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释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

 与星对话 2015-09-05

常见术语(2)


(本文所用图片及部分资料均来自百度搜索)

(七)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成的一种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属“大木作”。
1、柱(图六十):建筑中的垂直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比如屋檐的重量,是建筑的承重部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较小的柱,这些短柱不是置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之上,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把这重量透过梁架,传递至主柱之上,例如脊瓜柱或蜀柱。古代柱子多为木造,亦有石柱。为防水、防潮,在主柱与地基间,建有柱础,并在木柱的柱础之上,垫以石櫍。
柱子分类方法很多:
或按截面形状分:方柱、圆柱、 八菱形柱、六菱形柱;
或按柱子的材质分:木柱、石柱、砖柱;
或按长细比分:长柱、短柱、中长柱。
或按外形分:直柱、梭柱;
也有按柱的功能、所处位置等分类的,不胜枚举,下面选列几种常被提及的柱子:
(1)檐柱(图四十、图四十一、图四十二):也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柱子有石质、木质之分,断面则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且柱径较小。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四十  石质圆柱形檐柱       图四十一  石质方柱形檐柱     图四十二   木质圆柱形檐柱 
(2)角柱(图四十三):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简单地说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需要注意的是角柱可以看做是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所以角柱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四十三    柱阵图                                                    图四十四    瓜柱、蜀柱
(3)金柱(图四十三):也称老檐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进深:由门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另外,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
(4)山柱(图四十三):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
(5)中柱(图四十三):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
(6)瓜柱(图四十四):立于大梁上用来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称为瓜柱,有的称为“童柱”。其高度大于其直径。
(7)蜀柱(图四十四、图四十五、图四十六):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在屋脊部位的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檩的短柱,也叫“脊瓜柱或脊童柱”。
(8)驼峰(图十五):宋式建筑名词,系用在两层梁之间的垫块,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在清式建筑中,驼峰则称之为“柁橔”,其高度小于直径,当高度大于直径时,则称为“瓜柱”。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四十五  构架                                                         图四十六  构架

(8)柱础(图四十七):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古代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脚下添了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柱下的基础,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9)柱櫍(图四十八):或称柱珠,它是柱身与柱础的过渡部分,因为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櫍”一般呈扁鼓形,材质有石、木两种。
(10)梭柱(图四十九):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四十七  柱础                                 图四十八  柱櫍(木櫍)               
(11)垂柱(图五十):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
(12)牛腿柱(图五十一)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构件。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马腿”, 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 图释常见术语(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 图释常见术语(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四十九  梭柱                         图五十  垂柱                                图五十一  牛腿柱
2、梁架(图六十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骨架。一般在柱间上部用梁和矮柱重迭装成,用以支撑屋顶檩条。梁也叫做“柁”宋则称之为“栿” ,是古建筑的主要木作构件,多指按开间(开间:柱间的距离)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水平大木。截面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矩形。在宋式建筑中,显露在外,一眼能看见的梁,称为明栿,被天花板遮蔽,无法看见的梁,称为草栿。从外观上来说,梁分为直梁和月梁;而梁头的形状在宋元时期常用蚂蚱形状,在清代则多用卷云或挑尖形。根据梁的长度及位置不同,梁也有很多称谓,比如乳、平梁、牵等等。常提及的术语有:
(1)月梁(图五十二、图五十三):在南方地区,人们常把明栿(即“直梁”)稍加弯曲,加工成月芽形,故称之为月梁。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五十二  月梁                                           图五十三   月梁
