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安大学与抗战

 奈何桥的轮回xs 2015-09-06
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目前仍以原名并且也是唯一一所保留在革命圣地和陕北老区的大学。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更确切地说,是由于抗日救国、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需要,使得延安大学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紧密相关。
一、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经过抗战期间的三次合并,成为一所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大批革命青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冲破重重封锁,跋山涉水,纷纷奔赴延安和陕北解放区。他们中有许多人参加过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有的是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队员,也有少数是在白区入党的新党员,还有从南洋、越南、朝鲜等地归国的爱国华侨青年。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人之多。这些青年是为了寻求革命真理和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而来到解放区的,他们迫切要求学习革命的理论和本领。同时,由于战事日趋紧张和激烈,抗日的后备力量亦亟待补充和加强。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培养更多的抗日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指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在延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这一时期先后扩大和新办高等学校10余所,这些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坚持办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干部和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
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9月,陕北公学举行了开学典礼;10月23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11月,陕北公学正式开学。当时,陕北公学与抗日军政大学齐名,发展很快。
1939年7月20日,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建立中国女子大学,专门培养从事革命的妇女运动的干部,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举。1940年5月,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主要任务是培养从事青年运动的干部。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与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1943年4月至1944年5月,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先后并入延安大学,延安大学由此成为一所大规模的综合性的大学,成为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培养抗日干部和革命干部、进行抗日教育和革命教育的著名院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延安大学服务于抗日战争,是培养抗日青年的园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9月22日,延安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延大社会科学院院长艾思奇在讲话中强调:“这次党所提倡的学习教育上的新方法使学习教育更联系中国的实际”;“要联系抗战解决抗战的问题,过去已联系了抗战,但只做到学习理论,应用到实际就很少结果”;延大实行新的教育其主要精神之一是“强调学习并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抗战中的问题,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不良倾向”。因此,延安大学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抗战服务的方向。
我们先来看看延安大学最早的前身院校陕北公学。从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陕北公学先后培养了13000多名革命干部,其中80%以上奔赴敌人后方去从事抗日工作,有的直接领导游击战,有的做了县长;约有10%在边区各个部门工作,另外10%到大后方去工作。这些优秀干部不仅能完成革命任务,而且在火热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创造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陕北公学,只要是坚决抗战的青年,学校就尽量录取,不管他是什么阶级或什么党派,都以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具有革命的热情相看待。
延安大学的另外一所前身院校鲁迅艺术文学院,8年抗战中在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文艺人才、发展文艺事业、实行生产劳动和参加对敌斗争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鲁艺在抗日战争中先后派出许多毕业生赴前线参加工作,他们不怕困难,英勇奋斗,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有的同学在对敌斗争中血战到底,壮烈牺牲。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鲁艺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发展党的文艺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教育和中国文艺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广大师生的作品题材新颖,内容丰富,涉及阶层广泛,使艺术为神圣的抗战事业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还有,自然科学院师生在配合边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以后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准备了一支坚强的技术骨干队伍;民族学院培养了高素质的民族抗战干部。
延安大学培养抗日干部、服务抗日战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由于抗日战争的迫切需要和物质条件的异常困难,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学工作中,要求学制设置短,课程设置少而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它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及时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再比如,延安大学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把生产劳动正式列入教育计划之内,规定教员、职员、学员均需参加经常性的生产劳动,学员参加生产劳动的时数占学习总时数的20%,劳动的场所有时在校内,有时在校外的工厂和农村,校内劳动的种类有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副业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由于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生产劳动,广大学员掌握了劳动技能,促进了思想改造,增强了劳动观点,逐步培养了勤劳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作风,锻炼了刻苦耐劳的意志,更好地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更积极有效地为人民服务;通过生产劳动,促进了教学工作和创作活动;通过生产劳动,修建了校舍,克服了经费不足的困难,为开展教学活动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在1943年12月至1944年5月的半年中,由生劳动所得的经费数额占开支总数的一半以上。事实证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克服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转变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促进了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质量,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为抗战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务。
三、延安大学所形成的独特办学方法和优良办学传统,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高等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学及其前身院校,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事求是为根本方针,贯彻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的教育精神,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工农兵大众的优良品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树立了好学风、好党风和好文风,形成了革命大学的校风,这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同心同德,互助互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富有积极的创造精神。在办学过程中,延安大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坚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延安大学诞生在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遵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贯彻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统一战线的教育方针。它不仅吸收五湖四海来延安的进步青年和各阶层人士,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学习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而且积极支持国民党统治区反饥饿、反独裁压迫、反白色恐怖、要求民主的运动,还欢迎世界反法西斯国际学联代表,声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得到了国际友人的支援和帮助。因而,延安大学是一所革命的模范大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中期的办学历程中,它紧紧围绕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党的中心任务,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材。
2、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办学育人,坚持将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概括地看,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势和任务教育,目的是使全体师生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主要危险,了解中国人民所处的地位及政治责任,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到在学校里努力工作和勤奋学习,不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的职业问题和获得一些知识,而是为了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党的政策教育,目的是使全体同志认识到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政策,要积极拥护这个政策,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坚决与一切破坏国内团结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倾向和行为作斗争。第三、思想品德教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教育全体同志,使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革命情操。第四、革命传统的教育,目的是使学员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遵守革命纪律,服从组织分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五、通过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
通过这样一些富有成效的教育,延安大学学生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立场,那就是热爱祖国,反对侵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拥护解放区的民主制度和党的教育方针。因此,他们能够形成战斗的集体。他们心情舒畅,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努力学习,决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力量。
3、坚持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解放区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原则。延安大学是一所新型的大学,其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学用一致,教育与边区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为抗战和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延安大学制定了较完整的教育方针,其各项内容与要求虽不尽相同,各有其重点特征,但基本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完全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了以往教育的固执死板、不切实际的空洞灌输和不民主传统弊病。
在学习过程中,延安大学因时因地制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校设有排演实习、创作实习、写作实习等科目,以及安排校外的各种实习活动。课程设置是从实际出发的,既考虑到了抗战和边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又考虑到了当时的办学条件、修业期限和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对学员学习成绩的考核,虽然有些课程要采用考试的方式,但是不把它当作主要的方式,不主张搞形式主义的方法,而是注重实际效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用一致。其主要方法是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进行多方面的实际的考查。延安大学的教员享有充分的讲学和研究的自由,他们与实际紧密联系,与学员打成一片,在教育学员的同时也进行自我教育。
由于正确地执行了新的教育方针和改革方案,延安大学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所学与所用趋于一致,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
延安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实行抗战教育政策;贯彻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向,努力建立健全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工作;实行文化教育中的统一战线的方针,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和积极作用;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加强政治工作,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办学的革命精神等等,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
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对包括延安大学民族解放教育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继承与发展。至于包括延安大学民族解放教育在内的解放区高等教育的许多优良传统,比如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办学等,建国以后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与光大。
延安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重视革命教育、培养革命与建设人才的思想,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教育家的满腔心血,浸透着老校友们的顽强战斗精神。延安大学的教育,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现实密切给合的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教育,是鼓舞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教育。这种革命教育,饱含着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体现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办学精神,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