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五篇 黄疸病脉证并治

 寂寞在繁衍 2015-09-05

黄疸病,有些同学以为是现在的“黄疸”,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我看过后觉得好像不是的。“黄疸病”跟现在的黄疸、萎黄有类似,但是比现在的说法更全面,范围也广很多。 

【原文1】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原文1,“缓”是血气不足。病人出现萎黄的情况,就是脾胃方面吸收不足了,是脾胃不够还是生活条件不够,这都是有可能。不能说,病人虚就是血气不好、血虚、脾胃不行,有时候是生活条件跟不上,也会出现萎黄。“痹”是血气不足了,是在警告你了。

【原文2】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原文2,“紧而数”也是阴不足的情况。趺阳脉和胃气方面的关系很大,现在把脉就很少把趺阳脉了,特殊情况才把。“谷气不消”就是中阳不足了,就会出现水气等情况。“小便不通”,下焦的阳气也出问题了。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张仲景在这里说得比较玄乎。前面说“数则为热”,这是肝胆的热而不是脾胃的热,如果是脾胃的热,病人的消化就是正常的,也不会出现“谷气不消”,所以这个病人是肝胆有热而脾胃阳虚的,就会出现“谷疸”。“身体尽黄”是胆汁分泌过旺,溢出来了或者是不能很好排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如果是有腹水的“疸”,这个是很麻烦。现在来说,很多情况在临床中经常会发现,额头黑是个大问题。我们以前看相的人都说,额头发黑,没运走了。下午的时候,手足热得更厉害的、膀胱急、小便自利等等,都是能在临床中看得见的,还没到腹水很严重的情况。刚才的“谷疸”上热下寒的体质,肝胆热、脾胃寒的常见。“膀胱急,小便自利”是小肠里面有热的。“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心中”指的是心窝的位置,“懊憹而热”是说胃热比较厉害了,大便应该是硬的,刚出现这类情况的时候是能吃的,但大便硬、便秘的情况时间长了,病人是不能吃的,想吐但是吐不出来的。在临床当中,是否跟胃肿瘤的病人有关系呢?应该说是有的。胃癌病人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吃不下的问题,前几天有同学想用到了鹅血来解决不能吃的问题,还是要通大便硬的问题,把肠胃通了,胃阴上来了,病人才会好的。为什么张仲景说的是“酒疸”呢?是喝酒多了、吃辛辣多了、抽烟等破坏了胃阴,一定要注意。如果不注意的话,光是看症状就乱了,但是从阴阳上一分,那类的病人很喜欢吃稀饭、汤水,不喜欢吃硬的东西,因为胃肠太燥了,硬的东西都挂喉、咽不下。

【原文3】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原文3,“脉迟”是血气有问题。这里说“阳明病”,就有点类似前一条的“酒疸”,“饱则发烦头眩”,因为吃得太饱了顶在中间,阳明病是胃肠大便鞭的,顶着下不去,就“发烦头眩”。同学们应该掌握到一个规律了,病人说“头眩”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胃湿、胃阳虚,一个是胃阴虚。在中医上,是把名字分开的,“眩”是胃阴不足,“晕”是胃湿,但临床中,病人并不懂这些,还有现在的语言都是把“眩晕”放一起的,但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辨证的,可以分出是阳不足还是阴不足。“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为什么下了之后,腹满如故呢?因为病人阳虚,下了之后,胃阴更加受伤了,气也有点受伤,这里是阳明病,如果再泻、去胃肠阴的,过两天还会继续腹满如故,还是要把胃肠的阴改善过来,用润通的手法就比较好的。

【原文4】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原文4,这是阴不足的那一种,不是小便气化没力,不是下焦阳虚,而是下焦阴虚,津液没有了,所以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病人里面是有热的,只要把这个热去了,情况就能改善了。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用大黄比较理想,以后临床中碰到有足热、心中热、小便不利的,用大黄把里热通了,再加脾胃的药,就可以配成一副很好用的药。

今天的课到这里。

 

细说金匮要略(十三)(12.21)

