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寂寞在繁衍 2015-09-05

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原文5】

水在脾,少气身重。

原文5,有水就肯定是脾阳不足了,病人的消化力、血气方面肯定阳气不够,就“身重”了。“脾主四肢”,如果是“水袋脾”的话,肯定是整个人的水气都重得比较厉害了,就出现“少气身重”。

【原文6】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原文6,打喷嚏就会触动肺、肝、中焦、上焦,“胁下支满”,动一下就痛一下。治疗的话,把肝阳方面提上去,要看是单纯肝阳不足,还是别的部位也不足,根据辨证来处理。

【原文7】

水在肾,心下悸。

原文7,如果肾阳不足,就等于是肾炎、尿毒症,那些人都是闷闷不乐的。这些病人的血液里面的尿毒、该排的东西,在血液里面都出不去,心脏方面容易出现心下悸的情况。这个是我的看法。这里的释义说,下焦有水饮,水气凌心的缘故,所以出现脐下跳动和心下悸。其实,肾有问题,肾阳不足,胃肠寒的,一般来说都是容易心悸的,因为血气不足。有同学说会不会比较武断,其实病人中下焦寒、宫寒的,都会出现嘴唇牙龈白的,血气不足的,这样是不是会出现心悸呢?

【原文8】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原文8,心下有留饮,就是心阳不足,心和背的位置靠得很近,所以背也会寒。背冷的用黄芪、附子都能解决的,这些偏温阳的药,使心气上来了,背寒就改善了。

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细读金匮要略(十)(12.16)

昨天晚上讲到了八十一页,讲到了原文八。

【原文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原文9,这里张仲景说的是留饮的、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比较反过来更厉害的,条文“一作”说法不同,一个是咳嗽就会停止的,有些说法说咳嗽就会厉害的,但是我们从症状上来理解,留饮、胁下痛引起缺盆,缺盆是指的一个穴位,就是说连缺盆穴位都痛起来的,而咳嗽反过来不痛的可能可能性不大,这里“一作转甚”,我的看法应该是咳嗽更厉害了,因为留饮在肝胆的位置,所以胁下痛、咳嗽就会更痛的。

【原文10】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原文10,脉沉者为什么有留饮?脉沉的是虚的脉,这个脉有留饮的肯定是阳虚的脉,所以他这里说了,“阳虚短气咳”,之前将《伤寒论》时讲过,阳虚的会渴,阴虚火亢的也会口渴。这里说“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就是说关节各方面都痛,阳虚、脉沉、有水气重了,所以说“胸中有留饮”,就是说胸部中间、中阳都不足的的表现。有些同学昨天晚上就问了,为什么有原文而没有方?昨天我都说过的,张仲景这样其实跟我在这里讲课一样,有时候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授人以鱼”,不是给一条鱼,老师应该是指引一个方向,给一个提示,让同学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到底这个病人的体质、病情是怎么样的。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胸中有留饮”,可能有新的同学会说了“有留饮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张仲景说了这个人短气渴的,如果前面有看书就会知道,气不足、口渴应该是中阳不足了,中阳不足后运作力就差了、水气就会重了,就等于说阴虚就会火亢,但是阳虚水就会重了,反过来阴就会多了,就会“四肢历节”、有留饮了,所以张仲景这样说,同学们应该理解吧。

【原文11】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下面讲原文11,“膈”应该指的是中焦, “膈上病”在这里的解释:指上焦的病患而言,在本节就是指肺。既然有不同看法,我们再看下面的症状,同学们就会理解到底指的是肺还是上焦。“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就是说发作起来有寒有热的,背痛腰痛得很厉害,连眼水都出了。“其人振振身膶剧的,必有伏饮”,伏饮在这里也有解释:伏饮是发作性的痰饮病。“饮”,相信在座的同学听到这里都会理解了,一个人在怎么情况才会出现痰饮、水饮、悬饮等?这里指的是伏饮。饮在阳不足的体质的病人才会出现饮,好像火亢,阴虚的人才会产生火亢的情况,基本上阴虚才会火亢,阳虚的病人才会出现有饮的情况。我们看条文里有背痛、腰痛、目泣自出、痰、满、吐,有痰是在肺脏,满的就是肺、中上焦的位置,喘的也是肺、中上焦的位置,渴的一般也是肺多,吐是胃,所以,“膈上病”应该是指中焦、胃的位置跟肺上一点的地方,这里的解释是指肺,应该是单一了一点,可能没有看到吐,吐一般是胃的症状。痰、满、喘咳、吐,应该是包括胃的,所以这是中上焦阳不足的情况,张仲景说这个人是有痛的,腰痛发作起来,就是阳虚的问题,昨天晚上讲到的心痛、心病的也会心痛彻背,跟这里背痛、膈上病位置有点相同。