(2)九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三架梁(宋称“平梁”)(图五十四):在清式建筑中,梁的称谓多由每榀梁架所承托的檩数来决定的,例如上承九檩者为九架梁,依次还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这种梁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脊瓜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斗拱时,通过斗拱传到柱上)。这种木结构建筑形式,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所以更为皇家建筑所选,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因为是在立柱上架梁,且梁上又抬梁,这种梁架被称为“抬梁式”屋架,或“叠梁式”屋架(图五十五)。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五十四  构架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五十五  抬梁式 屋架 与穿斗式屋架的比较
 (3)单步梁(挑尖梁、抱头梁)、双步梁(图五十六):清式建筑木构架中,梁的长度是以步架来计算的,即以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作为一个"步架",也简称步;在宋《营造法式》中则称之为“架”,或“椽架”。九架梁长为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以此类推。单步梁长仅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位于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一端置于檐柱之上,另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中。在大式建筑(即指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由5间多至11间,进深则可多至11桁)中也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即指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3间至5间,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5架为限)中则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双步梁两端下置柱,一端上侧承檩,一端无檩,中部安瓜柱,上承单步梁。在硬山建筑里,贴山墙的梁架称为排山梁架。排山梁架往往用山柱,山柱从地面一直通到屋脊且支持脊檩,把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架梁成为两根双步梁,三架梁变成两根单步梁。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图五十六  单步梁、双步梁
 (4)角梁(图五十七、图五十八):角梁指庑殿顶、歇山顶或攒尖顶屋檐转角处沿分角线布置的、随椽子向外伸挑的梁,由上下叠合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后尾交于金檩(桁)相交处,或插入角金柱中,中间搭在相交的檐檩或正心桁、挑檐桁上。老角梁,宋称大角梁,随檐椽挑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随飞椽挑出。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图五十七  角梁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解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五十八  角梁                             图五十九  额枋(阑额)、普拍枋 
3、枋(图六十二):较小于梁的辅材,也是主要的木作构件,截面为矩形,是方柱形的横木。枋的位置不同,称谓也不同。常提及的有:
(1)额枋(图五十九):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时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 它有时为两根并用,上面的一根叫“大额枋”(清代称谓),下面的一根叫“小额枋”(清代的称谓,宋称为“由额”),两者之间使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在内柱中使用的额枋又被称作“内额”,位于柱脚处的则叫做“地栿”。
(2)金枋(图五十四):沿屋面坡度逐层安排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的地位差别,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比如位于在五架梁上的金枋称为“上金枋”。
(3)脊枋(图六十四):位于脊瓜柱上,脊檩(桁)下面的枋子。
(4)老檐枋(图六十四):置于金柱之上的枋木。
(5).柱头枋(图六十、图六十一):在清制中则称“正心枋”,它处在斗栱中心位置,檐桁(檩)下面的枋木。 因为斗栱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悬挑檐口的屋顶荷重,该荷重由檐桁(檩)传递到枋木,再由枋木落实到斗栱上,正心枋就是将荷重传递到中心栱件上的枋木。
(6)罗汉枋(图六十、图六十一):在清制中称“拽枋”,处在正心枋前后,在内外跳慢拱上者,其上没有桁(檩)的枋木,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外拽枋”指处在斗栱中心外挑部分的枋木;“里拽枋”是指处在斗栱中心内挑部分的枋木。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六十  柱头枋、罗汉枋等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六十一  柱头枋、罗汉枋、撩檐枋 
(7)撩檐枋(图六十一):在清制中称“挑檐枋”,处在令栱之上,挑檐桁下面的枋木。一般在斗栱的最外端位置,是屋顶最边沿的承托构件,是斗拱附属构件。
(8)随梁枋(图五十四):在檐口梁前面,按进深连贯两柱头间的横木,位置功能与额枋相同,在大木小式建筑里,常见梁而没有随梁枋。顺着梁安装的那块雕花木枋,就叫随梁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
(9)普拍枋(图三十九、图五十九):位于阑额之上,用来承托斗拱的木结构。始见于唐代,“然至北宋末,尚有省而不用者”。后世在阑额与普拍枋的尺寸上又不断的演变,“其用普拍枋者,则早者扁而宽,……与阑额在断面上作'T’字形,其后渐加厚……普拍枋阑额所出无几。至明清则普拍枋竟狭于阑额矣”。普拍枋在南方称为“平板枋”,北方人误听成“普拍枋”,故致。
