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2)-JT叔叔中医教程-我爱经方

 srow 2015-09-06

胸中满而烦者:少阳可能会有。但杂病的胸痹有更多胸口闷的例子。桂枝汤去芍药也治胸口闷,发烦的可能是上焦火太旺,栀子汤症、朱鸟汤症都是。

所以这一条可能要把几个症状加起来看。可能还要加上第一条,全部症状齐全时才可以归类为少阳病。可是似乎不太容易看到。

一千八百多年来中国人的体质改变,影响到仲景书的很多辨证点今天已经不太容易看到了。汉朝的人可能偏阴虚,常走路、晒太阳,所以身体偏热,热而营养不足的阴虚体质疾病反应在仲景书中很常见,但现在的人就比较少见阴虚体质。所以少阴篇对现代人就比较重要,而少阳篇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可吐下:此人在得太阳病、或阳明病、或太阴病时,身体因为不够扎实不足以抵挡疾病,病邪渗透到少阳缝隙中,疾病脱逸出原有的位置,用吐法也无法吐干净。仲景用吐法是当胸口、上焦有寒实之邪时用吐法将他抽掉,可是少阳区块的邪气是在比较外面的膜网系统,不在吐得到的地方。用下法是要把肠胃道拔干净,必须邪气扎扎实实在大肠、阳明区块。汗法是从营卫之间的水道把邪气逼出去,之所以会病在少阳就是因为营卫无法抵挡病邪,你在水管里面打也没用。少阳区块的病邪,用通利三焦的五苓散好不好?但五苓散动到的三焦偏三焦水道;跟少阳的三焦偏腠理膜网的三焦,两者有点不同。

所以少阳要用「和解法」处理病邪,就好像把病邪都拉进来全部磨碎。但是喝了柴胡汤发汗的还是有,柴胡汤作用的结果不太明确,有时候是病邪被赶到无路可走,最后从太阳区块出去。所以不必太在意「和解」法字面上的意义,只是说明少阳比较没有排出病毒的反应,但是像三阴经的病也比较没有排病毒的反应,勉强只有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有尿解,但理中汤、四逆汤就没有。

吐下则悸而惊:吐下之后如果上焦虚会心悸,心阴虚、心阳虚都会心悸,用吐法就会伤到上焦阳气。但是「惊」,会牵扯到另一层次的问题,我们想在谈到柴胡龙骨牡蛎汤时正式谈。

「惊」好像是身体上面有一个伤痕,中医都把它看成是有痰,这是确实的,不论癫痫、小儿惊风,或者柴胡龙骨牡蛎汤症或温胆汤症都可以从去痰这件事将这种情绪反应得到改善。而去痰的最主要的是去少阳区块的痰。代表方剂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可是西医会认为这是精神创伤,半梦半醒时被电话吵醒,最容易得到柴胡龙骨牡蛎汤症。身体会记得某种特别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复出现,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少阳区块的特征就是痰饮,所以要用柴胡、半夏去处理卡在身上的死水。当少阳误治(吐下)时会把这坨死水拉到不该去的地方,就会形成中医世界的「惊症」,一点小刺激就吓得不得了。

少阳的重点是不可吐下、不可汗,但初学者对少阳不够敏锐,常常会误治。例如吃了葛根汤仍没治好,有可能还有少阳没打干净。但下法、吐法今天我们都尽量避免,台湾人多水毒体质,很少承气汤症。

这个条文似乎不太好用,但也有一点点用,例如三叉神经痛连到眼眶、眼睛红,这是少阳区块,用柴胡汤做基本方,加一点驱风药就可以处理。

10.3】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讝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

少阳常掺杂太阳,看诊开药时即使看到头痛发烧,也不能沿用过去的成功经验用桂枝汤处理,仲景是很龟毛的人,不喜欢人养成开药的习惯,否则医术很难进步。这一条会让很多老手翻船。看起来是太阳、看起来是阳明,但必须把脉才能作最后确认。发热头痛,但脉是弦的,可能病邪已经从太阳脱逸到少阳,那就要多问一下已没有口苦、咽干等?就算没有其他少阳证,通常还是从小柴胡汤开起。因为小柴胡汤开表的效果可以代替蛮大部分的太阳开表药。如果沾到阳明区块,用小柴胡汤也可以清热、通大便。尤其用足半斤柴胡的汉朝剂量的小柴胡汤,解热开表效果都很好。

10.4】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

这一条是标准的少阳症。其中「脉沉弦」是相对于太阳而言的。

10.5】 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气上逆:未必是咳嗽。少阳不会拿咳嗽当主症。可能是恶心、气往上冲。柴胡汤本来就会恶心,故此辨证点跟小柴胡汤没有很多差异。

