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36)——四圣祠街的历史风云(四)

成都最早的一座教堂

成都街巷系列(36)——四圣祠街的历史风云(四)

接上篇再说四圣祠街的教堂和教会医院历史演进。
1900年义和团事起,教堂再一次被毁,又再次重建,可容300人。1902年,四川红灯教女首领“廖观音”起事,四圣祠礼拜堂再度被毁。1905年,教会获得清政府1500两黄金的赔款,这笔钱被用来修建了一幢四层楼的医院,即1907年竣工的四川红十字福音医院。新医院拥有病床120张,医师11人,开设内科、外科和花柳科。
到1910年,两所医院一年的门诊量合计6357人。除了成都本地人,在当年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还有郫县、大邑及资中一带的病人慕名而来。医院采用收取富人诊费以补贴穷人的办法,对穷苦人“治疾不收半文,且资助钱粮”。
此后,教堂周围陆续兴建了男女仁济医院、华英书局、华英女中、协和女师等众多机构,信徒大量增加,于是在1920年发起了“百万砖”运动, 新建可容千人聚会的带钟楼的礼拜堂,风格属于简化的哥特式。次年落成,设计者是加拿大人苏继贤。
仁济医院最初是基督教英美会办的,从清代末到民国初期成为华西大学医学院学生实习基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央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大学三家办的联合医院,主要为当时的达官贵人服务。医院权利始终为外籍神职人员掌握,成都解放前夕,外籍人员及医务人员离去,医院就名存实亡了。
1950年,原晋绥军区民众医院利用原联合医院的旧址,开办了“川西第二医院”,主要为行署直属机关的供给制人员作医疗服务。1951年7月,医院改为事业单位,对外就诊。1952年,医院划归成都市管理,按全市医院排序定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之后医院兴建了门诊部和住院部,原来的医院旧址就改为医院职工的生活区。
下篇说说四圣祠街的一些其他历史轶闻。


贴几张旧图新照
表达历史的演进

启而德教士重修的仁济医院(资料图片)
仁济医院的部分遗迹(资料图片1)

仁济医院的部分遗迹(资料图片2)


教堂整修后的教会活动

教堂内部粉饰一新(1)

教堂内部粉饰一新(2)

换个角度看教堂

保留一点历史外观

教会医院的现代气息

两百年演进为今天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