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阴下利便脓血怎么办?看看这个神方

 frelwy 2019-08-07

桃花汤之我见

桃花汤仅仅三味药,却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仲景大法,经方的难度令很多人望而生畏,我们叹望经方的疗效,又苦于其难度较大,何解?唯有深耕经典,不断努力,方能有所造诣,今天我给大家详细地论述下这个关于少阴下利便脓血的方子桃花汤……

组成与服法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伤寒论》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七,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原    文

《伤寒论》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第307条:“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第308天:“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功效与主治

温中祛寒,涩肠止痢


虚寒痢。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暗不鲜。腹部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方    解


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现用于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本方温涩肠固脱与温中散寒配伍,标本兼顾,以涩肠止泻 为主。


下利便脓血,一般属热者多,今言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乃由少阴阳衰,阴寒之邪在里,寒湿阻滞,肠络受伤,变为脓血,滑利下脱。此时必现一派虚寒之象,如血色黯而不鲜,其气不臭,腹痛喜温喜按等。治宜温中涩肠止痢。方中重用赤石脂温涩固脱以止泄痢,《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泄痢,肠澼脓血”,尤妙在以赤石脂一半筛末冲服,令其留着于肠中,则收涩之力更强,故以其为君药。臣以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与赤石脂合用,则有温中涩肠,止血止痢之效。粳米甘平,养胃和中,助石脂、干姜以固肠胃,为佐使药。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止痢之效。


少阴阳衰,络脉不固,统摄无权,大肠滑脱则久痢不愈,便下脓血;阳虚寒凝,气滞不通则腹痛,下利过多,损伤津液,则小便不利。综上所述,本方证病机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寒湿阻滞,肠络受伤根据以上病机,治以温中涩肠止痢。方中重用赤石脂温涩固脱,收敛止血,《神农本草经》谓此药“主泄痢,肠澼脓血”,《名医别录》认为其能“疗腹疼肠澼,下痢赤白”,尤妙在以赤石脂一半筛末冲服,令其留在肠中,则固涩之功更佳,是为君药。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为臣药,君臣相配,温中涩肠,止血止痢功效更强。佐以糯米,养胃和中,助赤石脂,干姜以固肠胃,三药合用,具有温中涩肠止痢之功 。




方  歌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服之宜。


名家论述

《八法效方举隅》曰:“桃花汤方制秘奥,解人难索,从来多认为是温摄,治滑脱。痢疾区域在大肠下行部,轻的发炎,重的溃烂,是热不是寒,何来寒证须温化,何来虚证须补涩。

《金匮要略》:“赤痢后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成方切用》:“盖下利至于不止,热势已大衰,而虚寒滋起矣。故非固脱如石脂不可。且石性最沉,味涩易滞,故稍用干姜之辛散佐之。用粳米独多者,取其和平而养胃也。”


陈亦人:二条桃花汤证,注家见解不一,如喻氏、魏氏等,都认为是少阴传经热邪所致,成氏、钱氏、汪氏、方氏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氏更疑非仲景原文。根据仲景立方用药原则,以及厥阴病篇371条和373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印证,则桃花汤证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属于热证的便脓血证虽然多见,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不少。现在用温涩固脱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性滑脱的下利便脓血,正是药证相符。如果真属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姜、石脂的道理。热证便脓血,仲景已明确指出有下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重,又无渴欲饮水,可见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热邪,固然是对的,但又认为非下焦虚寒,则不够确切。因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前条所举的医案就是很好的例子。(《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斗门方》: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


吴鞠通:治下焦温病致虚之下利脓血,谓“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


成无已: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李时珍: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缓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本草纲目@第九卷@石部》)


钱天来:桃花汤,非湿热暴利,积多气实之所宜,盖所以治阴寒滑利之剂也。(《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王晋三: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若寒谷有阳和之气,故名。(《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段富津等:下利便脓血,属热者居多。本方乃温涩之剂,其所治之下利便脓血,当为虚寒之证。方中赤石脂为君药,《本经》言其主“泄痢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臣以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粳米养胃和中。三药共奏温里固肠,止血和中之效,为下利脓血及久痢滑脱,证属虚寒者常用之剂。其临床见症,当有腹痛喜温,按之痛减,下血晦黯,舌淡苔白,脉迟细无力等。(《金匮要略方义·桃花汤》)


成无已: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有执: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伤寒论条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喻嘉言:盖治下必先治中,气不下坠,则滑脱无源而自止也。注家见用干姜,谓是寒邪伤胃,欠清。盖热邪挟少阴之气,填塞胃中,故用干姜之辛以散之。若混指热邪为寒邪,宁不贻误后人耶。(《尚论篇·少阴经后篇》)