【原文5】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原文5,“靖言了了”的释义:语言不乱。病人虽然有酒黄疸的情况,也没有热,在《伤寒论》里面讲过,如果有热的,阴不足了,病人就会乱的。张仲景告诉我们,在辨证的时候要分清楚病人,没有热的、语言清晰的,但是“腹满,欲吐,鼻燥”,这个都是里面偏实证,所以这里说“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要看病人的病症,满的情况是在上焦还是下焦。“脉浮”是表证,是上焦,“肺主皮毛”,用吐法;“沉弦”的是在里的,用下法。

【原文6】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原文6,“呕吐”是病人身体的一个反应。“酒疸”指的是胃方面的湿热,酒疸的情况还不严重,还是胃肠的问题多,经过吐后可以好转过来。我们现在两千年后很少用到吐法,吐法是容易受伤,病人也很不容易接受的,也容易伤阴的,吐、下都是容易伤阴。今天,有个同学说自己的胃肠不好,他小的时候,有段时间,每一年都是上吐下泻的,这的确是伤阴的情况,所以他现在的脾胃都不好。我给他用的是蜣螂,就是屎壳郎。

【原文7】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原文7,虽然是“酒疸”,也要看清楚病人的体质,不留意的话,用了下法,时间长了,病人的胃肠阴虚情况严重了,就会变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病人说有这样的感觉,心中有热才会出现像吃蒜的感觉。“大便正黑”是胃肠方面有内出血。在临床中,病人说大便见血,有血丝的,那是出血不久的,如果是大便黑的,是内出血的时间比较长。作为临床医生,还要问一下,如果大便黑的肯定内出血,如果是有血丝的,要问一下是大便前面还是后面有血,如果是后面才有血的,是胃肠上部的出血,如果是前面出血的,是肛门附近、大肠的出血。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临床经验。张仲景担心我们辨证不够准确,在后面说“皮肤爪之不仁”,就是说皮肤有点麻木,因为病人阴血方面不足了,我的临床中用鸡矢藤,对于“爪之不仁”很好的。“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知道这种就是黑疸;同学们听到这里就了解了,酒疸是胃肠刚出现病的的证,黑疸是时间长了,病人的身体、阴血方面出问题,伤阴比较重了。临床要注意,滋阴、调血脉,还要注重胃肠方面。

【原文8】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原文8,“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从这些症状就可以一点一点看出来张仲景是怎样来分析的,尽量想让我们辨证辨得准确。“发热”就容易伤阴的。“烦喘”,阳不足也可能会烦喘的。水气重的也可能“胸满”。“口燥”不是口渴,我们看了那么多篇下来就知道,张仲景的用词是很巧妙的,“口渴”的是中下焦阳不足,“燥”的是阴不足的情况。“以病发时”,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张仲景说了,因为用“火劫其汗”,就是说用了火针、针灸、发汗的方法等偏热、偏阳的治疗方法,针、灸、拔火罐、火灸、用桂枝发汗等都是属于偏热、偏阳的治疗方法。所以,治疗一个病一定要分阴阳,如果病人是偏阴虚的,就不要用偏阳的药、治疗方法。比如小孩子是偏热的,知道阴阳的父母肯定不给他吃姜水,明知道有热,还喝姜汤,这个是相反了。所以,张仲景这里说,“火劫其汗,两热所得”,里面发热,再加上用热的治疗方法、药,就发这样的病了。“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如果因为湿热原因得的病,这里说“一身尽发热而黄”,这个“发热而黄”指的是肝胆方面的湿热,“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这里说热在里面,但具体什么部位没有说,也没有说用什么药,我们在临床中辨证时可以看,肝胆热的就清肝胆,膀胱热的就清膀胱;胃肠热的就可以针对性的用药,这样就比较有效。

