风格拍摄或是拍摄后再进行各种风格的创意,比如通过PS滤镜进行后期二次创作也不是不能选择,这不能认为是剽窃和造假,而是一种融入个人智慧的一种独立的创作。还是那句话,“对于创作者不仅是电视画面,面对的任何可以完成成像的对象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只要创作者愿意,特别是主观表达的创作更是如此”。

 

 

8,【写意的本质】

 

[时光中的路人甲在恒父“东方意境说”贴中的发言]这些照片(指恒父作品)让我想到家居市场里各种印象派味道的印刷出来所谓油画。不过,楼主的照片估计没法印刷出来,不信各位吹捧之人下载了自己找有高档热转印机器的试试;然后您还看有没有意境。

路人甲朋友,您好,我是布衣,我谈下我的个人观点——
    单就本帖和其它一些恒先生的作品本身而言我部分欣赏,作为网络交流,这样的文件大小我觉得足够了,并且作品的交流和展示并非只有印刷展示一种方式,即使印刷,适当的幅面也并非不能实现。至于意境的产生和画幅大小无等同关系,也许只和创作者作品体现和欣赏者相对应的内在素养、欣赏能力有关联。
    此外谈到印象派味道的画作,我个人觉得摄影创作应该是独立的,并且不是只有具象图解一种功能。比如有的朋友看到类似如下这张布衣哆嗦派技法直接拍摄的作品(4272x2848)也许就会觉得它有点像写意的国画,有的朋友觉得它像印象派的画作,其实都不重要、不准确,重要的是它已脱离对具象的图解呈现方式,重要的是它已脱离具象图解创作方式的束缚和桎梏,更多的是利用色彩和形式等等体现来自由地表达和抒发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这种自由和自我的抒写才是最重要的,它是独立的摄影表现,而不是什么画作风格的附庸和摹写,并且也根本没有绘画的那种笔触和肌理的表现,实现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把它能够和印象派绘画以及国画写意关联的话,我想三者也许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我的觉醒和自由的内在抒发。

【杂谈】火花·集

另附:无论是意境追求或是类似的表达,其实就是一种对超现实空间、超现实境域存在的表现,是挣脱具象限制和桎梏追求自由、自我的随意表达,是对无限想象和思绪的激发。

 

9,【科学与艺术,意境与意淫】 

   

    科学和艺术是两个范畴,有的朋友总喜欢把两者放在一起“乱炖”,味道要是不别致才怪。有的朋友还喜欢把审美范畴的意境说成是“意淫”,同样也很别致。
    艺术的想象、飘忽甚至非常穿越在我看来是不能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去看待和计量的。就像悟空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肿木去用科学的方法解读,呵呵,是否借助电磁?是否捆绑几级火箭?用的神马燃料?其实神马的都没有,悟空是个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神仙,呵呵。悟空的本事其实就是艺术的夸张和创作的需要。有的人对祖先的流传总是持否定态度,甚至是一副恨之入骨、要彻底砸烂的模样,神马都是西洋的好,悟空的能耐在这样朋友眼里铁定是意淫出来的了。可是哈利波特呢?骑个扫把就飞。超人呢,想肿木飞就肿木飞,想飞多远就飞多远,都不用挂档.......不胜枚举,那么如何改变这些朋友看神马都是意淫的别致观念呢?问布衣吗?不用,我觉得还是问一下自己吧,谢谢

10,【摄影中“心中的风景“的存在】

 

    其实相当唯美题材的摄影(包括风光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创作者审美的过程,如果内心没有一定对美的认识和相对成熟的感悟,面对纷繁复杂的场景该如何选取不同的景别、如何完成拍摄的过程?所以,很多能够算是创作的摄影所最终完成的作品都会是符合创作者内心审美的,都可以说是承载或是激发人们内心美好感受的“现实之物”的呈现,都可以说是“心中的风景”,只是存在对具象图解和主观表现的程度的差异而已。

    “心中的风景”本质上说就是心象,是连接整个创作过程中物象-心象-影像的核心,没有心象(或称心中风景的存在)的存在创作是不可能进行的。

 

 

11,【回复橡树网友关于对“拍糊”影像的认识和规律体会、利用】

 

橡树网友跟帖:“拍糊了就叫哆嗦派,多了去了。。。不会欣赏,还是慢摇好 ”

——布衣回复:

欣赏您的直言,谢谢关注。
——初次接触认识上的差距很正常。哆嗦派摄影不是以拍糊(即失焦)为追求,它是一种单一强调动机状态下具有明确创作意向的影像实践探索的创作观念,并在这一观念下传播技法,是一种摄影语汇和语法的探索。
——从摄影术诞生起无意或失误拍糊(即失焦)的影像相当之多,就像我们身边存在的废物、垃圾一样,有的人就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处,其实在布衣看来,世界上就不存在任何一丝废物或垃圾,只有没有得到利用或没有能力利用的资源,这种认识上的观念差异是人类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部分。因此,如何利用影像生成的特点来为创作服务是一个摄影人应该考虑的,需要我们观念上不断更新和认识上的提高。就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一样的先进环保观念。
——创新是摄影发展的唯一出路,充分体会影像生成的规律性所在并加以利用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水准的体现,布衣很期望看到更多具有明确创作意向的“多了去了”的影像作品,欢迎更多交流,谢谢。

