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书说药(108~55)

 寂寞在繁衍 2015-09-06

(108)
金钱草

  金钱草,善化结石,用量宜大,收效颇速。余每剂药用150克,长期使用,未见不良反应。尿路结石,中医称之为石淋。症状表现为尿中时夹沙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路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治疗尿路结石,笔者常使用恩师张琪创立的消坚排石汤。方用:金钱草150克,三棱、莪术各15克,鸡内金15克(冲),丹参20克,赤芍、红花、桃仁、丹皮、车前子各15克,瞿麦、扁蓄、滑石各20克。病久肾气虚者加熟地、枸杞、山萸肉、菟丝子各20克;肾阳虚加肉桂、附子、茴香各5克;气虚加人参、黄芪各15克;结石大,难于排除者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药煎出3碗药液(约1500毫升),每4个小时服药1次,每次服1碗(500毫升)。此方疗效确实,屡用屡效。取效之关键是重用金钱草,每剂用150 克,少则效果不佳。临床使用多年,从未发现患者服后有不适之感,医者可放胆用之。

  金钱草,善清湿热,利胆止痛。余治疗慢性胆囊炎常用名医魏长春创立的金钱开郁散。方用:四川金钱草30克,柴胡、枳壳、白芍、生甘草、海螵蛸、浙贝母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热盛者,加黄芩、黄连、山栀子、苦参、茵陈;素体阴虚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疼痛剧烈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方中用金钱草清化湿热,解毒消肿;用郁金行气利胆,活血止痛;用四逆散(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用乌贝散(海螵蛸、浙贝母)化滞散结,和胃止痛。本方还可用于胆囊结石引起的胁痛,不仅可以止痛,而且有软化结石之功。

(107)
石 韦

  石韦利水通淋,有排石作用。治疗下焦湿热所制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者,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排石颗粒方,改颗粒剂为汤剂,获效良好。方用:金钱草25克,车前子(盐水炒)25克,木通7.5克,徐长卿25克,石韦25克,忍冬藤25克,滑石25克,瞿麦25克,苘麻子 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有清热利水、通淋排石之效,可用于泌尿系结石见上述症候者。体弱、肝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妇禁用。

(106)
木 通

木通,有白木通与关木通之分。白木通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目前药店中多以后者代前者,实在是大错特错、误人性命之举。白木通可用,关木通毒性强烈,不可轻尝。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经把关木通、马兜铃从中药中剔除,为中医者,不可不知!据报道,服用关木通过量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岂敢不慎欤?为了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凡是用木通,余皆用通草以代之,最为稳妥。

(105)
滑 石

  滑石善清湿热,通利水道。治疗下焦蕴蓄实热,尿管闭塞,小便滴沥不通,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寒通汤。方用:滑石、生白芍各50克,知母、黄柏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使用时,可酌加木通、海金沙各6克。方中用滑石利水渗湿,清热通窍;用知母、黄柏滋补肾水,清利湿热;用白芍敛阴补肾,通利小便。本方清热利尿,药简效宏,用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闭,常收立竿见影之功。

(104)
牛蒡子

  牛蒡子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良药,治疗乳痈极效,如《医宗金鉴》中的栝楼牛蒡子汤:栝楼仁、牛蒡子(炒研)、花粉、黄芩、栀子(生研)、连翘(去心)、皂刺、金银花、陈皮、青皮、柴胡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笔者在治疗乳痈时,对原方作了小小的加减,改为:全栝楼、牛蒡子、金银花、柴胡、连翘、皂角刺、黄芪、蒲公英、丹皮、赤芍、橘核各15克,生石膏50克,甘草10克。每日1~2剂,多次分服,每4小时服一次,连服3剂。乳痈发病急迫,常伴有高热,加入生石膏,可增强清热效果。

  牛蒡子清瘟败毒,治疗痄腮极效,余常用《东垣试效方》中的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陈皮、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僵蚕、升麻、柴胡、桔梗各15克,薄荷、甘草各10克。气虚者,加党参15克;便秘者,加大黄5克;腮腺炎合并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延胡索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李东垣说:“此邪热客心肺之间,上攻头面为肿,以承气泻之,是为诛伐无过,遂处此方,全活甚众。”方中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热毒;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上焦头面之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通壅滞;升麻、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黄芩、黄连得升麻、柴胡之引,直达病所;升麻、柴胡有黄芩、黄连之制,不致发散太过。用以治疗大头瘟,每获捷效。还可以用来治疗头面部丹毒、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聤耳等属于上焦热盛者。

  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余常用《证治准绳》之牛蒡汤,其效颇验。方用:牛蒡子15克,防风、荆芥穗各10克,大黄、薄荷、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防风、荆芥、薄荷祛风解表,用牛蒡子、大黄清热解毒,用甘草缓急。表邪去而热毒清,咽喉肿痛即可消除。