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是少阳区块不通所以胆经的气降不下来?还是,因为少阳区块的气要汇聚成胸中大气,所以这胸中大气降不下来?若是胸中大气降不下来是右胁痛,上来的气不通是左胁痛(左升右降)。治左胁痛以柴胡为主,治右胁痛以枳实为主。

若用「胁下痛,甚则呕逆」来定义这个方剂,比较没有用,因为此方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此方写在〈少阳篇〉是桂林本独有的条文,宋本是写在〈少阴篇〉,少阴病手脚冰冷,要用四逆散,把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磨粉,再依症状加药。四逆散每次吃五、六公克。

宋本这一条放在桂本来看好像宋本是错的,因为少阴病手脚冰冷为什么要用柴胡剂?桂本的四逆散是甘草、干姜、附子、人参打成粉再加其他药,怎么看都是宋本的错,所以这味药混到〈少阴篇〉,恐怕是错简。

可是,桂本出土之前宋本是圣经,临床医家会尽量为它合理化,而且也果真在病人中找到四逆散症,就是肝胆之气郁结的人,四逆散是散剂,这个剂量是属于疏肝的剂量,一个人肝气郁结、身体气机不通畅,可能是阳气闷在身体中间不能传到四肢,特征是脉弦、有里热,舌苔黄、心烦,身体内部的热气向外输布的管道塞住了,手脚冰冷,里面在闷烧,临床上用四逆散果然有效,大家就替少阴的四逆散这一条找到合理化的出路。

宋本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宋本四逆散即使是错误的,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错误。就因为这个四逆散,后代才会创出许多柴胡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的方子几乎都是从四逆散发展出来的。如果宋本没有四逆散,或者像桂本一样只有放在少阳病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柴胡一下子就用到半斤,这只能用来治少阳病,不能用来治肝。所以如果仲景书中没有四逆散的错误条文出现,柴胡疏肝的效用会很久以后才被注意到。

 不过,到底是宋本还是桂本错,其中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角度。例如宋本的四逆散,咳嗽时加干姜、五味子;他的加减法是跟柴胡汤一样的,柴胡汤的咳嗽加减法因为没有真正的寒症,所以不放细辛,所以看起来它是错的,但加减法却是对的,所以搞不好宋本是真的。因为只有柴胡剂在咳嗽的时候不加细辛。然后我们看回桂本的四逆散,甘草干姜附子人参,他的加减法还是加干姜五味子,没有细辛。但是甘草干姜附子人参的四逆散,这人就是寒症,寒症就要加细辛才对,他偏没加,所以桂本好像是根据宋本去改的。

一、四逆散比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好用:

四逆散的四味药量一样多而且小剂量,所以病人可以长年累月的吃下去。可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因为柴胡比例偏高,虽然有芍药居间调和,比起小柴胡汤也温和些,但长期吃还是有点辛苦。柴胡破肝阴,芍药养肝阴;不过如果科学中药用桂本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的剂量拿来代替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剂量一样;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则柴胡剂量较多),刚开始吃会觉得,柴胡剂量多果然很赞,疏肝、调节气机的效果真的有效,但吃几天就会觉得口干、眼眶干。

二、服用法:桂本柴芍枳甘汤(三天)→宋本四逆散(一~二星期)→宋代的逍遥散

所以可能可以一开始头三天用桂本的柴芍枳甘汤,接下来换回宋本的四逆散,一两个星期后如果觉得没有收工得很好,可以换成更没有副作用的宋代逍遥散。

三、柴芍枳甘汤或四逆散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1、阳痿:内经说一个人如果肝受风,脸色发青,喉咙发干、时常发脾气,时憎女子,那就要看眼睛底下有没有发青的黑眼圈。其实柴芍枳甘汤或四逆散、或小柴胡汤,基本上用任何柴胡剂来治疗阳痿,都往往远胜于补肾药的效果。中医的看法性器官是由肝经在管,用疏肝药把肝经弄通了,阳痿自然会好转。但这个说法有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真正在走足厥阴肝经的药方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龙胆泻肝汤等处理疝气、睪丸、月经如何如何之类的药方,用来治疗阳痿的效果却不如少阳区块的药。你可以说少阳区块的肝郁有点情绪上的问题;厥阴区块是直接指向肝经有损伤。

说不定性器官勃起的能力比较牵涉到交感神经切换到副交感神经的问题,柴胡系的方基本上是神经切换药所以会比较有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