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宋元】清虚雅逸

 杨关桥 2015-09-05

【品味宋元】

清虚雅逸——张雨书法欣赏


张雨(1283—1350),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泽之,字伯雨,一字天雨,号句曲外史。年二十余弃家为道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皆工,皇庆元年(1312),30岁登茅山(江苏句容县句曲山),受《大洞经》,豁然有悟,并从王寿衍真人入杭州开元宫。


张雨《澱湖社集尺牍》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杭州,张雨得以拜见回吴兴为先人立碑的赵孟頫,并侍赵孟頫学书。次年,张雨又随王真人入觐大都,以诗风清丽名震京华,与在京的赵孟頫、杨载、虞集、范椁等友善,并拜在虞集门下。不久,张雨父卒,在回杭州守庐三年后,辞去杭州福真观主持,随茅山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至茅山学道,曾主修《茅山志》。六十岁时他脱去道袍,埋葬冠剑,还其儒身,隐居杭州,时往来于三吴,与杨维桢、黄公望、倪瓒、俞和等文士交游酬唱。其中受杨维桢影响,思想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贪图“一刻春无价”,耽溺酒色,寻欢作乐,晚年的诗风、书风都有朝放纵、恣肆发展的倾向。存世书迹有《山居即事诗帖》、《登南峰诗》、《杂诗卷》等。



张雨《澱湖社集尺牍》纸本 25.6×36.7cm 无纪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雨诗文书画在元代都很有影响,且名重一时,倪瓒评谓:“本朝道品第一。”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后在赵氏指点下上追李邕,并旁涉怀素、米芾。李日华说:“张伯雨书性极高,人言其请益赵魏公,公授以李泰和《云麾将军碑》,书顿道,日益雄迈。”风格清虚雅逸,有晋、唐遗意。张雨悟性极高,他能从赵氏入而又不被师囿,变赵氏的雍容平和为神骏卿遒,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作品流露出隐逸文人清虚雅逸,孤傲不群的气息,从行草《题画诗卷》中可窥逸斑。袁华评谓:“贞居先生清诗妙墨,飘飘自然有一种仙气,信非沉俗中人也。”他是赵氏门墙中能够自成一种风气的代表。



元 张雨《自书诗册》


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灵》二卷,《寻山志》十五卷,皆不存。又著《玄史》,即《玄品录》五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此为道士传记之书,除有张陵以后至两宋众多方士、道士之传记外,又有老子、尹喜等人之传记。收于《正统道藏》之《茅山志》十五卷,署名刘大彬撰,而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所著录《茅山志》十五卷,则署为张天雨撰,《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亦云:“张 天雨,…… 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故今人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称,现《正统道藏》中署名刘大彬之《茅山志》,“实为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 张雨又有诗集《句曲外史集》若干卷,收于《四库全书》。



元 张雨 与伯清札



张雨《寄彝斋、雲林诸公五言诗札》 纸本

上29.3×34.1cm 下29.1x28.2cm

无纪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五言一首。奉寄彝齋先生。併寄雲林諸公詩。凡七首。同錄上賜教。幸甚。張雨拜啟。 宦薄徒勞跡。村深可避喧。銀魚鮮離網。丹杏熟當軒。欲飲忻來客。逢時想故園。我懷多別後。相見竟忘言。 寄倪雲林徵君。輕舟浮野水。東去覓徵君。江色明瑤珮。霜華薄練裙。焚香延靜者。倚閣看孤雲。還憶蕭閒館。論時每夜分。 寄張德機先生。聞道張貞士。江居興甚長。桐陰琴薦冷。松粉硯池香。釣艇輕於葉。綀衣白似霜。想同王主薄。出浦看斜陽。 寄張洞岳松磵鍊師時留吳江。不禁青犢苦。遂別紫雲關。洞雪饑靈鳥。松風怨白鷴。衰頹惟我在。飄泊幾時還。連夜聽春雨。竹姑應滿山。 寄醫師單子達。食笋少留竹。見湖因竹稀。里人求藥去。鄰女采蓮歸。月慘疑鮫室。風涼飲釣磯。百年常酩酊。吾道任從違。 寄韋彥衡隱君。長林初雨霽。一水澹無塵。船過清如畫。魚跳白似銀。聽歌愁落日。泥酒惜餘春。亦欲尋君去。微吟擷翠蘋。 春暮讌王允同主簿雅會堂詩一首。 去去城郭遠。沉沉江浦深。楊花兩岸雪。綠樹一橋陰。稍入莓苔路。遙聞壺矢音。況茲成雅會。得是舊同心。 聞單子貞移家過泖南。王允同留之不克。因寄。江渚雖岑寂。茅堂也自幽。如何高興發。不為故人留。