(103)
通 草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通草,通便最效,通乳有功。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热淋、血淋、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小腹急满等症,余常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八正散,改散剂为汤剂服之,以通草代木通,每获良效。方用:车前子、瞿麦、萹蓄各15克,滑石30克,山栀子15克,甘草、木通、大黄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通草、滑石、车前、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用山栀子、大黄泻热降火;用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证属下焦湿热者,最为中的。尿血者,加小蓟、白茅根;结石涩痛者,加金钱草、海金沙;尿液混浊者,加萆薢、菖蒲。

  治疗因气血不足而缺乳者,余常用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赤芍、川芎、熟地)加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紫河车粉(冲服),每收良效。

(102)
枳 实

  枳实,消积化食之猛药。治疗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脾胃湿热引起的胸满腹痛,消化不良,积滞泻泄,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余常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枳实导滞丸。方用:大黄50克,枳实(麸炒、去瓤)、神曲(炒)、茯苓(去皮)、黄芩(去腐)、黄连(拣净、白术各25克,泽泻1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医方集解》中说:“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饮食伤滞,作痛成积,非有以推荡之则不行,积滞不尽,病终不除。故以大黄、枳实攻而下之,而痛泻反止,经所谓‘通因通用’也;伤由湿热,黄芩、黄连佐以清热,茯苓、泽泻佐以利湿;积由酒食,神曲化食解酒,温而消之;芩、连、大黄苦寒太过,恐伤胃气,故又以白术之甘温,补土而固中也。”

  治疗脾虚气滞,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香砂枳术丸。方用:木香、枳实(麸炒)、砂仁、白术(麸炒)各150克。粉碎成细粉,用水泛丸。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本方有益气开胃、行气消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颇效。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101)
车前子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车前子善利小便而实大便,故能止水泻,尤适宜于治疗小儿夏月之泄泻。方用:炒车前子,研末,每服3~5克,调米饮服。车前子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泻自止。《海上方》云:“曾闻水泻有何方,焦炒车前子最良,细末一钱调米饮,只消七剂即安康。”

  余在临床中体会到鲜车前草的利尿作用优于车前子。有一年夏天,一位青年感到小腹部剧烈地疼痛,如针扎刀割一般,疼得他在地上直打滚。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无论怎么使劲一滴尿也排不出来,小肚子胀得像个小圆鼓。到医院医生检查后确诊为尿路感染,在打消炎针的同时为他导尿。第三天,护士遵照医嘱为他拔掉了导尿管后,尿又点滴不通,小肚子又开始胀痛起来,疼得他双手捂着肚子在医院的走廊里跑圈圈。我告诉他说:“你去道边采一大把车前草来,洗净泥土,放在饭盒里用沸水冲后,晾凉去渣当茶饮,试试看?”喝完车前草水两个小时之后,他的小便竟然一滴一滴地拱出来了。只服用了3天,小便就恢复正常了了。他高兴地对我说:“真想不到几株车前草竟然比青霉素还管用呐!”


(100)
薏苡仁

 
 

  薏苡仁健脾之效甚佳。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厌食,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黄身瘦、大便稀溏等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儿康宁糖浆方,改糖浆剂为丸剂。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麦冬、制何首乌各100克,大枣、焦山楂、麦芽(炒)、桑枝各5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5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益气健脾,消食开胃的作用,用于小儿厌食症而见于上述症状者,确有效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99)
木瓜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木瓜善舒筋活络而止挛急,化湿浊而蠲痹痛。治疗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恶风寒、肢体麻木、腰膝疲软,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木瓜丸。方用:木瓜、当归、川芎、白芷、威灵仙各80克,牛膝160克,海风藤80克,狗脊(制)、鸡血藤、人参、制川乌、制草乌各4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见上述症状者。孕妇禁用。

(98)
泽 泻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泽泻,渗湿利水的作用与茯苓相似,二者常相须为用。茯苓兼能补虚,泽泻兼能清热,是二者之异也。

  据临床观察,重用泽泻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治疗高血压,症见阴虚阳亢,头痛眩晕,耳鸣健忘,腰膝痿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山菊降压片,改片剂为丸剂,疗效甚佳。方用:山楂500克,菊花、小蓟、决明子(炒)各80克,泽泻(盐制)、夏枯草各6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平肝潜阳的作用,治疗高血压有良效。

(97)
海金沙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海金沙,利水通淋,善化结石。若尿路结石体积大难以排出,可用黑龙江四大名医、吾之恩师马骥创立的金珀消石散:海金砂100克,琥珀40克,净芒硝100克,南硼砂2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日服3次,每次服5克。坚持服用,有溶石排石之功