【原文12】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下面讲这里原文12,这里张仲景也是没有说症状,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事情,辩证的时候要分病在哪个位置、哪个个部位,等于我之前讲课讲过的,一个病人渴、咳嗽,就要问问他,咳嗽、痰是在哪个地方、是哪个地方不舒服,或者是听一听咳嗽的声音是从肺里面咳出来的还是从咽喉咳出来的,是浅的咳嗽还是深的咳嗽,作为一个医生,辩证的时候一定要分辨清楚到底这个病是在哪个地方,根据那个地方的特点来相对的用药,等于我说的部位用药,道理也是一样的,张仲景这里没有方,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症状用什么药,但是告诉我们,有这个症状代表的是伏饮,伏饮里面有多少饮,多少津液多少水,多出来的阴多了多少阳少了多少,不好说,但是,起码阴阳两边分的话,起码这个病人是膈上、中上焦阳不足的,如果是中下焦阳不足的话,那就是少阴病了。下面原文12,“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就是说必然会产生喘气、胸满感觉,因为饮水多。“夫病人”,这一章节的应该都是阳虚的病人,阳虚的病人饮水多了,他没有足够阳气把水气排出来,就容易发生喘、满,这个是必然的。“凡食少饮”,吃的少、饮水多的,“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就是说心阳不足厉害的病人,他的水才会多,这样的人才会出现心悸的情况,就是心担心发生问题、心慌,有的时候,我们做医生的要问病人,你的心悸不悸。以前,我问病人有没有心慌,他说没有的,问他有没有心悸的情况,有些病人就不了解这个名字,他不知道心不舒服的样子就是心悸,要反过来问他心慌不慌。这个也是代表心气不足,要调理一下。如果的轻微就会短气,不会出现心慌、心悸的情况但是会短气,这里说,“脉双弦者寒也”,就是把脉的时候,张仲景都告诉我们了,脉弦的是寒的、偏寒的、虚寒的那一类,这个应该说不一定绝对,但是值得参考,有的同学说这个“弦“的是什么感觉,这是一个脉的感觉,还是要靠同学们在临床当中,既然有这个提示,就好好的感受一下,脉象弦的应该指的是左右两边把脉,这里没有提“关脉”提的只是脉。下面,“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的,脉偏弦的是寒,阳不足的就会寒。有些人在论坛上把“阴阳”吵了几千年,张仲景这里都说了,脉象弦的是寒,脉偏弦的饮,如果抠字眼的话就比较麻烦了,要理解来看,阳不足的才会产生饮的症状,阳不足是属于寒的那一类了。有些归类张仲景也是用上了这种方法,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归类。这里说“皆大下后善虚”,前面的“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这些情况都是怎样造成的呢?很多因素、很多情况之下很多时候都是用了下法,就是泻肚子的方法,大下之后病人就会虚了、阳虚,阳虚就会造成有寒的、饮的情况,同学们要注意、了解。张仲景在前面也讲的很多、提了很多次的,大下之后、大发汗之后、大吐之后都是很容易造成别的病出来的症状出来的。早上有同学问,这段时间他的小孩子这时间眼睛总是眨呀眨的,其实这是小孩子风热病之后、感冒之后的阴少了,受伤了,要补一补了。作为一个医者,一定在临床当中要留意病人阴阳状况的改变,偏饮多了还是偏阴虚了,偏寒了还是偏热了,偏虚还是偏实了,都一定要留意的,从舌头、嘴唇、牙龈、把脉、气色等“望闻问切”的各个方法,都能判断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的、偏寒的还是偏热的体质,都能够辨别的。这里张仲景说了到底是什么情况引起的,都告诉你们了,这个是辩证因果的问题。

【原文13】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原文13,这个指明了是肺饮,等于我说了,饮是阳不足的一类体质,这个肺饮就是肺阳不足,肺阳不足只是一个喘而气的一个表现,因为喘和短气一般都是肺的症状的。“不弦”,为什么不弦呢?前面那里说“脉象弦的寒也”,是大下之后的虚寒,是偏于中下焦的部位,这里的“肺饮”只是肺上部的饮,病人中焦、下焦还没有出现“饮”的症状,这里表现的病的症状只是苦喘、短气的情况,这里张仲景说的很直白了。

【原文14】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原文14,为什么支饮喘而不能卧呢?应该前面都说过的,这里没有指“支饮”是在哪个位置,但是“喘”的话,应该是跟肺部有关系,“不能卧”应该跟刚才所说的“胁痛”那一类的,就是上焦的、肺、肝胆部、整个上焦的饮很厉害的,所以这里的“支饮”应该是上焦、中上焦的阳不足,不仅是肺了,是连肺的上焦,比刚才的“肺饮”范围更大。

【原文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原文15,张仲景这里的痰饮不一定指的是吐出来的那种痰,看不见的痰饮,我的看法应该是指的血虚的那种情况,有点类似刚才的“历节”的风湿、风痰的一类,两千年前的中医语言有些时候是比较容易混乱的。“痰饮”,“饮”是阳虚的一种症,“痰”是比较黏、比较深部的情况,应该指的是血稠的一类情况,张仲景这里说“用温药”,但是我说的血稠,可能我也说的不对,但是“痰饮”的话,起码是整个人的湿气比较重了、阳不足了,所以“用温药和之”。这个也是告诉我们,辩证的时候要辨阴阳了,病人的身体阳虚的还是阴虚的都不了解,用药是用温药还是用寒药就更加没办法选择了。“病痰饮”的是什么意思,这里没有过多的解释。下面的释义说,痰饮的形成,主要由于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饮。这样都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学院里的教授们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这个痰饮指的是什么,但是我的看法指的是整个人差不多比较全身性的,是比较里面的情况。

【原文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原文16,“心下”,在于我们中医的古代,“心下”指的应该就是胃脘的位置了,如果说指的胃脘的话,这里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用的是“苓桂术甘汤主之”。我们看下组方,用的是茯苓、白术、甘草,这三个药都是健脾利湿,加上桂枝来推动血气的作用,所以这个药针对的是中焦、心下的、中阳的方面的药。“胸胁支满”、“目眩”,按道理来说,都是肝胆的位置,听了那么多天的《伤寒论》和《金匮》的课,同学们应该知道,一讲到胸胁都是跟肝胆有关系的。目眩,目是肝的开窍,更加明白地指明这是肝胆的问题了,但张仲景用药为什么没有针对肝胆的药呢?同学们可以自己考虑一下。有的同学说,这个心下指的就是心脏的那里,那就当做是“心脏”来理解也行,“心下有痰饮”,心和肝胆是比较靠近的,“心下”部位阳不足,确实肝和胆的部位也会出现支满、目眩,这样也说的通,但用药方面只有桂枝有一点通心阳的作用、对心有作用,对阳虚应该也有一点作用,但其余三个药针对的都是脾胃,都是针对胃脘、腹部中焦方面的药,是针对胃脘消化系统的药,所以这里不是太配得上,我的个人看法,同学们可能理解得更好,也欢迎同学别的思想理解更好。

【原文17】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原文17,“短气”应该是肺阳有点不足,张仲景说“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张仲景这里用了两个方。上一条用到的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甘草、桂枝,也是针对的胃,心也有针对一点点。肾气丸,里面有好像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等,主要用的是桂枝、附子,少少的桂枝、附子来带动的,同学们也要留意,这里用的是肾气丸,不是八味汤,八味汤的力度是更大的,这个也是用少少的阳气的药带动病人阳气的运转,有微饮的情况、有少少短气的情况,阳气上来了就会改变这个局面了,这个也是很典型的中医的“寒病热治,热病寒调”,就是都是这样做法的。有时候特殊情况才会用上“甘温除大热”,所以辩证一定要清楚,不清楚的话,道理说的一套套,还是不理想的。今天有个同学提到《内经》,我就说笑了一笑,其实内经不好讲,同学们用作学习来说是不好讲的,但是如果徐文兵、倪海厦、张悟本从宣传营销的角度来讲,《内经》是很好讲的,同学们读过《内经》的回想一下,《内经》的条文都是理论性的条文,都是道理,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说得通的,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来说,肯定都是没错的。民间中医网的三七生,查一下以前三七生的帖子,他开口闭口引用的都是《内经》《难经》的语言的,都是文绉绉的,那些都是理论上的。现在的张悟本、倪海厦、徐文兵那么喜欢讲《内经》,同学们想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其实在临床上有用的东西是不能学到很多的,反过来,只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在听到时候是很开心的,但听到有用的东西是很难的。今天有同学发了张悟本的讲课,我听了一下,怪不得张悟本当时那么火热了,因为他引用的都是《内经》、《难经》的语言,都是引经据典的东西,肯定不会错的。有政治头脑的同学就知道了,一代领导人故了,就把他的言论上升为国策定下来,这就是说定下里的条条框框是没错的。

