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
冲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
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
    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
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
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
(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
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
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
    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
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
为非张仲景旧文。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
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

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便脓血属于热的虽
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
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
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
脓血,正是药证相符。热证便脓血,张仲景已很明显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利重又无渴欲饮
水,可见彼属实热,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
热邪,当然是对的,但又认为也非下焦虚寒,则嫌一间未达。因
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总
之,下利脓血滑脱下禁,是桃花汤之主证,必用此方始能获效,
若单用温补之品,是无能为力的。[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59]
    10。桃花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经久不愈而
转成,多属中医冷痢,一般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排出脓血样黏
液便,兼有微胀和哕气等症。全部病例均服药3—5剂即见效。
继以健脾和胃之法调理一周余而愈。[广东中医,1959,c4,:163]
    u.桃花汤治疗痢疾的应用标准;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谓痢疾初起无止法;②肠黏膜溃烂,所下之血色鲜红
或便脓血,脓色晦暗,其人神惫身倦者可用;③虚寒下利可用,
热利下重不可用。[新中医,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诃子、肉豆蔻、龙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汤送下。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名诃子丸。[普济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两,为细末,炼蜜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脐下绞痛,名桃花丸。
『备急千金要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