(96)
猪苓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猪苓渗湿利水之功胜于茯苓,治疗水热互结,阴亏津伤,发热心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或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等症者,余常用《伤寒论》猪苓汤。方用: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有除湿泻热、滋阴利水的作用,《成方便读》中说:“二苓、泽泻,分消膀胱之水,使热势下趋;滑石甘寒,内清六腑之热,外彻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恐单治其湿,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故加阿胶养阴熄风,以存津液,又为治阴虚湿热之一法也。”

  治疗妊娠二便不通,余常用《陈素庵妇科补解》中的黄连猪苓汤。方用:黄连9克,甘草6克,枳壳9克,木通6克,猪苓、杏仁、百合、紫苏、香附各9克,葱根3个,川芎、白芍、当归、熟地各9克,滑石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以黄连、甘草清热泻火,为君;四物养血,为臣;以枳壳、木通、猪苓、滑石、杏仁合利二便,为佐;葱根通窍,为引。全方既补又通,使通而无伤胎元。验之于临床,颇效。

(95)
茯 苓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茯苓为渗湿利水之主药,其性纯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有健脾之功。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乃善用茯苓者也。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心气耗散,可致心悸,茯苓可止汗而宁心,镇惊而安神。《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医案一则,重用茯苓而收奇效,颇有启迪之意,故录之:“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诸药无效,后用茯苓四五两煎水,服之而痊。

  茯苓补而不滞,为补药之上品。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丸皆用之。宫廷食品茯苓膏,为食疗佳品,既可充饥,又能健身,故数百年来广受群众的欢迎,销售火爆,长盛而不衰。《千金方》中记载的茯苓膏制法:茯苓(净,去皮)、松脂各1000克,松子仁、柏子仁各500克。上药捣筛,加白蜜和匀成膏,纳铜器中汤上,微火蒸1日1夕,搅令相得。每次服1匙,1日服3次。久服可“轻身明目,不老,发白更黑,齿落重生,延年益寿”。

(94)
桑枝
□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桑枝善于通经络而蠲痹痛,去风湿而利水肿。治疗肩臂肘痛,余常用《青囊全集》中的桑枝秦艽汤。鲜桑枝尖50克,秦艽9克,明天麻6克,广皮6克,当归9克,川芎9克,羌活9克,桂枝6克,桔梗6克,甘草5克,皂刺6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有通络止痛、祛湿活血之功,可用于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病而见肩臂肘痛者。

  《外科枢要》中载有神效桑枝灸一法,颇有临床使用价值,故录之以备参考。该书中说:“阳气虚弱,发背不起,或瘀肉不溃;阴疮、瘰疬、流注、臁疮、恶疮久不愈者。未溃则解热毒,止疼痛,消瘀肿;已溃则补阳气、散余毒、生肌肉。桑枝燃火,着吹熄焰,用火灸患处片刻,日3~5灸;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畔。阳症肿痛甚,或重如负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内消;其日久者用之,虽溃亦浅,且无苦楚。”

(93)
徐长卿

 
 

  徐长卿,善止疼痛,能解蛇毒,故有清热解毒之功。余治疗下焦湿热,小便淋结,脐下胀闷疼痛,常用《圣惠方》中的徐长卿汤。方用:徐长卿(炙)15克,茅根30克,木通6克,冬葵子30克,滑石60克,槟榔3克,瞿麦穗15克,朴硝3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血尿加生地、丹皮、琥珀、小蓟炭、白茅根;蛋白尿加黄芪、知母、黄柏;癃闭加地龙、地蝼蛄、车前草;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本方有清热利尿之功,用于尿路感染而见上述症状者,颇有捷效。

(92)
络石藤

 

 

 络石藤能舒筋活络,善治筋脉拘挛。治疗痰瘀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等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中风回春丸,有一定疗效。方用:当归(酒制)、川芎(酒制)、桃仁、土鳖虫(炒)、茺蔚子(炒)、威灵仙(酒制)、僵蚕(麸炒)各30克,红花、丹参、鸡血藤、忍冬藤、川牛膝各100克,络石藤、伸筋草各60克,地龙(炒)90克,蜈蚣5克,全蝎10克,木瓜50克,金钱白花蛇6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可用于脑血栓而见上述症状者。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忌服。

(90)
防 己

 
 

  防己有利水退肿之功,治疗风水身肿,汗出恶风,小便不利,余常用《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方用防己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 枚。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防己祛风行水,用黄芪益气固表,用白术补气健脾,用甘草培土和中,用姜枣调和营卫。诸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运健,则风湿诸邪自解。

(89)
威灵仙

 
 