【原文18】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原文18,“欲自利”,就是有点想泻肚子那一种。脉伏,好像在《伤寒论》里面没有这个词,虽然我们没有听过,但是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应该是阳不足的一种脉,所以阳不足了,如果中阳不足就容易泻肚子了,“欲自利”,利反过来快的。虽然泻肚子有中阳不足的情况,“心下续坚满”,这个是“留饮欲去”的缘故,就是说阳不足不能把多余的津液排出来,所以张仲景用的“甘遂半夏汤主之”。这个脉伏的应该说是阳虚的比较厉害的,因为甘遂的是猛药,一般来说都不敢用,半夏是健胃去湿的,这两个药是祛湿利水的,张仲景也担心甘遂的祛湿力度过猛了,所以这里也用上了芍药、甘草来预防一下、润一下,不要泄得太厉害了。同学们在临床上要用到甘遂这个药的话,一定要辩证清楚一点的,不要把病人都泻趴下了。这里症状的话,用上甘遂,等于说是有腹水的那一类病人,那一类的病人都是上腹腹胀,那样的人时间久了,整个人都阳虚了,腹部胀而四肢瘦的,把他泻一泻、通一通就舒服一些,但是如果不能够把那个人调回来的话,他就一步一步地走向黄泉之路了。

【原文19】

脉浮而细滑,伤饮。

下面讲原文19,“脉浮比较细而滑”的,张仲景说这个也是伤饮,就是说也是饮病的一类,现在同学们就理解了,这个也是阳不足的一种表现。“脉浮”,在太阳病那里就是表阳虚,就是说也是阳不足的一个情况,是表证的一个脉。这里“细”,跳开“浮”,“脉细而滑”的肯定是虚,是病人里面虚的表现,我前面说过很多次了,脉沉、脉沉细、脉沉缓、脉沉迟、脉浮,这一类脉都是偏虚的一类脉。有些时候,如果同学们临床多了,望诊的时候大概都知道病人的脉是哪一类的脉的,一般阴不足的脉很多都是偏强、偏数的,虽然是紧但多是偏快一点的、偏有力一点点的,如果脉偏沉的、脉细缓的,那一类的都是偏阳虚的多。把脉的临床经验和平常临床的中望诊方面,只要你们在临床当中不断地归纳、不断综合分析,时间久了,同学们也能够做到张仲景一样的能力,张仲景还是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我们现在“望闻问切”的辩证手法,都是比较系统、比较全面了,同学们温故而知新,也要看新的,也要寻求根源,知道在哪里发展过来的,这样来学习是比较容易学习的,我们的读书计划要从中医基础开始、要从各家学说开始、要从现在白话文开始。我选择了《金匮简明释义》《伤寒简明释义》,就是我喜欢这里有释义、有解释,能够帮助同学们和我,刚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先粗粗地了解一下两千年前的大概的意思,同学们在临床当中、在治病过程之中,有了更深的体会,有了综合的理解了,再看原版本,看没有释义的纯古文的版本的时候,就会看得很明白、很清楚,因为已经有了前面释义的理解,有了临床经验的理解,书本和临床的经验一结合再看原文,就会知道张仲景在两千多年前早就说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在那一次对着病人的时候没有做到这一点呢?这样的话,你的医术、你的水平就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因为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用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记忆法是比较容易的,好像我们小时候背课,背了一次又一次,背多几次、读多几次了才能背出来的,可能有些同学说,读一次就能背出来的,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

【原文20】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下面讲原文20,张仲景这里用把脉来来判断饮的情况。这里为什么说“冬夏难治”,同学们想想,一个冬天一个夏天,冬天的时候,如果中阳不足的马上都手冷脚冷了,很辛苦的,夏天的时候,气虚的人就很容易动不动出大汗,出得很厉害,人也比较容易累,所以,“夏天补气补阳”,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有寒饮,“饮”本身是阳不足的病,“寒饮”就更加厉害了。“脉弦数”的,前面都说过了“脉弦”属寒,这里“数”是偏快的,这个是属阳气有点不足的,心气也好阳气也好。有些年轻的病人,我一把他的脉,再看他的气色,就有心气不足的判断,因为我把脉的时候。看到他的脉“数”了,再看他的气色、他的人,就知道他有心气不足的情况。心气不足也可以说阳气不足了,也可以单纯一点说,阳有点不足了。张仲景这里说有“寒饮”,寒饮那么厉害,在冬夏的季节出现这样的病,真的确实难治。我以前说过的,冬天试一下凉的药,夏天试一下热的药,就更容易知道了。今天有同学说,他朋友说不舒服,他就说让他吃绿豆,他的朋友就上吐下泄的,我感觉这个同学也太过残忍了,证也不辨、基础也不够,就找朋友来当白老鼠,这样同学的可不好。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吃绿豆上吐下泻呢?不是绿豆不好了、有问题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为什么她老公喝了没事而她有事?她老公是中阳足够,她喝了后上吐下泻肯定是中阳不足,中阳不足在这样的冷天喝再加上绿豆是凉的、是清热解毒的一个药,本来中阳不足加上凉的绿豆,肯定是吐、泄得趴下都说不定了。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辩证的时候把体质的阴阳分就好了,没有分才造成这个后果,如果有分就不会造成这个后果。前几天有个病人来找我,她很开心地告诉我,说她前两天喝了两大碗绿豆,人没事还很舒服。我心里说“好”,也没出声,但是过了两天,她告诉我,她的月经想来却来不了,都是一点一点的,她说上一个月不是这样的。其实从阴阳的角度是很简单的,月经该来却不来,我的处理手法很简单,叫她回去买十来二十克的、二三十克的黄芪泡水喝,马上就来了,还会来的很多的,因为她气不足、阳气不足。她前两天喝绿豆汤喝喝太开心了,阳气少了、气少了,所以这次的月经就来不起了,所以作为一个医者,病人说月经来不了,有个同学说用红糖,也行。用黄芪,也行。红糖加黄芪,更加行。加个附子也好,只要是偏阳的,对月经该来不来的都有作用的,这个是阴阳问题。一个人一定要辩阴阳,不要听我说加起来,要看病人的体质,如果阳虚的情况只是一点点,放一百多克的附子下去,我可是不负责的,我虽然说阳不足,但是放的多了是你的问题,你没有辩好证可不管我的事,辩证辩证,一定要分好了。中医上来说,如果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方面,看的多了、有归类了,有归类了会容易知道了,病人告诉说,月经收不住、拖拖拉拉的,这有两个原因,一般很大部分来说,都是虚的一个表现,有热的厉害、肺阴方面不足的也有,但是大部分是偏虚的,我在临床当中是很简单的,月经提早的是实证,月经过长的是虚证,病人是虚的体质或者是实的体质,用药的时候也要分清楚。有同学要我举例子来搞清楚,其实要搞清楚是同学们,在辩证的时候,要从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方面下下工夫,花那么十天八天看看书,把这一类的书找出来看一下,只要用十天八天,心中就有底了,要我举例子说附子黄芪说红糖也好,说不尽道不明的,要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有的同学说附子是人工种植的,力度很差,是不是要用大量一点,那要看临床辩证来用。有同学说附子是千年附子、是野生的,就要小心了,不要用得太多了,所以这个要灵活。为什么张仲景有些条例、有些原文里面没有症状或是只是大概说一下,他用的是启示,是一个启发,希望启发我们后学者,从他举的例子、从他这样说的角度去分辨。有一次有一个病人感冒发热了,他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就问了用过什么药、用过几次,他说第一次用的葱白淡豆豉汤,出了一点点汗感觉好了一点点,第二次他用的是麻黄汤,出汗更多了但是发热更厉害。阳不足的体质经过葱白、麻黄的阳的药补阳发汗,如果这个感冒是风寒感冒的话,就算是不好也会有点效果的,发热的肯定也不会更厉害或者是会好一点,但是他不好还更厉害了,我就反方向来想,他用阳的药不行,我就用阴的药,我用葛根之类滋阴性的治风热感冒,用了半幅药就好了,不是我怎么样,只不过我用了一个反方向来想东西,所以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金匮》也好、我举的例子也好、我说的话也好,同学们不要当得那么真,圣人也有错的时候,何况是我,肯定错的地方更多了,所以我讲得对的,同学们就有收益,不对的,同学们就当作坏的例子,有个反思考,这样的话同学们能学到更多东西。

