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毕业文凭见证浙江最早的师范教育(下)

 国之档案 2015-09-06

    废止科举兴办学堂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自1903年南通建立了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兴办新学之风逐渐向各地蔓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等封疆大吏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校。迫于形势,清皇朝于8月下令:“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停止。”至此,自隋朝起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完全停止,旧的取士制度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学堂乃历史洪流冲击之下的无奈之举。当时推翻清皇朝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学生在学堂里受西方新思想熏陶之后,精神意识上早已摧毁了封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纷纷投身革命,改革旧制。从懿旨上来看,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清皇朝对此大为气愤,大失所望,歇斯底里地表示“欲挽颓风,非大加整饬不可”。宁可让学生“艺能不忧知识不广”,万万不可“犯上作乱”,惟恐“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然而,革命潮流岂是一道懿旨可以阻挡?兴办学堂的清政府终究还是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曾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各府厅州县将书院改称为学堂。小学教育先是分为蒙学堂(儿童自六岁起,受蒙学四年)和高等小学堂(十岁以上的儿童小学堂,学习六年),后来改为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两级,学制为初小五年,高小四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史称“葵卯学制”),师范教育也正式纳入学制体系。当时的师范教育分为两个等级:初级师范学堂相当于中学程度,优级师范学堂相当于专科程度。师范学堂全部公办独立设置。师范生全部享受公费,毕业后须履行从教义务,构成传统师范教育的基本框架。葵卯学制分别对各级各类教师的任职资格作了明确规定。小学教员的任职资格:高等小学堂的正教员以初级师范毕业考列最优等、优等,及在国外普通师范毕业得有优等、中等文凭者充选;副教员以初级师范毕业考列中等,及在国外得有普通师范毕业文凭者充选。初等小学堂正教员以曾入初级师范考列中等,及得有毕业文凭者充选;副教员以曾入初级师范得有修业文凭者充选。

    按照时间和修业程度的推算,奉化市发现的这份毕业文凭应该是宁波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首批完全科学生的“毕业文凭”,毕业生可从事高等小学堂的正教员之职。从网上查询资料来看,宁波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即是我省最早设立师范教育专科的学堂,也是当时国内最早设立师范教育专科的学堂之一,该类毕业文凭存世量少,国内发现类似的清末文凭也比较少,档案研究价值不菲。

    附:毕业文凭上的慈禧懿旨全文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奉

    上谕朕钦奉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制设各等学堂。节经谕令,学子大臣等详拟章程,奉经核定降旨颁行。奖励之途甚优,董戒之法亦备,如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叛道、联盟率众立会演说等事,均经悬为历禁。原期海内人士,束身规矩,造就成材,所以期望之者甚厚。乃比年以来,士习颇为浇漓,每每不能专心力学,勉造通儒。动思逾越范围干预外事,或侮辱官师,或抗违教令,悖弃圣教擅改课程,变易衣冠武断乡里。甚至本省大吏拒而不纳,国家要政任意要求,动辄控写学堂全体空名,电达枢部,不考事理,肆口诋,以致无知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藉端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不独中国前史本朝法制无比学风,即各国学堂亦无此等恶习。士为四民之道,士风如此,则民俗之敝随之治理将不可问。欲挽颓风,非大家整饬不可。著学部通行京外有关学务各衙门,将学堂管理禁令定章,广为刊布,严加申明,并将考核劝戒办法前章有未备者,补行增订,责令实力奉行。顺行天府尹、各省督抚及提学使,皆有教士之责,乃往往任其缅越,违道干誉,貌似姑息见好,实系戕贼人才,即如近来京外各学堂纠众生事,发电妄言者,纷纷皆是。然亦有数省学堂从不出位妄为者,是教法之善否?即为士习优劣所由判,确有明征。嗣后,该府尹、督抚、提学使务须与各学堂监督、提调、堂长、监学、教员等慎选器使督饰妥办。总之,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若其始敢为离经叛道之论,其究必终为犯上作乱之人。盖艺能不忧可以补习,知识不广可以观摩,惟此根本一差,则无从挽救。故不率教必予屏除,以免败群之累;违法律必加惩儆,以防履霜之渐,并著学部随时选派视学官,分往各处认真考察。如有废弃读经讲学,功课荒弃,国文不习而教员不问者;品行不端、不安本分而管理员不加惩革者,不惟学生立即屏斥惩罚,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姑宽。倘该府尹、督抚、提学使等仍不经心,视学务士习为缓图,一味徇情畏事,以致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除查明该学堂教员、管理员严惩外,恐该府尹、督抚、提学使及管学之将军、都统等均不能当此重咎也。其各凛遵奉行,俾令各学堂敦品励学化行俗美贤才众多,以副朝廷造士安民之至意。此旨,即着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一道悬挂堂上。凡各学堂毕业生文凭均将此旨刊录于前,俾昭法守,钦此。(编辑: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