  威灵仙,善于温化寒湿,通经活络。除用于风寒湿痹之外,还有温通小便的作用。余治疗因寒湿阻滞引起的小便不通,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寒通汤。方用:椒目 24(炒捣)克,小茴香(炒捣)6克,威灵仙9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寒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气分虚者加人参。方中“以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者,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更佐以威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达溺管也”(张锡纯)。溺管之寒凝化解,水道自通。

(88)
豨莶草

 
 

  豨莶草,有清热解毒之功。治疗热毒风盛或湿热下注所致的便血、肛门肿痛、有下坠感等症状,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痔康片,改片剂为丸剂,甚效。方用:豨莶草、金银花、槐花、地榆炭、黄芩各50克,大黄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清热凉血、泻热通便的作用,用于可用于一、二期内痔见上述证候者。孕妇忌服。

  豨莶草还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余治疗肝肾两虚,头晕目花,耳鸣,腰酸肢麻,须发早白等症,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首乌丸。方用:制何首乌360克,生地黄200克,牛膝(酒炙)40克,桑椹182克,女贞子(制)40克,墨旱莲 235克,桑叶(制)40克,黑芝麻160克,菟丝子(酒蒸)80克,金樱子259克,补骨脂(盐炒)40克,豨莶草(制)80克,金银花(制)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的作用,亦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

(87)
独活

 
 

  独活,善祛风湿,止痹痛。余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症见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象细弱,常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方用:独活9克,桑寄生18克,秦艽、防风、白芍、杜仲、牛膝、川芎各9克,细辛3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人参12克,甘草6克,肉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寒甚者,加制附子、制川乌各6克;四肢屈伸不利,加伸筋草、络石藤各9克。本方用八珍汤气血双补,扶持正气;用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强腰膝,健筋骨;用独活、细辛、防风、秦艽、肉桂搜风胜湿,温经祛寒。诸药配合,扶正祛邪兼顾,“使气血足而风湿除,则肝肾强而痹痛愈矣。”(《医方集解》)


 
(86)
千金子

 

 

  千金子,峻下药也,能通利二便而消水肿。余治顽固性水肿,常用名医陈耀堂创立的泻下逐水方。方用:黑白丑12克,甘遂3克,千金子6克,沉香6克。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清晨空腹服,以达每日三四次水泻为度,不要太剧烈,过则伤正。方中二丑祛痰逐水,甘遂通便逐水,千金子破血逐水,沉香理气消胀。诸药合用,泻下逐水之力甚强,服后立见功效。此方只可应急,不可久服,过量则“祸不旋踵”。水肿消退后,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治,期收全功。

(85)
商 陆

 
 

  商陆,善于通利二便,消除肿满。治疗水湿壅盛,通身水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余常用《济生方》中的疏凿饮子。方用:泽泻、商陆、赤小豆(炒)、羌活(去节)、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芦)、茯苓皮、槟榔各等份。研成粗末,每服12克,水500毫升,加生姜5片,煎成2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本方利水消肿之力颇强,有立竿见影之效。《医宗金鉴》中说:“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从二便而出,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
 

 
(84)
牵牛子

 

 

  小儿不懂得调节自己的饮食,特别逢年过节时家长容易疏忽,孩子饮食失去节制而出现胸腹饱胀、发闷、胃酸、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称之为伤食。余常用牵牛子治之,药物简洁,疗效确实。方用:黑、白牵牛子各等分,炒熟共研细末,筛取头末,以一小撮合红糖少许服下,大便微见溏,即停药。此方北京名医岳美中教授得之邑中友人高聘卿,屡经投治,其验如鼓应桴。《岳美中医话》云:主治“小儿伤食,鼻下人中两傍发炎、垂两条如韭叶之红线,有时发热,不喜食,或有口臭者。”
 
(83)
秦 艽

 
 

  秦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外科启玄》中的止痛如神汤即以之为君,方用:秦艽、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泽泻、槟榔、熟大黄。主治痔疮肿痛,最为合拍。《医宗金鉴》中说:“又有因勤苦劳役,负重远行,一直气血错而生痔者,俱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服之。”

  秦艽还有养血润燥之功。余治疗血虚风燥,症见皮肤皴揭,筋燥爪干,常用《赤水玄珠》中的滋燥养荣汤。方用:当归(酒洗)9克,生地黄9克,熟地黄9克,白芍药9克,秦艽9克,黄芩9克,防风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医方集解》中说:“此手太阴足厥阴药也。前证为血虚而水涸,当归润燥养血为君。二地滋肾水而补肝,芍药泻肝火而益血为臣。黄芩泻肺热,能养阴退阳;艽、防散肝风,为风药润剂,又秦艽能养血荣筋,防风乃血药之使;甘草甘平泻火,入润剂则补阴血为佐使也。”

(82)
巴 豆

 
 