【原文21】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原文21,“脉沉”,我都说过了,这是病人身体虚的一种。“弦”,前面说了,弦是寒的哪一类,可以这个人是虚寒的一类体质。虚寒的那一类体质出现悬饮、内痛是肯定正常的,连“心下饮”的情况都会痛到背后、里面去,这个“脉沉而弦”的虚寒体质不悬饮内痛才怪。这样的话同学应该比较好理解了。

【原文22】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下面原文22,“悬饮”很厉害了,十枣汤是很猛的一个药方,我也不敢用。有一次,一个腹水的病人,我曾经考虑过用的,但最终用过不了自己的关,还是不敢用,最后还是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去医院抽腹水加上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后来他对中药没信心,他问我能不能够保证治好,我马上说,你看哪个地方好的就快点去的。为什么呢?现在医院里动不动就要签字,要病人自己保证自己,哪个做医生的能担保你什么的事情的,没人担保这个事情的。这个腹水要中西医的手法来做,不是西方的手法还是中的,因为医院抽腹水时所针对的位置、抽的手法、还有针口消炎的作用,预防变更的方法比中医的泻法,我觉得,对病人来说更好,没有那么受伤得更厉害。如果用中药的话,用中药甘遂、芫花、大戟,同学们不知道这几个药的话可以查一下药典,这三个药可以说是猛药中的猛药,猛得不得了,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特别是我们民间中医,这样太偏、太猛的还是不用的为妙。时代在发展,临床上有用的那些药怎么用的、药性怎么样的,同学们一定要分清楚。昨天晚上有个同学说,用鸡蛋包那个巴豆来试一下,大有献身主义,我觉得这样真的不好。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医生都没有个好的身体,病人会相信你吗?就是没有好的身体、好的精神,其实反过来也是对病人不太负责的。有同学说,现在附子早就不如前了,这个关系不大,临床当中、讲课当中,我也讲过几次了,作为一个医生,应该试一下药,大概知道这个药的作用、病人吃了这个药会有什么感觉反应、喝了几天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作为医生应该有着个担当,知道他用了你的药该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前几天在网上订了一个药,叫酸藤果,我以前用的酸藤果是带酸味的,用了之后是带开胃作用的一个药,但是这次寄过来的药打成粉之后,自己稍稍试了一下,呛喉的、舌头有点麻的,才喝了那么一点的,这是对方寄错了。我当时估计有可能是鸦胆子,鸦胆子是很毒的一个药,但是后来觉得也不是,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药。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对那些药性不了解,书上说这样好就这样用,好像刚才的同学说绿豆好就喝,泻得都趴下去了,还认为不是绿豆的错,是病人身体的错。不能够这样的,一定要尽可能的了解,病人的体质也好、药性也好,做到自己心中有把握,就算救不了人也不要害人、杀人,所以我经常说,这样的医生如果不试药、对药不了解,就是一个杀人不用刀的医生,我真的很讨厌,真的很气愤这一类的医生,既然不用心去做这个救人治病的事情,你为什么做这个医生?你可以做生意、做别的行业,去挣钱不一定要做医生的,虽然医生也要开饭、也要收钱,但是起码要有个底线,做人做事要有底线,你应该知道寄出去的药,病人喝了之后该有什么情况、该有什么反应,就算判断错误后他喝了你的药,也要做到没害的、没副作用的才行。之前有同学说了,我开的葛根有一百克,他说,怎么这么多。肯定了,葛根是淀粉质的一个药,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都是淀粉,就跟吃饭的道理差不多。所以,用药先不要想到好的,而是先想想这个药有什么坏的地方,好像你认识一个女朋友或是认识一个朋友,不要光想这个朋友是多么好,要先想一下这个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对自己怎么样,要先看到这个情况才好的。