张雨和他的书法


文/王高升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时代,“外族入主”和“等级划分”的阴霾笼罩整个社会近百年,使得这个民族的文人多多少少有种难解的心结。对于统治者的专横,他们或委曲求全,或徘徊观望,或混迹市井,或遁世隐逸,其书法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种种矛盾和不安的情愫。因为与朝廷的不合作,一部分书家必然会遁迹尘俗,走上了隐逸的道路,当今研究者习惯上称之为“隐士书家”。

张雨《致玄卿外史札》纸本


“隐士书家”并非元代所特有,但每个朝代的“隐士书家”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思想上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在艺术上都有所观照,书法作品中更容易迸发出反传统、脱凡俗的火花。元代的“隐士书家”群体以杨维桢、吴镇、张雨等为代表,但与杨维桢的粗头乱服、吴镇的高逸拔俗不同,张雨的书法一方面有着“隐士书家”所特有的孤傲不驯,一方面极其深入晋唐传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超迈气格。


张雨 行书台仙阁记卷全卷 35.6x17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一、书家生平
张雨(1283—1350),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诗人、书画家、收藏家、道士,初名泽之,字伯雨,一字天雨,号句曲外史,道号贞居子。他多才多艺、博闻强识,诗文、书画、鉴赏无不涉猎,且皆有所精妙,其画工木石,用笔温润古雅,其书跌宕爽健,风神兼备,颇有晋唐人风韵。





张雨的一生充满着变数和机遇。相传他二十几岁便弃家从道,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此后他开始游历江南,“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得杨、许遗书”。30岁登茅山从王寿衍真人入杭州开元宫,在杭州,他得以见到仰慕已久的赵子昂,于是从赵学书。刘基《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雨性狷介,常眇视流俗,悒悒思古道……独与学士吴兴赵文敏公善,每以陶弘景期之,雨自号句曲外史。”



张雨 行书《太常引》词





传张雨为赵孟頫做题画诗曰:“弁阳老人公谨父,周之孙子犹怀土,南来寄食弁山阳,梦作齐东野人语。济南别驾平原君,为貌家山入囊楮,鹊华秋色翠可餐,耕稼陶渔在其下。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这些材料都反映出二人关系之密切。

张雨《独游龙井方圆庵行书诗卷》行书 30.5cm×77.5cm 至正二年(1342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北山堂捐赠)

释文:独游龙井方圆庵僧照请阅宋五贤二开士象
独寻招提游,果得世外欢。昔贤所栖集,画象藏屋端。山僧启锁鱼,不待啜茗乾。修广各异制,精采俱生完。堂堂大苏公,英气邈难干。
筇枝紫道服,天风吹袖宽。清献薄须眉,呈露铁肺肝。尚余所施物,拳石如卧羱。侍郎金华胡,高插侍中冠。眉间可容掌,手版出中单。
颖滨与淮海,秋色亚曾峦。参寥独缁衣,颔髭茁茅菅。最后辩才师,文裀高座安。空山一室内,举目皆龙鸾。再拜倾挈壶,喜极重悲酸。
去之三百载,归路何漫漫。斯人为列星,下视虫沙繁。宁不念学子,道术救凋残。抵舍亟模貌,微哉难控抟。梦中倘未遇,展诗时一观。
旌德大年上人偕越之天镜师踏雪过无味斋,既暮,诵余近作,俾书之。龙井僧照者未及写与,乃为大年破天荒云昏谬之。至正二年冬季十又六日。



可以说,和赵孟頫的交往对张雨书法风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张雨初期书法风格很大一部分脱胎于赵氏。翌年,张雨随王寿衍入大都,得以结识更多名流,拜在虞集门下,开始“从虞集受学”。后遇家庭变故,重返杭州修道,直到其六十岁时弃道遁隐,得与逸士酬唱相和,闲居终日。传其晚年受杨维桢影响开始耽溺酒色,书风也随之发生变化。