  巴豆大毒之品,性极刚烈,所含油分,毒性尤巨,且有腐蚀作用。压榨去油,名为巴豆霜,则毒性减低,配入丸散应用,比较安全。涤荡胃肠,“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本草通玄》)。余治疗阑尾炎(肠痈),常用名医金寿山的经验方新备急丸治之。方用:巴豆霜8克,生大黄末8克,生黄连末 14克。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次服2~3粒,温开水送下,一般连服3天,即可收功。方中用巴豆霜峻下逐瘀,用大黄攻下泻热,用黄连清热解毒。三药合用,作用迅猛,用之得当,可取速效。

(81)
大 戟

 
 

  大戟有解毒散结和涤痰逐饮的作用,治疗疔疮疖肿、痄腮、丹毒、喉风等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紫金锭醋磨外敷患处,效果良好。方用:山慈菇200克,红大戟150克,千金子霜100克,五倍子100克,麝香30克,朱砂40克, 雄黄20克。以上7味,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山慈菇、五倍子、红大戟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及千金子霜配研,过筛,混匀。另取糯米粉320克,加水做成团块,蒸熟,与上述粉末混匀,压制成锭,每锭重0.3 克或3克,低温干燥,即得。本品还有辟瘟解毒的功效,内服可用于治疗中暑、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痢疾泄泻、小儿痰厥等症,每次服0.6~1.5克,1日2 次。因其疗效卓著,被誉为“避瘟解毒第一方”。小儿用量酌减,孕妇忌服。

(80)
郁李仁

 
 

  郁李仁,润肠通便之良药。治疗老人及气血不足之人,大肠闭滞,传导艰难,便秘难通,余常用《世医得效方》中的五仁丸。方用:桃仁30克,杏仁(麸炒,去皮尖)30 克,柏子仁15克,松子仁15克,郁李仁(麸炒)15克,陈橘皮120克(另为末)。上共将五仁别研为膏,令与陈橘皮末同研匀,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食前,米饮送下。方中用桃仁凉血和血,用杏仁润燥下气,用松子仁、柏子仁润燥养心,用郁李仁泻气润肠,用陈皮快气利膈。临卧时服,天明便行。经常服用,自无便秘之患,且有促进五脏六腑健运之功,犹机械之运动加入润滑油也。

(79)
火麻仁

 

 

  火麻仁非但润燥,更能益血。《伤寒论》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名方也,验之临床,屡试不爽,火麻仁益血之功不可轻视也。火麻仁润燥通便,又有补益之功,故用以治疗体虚血燥之便秘最宜。治疗肠胃积热,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之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麻仁润肠丸,疗效肯定。方用:火麻仁、大黄、陈皮各120克,苦杏仁(去皮炒)、木香、白芍各60 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1日服2次,每次服1~2丸。本方有润肠通便之功,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均有良效。

(78)
番泻叶

 
 

  《现代实用中药》中说:“番泻叶,少用为苦味健胃药,能促进消化;服适量能起缓下作用;欲其大泻则服4~6克,作浸剂,约数小时即起效用而泄泻。”《饮片新参》中说:“泄热,利肠府,通大便。”

  余治疗便秘,用本品2克泡茶饮服,即可获效。多则会引起小腹绞痛,泻后则痛减。“六腑以通为用”,适量饮用番泻叶茶,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增进健康,以通为补之故也。

(77)
芒 硝

 
 

  余年轻时阅读一本线装古医书,发现书中不知何人用毛笔在页额上工整地写下一首方剂。当时感觉这是一首绝妙的好方,顺手记录下来。几十年来用于临床,效若桴鼓之应。

  洗痔方:干石榴4个,青木香15克,槐米50克,乌药、地骨皮、五倍子、皮硝各30克,川连10克,冰片0.5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一般熏洗3~5天,即可收到肿消痛止的效果。

  芒硝有软坚散结之功,布包外敷,可以用于回乳时的乳房肿硬。

(76)
胡黄连

 
 

  胡黄连善除小儿疳热。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病,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余常用肥儿丸,方用:肉豆蔻(煨)50克,木香20克,六神曲(炒)100克,麦芽(炒)50克,胡黄连100克,槟榔50克,使君子仁 100克。以上7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100~130克,制成蜜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1~2丸,1日服3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75)
大 黄

 
 