课间休息。

【原文2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下面讲原文23,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方,但是这里的“病溢饮”的,应该说指的是肌表阳不足的问题,所以这里用上的是“当发其汗”,这样讲相信很多同学很容易理解。我们看看张仲景为什么用的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小青龙汤也是麻黄,但是有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桂枝、细辛、半夏。本来大青龙汤里有石膏,小青龙汤里面没有,但是张仲景针对这里的问题却用上了这两个方,我就不太明白了,是不是后人在编辑的时候编进去的或者原文就是这样的,我相信是后人把这两个方加进去的可能多。“溢饮病,当发其汗”,如果用大青龙汤的话,石膏是对病人的肌热、胃热,是有解热的作用的,如果要“发其汗”的话,石膏可不太理想的。有些同学说麻黄也可以发汗的,其实麻黄的发汗力度不是很强的,要用桂枝或别的药带起来,发汗的力度才会大的,一般来说只是麻黄的话,量要用大一点,发汗的力度才会明显的。所以这里的话,可以说小青龙汤可能会更符合一点,其实,方的对错,对于我们现在的后学同学来说不重要,我觉得同学们还是要辩证用药,如果觉得这个病人胃、表方面都有热的,去发汗或者去通他的肺的话,就用大青龙汤,如果说这个病人确实是溢饮,确实表、里都是寒的、阳不足的、饮证的,小青龙汤比较吻合。这个不重要,同学们一定要辩证来用。

【原文24】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24,张仲景说“膈间支饮”,前面是“膈上病”,这里的“膈间”应该只是中焦了。他说,“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的,这个病已经得了几十天了,别的医生用了吐的方法、下的方法都不好,所以张仲景这里用了“木防己汤主之”。“膈间支饮”、“喘满”,这个都是偏中上焦的,“心下痞坚”是中下焦的,所以“膈间”指的是中焦、中焦上下两边的都有一点症状。“脉沉”是里虚的一个情况,“紧”是阴不足一类的情况,这里用的是木防己汤。木防己,我知道有发汗作用,我印象当中好像木防己有发汗作用,但是这里用上石膏,要留意张仲景为什么在这里用上石膏。“脉沉紧”,紧是里面阴不足,病人里面是有热的,虽然是有“支饮”,就是上下有点不舒服,重点还是里面有热的情况。这里说,石膏十二枚,鸡蛋大十二枚,这个石膏如果鸡蛋那么大十二枚的话,是很厉害了,那就不是石膏汤了,是石膏饭了,量很大很大,就算煮取两升、分温再服,分三次的话也是四枚鸡蛋那么大的石膏,也是偏大的。这里的木防己是发汗,用上石膏、桂枝、人参,桂枝在这里是配合防己祛湿发汗的作用,用上人参也预防石膏的重镇、凉,还有发汗过程中病人的气是会受伤的,所以张仲景这里用上了人参,四两也不少。前面都听课多天的同学就知道了,发汗多的就会伤阴伤气,需要补阴补气,一定要注意。这里,医生用了吐、下之不愈,吐了、下了后病人的气、阴都受伤了,但是肌表的支饮还是去不了的,所以用上木防己。木防己对肌表的湿是很有力的,如果以后有机会自己试一下,确实是能够发汗的,但是如果是表虚一点的、表阴多一点的才好用,如果不是的话,如果本来肌表阴不足的话,再用木防己加上桂枝的话,一发汗,人就会抽筋的、会绷得很紧的,容易眼皮跳那一类的情况,一定要留意。下面张仲景说,“虚者即愈”,为什么就好呢?我刚才说了,这里有人参桂枝,虽然有石膏,但是木防己一发汗,支饮的情况就马上转过来了,就会平衡过来了,阴阳平衡的道理,但是如果是实证,里面的热或者是病人比较厉害的偏实证的病,因为“偏支饮”是表面的支饮,里面是偏实的,这样的话,张仲景说,“三日复发”,“复与不愈”的就要加大量,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这里的石膏是对着胃里面的热,重用这个石膏的,如果这样用石膏都不好的话,就要用茯苓芒硝,芒硝也是对着胃肠的,芒硝这个药也能提高胃肠的蠕动力的,有排水、利湿作用的,再加上茯苓,力度更大了,就是胃肠的湿比较重了,所以张仲景加重了茯苓、芒硝不用石膏了。有些同学说,基础打得不够,听课也听得迷迷糊糊的。好像我我讲得那么多、那么快,如果同学们把我讲过的、提过的药都查一下,自己对比一下,马上也知道了张仲景的意思、是怎么样用的,如果同学们在《方剂学》里都有听过、看过的话,那就更容易理解了,对药的应用。

【原文25】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原文25,“冒眩”,这里有解释:眩指的是目花,冒是头晕。中阳不足的病人的头部会有冒眩的、眩晕的情况出现。这里“心下有支饮”,“心下”就是说胃脘附近。我之前讲课说到一个药,半夏,这个药是健脾祛湿的、去胃湿的。胃湿重了,有想呕吐的情况,用半夏可以的。查药也看到了,半夏可以去眩晕,眩晕指的是头部眩晕的。这里的“心下有支饮”“冒眩”,就和半夏的药理有点类似了,就是胃脘、心下的支饮,就是说有水气重了就容易出现冒眩的情况,所以以后在临床中,有病人说头晕晕的、蒙蒙的,就可以想到是他胃下、个中阳方面有问题了,眩冒、头部不舒服的情况应该和病人的中阳有关系。我们看看张仲景用的什么方什么药,他用的是“泽泻汤主之”,就是泽泻和白术两个药。白术针对是胃肠,中医上说的健脾祛湿。泽泻是用药针对的是膀胱、小肠、肾的方面,是泄肾的一个药,张仲景在两千多年前,在这里用的是泽泻汤,也是健脾祛湿、清火祛湿的作用,泽泻也有清热的作用。中医以前有个治法,“上病下治”,这个方也是一样了,就是头部不舒服了,用治下焦的药来治这个病。虽然说不一定很吻合,但是那个方理是对的,至于用药对不对,同学们在自己的临床当中自己去用一下或者自己有机会去尝试一下,容易清楚到底这个药的有效性到底是多少,这样同学们就会学到更多东西了。

【原文26】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26,为什么到了这里张仲景都有开方出来,前面的没有?读到这里,心里比较清楚的同学就会知道了,前面张仲景是为了提高我们辩证的能力,没有过多地说用的是什么药,后面才跟我们慢慢说用方的事情。这里,厚朴大黄汤里有厚朴、大黄、枳实,枳实是一个帮助中阳运转的药,大黄是一个清血热、通下的药,厚朴是降气的药,对气胀方面有作用。同学们有留意的话就知道了,在张仲景里面,有“满”字的,胀满也好、什么满也好,很多时候都看到厚朴在后面跟着。这三个药对病人的体质、症状都有针对性的,这这里的“支饮胸满”指的有点类似肌表方面的湿重了,但是中阳还是有点偏热、偏实的一类,所以用上了厚朴、大黄、枳实来开导他,把中阳、中焦消化系统、里面运转起来,病人的支饮情况就会改变了。一定要看清楚,我都说过了,偏的厉害的药都要注意,这里的三个药都是比较偏的,枳实用多了伤气,大黄用多了伤气、伤阳,厚朴用多了伤阴的,虽然是下气,但用多了就会伤阴,厚朴是下气祛湿的药,祛湿也是它的一个长处。