张雨《跋褚遂良摹兰亭序卷》纸本 24.3×70.3cm


二、书风特点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把张雨的书法风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脱胎于赵孟頫、李邕、怀素、米芾诸家的小楷和行书,这类书风整体基调蕴藉持重、清丽瘦硬、峻逸脱俗。如作于至正六年(1346年)的《小楷诗札》堪为代表,每字提按分明,结字中宫紧收、揖让有序,章法森然整饬,其中既有欧体楷书的严整峭拔,又不乏唐人写经的静穆恬然。

张雨《铁琴诗卷》纸本 高25.4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元人中余最喜张贞居、倪云林二人之书。盖贞居师李北海,间学素师,虽非正脉,然自有一种风气”[v],这种风气可从张雨的行书作品中窥见端倪。他1345年的《台迁阁记行书卷》可谓其行书的精品之作,通篇界格分明、字字独立,用笔时而持重守中,时而牵连跳跃,时而俯仰生姿,毫无呆板滞涩之气。这篇作品结字注意利用重心的偏移和结字的宽博化处理避免了通篇气韵的呆滞和流俗,气息上远迈宋元、直逼晋唐,我们从中似可以窥见李北海行书对张雨的影响。




张雨《自书杂诗册》(选页)粉花笺 23.7×15.3cm×24 上海博物馆藏


其行书《自书杂诗卷》亦别是一种风貌,笔法上承袭了赵孟頫的精熟和洒脱,结体上却紧收中宫,更显清劲峭拔。但与赵孟頫的甜媚不同,张雨的行书疾涩并用,结字行文不刻意求工,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从谨饬端庄的小楷和清丽洒脱的行书中,我们并无法想象张雨作为一位元代“隐士书家”所表现在艺术上的超逸和不羁,但这些作品无不是张雨内心世界一生游弋于儒道之间的真实写照。


张雨《自书杂诗册》(选页)粉花笺 23.7×15.3cm×24 上海博物馆藏



张雨的另一种书风与“隐士书家”这个群体密切相关,尤其是受杨维桢影响最大。这类作品时而法度森严、下笔持重,时而优游散漫,时而颠沛恣肆,楷、行、草巧妙糅合于整幅作品中,静穆与跌宕相得益彰,显著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反差和冲击力。我们以其《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为例,与杨维桢的代表作《真镜庵募缘疏》做对比,可以发现在用笔、结体和整体气息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结字上纵长取势和用墨上注意干湿浓淡的对比等等。

张雨《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 纸本 108.4×42.6cm 无纪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缘云觅路作清游。身似飢鹰晓脱韝。一上怒临飞鸟背。载盘惊天巨鰲头。神来甲帐风飘瓦。月堕下方鐘隐楼。為问登高能赋者。陆沉谁復滩神州。登南峰绝顶。



尤其是时而出现跳跃夸张的笔画,如《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第四行的“赋”字和《真镜庵募缘疏》的“年”、“乡”等字的末笔。另一方面,两者最大的相似点在于故意突出楷、草两种书体的视觉反差,使整幅作品跌宕骤生,如前者第四行的“能”和“赋”字毫无衔接的征兆,《真镜庵募缘疏》第九行的“霜” 和“色”字也是直接由“楷”而“草”,险象环生。这种处理方式,反映出张雨和杨维桢在对待行草书方面和其他书体是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正是这类作品,更能抒发这些“隐士书家”内心郁结已久的块垒,更能显现“隐士书家”特有的孤傲不群,更能将道家的自由散漫和清虚雅逸诠释的淋漓尽致。


张雨 诗札三通


张雨的另一幅行草作品《题张彦辅画诗卷》,虽然通过调整单字削弱了一些局部的冲突,但仍可见“楷→草”和“草→楷”的直接过渡,这和侯开嘉先生在《中国书法新论》中提到的“楷草破体”非常接近。我们虽然不能夸大这类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却可以看到“隐士书家”内心特有的艺术直觉和情感流露,从这一点看来,其书法作品便有了独特的研究价值。


张雨《题张彦辅画诗卷》 纸本 29.3×148.5cm 无纪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可嘉扫描)