  大黄为治疗消化道出血之首选药物,与白及、三七、海螵蛸、龙骨、百合等分为末,开水冲服15~20克,有立竿见影之效,余亲验之,乃救急之方、救命之药也。

  1975年12月14日清晨起床后,我觉得腹部胀满,恶心欲呕,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家人赶紧将我送入职工医院接受治疗,值班医生一量血压只有 60/90毫米汞柱。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由于出血量大,不到一个小时,我已连续出现3次休克。医院立即为我输血抢救,但因血源不足还不能采用手术治疗。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我的老朋友、清河镇卫生院中医师吕大夫来看我,极力主张给我服用中药治疗,并且开了上述药方。不一会儿,按照这个处方配成的药面就送到病房来了,用水一冲,黏黏糊糊就像浆糊一样。我一口气喝进去一大碗,说也奇怪,药糊进肚后,肠胃就开始蠕动起来,咕噜咕噜地直叫唤。三四个小时以后,排出一大盆腥臭无比的柏油便。便后,顿觉腹胀大减,心中平静了许多。后来医院找来血源,连续为我输血2800毫升。我每天按时服用这种药面,病情很快出现转机,消化道出血迅速得到控制,住院一个多月就痊愈出院了。

  这个药方看起来很简单,但却富有深意,是一首配伍精当的良方。君以白及、乌贼骨名曰乌及散,善治胃痛吞酸呕血;臣以龙骨、三七,加强固涩止血之功;佐以大黄,以其善于通六腑,使血止而不留瘀也;使以百合,不仅可以改善缺血引起的心慌气短症状,而且能够引血归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黄,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治吐衄,《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推陈致新”,能使瘀血除而新血生也。实践证明大黄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药物,且不可畏其性猛而弃用,亦不可谓之贱药而等闲视之!

  另,大黄煎汤漱口,可治口疮牙龈出血

(74)
地骨皮

 
 

  地骨皮与青蒿相伍,退热之功甚著。余治疗阴虚内热,虚劳骨蒸,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肢蒸心烦,咽干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常用《证治准绳》中的清骨散,方用:银柴胡6克,胡黄连、秦艽、鳖甲(醋制)、地骨皮、青蒿、知母各9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重在清虚热而退骨蒸,兼以滋阴透热,用于低热不退而见上述症状者,投之即效。血虚甚者,加当归、芍药、生地;嗽多者,加阿胶、麦冬、五味子。

(73)
青 蒿

 
 

  青蒿止疟,犹有特效;治寒热往来,每建殊功。治疗暑湿成疟,热重于湿或受湿遏热郁三焦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余常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蒿芩清胆汤,方用:青蒿6克,淡竹茹9克,制半夏6克,赤茯苓9克,黄芩6克,生枳壳5克,广陈皮5克,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克(包)。水煎服,每日1 剂,2次分服。本方“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泻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重订通俗伤寒论》)

  青蒿不仅能退虚热,也能退实热。余治疗小儿咽喉肿痛,发热不退,自拟一方名曰青蒿柴胡清热饮,方用:青蒿、柴胡、金银花、连翘、黄芩、桔梗、鱼腥草各10克,山豆根、甘草各5克,生石膏30克。每日1剂,2次分服。用之临床多年,获效甚良。

(72)
绿 豆

 
 

  绿豆可解马钱子毒。马钱子因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医学衷中参西录》),故治疗痹证、痿证有特殊效果。但本品有毒,服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服后要多饮水,如果出现头晕等轻微的不适,可饮用绿豆水解之。严重中毒者,则需要急诊抢救。

  绿豆能清热解暑,为食疗之佳品。夏日常饮绿豆汤、绿豆粥或常吃绿豆糕,可以止烦渴,通小便,预防中暑。

 


(71)
甘 遂

 
 

  甘遂,行善走泄下行,善逐水湿,作用猛烈,堪称泄水圣药。《伤寒论》有十枣汤,治胁下有水气及水肿腹胀。余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医名悬饮者,常用名医沙星垣创立的加味十枣汤,效果良好。方用:大戟、芫花、商陆、甘遂各10克,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服时用大枣10枚,煎汤冲服胶囊。本药具有耐受性,宜递加剂量。第一天服1.2克,第二天服1.5克,第三天服1.8克。1日服1次,3天为1个疗程。胸水不净者,可再服1个疗程。药效以每天轻泻2~3次为度,泄泻次数多者,可饮米汤,并减少药物用量。此方是传统的攻下逐水方十枣汤加商陆而成,凡胸腹诸水而体壮证实者皆可用之。本方毒性较强,要严格控制药量,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逐水之后,尚需调养脾胃,以防饮邪再起。若服用2~3个疗程,效果不佳者,即当停用,以免攻伐太过,伤脾败胃,毒损肝肾。

(70)
山慈菇

 
 

