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寒;味苦;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禁忌脾胃虚弱及阳虚无火者禁服 龙胆草,又称龙胆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夏秋季开出紫蓝色的花朵,在我国西南高山地区分布最多,是一种高山花卉。龙胆和杜鹃、报春被称为中国三大天然名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相火寄在肝里,有泻无补,故龙胆气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 【龙胆草的作用】
龙胆或龙胆苦甙能促进胃液和胃酸分泌,用龙胆苦甙给予造成胃瘘管的狗口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并可使游离盐酸增加,食欲增进。而舌下涂抹或静脉注射则无效,故认为龙胆苦甙可直接促进胃液分泌和使游离酸增加。
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时则出现麻醉作用。另有报道,龙胆碱25-200mg/kg腹腔注射或灌胃,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和定向反射,延长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的睡眠时间,降低体温,松弛肌肉,以及降低士的宁的毒性等;200-400mg/kg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活动能力。獐牙菜苦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对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药理作用】 (一)保肝、利胆、健胃。 本品对四氯化碳肝损害有保护作用,能减轻肝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有降低转氨酶的效果。能收缩胆囊和增加胆汁分泌而有利胆作用。龙胆苦苷小量能促进胃液和胃酸的分泌,有健胃作用;大量服用能抑制分泌,减少食欲,阻碍消化。 (二)镇静、降压、利尿。 龙胆碱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会出现麻醉作用,对惊厥有很弱的对抗作用。龙胆酊和龙胆碱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龙胆草还有明显的利尿功效。 (三)抗菌、消炎。 龙胆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龙胆碱和龙胆液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并且较水杨酸钠强4—7倍。龙胆注射液可明显促进炎症细胞的吞噬功能。 (四)免疫调节。 龙胆草有抑制抗体生成的作用。龙胆泻肝汤注射液能使小鼠胸腺重量增加,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转化。龙胆泻肝汤有抗过敏作用,能使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减轻。 (五)其他。 松弛骨骼肌的作用。龙胆苦苷对疟原虫有抑杀作用。龙胆煎剂对猪蛔虫有较强的麻痹和致死作用。 【临床应用】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涩。"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微酸,性寒。" 【归经】 入肝、胆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足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功能主治】 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⑤《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⑦《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⑨《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⑩《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二药皆苦寒之味,黄连解毒作用颇著,善清心火;龙胆草善泻肝胆实火,肝经热邪用之神妙。二药相须为为用力宏效著,善泻肝胆之火,主治目赤肿痛、耳聋耳呜。
两者均属至阴之品,苦寒之味,二者合用,泻火解毒力强而猛,龙胆草专人肝、胆,清泄肝胆有余之火,得大黄之助,沉下阴行,疏通下焦湿热之结,所谓“抑其怒、折之使之下”义,此外,大黄尚可行肝之滞,破血中之瘀,二者相使为用,对于肝郁火盛、湿热内炽所致胁痛耳聋、口苦目赤、黄疸热痢、阴囊湿肿、便秘燥结、甚或吐衄惊狂等证,均可应用。
龙胆草味大苦、性大寒,纯阴之品,入肝胆二经,其气味厚而沉下,能导热下行,为降泻肝胆实火之要药;石决明味咸微寒,人足厥阴肝经,其质重沉降,故能重镇平肝、镇潜浮阳,为凉肝镇肝之品。二药本沉降之性,平肝阳、清肝火,相使为用,则善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头痛、目赤肿痛等证。
龙胆草苦寒沉降,泻肝胆实火;柴胡芳香轻清,升发疏泄,疏畅肝胆之气。二药配用,沉降升散,一升一散,泻火清阳,郁滞均散。
龙胆草苦寒,泻肝胆实火;当归甘温,养血益阴以和肝。二药配用,意在泻中有补,疏中亦可防止因肝胆火盛而耗伤阴液,以去邪而不伤正。
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治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中药龙胆草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二)毒理试验 LD50:龙胆碱小鼠灌服LD50为460mg/kg,也有报道龙胆碱小鼠灌服LD50为1300mg/kg。 (三)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对湿热病人没有不适反应。对无湿热之症病人常规剂量内水煎服即有食欲减退、恶心、多尿等副作用。饭后服用或用量过大,可使消化功能减退,并会出现头痛、头晕、颜面潮红等副作用。 (四)少用则健,多用则伤 龙胆草大苦大寒,比黄芩、黄连更苦,能清泄肝胆湿热,少用健胃,多用伤胃;少用保肝,多用伤肝。舌苔黄腻El苦口臭者服龙胆草不辨其苦,食欲能增。如湿热已清,舌苔已化,再服龙胆草,则其苦难受,上则恶心,下则多尿。 中医传统认为龙胆草是纯阴之药,多用能明损脾胃后天之火,暗耗肝肾先天之火。 龙胆草健胃是有条件的,是针对脾胃肝胆湿热积滞之实证,不是针对脾胃虚弱而食欲不振。用错了能使人恶心、呕吐,食欲更加减退。对于湿热积滞之开胃,宜空腹少量服用。 (五)龙胆草用治湿热为宜,剂量偏小为宜本药用治于湿热证为宜,并以湿热清化为度,有效辄止,不宜多服久服。在使用前应询问和看一下有否口苦和舌苔黄腻,有的才是湿热的表现,如没有这些表现,宜谨慎使用本药。常用剂量3——9g,最大不宜超过9——12g,剂量偏小为宜。本品使用不当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临床时有发生的。
【处方】 草龙胆1握。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卒然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2升半,分5服。如不愈,更服。 【摘录】 方出《外台》卷二十五引《集验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处方】 龙胆草1两,大青1两,柴胡1两,枳实1两(麸炒令黄),栝楼1两,黄芩1两,栀子仁1两,茵陈1两,川大黄1两(微炒),甘草半两(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壮热,骨节烦疼,连心两肋气账急硬痛,不能食,变为黄。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处方】 龙胆22克(去芦、头)牛黄7.5克(细研)龙齿22克。 【功能主治】 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 【用法用量】 每次5丸,荆芥汤送下,不计时候。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处方】 龙胆1两,胆矾(研)1分,乳香(研)1分。 【制法】 上药捣研令匀,炼沙糖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 咽喉肿痛,及缠喉风,粥饮难下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绵裹含化咽津,未愈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处方】龙胆120g,柴胡120g,黄芩60g,栀子(炒)60g,泽泻120g,关木通60g,车前子(盐炒)60g,当归(酒炒)60g,地黄120g,炙甘草60g。 【性状】 为暗黄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 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 孕妇慎用。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真品龙胆草干燥的根呈不规则块状,长约0.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皱缩,有横纹,上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木部甚小,类白色;闻之气微弱,口尝味极苦。 伪品草龙胆其根虽也呈不规则块状,但上端可见凹陷的茎痕,根丛生于根茎上,圆柱形,长2——8厘米,直径0.1——0.2厘米,表面棕褐色,平坦或微显纵皱纹;亦质脆,易折断,但断面皮部棕褐色,木质黄白色;闻之气味微香,口尝亦味苦,但不及真品龙胆草的极苦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龙胆草味极苦,有健胃作用,于食前半小时服用少量,能刺激胃液分泌;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根癌病土壤杆菌等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龙胆草还有利胆作用。而伪品草龙胆既与真品龙胆草不属同科植物,又不具备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龙胆草使用。 相关阅读:
4477 阅读
73679 阅读
70258 阅读
70195 阅读
64674 阅读
62570 阅读
61866 阅读
61370 阅读
61073 阅读
60717 阅读
58129 阅读
57613 阅读
最新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