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说意》 > 卷九·少阴经 下利 下利脉微 便脓血

 p0oouuu 2015-09-08

下利

少阴病,其脉微涩,呕而汗出者,必病下利,以胃逆则呕,胃逆则阳泄而不藏,是以汗出,胃逆为呕,则脾陷为利,利亡肝脾之阳,是以脉涩。此法当泄利不止,而乃泄利反少者,是脾阳渐复,不必温下,当温其上。缘其过呕伤胃,汗出阳亡也,宜灸之以回胃阳。

若少阴下利六七日,咳呕并作,燥渴心烦,不得眠睡,是阳衰土湿,肝脾郁陷,下为泄利,胆胃冲逆,上为咳呕烦渴,眠食俱废。宜猪苓汤,二苓、滑、泽,泻水而燥土,阿胶滋木而清风也。

若四肢逆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痛,或泄利下重者,是水土湿寒,木郁欲泄。宜四逆散,甘草、枳实,补中而泻土郁,柴胡、芍药,疏木而清风燥也。

【100】四逆散 九十二

甘草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下利脉微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面发赤色,是水寒土湿,经阳微弱,郁而不通也。其人或腹痛,或咽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宜通脉四逆汤,姜、甘温中补土,附子暖水回阳。服之其脉即出者,寒湿内消,经阳外达,其病必愈也。

下利脉微者,阳虚脾陷,经气不通也。宜白通汤,姜、附温中下而回阳,葱白通经络而复脉也。

若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心烦者,此水寒土湿,脾陷胃逆,经脉不通,而胆火上炎也,宜白通加猪胆汁汤,姜、附回阳,葱白通经,人尿、猪胆,清其上炎之相火。服汤后,脉暴出者死,阳气绝根而外脱也,脉微续者生,阳气未断而徐回也。

【99】通脉四逆汤 九十三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97】白通汤 九十四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98】白通加猪胆汁汤 九十五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便脓血

少阴病二三日,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以至日久而便脓血者,此水寒土湿,脾陷肝郁,而为痛泄,乙木不达,血必下瘀,以血司于肝,温则升而寒则陷,陷而不流,湿气郁腐,故化为脓。宜桃花汤,干姜温中,粳米补土,石脂收湿而止泄也。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悉因湿寒滑泄,概宜桃花汤也。

少阴水盛,则肢体寒冷,是其常也。若八九日后,忽一身手足尽热者,此水寒不生肝木,木陷而生郁热,传于膀胱,膀胱失藏,而乙木欲泄,必便血也。

【91】桃花汤 九十六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