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之病因及近期对治方案

 刚知道养生 2015-09-07

百病解(四)咳嗽之辨证论治


咳嗽是一种最常见的症状,其反应部位在喉,深处通常内连于肺,这从咳时的感觉可以分辨出来。但导致咳的原因却不一定在肺。所以《素问》【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


咳嗽实际上是两种状态的并称,咳是指发生于喉部的震动声,不一定有痰,嗽是指有痰无声。所以,咳嗽通常伴随两种情况,或者有痰,或者无痰。从水火燥湿的角度分别就是:有痰的偏湿,水分大,属阴;无痰的偏燥,火气大,属阳。偏湿属阴的喜火气之燥,故陈皮、半夏、苍朮、茯苓之类都有燥湿化痰之用;偏燥的喜水分之润,故麦冬、五味、川贝、百部之类都有润燥止咳之功。所以,欲治咳嗽首先要分清阴阳水火燥湿,然后才能对症选择方药,不能一上来就是百合枇杷川贝蒸梨之类。殊不知,在已经很湿的情况下再用滋润之药,只能令湿气更盛,加重病情。当然,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想治病首先要弄清病因的属性,然后才可能对症用药,否则不过是瞎蒙乱碰而已,侥幸碰巧的几率是不可能太大的。


喉咙是呼吸发声要道,内连气管肺脏,外连鼻窍,从肺到鼻存在任何阻碍都会导致呼吸气流不畅。气流受阻就会激起反冲,这种震荡式的反冲也就是咳嗽。这种呼吸道阻碍通常自外而来,如果人体的卫气(太阳范围)也即免疫力足以“卫外而为固”的话,外邪是不会深入皮毛窍隧的(阳明范围),只有当太阳所主的一身之表被邪气突破,或以清热挂水消炎灭火的方式人为出卖身体抵抗力的时候,深入才能成为事实。而咳嗽就是身体里部的继续反冲式抵抗,如果这时身体得到药物的支援,增加了宣散表邪的力量,邪气很快会被驱散,固表的免疫力也会慢慢恢复。但如果把身体的反冲式抵抗当成打击对象继续灌水消炎灭火,那么当身体抵抗力的反冲锋被压制到肺内的时候,这种深度的咳所产生的影响通常就容易令闻者痛心疾首了。而此时透视肺部往往会出现阴影,西医就要诊断为肺炎了。凡是到了肺炎这一步的,免疫系统基本都被彻底打垮了。


如果身体先天禀赋很强,还会不断以咳的方式表示反抗。如果继续被压制就会深入到内部,这时连咳的力量也没有了,儿童很多成了多动症抽动症,甚至癫痫。成人很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抑郁症,过着类似当年满洲国亡国奴生不如死的低品质生活。如果禀赋差点可能连咳都没发出就直接进入心脏成为病毒性心肌炎,被解释为死亡原因了。还有肾虚的咳变成喘,不断用激素最后发展为尿毒症透析换肾的。还有小儿脾胃受伤厌食面黄肌瘦不长个的。成为慢性鼻炎不通气的算是身体最好的。变症之多,不胜枚举。


上面说的属于外感被出卖引邪深入的种种变症,也有内伤的咳属于另外的范畴。内伤之咳多因冬不藏精,春季水不涵木风火相煽,木火之气刑金,金克木导致肺气宣散不敛。这时候就需要滋阴收敛了,麦冬五味川贝百部梨汁乌梅白糖之类清润之物就派上用场了。但这类只适合阴虚火旺燥气太过的咳,对外感风寒经引邪深入导致的寒湿性咳嗽是会加重病情的。


另外还有一种虚咳,听声音就有气无力,有痰也无力吐出。或无痰干咳,声气低微。过去在中医属虚劳难治之病,西医往往属于肺结核类有形之疾。这两种情况无论偏燥还是偏湿,首先都是中气不足,鼓荡无力。或致水湿不化,或致津液不升,都需要先以补气为主。偏湿的通常为六君子汤、异功散或二陈汤之类所主,偏燥的往往生脉散、百合、批把叶之类所主。


医谚有云:见咳不治咳,方为医中杰。是说不要见到咳嗽就想到用止咳药止咳,而是要找到导致咳嗽的原因,从阴阳水火燥湿的更深层面找到病因的性质进行调整,才能真正治愈咳嗽。否则,止咳药也会变得徒有虚名,而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其实,不只对咳嗽,中医对所有疾病的表面症状都要求“治病求本”,而非像西医那样控制(压制掩盖)症状,这也就是大众所流传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说法的本意。



最后,附一当前运气下经外感误治久治不愈的咳嗽对治方,聊供参考:


柴胡2,黄芩1,半夏1,杏仁1,炙甘草1,麦门冬1,五味子1,干姜1(单位: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晚睡前各服一杯,3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