(10)雀替(图六十二、图六十三):又叫“角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置于坊下与柱交代处,加固梁坊与柱的衔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借以减少梁枋的跨距。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至清朝,雀替渐渐变化为柱梁间的装饰。雀替有很多类:比如大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芽子、龙门雀替等等。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六十二    大雀替                                                      图六十三   骑马雀替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1.檐柱 2.老檐柱 3.金柱 4.大额枋 5.小额枋 6.由额垫板 7.挑尖随梁 8.挑尖梁 9.平板枋 10.上檐额枋 11.博脊枋 12.走马板 13.正心桁14.挑檐桁 15.七步梁 16.随梁枋 17.五架梁 18.三架梁 19.童柱 20.双步梁 21.单步梁 22.雷公柱 23.脊角 24.扶脊木 25.脊桁 26.脊垫板27.脊枋 28.上金桁 29.中金桁 30.下金桁 31.金桁 32.隔架科 33.檐椽 34.飞檐椽 35.溜金斗栱 36.井口天花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1.脊榑 2.叉手 3.顺脊串 4.平梁 5.上平榑 6.托脚 7.颵峰 8.四椽伏 9.中平榑 10.六椽伏 11.八椽伏 12.十椽伏 13.下平榑 14.牛脊榑15.月梁(六椽伏) 16.顺伏串 17.屋内额 18.由额 19.压槽方 20.飞子 21.檐椽 22.撩澹方 23.遮椽板 24.平棋方(祘程方) 25.乳伏(月梁)29.柱头铺作 27.补间铺作 28.拱眼壁 29.阑额 30.剳牵 31.平暗 32.照壁板 33.门额 34.副阶檐柱 35殿身檐柱 36.地伏 37.殿身内柱38.合? 39.承椽方 40.燕颔板
4、檩、桁(图六十六):也称“桁条”、“檩条”、“檩子” ,在宋式建筑中称“榑”。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图六十六  檩、椽
檩是与梁架正交,两端搭于梁柱上且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一般均为圆形截面,属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承托屋面椽子,并将其荷重传递给粱柱。 宋《营造法式》称为“榑”。清《工程做法则例》在带斗拱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建筑中称为“檩”。檩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两根并用的、三根并用的。两根并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檩枋,如脊枋(图六十七)。三根并用的,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称为垫板,如脊垫板(图六十七)。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
(1)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宋称“下平榑”(图五十四);
(2)在金柱之上的统称“金檩,宋称为“上平榑、中平榑”,金檩有上中下之分(图六十七);
(3)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也称脊椼,宋称脊榑(图六十七);
(4)挑檐桁,宋称“牛脊樽”,(图六十四)等等…………
(5)此外还有檩垫板,它是清式建筑中,填补檩木与枋木之间空隙的木板,起装饰作用。檩垫板依其位置可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图六十七)。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六十七    构架
5、(图六十八)也叫椽子、椽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护檐口下的木构架及夯土墙少受雨淋。屋檐的主要构件就是椽子,它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是支撑屋顶盖材料的圆形木条,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等材料。 它按屋面坡度铺砌,所以和地面形成角度,而不是水平的。椽条位置不同,称谓不同,主要有:
(1)檐椽(图六十九):架在下金桁与檐桁(正心桁)间的这段椽子,是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子。
(2)飞檐椽(图六十九):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在圆形断面的檐椽末端,并附着于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从而加长了屋檐挑出的深度,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飞椽”。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六十八  椽条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图六十九   椽条构架
 6、叉手(图四十四、图四十五)叉手:支撑在蜀柱两侧的木构件。北魏石室中用;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叉手。
(八)平坐及勾栏:非承重构件,属“小木作”。
1、平坐(图七十):在阁层(除一层)的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作为各层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然后在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眺台。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图七十  平坐
2、栏杆(图七十一):宋名“勾阑”,是设置于楼、阁、殿、亭等建筑物的台基、踏道、平坐、楼梯边沿或两侧带有扶手的围护结构;竖木为栏,横木为杆,故名“栏杆”。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七十一   勾阑
(九)门窗(图七十二——图七十七):非承重构件,属“小木作”。
1、门:有的门仅有门洞(图七十二),用于车马通行;有的则设门扇(图七十四),用以阻隔内外。
(1)铺首(图七十三):门钹的一种。以兽面装饰,相传为龙生九子的“椒图”,“形似螺蛳,其性好闲,故立于门上”。
(2)门簪(图七十四):又称“户对”,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3)门钉(图七十四):原为门板上钉子的钉帽,后演变成门扇的装饰。
(4)乌头门(图七十六):在两立柱之中撗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面书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过看到门内外。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此门用于官邸及祠庙、陵墓之前,俗称棂星门。
(5)棂星门(图七十七):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七十二    门洞(青砖发券起拱)                         图七十在   铺首(门环)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七十四  门簪                                                  图七十五  门及门钉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七十六   乌头门                                                 图七十七   棂星门
2、窗(图七十八——图八十一):早在西周铜器和战国木椁上,已有带方格和斜方格的窗。