【原文9】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原文9,“脉沉”是里面虚的情况。“渴”有可能是阳不足也可能是阴不足,阴不足的应该是上一条所说的“燥”。“小便不利”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病人的膀胱、下焦阳不足了。“发黄”,应该指的是黄疸,病人肝胆方面也会出现厥阴病的情况,如果肝胆没有内热的是不会发黄的。现在的病理研究很清楚了,一个人出现黄疸的情况都是跟肝胆有关系的,因为胆只是一个储藏胆汁的脏腑,胆汁是从肝脏里分泌出来,然后到胆里储藏,所以跟两个面都有关系的。胆汁的作用是帮助消化的,人体有胆是有它的作用的。以前的医院不了解,认为胆只是储藏,有也行,没有也行。但是如果没有胆囊,就会出现胆汁一分泌直接进入小肠大肠,直接帮助消化,这类病人就会时不时需要吃东西的。人有胆囊之后就可以定时地吃饭,生物钟到了时间就会调节分泌胆汁出来帮助消化了。如果肝胆湿热了、乱了,该排不排,该从胃肠走的都进血液了,到全身,人就会出现黄色。这个是大致上的说法。

【原文10】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

原文10,“舌萎黄”的释义:当作身萎黄,指身体发黄,色泽枯萎而不明润。如果在临床中见过萎黄证的病人就会知道,痿黄的都是大病之后或者虚劳时间长了,中医上是说阴血都跟不上了,西医是说病人的营养跟不上了。作为一个中医,看到病人阴血跟不上,就要找原因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病人短时间内出血造成的或者是脾胃不好或者是肾出问题,还是骨髓方面出问题,还是肝肾出问题了,不分析的话,就难以见效的。一个人萎黄、血气不足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的,不单纯是脾胃的问题。“燥”是阴虚、血气不足的燥,张仲景说“属黄家”,这个是和肝胆分泌过旺有关系,阴虚火旺。张仲景说的这些,都是告诉我们怎样看病人的体质。

【原文11】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原文11,治到十日以上有好转的情况,“治之十日以上瘥”,刚开始有好转,后来反过来加剧的,就难治了。我的临床上有个病人,刚吃了药后各方面都不断好转,但季节一变,反过来厉害了,就不行了。医生有时也很无奈,我博客上有一篇文章《上帝也没办法》。人只能够做尽力的事情,学好中医后,身体有小小不舒服的时候,就能及早调理。比如刚才说的,出现皮肤麻的情况,有人觉得也不痛,就不理,到后面出现溃疡、恶疮,那个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病从浅中医”,我们反复强调的。

【原文12】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原文12,“渴”是阳虚,这里是阳虚出现疸证的,肯定难治;了。“疸而不渴者”,容易治,因为阴不足的容易补进去。在我的临床中,对于胃肠肿瘤、阴虚的病人,用润通的方法,一两天,病人的大便一排、胃口一开,就能吃了。但阳不足的麻烦很多了,阳虚的关系到肾气、命门、内分泌等等,脾胃虚的也会阳虚,是比较复杂,针对性要强。我们广东喜欢煲汤,补阳、补气的汤料都特别贵,海参之类的滋阴,补气方面的人参、黄芪、党参都比较贵。因为饮食调理、补的情况,几千年下来什么药补什么很早就清楚了,偏补的药材都是比较贵的。“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必呕”的话就是胃湿过重了、胃阳不足了,“发于阴部”是偏于阴多的,同学们可能说“阴部”是不是阴虚或者阳虚,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后面的症状,“呕”是胃阴过多、阳不足的情况。“其人振寒而发热也”,我认为是阴不足的情况。“振寒”是表虚;“发热”是阴虚。无论胖瘦,都是会“振寒”的。这一条可能讲得不太明白,但这个思路也可以参考,多观察,看多几个人就会理解了。