【原文27】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下面原文27,这个“支饮”,如果同学们抠字眼的话就麻烦了,前面也是“支饮胸满”,有的同学说“是不是支饮指的是肺部”,张仲景这里也没有说一定是肺部的,因为如果前面“支饮胸满”是指肺部的话,他用的药是没有归肺部的,厚朴是下气和归胃的多一点,大黄也是归血气方面的,枳实是归肠胃的,三个药都没有归肺经的,只有厚朴勉勉强强才搭一点点边。这里就不同了,葶苈子的药性就是泄肺的,这个药我也试过,去肺湿的能力很重的,喝多几天后,肺部、胸部就会感觉口燥咽干,津液不足的口干情况很明显的。这里用上了大枣,因为葶苈子祛湿的力度很大的,同学们可以试一下,一喝的话,小便就哗啦啦的,但是湿去多了,胃就容易有问题的,张仲景在这里用大枣十二枚来护一下胃,有这样的一个作用,所以同学们要注意临床中的用药,对药的药性要熟悉。

【原文28】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下面原文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就是说病人呕吐了,呕吐了之后阴少了,所以会有口渴的情况,这个口渴是正常的,是想好了。前面我都说过了的,一个人会产生呕吐的反应,是因为胃里面湿多了、偏湿重了,就会产生呕的条件反射,好比吃了有毒的、不好的东西,胃也会产生自然的条件反射,也会产生吐的情况的,同学们也知道,在饭店吃错了东西,饭菜搞得不好,病人都吐得稀里哗啦的,这是条件放射,把面该排的湿都去了,张仲景说这个是病人身体里面、胃里面想好的一个反应。如果说反过来不口渴的,证明里面的湿还在、还重,所以张仲景说这个是”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的是“小半夏汤主之”。前面我都说了,半夏就是针对胃湿的,这里的解释也说了,呕家就是是不是经常想呕的,呕一点点的。其实胃湿的那个“呕”,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的,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些老人家在早上刷牙时,有想呕也呕不出的声音,这些都是人的胃湿了,虽然是胃湿,但是很难呕出来的,等于我说的,吃饭之后想呕的情况也是胃湿的一个情况,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不会呕出来的,因为食物没问题,是你本身胃湿重了、胃阳不足。张仲景用的是半夏、生姜,同学们就知道,半夏和生姜是归胃的,很明显很简单,我们的临床中也很好用,所以如果同学们家里有老人家,早上刷牙的时候、吃完饭,有呕的情况,平时也不愿意喝水的情况,也容易眩晕的,这个都是胃湿的表现,是中阳有点不足,就要调理调理了。

【原文29】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下面讲原文29,己椒苈黄丸,从名字我们就知道有些什么药了,一个防己,一个椒目,应该是昨天提到的蜀椒的一类了,还有葶苈、大黄。这里三个药针对是几个部位,葶苈子是肺湿,椒目是胃阳方面不足的情况,防己是对肌表的湿重,用了大黄的去里湿的作用的,其实大黄这个药是偏寒的,去不了里湿的,这个是现在的理解,当时张仲景能够用大黄来配这几个药,肯定有他相配的症状和目的,这样同学们应该理解。可能有些新的同学也不理解了,“口舌干燥”的是为什么肠间有水气,我前面讲课讲过的,下焦里面阳虚的或者病人里面阴虚的,也会产生渴的情况,这个是很明白的事情,听课听了多天的同学就知道了。

【原文30】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下面讲原文30,“眩悸”、“膈间有水”,这个都是半夏的情况,“心下痞”是中阳不足、里面有湿的的情况,“卒呕吐”突然之间呕吐的,病人里面的湿也是过重了,所以这个不是单一的小半夏汤了,还加上了茯苓,增强了祛湿的力度。同学们看到张仲景的症状,就感觉整个病人都站在你面前了,这个病人比前面病人胃湿的情况更重了。

【原文31】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原文31,有些同学就奇怪了,瘦人不是阴虚吗?这个就等于我说的大概、大部分,看人分阴阳,大部分瘦的是偏阴虚的,胖的大部分是偏阳虚的,这个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大概,所以张仲景说了“假令”,就是假如、举个例子,瘦人有这个症状也是里面有寒有饮的一个情况。“脐下悸”,“脐下”是指肚脐下面、膀胱位置、小腹,“吐涎沫而癫眩”,涎沫不是说呕吐,是吐涎沫,头有点眩的,刚才说过了,头部有眩晕的都是中下焦阳不足的一个表现,所以这里也是告诉我们另一个例子,脐下浮、有癫眩,这个也是“水证”,用的是五苓散。五苓散用的是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其实五苓散这个方,用上的是桂枝来带的,桂枝用的是二分,猪苓、茯苓、白术,猪苓是归膀胱经的,茯苓是归中下焦的一个药的,健脾祛湿的,泽泻这个药,我前面都说过的,在我的临床当中,这些是偏泻肾的、偏下焦的,所以张仲景用在也是这样用,用桂枝带动这几个药,就加大了祛湿的力度,能够达到这个作用。但在临床当中要留意。如果病人本身已经是痩的,祛湿就要见好就收了。这里还有个附方,治心胸有停痰宿水的。病人自己吐出水之后,心胸间虚的、气满不能够吃的,可以消痰气,就能吃了,这个可以说是中气虚的一类。我们看看用药: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人参、枳实是运作中阳、补中气,茯苓、白术、橘皮是健脾祛湿,加上生姜的健胃,很明显是对着中焦、中阳的方药。说道这里,有些同学中阳消化力度不好的,如果上焦眼睛不红、上焦没火的,手脚冷的上焦没有火的可以用这个方,不一定用四逆散。四逆散里有枳实、柴胡、白芍、甘草,枳实和甘草是归中,柴胡是归肝胆方面的,对于上焦有热下焦寒的,四逆散是有用的药。如果说上焦也没热,只是中下焦偏阳气不足的、消化力不足的,用这个方也挺好。所以,辨证用药一定要辩证。有同学问,气满怎么不能吃呢?我前面讲课说过的,发脾气的是不是感觉有气在中间顶着,就吃不下饭,这里中焦气满气虚,这里用上的是橘皮,就等现在青皮或陈皮,那一类都是顺气、调气的药。