  山慈菇,有软坚散结、化癥除瘕之功。治疗乳痹,余自拟一方,名曰慈姑乳痹消,方用:柴胡、郁金、山慈菇、大贝、三棱、莪术、陈皮、橘核、川楝子、延胡索、丹参、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天冬、麦冬、瓜蒌各50克,蜈蚣10条,罂粟壳、全蝎各30克。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用山慈菇、大贝、三棱、莪术软坚散结,用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瓜蒌疏肝理气,用丹参、当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用天冬、麦冬软化痞块,消肿除瘤(据现代研究成果),用蜈蚣、罂粟壳、全蝎通络止痛。坚持服用,效果良好。

(69)
芦 荟

 
芦荟通便最灵,善治热结便秘。将芦荟研细末,分装6枚胶囊内。成人每次用温开水吞服2~3枚,小儿每次服1枚,日2次。如无胶囊装药末,亦可用白糖温开水吞服,成人每次2~3克,小儿每次1克。芦荟味苦性寒,有清热通便、凉肝、杀虫之作用,对肝经实火而兼大便秘结者,尤为适宜。(程宝书

 
(68)
白鲜皮

 
 

  白鲜皮,祛风止痒之良药。治疗皮肤瘙痒症,余常用《医宗金鉴》中的当归饮子加丹参、丹皮、土茯苓、白鲜皮、生石膏而每获良效。方用:生地、当归、赤芍、川芎、生黄芪、生首乌、刺蒺藜、荆芥、防风、丹皮、丹参、黄芩、土茯苓、白鲜皮各15克,生石膏3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本方养血活血,清热祛风,“血行风自灭”,热清痒自止。

(67)
白头翁

 
 

  白头翁清热有功,止痢有准。治疗热痢下脓血及妇人产后、老人、小儿下痢虚极者,余常用《金匮要略》中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用:白头翁15克,炙甘草10克,黄连、黄柏、秦皮、阿胶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养血滋阴,治疗血虚热痢最效。

(66)
银柴胡

 
 

  银柴胡,善于清退虚热。曾余治一例患者肖某某,女,37岁。夜寐盗汗,消瘦,乏力,舌红无津,五心烦热,兼午后潮热,脉细数。诊为阴虚内热所致之盗汗。用滋阴清热(治本),固表止汗(治标)之法治之 。方用:黄芪、白术、防风、紫河车、龟板胶、鹿角胶、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太子参、麦冬、生地、当归、赤芍、川芎、白薇、银柴胡各50克,甘草20克。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10克重,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本例盖因阴虚内热,阴阳不调,导致盗汗频频,消瘦乏力,五心烦热,夜寐不宁。方中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用龟鹿二仙胶(龟板胶、鹿角胶)、生脉饮(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四物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紫河车滋阴补血,益气生津,以治其本。用白薇、银柴胡清退虚热;用麻黄根、浮小麦固表敛汗,以治其标。用药中的,故能收效。服1 月后,津液生,阴血旺。服2月,烦热退,盗汗停,体力增,身康复。

(65)
白 薇

 

 

  白薇治厥症,余师孟广奇教授之经验也。孟老治疗郁冒血厥,症见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开,口喑不言,气无于阳,独上不下,气过血还,移时方寤,常用《本事方》白薇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方用:白薇9克,人参9克,当归9克,甘草5克,柴胡、黄芩、半夏、茯苓各9克,龙骨、牡蛎各30克,桂枝5 克,大黄5克,大枣5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此症妇人为多,乃血虚气旺,气不统血,血之于气,并走于上所致。故用当归补血,人参补气,白薇平上逆之气血,再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安心神,降逆气。余亲聆孟老之教,亲观临床之效,未敢忘也。

(64)
漏 芦

 

 

  漏芦善于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治疗痈疽、丹疹、毒肿等症余常用《肘后方》中的漏芦汤。方用:漏芦、白敛、黄芩、白薇、枳实(炙)、升麻、甘草(炙)、芍药、麻黄(去节)各100克,大黄150克。共锉为散,每剂用2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乳癖,症见乳房结节、数目不等、大小形态不一、质地柔软者,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乳癖消片,改片剂为丸剂,效果良好。方用: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牡丹皮、玄参、连翘各50克,海藻、漏芦、夏枯草、红花各30克,木香2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早期见上述证候者。孕妇忌服。

(63)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之功甚著,余治疗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小腹坠胀者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癃清片方,改片剂为汤剂,服之甚效。方用:白花蛇舌草、泽泻、车前子、败酱草、金银花、牡丹皮、赤芍、仙鹤草、黄连、黄柏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金银花、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用牡丹皮、赤芍凉血,用泽泻、车前子通淋,诸药合用,治热淋最为中的,但体虚胃寒者不宜服用。

(62)
红 藤

 