【原文13】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原问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就是寒的东西和热的东西都不吃,有些医者就头痛了,他们在问诊的时候会问病人,喜欢吃热的东西还是凉的东西,如果出现“谷疸”,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分辨阴阳了。我们看茵陈蒿汤方的组方,茵陈蒿、栀子、大黄。我们从药的角度来说病的情况。茵陈蒿,在我的临床中,小孩子如果早上起来有眼屎的,偏湿的、有点黄色的,这个都是肝胆湿热;干、硬的是有热,没有湿只是热。要分清楚。在我们广东这边,小孩子有眼屎的都用绵茵陈去肝胆的湿热,这个药也温和,大量的时候可以用到一两的,少的话就是十克、八克也可以,小孩子的话就放几克。这个药针对的就是肝胆。栀子这个药是清郁热的,也是利胆的,归肝胆的,在《方剂学》里也讲到过,同学们一定要记着,如果自己平时容易发脾气的,动不动就砸东西、打人的,就要喝栀子加上淡豆豉,就可以解瘀火,人的脾气就下午了。这个药可以保住很多家庭,要不出现暴力行为对家庭不好。大黄也是对着里热的,也有通下的作用,是归血的。两个主要的药对肝胆,大黄是帮通的作用。“谷疸”就是肝胆方面的情况。“食即头眩”,没有说“晕”,如果有“晕”的情况是胃湿重的情况。

【原文14】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原文14,“日晡所发热”,“日晡”、暮都是太阳下山的时候发热,肯定是阴血不足的体质。“女劳得之”,这个我也不好理解,不知是否是伤精或伤肾气了。继续看其他症状,“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这里说不是水证,是阳虚的水气病还是阴不足的“黄疸”证,其实也好分的,先分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要分清楚。“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这个也是肝胆方面的病。“大便必黑”是有内热,胃肠内热、阴不足就会出现大肠毛细血管微微的出血,这个黑色就是微细血管爆裂的原因。如果大便见血红的是比较厉害的出血。张仲景这个条文里有方,前面出现“女劳”病的时候是没有方的。“腹满者难治”,腹满是病人的阴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像胃肿瘤、肠肿瘤类的病人后期,不能用泻、通的方法,只能用润通的方法,用枳实、蜣螂、莱菔子等运转胃肠方面的药,看看能不能润通下去,如果直接大黄芒硝下去,病人是动也不动的,因为他的津液已经很少了。我今天跟同学讨论了,病人为什么阴不足也小便不利呢?本来阳不足会小便不利。很简单,好比杯子里没有水了,也就倒不出来了。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各等分,张仲景这里用的是下法,硝石就是芒硝,矾石就是白矾。我前面说的“腹满”的情况不能用大黄、芒硝的,大家要分清楚病人到底是阳虚还是阴虚来用药,如果腹满不是很厉害的,可以用硝石、矾石。《全民献方》的资料中经常提到芒硝,这个药有个特点,有的时候对腹水病人也能起作用,是会刺激大肠肠壁,肠壁能吸收肠之外的津液,增强胃肠的蠕动能力而起泻法的作用。芒硝泻的是水状的,大黄是有点类似润泻的,不会出现水状的,芒硝泻肚子是很伤阴的,所以这里加上矾石,也是预防芒硝的过猛的通下的作用。同学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病人的身体来用药,要不然,泻的时候很爽,但泻完后十天、半个月都吃不下饭的。中医历史上,有一个叫胡万林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张悟本,喜欢大把用芒硝,现在好像还在坐牢。试过中基的同学的就知道,药分阴阳,看病也要看阴阳,要讲究度,过了就是害人的,人参是好药,但天天吃也是不行。

【原文15】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原文15,看下梔子大黄汤的组方:栀子、大黄、枳实、豆豉。其实这个就是栀子淡豆豉加上了大黄、枳实。如果只是加上大黄,就只有通下作用,加上枳实是增加胃肠的蠕动力,把该排的排出来,把内热和湿都排出来。“黄疸”病在于张仲景里面是属于累积出来的病,平时不注意饮食、生活习惯,时间久了,就出现偏虚劳证的一类,不是偏阴虚就是偏阳虚,还会有湿热之类的,搞得病人也会很乱的。“黄疸症”在中医历史上,一听到“疸证”就头痛的,这个都是比较复杂的病、慢性病,要不阳气不足,要不阴不足,或者脾胃也不好,消化功能、循环系统等都不好,像老爷车一样的,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了。看到这个的病人,医生的临床经验就要很丰富才行,辨证能力要很强,辨证能力不强的话,怎么抓重点、抽丝剥茧,把病根找出来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治来治去都治不好,病人就麻烦了。