【原文32】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下面原文32,“咳家其脉弦”,咳为寒,肯定是寒咳。“为有水”,寒是阳不足的表现,“为有水”也是正常,但是这里用上十枣汤,那就不是一般的寒热问题了,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张仲景这里这么用,留意一个字,“咳”本来是偏寒、偏阳虚的,但这里是“咳家”,就是说咳的病人咳的时间很长了,这个寒已经很长了,病人里面的寒、阳虚的时间比较长了,所以“为有水”,不是“饮”了,而是“水”了,严重来说就是腹水那一类了。从病症、张仲景的语言、说法分析这个病人是跟鬼门关又进了一步了。前面那个已经是十枣汤了,这里再来一个十枣汤,也是厉害的病,如果一个病人走到这一步真的可悲。

【原文33】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下面原文33,“夫有支饮家”,就是说这个支饮已经是比较长时间了,已经成“支饮”的家了、病家。咳嗽的时候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或一岁,宜十枣汤”,就是说病人不会马上死,以后的时间就会麻烦了,几个月之后或是一年半载,病人也是会麻烦了。好像我现在提到的腹水情况,在医院里只要检查到腹水,定的寿命是一年的,所以跟张仲景这里的一百日、一岁是对的上的,其实我们中医两千年就定了,这样的病可是问题。

【原文34】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原文34,久咳数岁,虽然脉弱,但张仲景说还可以治,可能张仲景认为慢性病、咳的时间长,“实大数者死”,应该说久咳了已经几年时间,脉弱应该还可以治,如果是脉实的、大的、数的,跳得很厉害的,应该是死症。你们可以想想,久咳几年了,本来这个病人应该是虚的,虚的人的脉应该是虚的,但是反过来是实的大的数的,就是说这个病人的内热、咳嗽等于说现在说是炎症,炎症的情况已经发作了,越来越厉害了,所以张仲景说这个死症。咳嗽几年,在以前来说,是肺炎肺结核肺痨一类的病了,好像有个北京的病人吃附子,也是肺有问题而走的,也是这个情况。要留意,不是说脉虚反过来可以治,用附子强心、稳心率,把脉自己提上来,反过来变成这里“实大数者死”,可以说是他吃附子把自己吃死的,他没有好好的看金匮,没有用心地分析,分析得不好,阴阳也没有把握,如果阴阳有把握了,他也不会出这个问题,他知道吃附子过了会变成实症,肺热的情况更严重了,他可以自己停下来,可以自己调理的。所以我说,作为学中医的人,一定把阴阳要分清楚,病人的阴阳体质要分清楚,不要把宇宙的阴阳也拿到中医上来,这样抠字眼说阴阳没用的,这个是中医上的阴阳体质,偏寒、偏热、偏虚、偏实的,我这样讲,同学们应该可以理解,“实大数者死”的道理了。本来脉实大一点好,脉虚肯定不好,反过来死的,是因为这个症状本来是虚的,但是用了热的药或者肺热的情况已经是严重了,才会出现虚热、虚火,其实这个是虚实、虚大、虚数,不是真的实的,同学们从辩证上来理解这个就很简单了,就是这么回事。张仲景说了,“其脉虚者必苦冒”,脉虚、里面虚、中阳虚,咳嗽几年了,慢性病、肺痨肯定是虚了,有眩冒的情况,就等于刚才说的中阳不足,水气不能很好地转动,该下来水气下不来,该上去的水气上不去,人肯定容易出现眩冒的情况,这样的话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了。“其人本有支饮子在胸中故也”,我说过了,中阳不足就会支饮在胸中。“治属饮家”,张仲景说治这个久咳数年、肺痨的、肺虚、肺热的问题、咳嗽很长时间的,既然咳嗽几年了也不在乎三两个月,去那么急地治病人咳的情况,不要见病治病,要分析这个人是中阳虚的厉害那种咳嗽还是阴虚火旺的那种咳嗽,如果是阳虚的、眩冒的那种情况,就还是治他的饮,就是补中阳,把中阳里面、胃阳、消化系统各方面上来了,眩冒的情况、咳嗽的情况就会好了。有些新的同学可能不理解,其实是因为人体的卫气上来了,免疫能力上来了,肺炎的严重的情况都慢慢地减少了,肺痨、肺热的情况就会慢慢的好了,等到体质上来差不多了,再加一点针对肺热的药物,那他就会好得很快了。其实中医上的鱼腥草虽然是偏凉的,其实不是很凉的,鱼腥草对着肺热的情况是也是很好的一个药。一物治一物,有这个病就有这个药,咳的时间长的、本身那个身体比较虚的,喝鱼腥草,如果太凉的话,喝了马上就晕倒了,鱼腥草能治肺热、能够治肺炎的情况,本身也不是太寒凉的药,是偏凉一点点、偏平一点点的药。好像蒲公英,也是比较偏平一点的药,按照药理来说、按治疗来说,是偏寒的药那一类药。很多人说怕凉,对我开的方子里的鱼腥草、蒲公英这些寒的药有担心,怕受不了,我说,我是看你的身体开出来的,我是看到有什么症状开出什么药,那些病人都是喝得很舒服、很开心的,没有人说因为喝了药后出现过凉的情况。这个把握要就靠同学们在平时中对药性的理解,我都说的,要跟中药做朋友才行的,要把他做朋友一样的去了解、去运用,在临床当中的有效性才会高的。

【原文35】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下面讲原文35,张仲景说了,咳嗽还有逆的情况出现,“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嗽本来就是肺方面、上焦方面的情况,“逆”也是中上焦方面的情况。“倚息不得卧”,前面讲过,很多胁下间隙之类的病人都不喜欢躺下的,因为中阳不足、肺阳不足、肺湿重,一躺下,水气就压着呼吸道、胸部,很不舒服的,要斜躺着,肺气聚到下一点,病人的呼吸才会舒服的,这个也是肺阳不足、肺阴过多的一个情况。小青龙汤,刚才讲过了,小青龙汤里面没石膏,有细辛,也是麻黄桂枝,用的是细辛,是偏阳偏温的药。

今晚的课到这里。

 

细读金匮要略(十一)(12.17)