(1)槛窗(图七十七):位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它是由格子门演变来的,所以形式也相仿,但相比门,它只有格眼、腰华板和无障水板。
(2)琐窗(图七十八):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 图释常见术语(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 图释常见术语(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七十八   槛窗                                        图七十九   琐窗
(3)支摘窗(图七十九):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的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4)直棂窗(图八十):窗格竖向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如窗格以横向,则为卧棂窗,百叶窗的一种原始式样。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八十  支摘窗                                                   图八十一    直棂窗
(十)天花、藻井、露明(图八十二——图八十五):非承重构件,属“小木作”。
1、天花:亦称顶棚,宋代时,称为“平棋”。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构件,可施各种彩绘,所以是室内重要的装饰部件。同时,还可以界定室内空间高度,保温,隔热及防尘。
(1)平闇(图八十二):在梁架下面用天花枋(宋称平綦枋)组成一个个木框,,木框内又隔置成许多密而且小的木方格,方格顶面满铺木板,这种类型的天花叫做平闇天花。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八十二    平闇                                                    图八十三    平綦
(2)平綦(图八十三):古代也叫做"承尘"。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因为平綦是由大方格组成,仰看就像一个棋盘,所以在宋式建筑中又称“平棋”。
2、藻井(图八十四):天花通常是平面的,而建造成穹窿形时,则称之为藻井。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也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并施以绚丽彩画,是一种高级天花,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八十四   藻井                                                     图八十五   露明                                   
  3、露明(图八十五):又称“砌上明造”,即对室内顶部空间不作任何掩盖处理,梁、檩、椽等木构架尽露。露明法用于早期建筑和次要建筑,南方民居建筑中亦多见。
(十一) 墙壁:在中国古建筑中,墙壁一般不承重,只起维护作用;房屋重量是依赖柱子支撑的,所以“房倒屋不塌”。室外墙壁用料主要有土、石、砖等;室内墙壁除此之外还可用其它材料建造,如木板墙、编竹夹泥墙等。
(十二)阶基及踏道(图八十六——图九十二)
阶基(图八十六)即台的基座,又称基座,系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以使得建筑物显得高大雄伟,因而也成为等级的标志。阶基大致有四种:一是普通台基:最早台基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渐而又施设压阑石、角柱和间柱(有的间柱上再施栌斗);南北朝至唐代时,还在阶基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做成连续的壶门,常用于小式建筑。二是较高台基:座壁上带有壁柱,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三是更高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多数由汉白玉或琉璃等垒砌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四最高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别的建筑上。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八十六   阶基                                                    图八十七  平台式台明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图八十八  深埋
台基由包括”埋深“和“台明”两部分,台阶、月台和勾阑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只有等级高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台阶也可以不用。
1、深埋(图八十八):是台基埋在地下的部分。
2、台明:是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也是台基的主体部分,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台明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图八十七)和须弥座(图八十九)两大类。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图九十),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八十九    须弥座                                                图九十     须弥座结构  
3、台阶(图九十一)又称踏道,是上下台基的阶梯,通常有阶梯型踏道和坡道型踏道两种类型。 
4、月台(图九十二):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只有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该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它的组成部分。由于此类平台宽敞而通透,一般前无遮拦,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赏月之台。做法与阶基同,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铺以砖石。根据月台与台明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
(1)正座月台:正座月台的高度比台明低“五寸”,也就是一个踏级,
(2)包台基月台:要比台明低很多。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九十一   台阶(两边为阶梯型和中间为坡道型)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用名词(二)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图九十二   月台、坡道、栏杆
5、栏杆(图七十、图七十一):起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