【原文17】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原文17,很多类的黄疸病,可以用猪膏发煎。猪膏是指猪的脂肪,发是指头发。猪膏发煎是用通腑的方法,前面的条文里有写到,黄疸证会出现大便黑等情况,这个都是胃肠方面阴不足,猪膏发煎在现在来说,就是洗肠、通肠之后再润一润。释义里说,这一类的病人都是津枯血少的黄疸病人。猪膏、乱发这样吃下去的话,通的都是脏腑的多,跟血液方面的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对肠胃方面的通畅力度偏大。这个是一个时代性,到了现在,病人如果经常在外面吃饭的、大碗酒大块肉的,早就“猪膏”、油腻偏多了,这类病也就少一点了。有同学问,怎么看出一个人的血脂高,肠胃比较偏油腻的?很容易的。有同学在群里说,他的舌头在舌头中间、舌根后面出现舌苔偏黄、偏腻的,这个都是胃肠方面油腻性太强了,要清一清了。只要辨证用药,就不用担心这些药,猪膏那么腻也还是可以喝的,关键看病人需不需要这个“润”,需不需要“通”。

【原文18】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原文18,前面说“诸黄”,这里是“黄疸”,在症状是肯定是有分别的,这个我也有点晕,但重点是要辨证,好比我刚才说的猪膏、乱发,病人如果平时已经吃得很油腻了,肯定就不能用这个方了。茵陈五苓散,五苓散是一个利水的药,对着中下焦的利水。茵陈蒿就是绵茵陈,是对着肝胆湿热的,所以这个方是对肝胆湿热、下焦的水气。

【原文16】(漏讲了)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原文16,“但利其小便”,就是只用利小便的方法。桂枝汤是针对脉浮、表虚;黄芪是针对表气不足、卫气不足,这两个加起来对于“诸病黄家”出现“脉浮”的情况。如果一般湿的,“利其小便”就可以了,这里没有写用什么方,应该就是用原文18中的茵陈五苓散了,能够利小便、去黄疸的湿热。“湿热”在中医上说得比较玄,西医是说叫炎症,肝胆有菌或者热,都是有微微发热的情况,去检查也不一定能查出来,所以有的病人会长时间低热,大部分都是阴虚发热的体质。

课间休息。

【原文19】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原文19,“小便不利”,不一定是气化无力、阳虚,就好比经常有同学问感冒该怎么办,这个就太简单了,阴虚、阳虚的都可能出现这一个症状的,所以我也给不了意见。这里的是小便偏黄,不是偏红的那类,偏红的是小便潜血的,小肠、膀胱有出血。“自汗出”,是说病人的表气是没问题的,所以“表和里实”,这里用的是大黄硝石汤。“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的应该是有湿热的“黄疸”。大黄、黄柏、硝石、栀子。栀子对的是肝胆,中上焦的里热;黄柏是对下焦的火、热、肾热、膀胱热;大黄是归血液方面;硝石是归大肠。现在有些人说肛门发热,尤其是吃了辣椒,这种用芒硝就见效,对大肠的热很见效,但不要多吃辣椒、辛辣性的来刺激胃肠,时间长了不好。

【原文20】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原文20,对于原文的这些语言,还是不要抠字眼。“腹满而喘”,是阴虚还是阳虚呢?小便的颜色不变是说没有热,“欲自利”的是气也不差。“喘”只是肺、中上焦的问题,张仲景说“不可除热”,就是不要用大黄、芒硝,这个只能去下焦的热、湿,对中上焦的热是很难去的。这里用的是小半夏汤,半夏是对着中焦的胃湿、湿热的情况。小半夏汤,前面讲过。【组成】半夏18克生姜15克。两个药都是针对中焦的,生姜也有发散的作用,对表也有作用,有“喘”的用生姜不用干姜,如果用干姜的话,那就变成针对胃了。