【释文】:清才绝似王摩诘,爱向高堂写雪山。华盖洞中如屋里,赤栏桥外是人间。琼楼只许飞仙住,珠树应留织女攀。莫信寒泉伤玉趾,最宜清暑听潺湲。怪底朝寒云气浓,卷帘金翠出芙蓉。似倾三峡龙门雪,为洗明星玉女峰。玄豹藏来深雾雨,绿阴缺处小房栊。拟求许郭仙人宅,知隔琼华第几重。 右题张彦辅画《雪山楼观》、《云林隐居》二图。雨。 又书小字: 四月廿六日晚,雨试笔,天镜、拙庵此时偃卧清凉室中,小龙了在天年袖中矣。

  这是张雨在张彦辅画的《雪山楼观》、《云林隐居》二图上的题诗。张彦辅[元]道士。号六一,居燕京(今北京市),从玄德真人学道。特精绘事,善画山水,尝用商琦法作江南秋思图。所写竹石幽禽,瘦劲幽峭,不在赵(孟頫)、管(道升)下。至正三年(一三四三)作棘竹幽禽图。兼工画马,其拂郎马图,自出新意,不受羁绁,超轶之势,见于毫楮间。与倪云林、王蒙等均有交往。

  此作只落款“雨”一字,并有一画押,钤“张雨私印”、“句曲外史张天雨印”。 卷后有郑元祐题诗,罗天池题名,南郭翁书法。其中南郭翁书法一段与《题画诗帖》没有必然联系。卷前沈曾植隶书引首“诗留画味”。明周天球题诗及画像皆伪。 文中“张彦辅”为元至正时人,号六一道士,居北京,善画山水。 卷后郑元祐诗题中有“可怜斯人头已白”句,可知是张雨晚年的作品。


三、后世评价及其书法价值
后世单论张雨书法者寥寥,除了明何良俊的“元人中余最喜张贞居、倪云林二人之书。盖贞居师李北海,间学素师,虽非正脉,然自有一种风气”[vi]一段外,其他的评论都只是只言片语,如高启评其“字画清遒”[vii],陶宗仪评其“字画清逸”[viii]等等。历代评价最多的还是他的诗,《新元史》评其诗云“从虞集受学,诗才清丽。”



张雨《致方凤札》纸本 24.5×22.5cm 美国程可庵藏


徐良夫《句曲外史集原序》云:“陶弘景在齐梁时,挂冠居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性淡雅,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吟咏盘桓,尤喜著书赋诗,旁通阴阳医药之术,朝廷屡征不起,世以高尚称之。后七百余年,当元盛时,贞居以儒者抽簪入道,自钱塘来句曲,负逸才英气,以诗著名,格调清丽,句语新奇,可谓诗家之杰出者”[x]
偶有诗文、书画并论者,如袁华曰:“贞居先生清诗妙墨,飘飘自然有一种仙气,信非沉俗中人也。”倪瓒更是对张雨的才情予以了全面褒赞,他在《题张贞居书卷》称“贞居真人诗、人、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


张雨《唐摹万岁通天帖小楷题跋》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以上对张雨诗文的评论,历代评者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清丽”一词,这是对张雨半儒半道思想在艺术成就上的解读。张雨的书法和其诗文一样,秉承了“清丽”的韵致和格调,得以天真烂漫,超然拔俗。
张雨虽然不是元代“隐士书家”群体中成就最高者,但在却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物。其师从赵孟頫,楷书和行书都秉承了赵氏谨严精妙的一贯风气,但其草书表现出来的反叛和不羁则与元代“复古”书风格格不入,我们似乎可以从张雨晚年跌宕恣肆的草书中窥见其对宋元来靡弱的帖学书风的不满,他所尝试的大幅草书无疑会对晚明狂放书风的横扫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张雨《登高诗札》纸本 34.5×22.5cm 约至元五年(1339) 美国程可庵藏



张雨《上闲止诗卷》纸本 29.4×41.6cm 至正九年(1349)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室邇人遠。疎闊罔記歲時。篇詩猥及。佳筆與俱。感佩齒錄之厚。是夕風雨。牽課次韻。不足仰酬先施。所以傾寫鄙懷亦至矣。惟改容降禮。稍垂顧覽。衰朽不任幸甚。張雨上。閒止徵君閣下。烟雨湖頭暗兩峯。澹?西子若為容。平生自信千金帚。老疾難勝百罰鍾。豈有勝情如許掾。只輸豪氣與元龍。鐵心把筆猶能賦。羞比門牆桃李穠。 已丑至正九年(1349年)四月十一日夜二鼓書。