【原文36】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原文36,是上接原文35的。这条是用了青龙汤之后出现的症状。口燥,前面讲课说到的,是下焦阴虚或下焦阳虚。“寸脉沉”,就是虚的。“手足厥逆”,在厥阴病脉篇中讲过“厥逆”的情况,一般都是手脚冷、中阳不足、偏虚寒的。“脾主四肢”,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张仲景也是从手脚厥逆就知道病人的下焦、中阳足不足的情况。“手足痹”,这个是病人血气不足的表现,就等于是“脉沉”的那种虚的体质。“其面翕热如醉状”,病人的脸有热的情况,像喝酒之后有醉意的感觉,这都是很典型的中阳不足、下焦不足的,容易出现眩晕、脸红的症状。“小便难”是膀胱、中下焦阳不足。“时复冒者”,时不时有眩晕感,病人的头是不舒服的。张仲景也是用了“上病下治”的方法。我们看下他用的方,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五味子归阴、滋阴的,在现在药理方面,这个药是可以帮助人体吸收蛋白质的,对于大脑方面的血气、营养、蛋白质的合成有作用的。这里的病人有“冒”、脸红热、如醉状,这些都是头部血气不足、脑底供血不足的情况。茯苓针对的是膀胱、小便不利的,是下治的一个方。桂枝、甘草就是通阳、补中的作用,对于中焦的作用。五味子是滋阴的,在我的临床当中,是用到头部阴不足的方面的,五味子确实相当有用的药。

【原文37】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原文37,为什么去桂?因为桂枝是扩张血管的,在太阳病脉里是用的比较多的,这个药和附子有点类似,都是偏肌表方面的药用有力一点。张仲景这里不用桂枝,加重干姜、细辛,治的是“咳满”。干姜归里的、偏阳的药,细辛是大热的药,这个方是针对中阳不足的方。“胸满”,病人的症状是偏身体里面,没有太多的表证。张仲景这样用,也是针对部位性很强的。

【原文38】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原文38,这一篇中很多条都是讲“咳嗽”。病人的咳嗽有阳虚的,也有阴虚的咳嗽。阴虚的咳嗽一般都是阴不足的,是干咳的那一类。前面两条是阳不足的咳嗽。咳嗽在以前、现在都是医生很头痛的问题,不同情况的咳嗽,在治疗的时候要辨证准备才行。如果是肺部咳嗽就要用归肺经的药。咳嗽不一定是一个原因引起的,但大多数跟肺的关系比较大。小孩子的咳嗽,很多年轻父母加入读书群都是因为孩子咳嗽几个月了还不好。一般来水,小孩子咳嗽的话要问一问是怎么咳的。上焦咳的,不算厉害的,不舒服时咳一两声的,早晚、睡觉前咳得多一点的,这个很多是慢性支气管炎。这一种用芦根是很好的,也很见效。有的年轻父母用了几次后,几个月的咳嗽都好了。有的小孩的咳嗽,是脾胃不好、身体偏差的咳嗽,就等于是“百日咳”。刚刚睡觉时会咳得比较厉害的,白天也咳,一咳起来就没完的。这个是偏脾胃虚的咳,用鸡矢藤很有效的,在我的临床中也治好了很多个。张仲景这里也说了,治咳时辨证部位要准确。今年发现有一个药对咳嗽挺好的,是对大人的咳,就是穿山龙。回到原文,前面也讲了,一个人有“冒”、“眩晕”的,都是胃湿重了、胃阳不足的情况,这种用的是半夏来,胃湿去了后,这些症状就会改善的。“渴”,这里就是下焦阳不足,用的是细辛、干姜,热药用下去了,渴的情况就改善了。这个也是“上病下治”。《金匮》、《伤寒》都是告诉我们病、症状的规律。在临床中,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方法医院用得很纯熟,叫标靶疗法,但慢性病用这种方法效果不好。一定要考虑清楚,病人是怎样的体质,这样用起药来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这里的方子,其实就是前面的桂苓五味甘草做了加减,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一定要辨证用药。

【原文39】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原文39,“其人形肿者”,病人的外形、肌表方面有肿的,如果用标靶疗法的话,肯定针对肌表用药,但张仲景是针对肺来用药的,因为杏仁是归肺经的。“肺主皮毛”,张仲景也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辨证用药,知道证的病根在哪里,这样的话,有效率就比较高了。看到“形肿”,就用桂枝之类的来利水,这样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为你没有好好地看书,这些书里都是教我们很多治疗的方法、辨证的规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用杏仁而不用麻黄,用麻黄的话,就会容易出现麻痹的情况。杏仁和麻黄都是归肺经的,杏仁是偏润的,麻黄是升肺阳、祛肺湿的,人津液少了就会出现“痹症”,所以这里就不用麻黄。如果不分阴阳,不看病人的体质,用了麻黄,病人就会出现麻痹、厥逆的情况,就像我说的,病人已经阴虚了,还发汗、祛湿,病人肯定会癫狂、多动症之类的了。张仲景说,“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这个也是阴阳运用得很好的例子,同学们一定要记得这一条。我们的群里面不厌其烦地告诉新同学,不要发建议方给同学们。就好比这里,麻黄本来是一个药,也没有不好,不好的是用药的人,有没有辨证来用药。绿豆本来是好的,但是到了不同的人身体里是不同的,有内热的人吃绿豆是好的,有内寒的人肯定是不好的。所以,用药要听听张仲景,看下古人的用药的方法。来这里同学的同学看了几天药后,说,用药好像拧螺丝的工具一样,不同螺钉要用不同的工具来对应,这样的比喻也对。现在的中药已经不止一万多个,但我们用了阴阳寒热虚实归经的角度,是一个大概的方法来用药,也不能说是完全正确,只能是一个大方向来用,只是一个更好的用药的路子、方法而已。如果没有都不分,一万个药给你,你也不知道东南西北,不知道用哪个药对、哪个药错。这就是没有在中医基础、诊断学上下功夫的结果,没有分阴阳。原文39确实是告诉我们要在阴阳上好好地用。

【原文40】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原文40,同学们临床时看到这种情况的话,张仲景就告诉我们了,这个病因、病根是在胃,“面热如醉”是胃热的一个表现。有的人喝酒喝多了,容易出现有酒糟鼻或者脸红的,都是胃热的表现。张仲景这里用的是“加大黄以利之”,用的主方是苓甘五味汤,这里是加减的,根据病人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

【原文41】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原文41,渴,如果是阳不足的渴,肯定是有“水”的。呕,本来是下焦寒的,连胃也湿了,这里指的是心下、胃脘那里,也是阳也不足了。本来是下焦的寒,现在连中焦的阳也影响了,张仲景说,这是“水停心下”,没有说阳虚,如果病人的中阳够的话,是不会“水停心下”的。我们从字面也可以知道,这个是阳不足的表现。用药方面,胃湿用半夏,下焦湿用茯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