【原文21】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原文21,“诸黄”就是很多种黄疸,张仲景也是告诉我们,不要定死了,要辩证来看病人的身体、阴阳、症状。“腹痛而呕者”,病人是有黄疸症状,但心下、腹部位置痛的,“呕”是中、下焦都有问题,这里用的是柴胡汤。释义中点明必然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伤寒论》)主治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三两,炙(6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半夏,祛湿,呕,腹痛。

黄芩,张仲景用得不多,也是利肝胆。

同学们不用着意是小柴胡还是大柴胡,要辨证用药,量身定做,配合性很强,要做到这一条,要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方剂学下功夫。一跑就至高无上,根基不牢固。

【原文22】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原文22,张仲景分得很细,分了男女,但没有说是小孩子还是老人家。“小便自利”起码能表明下焦的气化、阳气还不差,这个条文应该只是脾胃方面中虚的,张仲景是“当与虚劳病”来处理,不是“黄疸”就一定要用绵茵陈、栀子、大黄,要针对病人的体质来用。现在同学的交流单给我后,会问“我的是什么病”,其实中医是很难确定病的名字,讲究的是辨证用药、对症下药,把你的身体转过来了,就是完成了医生的责任。有的人会一路问下去,很多问题都是小问题,还是到中医基础里去查查资料,带着问题去看书,也能够学到东西,没有带着问题去看,也是很难看下去的。张仲景这里也说了“男子黄,小便自利”的,就当作“虚劳”来治,不一定用“黄疸”的方法。

“黄疸证”讲到这里,归纳起来,就会留意到几个药:

绵茵陈。这个药是能够促进胆汁分泌的,疏通肝胆,改善黄疸现象。在中医上是去湿热,归肝胆经。栀子,这个药也是促进胆汁分泌的,所以张仲景用在黄疸方面的病多一些。大黄,这个药也是能够胆汁分泌,张仲景也是用在这一类病。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归纳、总结,看多了就知道大概是哪一类的,对于提高临床是有很大作用的。以前有很多老同学说,“罗老师,你用药很厉害,很多民间用药、特别的药都用得很好”,其实,应该是想到我辨证更厉害才对,如果辨证不厉害,用药哪能厉害呢?辨证用药,辨证不正确,用药怎能正确呢?能够用民间中药的,一定要从经方里跳出来,了解经方的配伍、针对性,才能够拆开经方、加减用药,才能用到民间更好的药来代替经方的药。南、北方的用药是不同的,很多药是种植的,种植的都是常用药、经方药,民间用药,好像鸡矢藤,都是野生的,药性是纯天然的。看书也要看到书的后面,要看到写书人的心态、性格、能力,这样才是看书。好像看《脾胃论》,要看到李东垣的性格、能力、方法都是什么样的。所以,看一个人用药,看前面就要想到后面的。做中医,望闻问切,看到病人表面要想到病人里面有什么样的问题才会出现表面的症状。还有,把脉也是的,把到什么脉象就是知道代表了病人身体里的什么情况。这个才是中医。

原文22的小柴胡汤,用到是黄芩、半夏,对着里面热、血气方面有热的。“呕”就是胃湿重了,所以用上半夏。黄这个药在张仲景这里出现得不多,其实这个药也是能利肝胆的。学院派的教授这里写上“必小柴胡汤”,我认为,同学们不必太在意是大柴胡还是小柴胡,只要辨证的时候看到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开什么方,这样的药方才是“量身定做”,要做到这一条,一定要在中基、方剂、诊断方面上好好下功夫。这里还有两个附方,瓜蒂汤是催吐的,把中上焦的黄疸病、湿热,用吐的方法是可以起作用,但现在是用的少了。《千金》麻黄醇酒汤,也是治黄疸。用麻黄三两,“以美清酒五升,煮取”。麻黄是归肺经的,这里的清酒不知是否米酒,同学们可以考证下,但不要在乎用的是什么药,还是根据症状,需要麻黄用麻黄,需要清酒用清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