张雨《赋听泉亭诗札》纸本 29.6×14.2cm 无纪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句曲外史赋听泉亭绝句。叠石为山小结亭。亭皋白水浸空青。要知鱼鸟忘情地。却是无声最可听。雨。



张雨《谁画荆南精舍诗札》(疑)纸本 25.5×16.6cm 无纪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谁画荆南精舍图。烟霏岚翠墨模糊。林间野鹿时相逐。洞口山猿不受呼。尚有流泉悲夜雨。已迷幽径入寒芜。痴人莫弹西飞鹤。云外仙君恐姓苏。雨。



张雨《澱湖社集尺牍》纸本 25.6×36.7cm 无纪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天雨頓首。近因澱湖社集。愛其風物。遂結茆於西靜住庵雲鉢道人居之東。則陳仲遠暨楊方塘實主其事。地故有淨室三楹。并少竹樹。因陋就簡。力半功倍。不月而成。小閣野眺。九峯來賓。烟島汀沙。點點如畫。風(應作颿)水鷗。近狎几席。回想華陽舊居。已如閱世矣。然亦不久當西歸。無令空山鶴久怨人也。南來信便。消息時寄。天雨頓首□□賢兄侍史。八月廿四日。


张雨《发蜕庵诗札》纸本 27.7×33.1cm 无纪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里社按乐于寿星院。奉陪山居牧山二兄。载酒劳之。因成二绝句以写事寓怀。并发蜕庵兄一笑。张雨。借得中峰半日晴。乐声引到半山亭。白须道士开元梦。一曲梨园觉后听。峰头羯鼓似春雷。为进坡仙水一盃。暂怪笑声风约住。平章还过里湖来。



张雨《论书帖》无纪年 苏州博物馆藏

【释文】:宋季書學幾墜.荪壁老人始用率更書為法,一洗舉子俗書之(缪)谬。晚居金锺山,世罕見其蹟。鲜于公南來,當至元間,尚及接識故家諸名公,而老人特精楷法,公尤所敬服。盖行草可以中年習,楷書則未易臨模得也。觀此帖益信其尊尚云。方外張雨。

  这是张雨观帖后的一段书跋。虽不知对何帖而发,但意思是清楚的。他认為宋季书法之弊在於对楷法的破坏。宋末,荪壁老人以率更法力洗俗书之谬。鲜于公指鲜于枢,他南下落户杭州為1284年,此时荪壁老人还在。荪壁,指金应桂。字一之,号荪壁。钱塘人。戚辅之《佩楚轩客谈》说:一之雅标度,能欧书,受知贾似道。晚居西湖南山中,筑荪壁山房。鲜于枢敬服其楷法,向他学习过。鲜于枢在晋唐楷法中浸淫非短,被赵孟頫誉為“笔笔有古法”。张雨认为,行草可以中年习,但楷 书非得自临模始。本帖很可见张雨在楷书上的功力。(参考 《宋诗纪事》<四>)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收录此帖,名之为《跋金应桂书帖》。

资料参考:《中国书法全集》第45卷(荣宝斋)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重庆出版社)
附录:金应桂 [元]字一之,号荪壁,又号积庆山人,钱塘(今杭州)人。宋季为县令,入元,隐居风篁岭。工诗词,善书画。书学欧阳询,画佛像学李公麟,尝作岩居上真、出麈观音刻石。《画史会要》、《杭州志》、《钱塘县志》、《宋诗纪事》。



张雨《跋吴叡篆书千字文》 上海博物馆藏



张雨《次韵天镜上人送柑诗帖》纸本 26.5×29.4cm 无纪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录“次韵谢天镜上人送柑"诗。 “天镜上人”,是杭州灵隐寺僧圆瀞。此帖结体精紧确有欧书的规模,但是弃其险劲而师法赵书的清和闲雅,风格又有李邕书的刚劲峻拔,同时又得赵书的道媚俊逸。当然,张雨的识见才学和修养,使他的字并不为一家所囿,而有其本身的艺术特征,这就是结体方正,用笔精紧,戈勾特长,遒逸清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