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床新用 作者:周水金 (九江市中医医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关键词:伤寒论;乌梅丸;月经不调;真心痛;头痛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为厥阴病主方,由乌梅、干姜、细辛、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功用温脏、补虚、安蛔。临床上多用此方治疗胆道蛔虫、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症等。九江市中医院妇儿科曹义斌主任,临床多年,他认为乌梅丸可以通治一切寒热错杂、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之证。方中姜、辛、桂、附、椒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这一组药在于振奋中焦,恢复功能;黄连、黄柏解毒祛邪,乌梅酸涩止痢,这一组药在于祛其余邪,此种扶正与祛邪同用的配伍形式,照顾到了邪正两个方面,对于寒热错杂之证,用之颇为合拍。笔者有幸跟随曹主任学习后,在临床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将乌梅丸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兹列数例如下: 1.月经不调 患者,女,28岁,2013年12月8日门诊,患者新婚,准备怀孕,自诉月经紊乱1年,或1月来经一次,或2、3月一次,量少,颜色暗红,巅顶头疼,乏力,怕冷,腰部酸,四肢厥冷,恶心,泛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11月30-12月6日行经。患者巅顶头疼属厥阴;乏力、怕冷、腰部酸,四肢厥冷为阳气不足;恶心、泛酸、舌质红、苔黄厚腻为中焦有热,故辨证为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予以乌梅15g、干姜6g、细辛3g、黄连6g、炮附子12g(先煎40分钟)、当归10g、黄柏6g、桂枝6g、党参15g、蜀椒3g。日1剂,水煎服,服7剂而明显好转,共加减服用21剂,停药。随访一年余,月经每月1次,不适症状消除,于2014年6月来电告知已怀孕月余。 2.真心痛 患者,男,69岁。2012年11月7日,以发作性胸骨后疼痛9天收入九江市某三甲医院,患者自诉9天前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疼痛为热痛,伴气短胸闷,卧床休息10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未予以重视。7天前中午上楼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休息8分钟左右缓解,当日晚8点再次发作一次,遂来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糖尿病史13年,血压血糖药物控制较平稳。入院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予以常规西药处理及宽胸理气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最多1日发作5次,主管医师建议冠脉造影,予以支架植入,患者因恐惧拒绝,经友人介绍,笔者会诊。诊时患者自诉左胸部疼痛,胸闷气短,全身乏力,畏寒怕冷,偶见恶心,泛酸,四肢厥冷,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患者脉弦为厥阴病,症见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寒热错杂,当予以乌梅丸加减治疗:炙甘草15g、薤白10g、瓜蒌皮15g、丹参20g、乌梅15g、干姜6g、细辛6g、黄连6g、炮附子15g(先煎40分钟)、银杏叶30g、黄柏6g、桂枝10g、党参15g、蜀椒3g、黄酒30ml。日1剂,水煎服,服2剂而明显好转,共加减服用14剂,患者不适症状消除。后予以丹参、三七、红景天打粉少量口服半年,随访2年未见复发。 3.头痛 患者,女,36岁,公务员,2014年10月8日出诊,患者自诉巅顶部头痛2年余,间歇性发作,偶见恶心呕吐。曾先后在九江市、南昌市多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诊治,均诊断为“神经性头疼”,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近半月发作频繁,经友人介绍,来院求治。来诊时:患者自诉巅顶头痛,表情痛苦,失眠,恶心欲吐,无发热恶寒,月经正常,问及病史降温时头痛加重,四肢不温,乏力,腰部酸,喜冷饮,舌淡红,苔黄稍腻,脉弦细。患者巅顶头痛,脉弦,病位在厥阴;降温时头痛加重、四肢不温为体有寒;恶心欲吐、喜冷饮、舌淡红、苔黄稍腻为热;乏力、腰部酸、四肢不温为气虚正气不足,患者病机为阳气亏虚、寒热错杂,予以乌梅丸加减治疗:天麻10g、川芎12g、吴茱萸6g,藁本10g、乌梅15g、干姜6g、细辛6g、黄连6g、炮附子15g(先煎40分钟)、黄柏6g、桂枝10g、党参15g、蜀椒3g。日1剂,水煎服,服3剂而头痛明显减轻转,共加减服用28剂,患者头痛症状消除。 4.体会 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正气不足的主方,诚如《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所云:“以此药,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也。”笔者临床体会,疑难杂症,凡病机属寒热错杂、正气亏虚者,可以异病同治,随证加减,常可获奇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