 12,【哆嗦派影像与绘画印象派的关系

 

有网友评价“《春的气息》系列有莫奈的影子,看来哆嗦也是有章可循的 ”

 

布衣回复:

——您的眼光还是贴切的,如果把影像的直觉观感与绘画的印象派关联的话还是有莫奈的味道。但有些朋友总是把类似的影像说成是印象派,或是说在表象仿印象派绘画就不太贴切了。因为绘画的印象派只是概称,其内也是风格各异,有重光、色,有重素描、造型,并且在表述方式和视觉感受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当然,如果从创作的意向上讲还是有很大共性的,那就是都属“广义的写意风格”,意即重主观表达轻客观图解,就像国画“重意轻象”的写意一样。我的很多影像实践其实就是把握的这个魂,而不是表象的模仿,是通过摄影的表述方式、独特的影像生成来抒写心中之意,标题是《春的气息》,其实在画面中弥散的、寓意生命的绿色何尝不是一种自由的气息,一种浪漫的气息。这也许就是我喜欢这种创作方式的原因之一吧。

 

13,【构成——形式、色彩及其它】

 

网友提问:

“构成的片子很多时候用黑白,那种鲜明的对比突出形状,线条,点,明暗,影调等要素。如果用了彩色能不能算作构成呢?形式构成这个概念真好,能够概括一切构成,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的美,那么色彩构成也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吧?”

 
布衣回复:

——咱们谈的构成是与视觉传达直接关联的广泛内容,既包括现代构成的平面、立体、色彩构成,也包括影像创作过程中点、线、面、体、色的基本元素的构成,因为这是我们视觉世界的本质所在,体会它们的存在,把握它们的形成规律对于创作或是欣赏都很有益处。
至于您说的形式构成应该不包括色彩构成,形式只是几何范畴的概念,色彩构成体会的是不同色相的构成,当然,实际的体会中不难发现,不同色相的色彩分布时的状况也会表现一定的规则和不规则的形式存在,所以形、色虽性质不同但在现实中却多为复合存在的。
——我拍的这些大多属现代构成,有些选择去色只是为了更突出形式的存在以及所表现的抽象性意味,因为色彩是具象属性的列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去色的选择其实也是去除拍摄对象本来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这只是创作的可选项,手法的选择还要根据创作取向自己斟酌了。
——现代构成艺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工业化的机械制造,我们的现代世界都是由这些有规律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如何让这些看似“很冷的、抽象的面孔”为大家接受就是几何抽象艺术、现代构成所研究的课题,这是生产力发展催生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也就是几何抽象艺术和现代构成会在西方产生而不是在东方的根本原因,艺术永远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
——我拍的一些几何的线条如果仅从表象看似乎简单至极。但如果从抽象角度去体会其内在的秩序感和构成原理应该对于其它创作是很有益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构成就是体现了这样一个本质,如果有的朋友仍然不能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我想对于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的几何抽象艺术可能更难以理解......

 

14,【关于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

 

有的朋友用“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来质疑哆嗦派虚幻和动态的影像生成,在我看来这种认识很僵化,狭隘地认为记录只是对静态的忠实图解记录,而没有认识到相机的动态影像生成同样是不差分毫的形、光、色的记录,只是很具创意的动态记录,同样是摄影记录功能的特殊体现和实现。

如下这位朋友在我帖中的回复我觉得也可说明一些问题:

【杂谈】火花·集

15,【画面构成的“衡”】

 

   “衡”,也就是指视觉的平衡感,”衡“是相当的视觉艺术门类构成中追求的,它的来源就是人对平衡感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人类长期生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处在失衡状态下的人都会出现不适,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虽然追求“衡”,但也可以利用视觉上的失衡来创作,但要服务于创作意向,要有足够的理由,否则就是败笔。“衡'不仅是形式上的追求,包括色彩、影调等等。

 

16,【杀破狼2011先生——摄影的写意

 

   2012.5.4 ,写意狭义指国画技法不聊,都知道。而广义的写意则可理解为创作者以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等主观成分为核心的创作。

    在风光摄影中,写实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以追求对风光的具象图解为追求,不厌其精,不厌其美,不过话说回来说是图解其实主观之“意”也是占有重要比重的,只是以展示客观之美为主而已。

    而以写意为追求的风光摄影则更偏重创作者主观情感、意向的抒写,被拍摄的具象存在大多会被视为部分或全部脱离其具象属性而存在的素材,正像常说的“花已非花,物亦非物”,只是表现为被创作者使用的色彩和形式存在。在最终的写意影像作品中具象信息还是有一定存在的,否则意无所倚,写无所寄了。当然,具象信息完全消失就有可能成为抽象摄影表现了。

    摄影只是方式,技术只是手段,立意的充分表达才是目的,所以,我觉得写实的具象图解不是创作型摄影的唯一追求,但应是重要的。此外,因为存在有大量的自我、自由抒怀的主观需求,所以摄影写意的创作方向决定权应交由这些摄影人手中......