红藤,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善治肠痈。余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常用名医金如寿创立的阑尾脓肿方。方用:红藤、败酱草各30克,当归尾10克,皂角刺15 克(或用炮山甲10克),大黄15克(后下)。水煎服,重症1日2剂,4次分服。方中用红藤活血通络,用败酱草清热散瘀,用当归活血化瘀,用皂刺排脓消肿,用大黄通腑泄热。诸药合用,能迅速缓解阑尾周围脓肿的腹胀腹痛症状。
 
(61)
秦 皮

 
 

  秦皮,内服止痢疾,外洗消目赤肿痛。治疗眼白睛肿起,赤碜痛痒,余常用《圣惠方》中的洗眼秦皮汤。方用:秦皮(去粗皮)50克,桑根白皮50克,玄参75克,葳蕤 50克,川大黄25克,竹叶100克,栀子仁25克,青盐25克(未成汤下)。研成粗末,以水2大盏,煎至1盏半,入盐,滤去滓,微热淋洗,冷即再暖洗之。本方有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眼结膜炎最效。

(60)
鸦胆子

 

 

  余常用鸦胆子油点各种疣极效。制法:将鸦胆子去皮放入乙醚中浸泡,待乙醚挥发之后剩下来的即是鸦胆子油。使用时先将胶布剪一圆孔(孔与疣之大小相同),粘贴在疣周围的皮肤上,以防止鸦胆子油对正常皮肤产生刺激,再以少量的鸦胆子油点疣,数次,疣自脱落。

  鸦胆子治血痢尤效,方用:鸦胆子(去皮)30粒。放入胶囊吞服,成人每次服15粒,每日服2次,饭后服。连服6天为1个疗程。如未痊愈,可再服1个疗程。《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鸦胆子“其善清血热,而性非寒凉;善化瘀滞,而力非开破。有祛邪之能,兼有补正之功,诚良药也”。张氏友人滕玉可患赤痢,服两次病愈,作诗赞曰:“一粒苦参(鸦胆子又名苦参子)一粒金,天生瑞草起疴沉。从今觅得活人药,九转神丹何用寻?”
(59)
马齿苋

 
 

  马齿苋又名蚂蚱菜,田野间处处有之,生长繁殖极速,可作菜肴,气味鲜美,既有营养,又可预防痢疾等肠道疾病,真乃食疗之佳品也。

  白带异常是指分泌量增多或性状异常,多责之于下焦湿热。余常用鲜马齿苋汁500毫升,鸡子清2枚。微温1日分两次饮之,不过再服即愈。本方出自《集验良方》。马齿苋能清湿热,其汁有兴奋子宫的作用,治疗因湿热所致之白带过多,效果甚佳。

(58)
鱼腥草

 
 

  《本草经疏》中说鱼腥草为“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排脓消痈。余常用以上海华东医院名医沈六吉的经验方治疗肺脓肿,疗效很好。方用:鱼腥草30克(或鲜品100克),鸡蛋1个。鱼腥草加水1碗浸泡1小时,煎沸即可,不可复煎,滤去药渣,加入鸡蛋搅合。每日1剂,2次分服。10天为 1个疗程。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故不可久煎。临床应用鲜品优于干品。鸡子黄、鸡子白均有润肺利咽、滋阴养血之功。二者合用,攻邪为主,兼以扶正,相辅相成,故能见效。

(57)
蚤 休

 
 

  蚤休,清热解毒之良药也。治疗急性肺炎,余常用《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中黄星垣教授创立的蚤休汤,疗效甚佳。方用:蚤休、虎杖、败酱草、大青叶、芦根各30克,黄芩 15克,桃仁15克,茜草、瓜蒌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急性肺炎,热、痰、喘三大症,均系热毒之变。故用蚤休携虎杖、败酱草、大青叶、鱼腥草、黄芩等清热解毒,灭其炎炎之势;用桃仁、茜草活血化瘀,化痰平喘;用瓜蒌宽胸理气,芦根通便泻热。施以重剂,高热、咳喘、浓痰诸症多能较快缓解。

(56)
穿心莲

 

 

  穿心莲清热解毒,清肺有功。治疗咽喉肿痛,发热头痛,牙痛眼赤,心火旺盛,余常用《福建省药品标准》中的清火栀麦片方,改片剂为汤剂,用之甚灵。方用:穿心莲、栀子、麦冬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55)
牛 黄

 
 

  牛黄为清热解毒之圣药,治疗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牛黄解毒丸:人工牛黄5克,雄黄50克,石膏 200克,大黄200克,黄芩150克,桔梗100克,冰片25克,甘草50克。除人工牛黄、冰片外,雄黄水飞成极细粉;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细粉;将冰片、人工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1次服1丸,1日服2~3次。外用牛黄利咽丹:牛黄7.5克,川连、山栀子各75 克,黄芩、郁金、朱砂、大黄各50克,冰片7.5克。共研细末,蜜丸2.5克重。早晚各用1粒,含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