 

 

17,【摄影创作中形式构成的作用】


     一件成熟的作品其形式构成必然是协调的、完整的,必然是对作品形成相对独立的“小世界”发挥着结构的作用,就像船的龙骨、建筑的骨架、城市的街道和功能区的规划、文章的段落、语句安排等等。当然形式的体现有些是明晰的规则几何,有些则是不太规则具象或光、色不同存在所呈现出的形式。对它们的体会和运用可以说是创作的必然途径,我们常说的构图其实首要的就是对形式存在的斟酌,一件好的作品其形式构成必然也是优秀的。对形式存在的体会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量浏览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多体会其中的构成方式对于提高很有帮助。

 

 


18,“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与蜂鸟网友“一生无奈”交流

 

  ......再美的事物如果一成不变也会使人出现审美疲劳,相机的动态影像生成具有一定的超现实和新奇的视觉美感,并且它的自由创作的过程很享受,您的《春色颐和园》技法我觉得很恰当,上下(横向可能就会观感就别样了)的适度抖动,现实场景神奇的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一种影像生成的奇妙,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有的朋友曾忠告我“摄影本质的功能是记录”,拍实是他评价好作品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类似这些朋友的认识很僵化,狭隘地认为记录只是对静态的忠实图解记录,而没有认识到相机的动态影像生成同样是不差分毫的形、光、色的记录,只是很具创意的动态记录,同样是摄影记录功能的特殊体现和实现......

 

“一生无奈”朋友作品《春色颐和园

【杂谈】火花·集

 

19——


【杂谈】火花·集


回复“三根无修”朋友——
第一点:您的思路还限制在实拍图解为主的范畴,在我看来摄影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些规定性的限制,相机是工具,非实用类摄影不过就是一种可以用来表达的成像方式和过程而已,即便我这样讲,您说的那些要素在我的创作中也都是包含的,只是您对我的创作过程和技法实现不了解罢了。
第二点,无论是抽象还是意象或是其它,只要创作者需要就大可以应用表达,满足创作者的需求就是最大的意义。
第三点,您所说的灵魂就应该是创作者的立意(当然立意要涉及水准、价值、实现的程度的问题)。哆嗦派摄影就是戏谑称谓,只不过用它代指动机状态下的影像实践活动而已,本身意义不大,就像美术史出现的“达达”“野兽”之类的称谓。从既往我个人的作品看,就是体现了超现实的幻景效果、主观强烈的心意抒发,比如春的气息、秋的浓烈、赋予拍摄对象动态的、蓬勃生命的体现等等,这就是作品的魂,这就是这类影像的价值所在,大多就是一种唯美的体现,至于它们像不像画不是我考虑的,我关心的只是自我内在的自由抒发,并且这些影像也的确是摄影语言的表现,而不存在绘画的笔触、肌理和形成手法。至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我更不会考虑,我嫌那些累,我只关注我的感受,应用适合的方式自由表达也就可以了。
摄影要发展就要有不断突破的尝试,把自己限制在前人实践的条框中个人不仅不会有提升,摄影更不会有发展,我们不仅需要想从摄影得到什么,更需要为摄影做点什么,即使暂时能力不行,但想法要有、追求要有。
很高兴遇到您这样认真交流的朋友,以上也许不太成熟,仅供参考,期待更多交流,谢谢。【杂谈】火花·集




++++++++++++++++++++++++++++++++++++++++++++++++++++++++++++++++++++++++++++

【语丝】

 

* 风光摄影创作中创作者的心象其实就是“心中的风景”,是一种存在于人内心的、富于变化的主观审美构成,有时甚至可称“内心无限的风光”。它没有明晰的边界,也无法精确的表述和衡量。心象的参与,是摄影创作从物象到影像的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 哆嗦派摄影的理念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身边平凡的素材做不平凡的表现”。

* "花非花,物非物"其实就是一种脱离具象束缚、强调主观表现、体现独立性自由创作的一种观念,即使是图解,也要体现人是创作的主体,而不是被具象“雇佣”的匠人,甚至是驱使的“奴隶”。

* 哆嗦派摄影说是技法传播,我觉得更应该是一种寻找缺失的自我、自由的思想空间和自在的创作状态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传播。拍一张片子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在我看来,通过接触哆嗦派摄影使人的行为习惯发生本质的变化,使自己在其它的方面也因此体会到更多的自由和快乐是不是更重要呢?

 

*“无忌老魔·语”——认识肯定是有过程的无人例外!但我们今天来继承前人的东西,没必要从猴子当起吧?

分享:

3

喜欢

0

赠金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