魏念庭:此证乃热在下焦,而薰蒸中焦,使气化因热郁而不行,大便因热盛而自利也。久而下利不止,将肠胃秽浊之物,如脓带血,尽随大便而下,热一日不消,利一日不止也。(《伤寒论本义·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尤在泾: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藏病在阴,而寒复伤血也,血伤故腹痛,阴病故小便不利,与阳经挟热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气。(《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唐容川:此篇,一则曰下利,再则曰下利不止,无后重之文,知其虚利,非实证也,故用米以养中,姜以温中,石脂以填塞中宫……盖脓血原是热所化,今因脾虚寒,用从治法,引少阴之热,使就归于中土,则火来土生而不往干血脉,斯脓血亦因以止也。然从治诱敌之法,止可暂用,不可久用,恐久仍化热,而又动脓矣。故戒曰一服愈,余勿服,以免过剂,反增变也(《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舒驰远:此二条桃花汤证,有以为少阴热邪,有以为下焦虚寒,二说纷纷不一,究竟桃花汤皆不合也。若属热邪充斥,下奔而便脓血者,宜用阿胶、芩、连等药;其下焦虚寒而为滑脱者,又当用参、术、桂、附等剂,而桃花汤于二者之中,均无所用之。总缘仲景之书,恐叔和亦不能尽得其真也,能无憾乎。(《拳增伤寒论集注·少阴后篇》)


注意事项

热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者,禁用本方。



另    论

少阴转属太阴,里有寒则腹痛。里虚寒,水谷不别,水不走前阴而入肠道,故小便不利而下利不止。若下利不止,津水伤,亦可使小便不利。二者互为因果,均可造成虚脱,虚寒阴证的下利急需固脱止利,故仍以桃花汤主之。


本是少阴病,里尚能聚热,但因消耗胃气,加上肌表沉衰,无力将津液及热量上升至表。热与里湿相结,肠道平滑肌虚不足,成湿热脓血。表里俱虚,宜用赤石脂补益性去湿热,不宜芩连泻其水热。这是少阴病常有的特点,表虚里发动聚热,虽聚热成功但里气益伤,津与热不得上行,成表里俱虚,湿热内停之势,桃花汤、猪苓汤、猪肤汤、黄连阿胶汤,都是这种机制下形成的。桃花汤、猪肤汤里湿热欲大便出,猪苓汤欲小便出,黄连阿胶汤欲上腔出,因而各有分证,临床时可根据身体的表现,组合取舍使用,聚热反应,但表里俱虚,小便不利,下利不止,湿热成脓血,以桃花汤去肠血湿热并补肠道不足,因为这是一个急症,行汤药前先刺以止其下利便脓血。


张锡纯以硫磺山药熟地龙眼汤代桃花汤:

仲景治少阴病下痢便脓血,用桃花汤主之。张氏认为,桃花汤纯系热药,痢属虚寒无疑,但虚寒痢仅初得时,投此方可愈;若病已重危,则非此方所能胜任。

张氏经验: 以桃花汤治少阴虚寒痢之重证,未必有效,而若“仍本桃花汤之义,以硫磺代干姜(上焦有浮热者忌干姜不忌硫磺),用生山药、熟地黄、龙眼肉以代石脂(病入阴虚,石脂能固下不能滋阴,山药诸药能固下兼能滋阴)。如此变通,仍不失桃花汤之本义。”但药效增强,治重危者可以奏效,所以他治辽宁何某某一案,制此方以代桃花汤。


粳米可用东北大米,提前熬煮,米软后,放入赤石脂和干姜即可。


桃花汤证因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虚寒滑脱,固摄无权所致,症见便脓血,下利不止,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口淡不渴,脉细微等。现代多见于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






医案举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医案,张某,女,27岁,北京通县机械厂工人。

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年,大便下脓血,日七至十次,便时里急后重,腹痛不爽,曾在北京第六医院作乙状结肠镜检,结肠部充血水肿,有出血点和溃疡灶,迭用多种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无效。

患者年龄虽轻,面色?白,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沉滑。

拟方:赤石脂30克(锉,三分之二入煎,三分之一分二次冲服),干姜6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9克,水煎服,日二次。

服本方五剂,脓血便锐减,大便次数也减少,日二至三次,腹痛、里急后重也随之减轻。原方再进五剂,脓血便消失,大便色量正常,成形,日一次。继以四君子汤调理脾胃作为善后,追访一年未复发。


阿米巴痢疾:某,男性,45岁。夏季患痢疾,服西药而少愈,不久又下痢,次数增多,红多白少,少腹胀而痛,肛门下重,便后仍有便意,日夜十余次。西医诊断为阿米巴痢疾。用西药施治近一个月,病未痊愈。近来精神疲乏,四肢酸软而不温,终日欲睡,食量大减。据全身症状呈脾肾阳虚证候,脉细弱,舌淡,苔薄白,拟温涩之剂:赤石脂24克(一半煎汤,一半研末冲服),粳米30克,干姜9克,鸦胆子2克(用龙眼肉包吞服)。服两剂。药后下痢大减,精神好转,续服三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按语:叶案叙证虽简,但“脉微细,肢厥,下利无度”已突出少阴阳虚,下焦滑脱的脉证牲特征,并且分析了已用方药乏效的原因,从而得出“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的病机,改用桃花汤治之,方证既合,其效可见。案二虽名阿米巴痢疾,而证属脾肾阳虚,故主以桃花汤,且遵仲景服法而获效,所加鸦旦子,乃近人治阿米巴之药,是宗仲景而不泥执,古今结合,足可效法。




药    解

赤石脂排脓血,疗溃伤,生肌。

粳米入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粳米的方有7首,分别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附子粳米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

《名医别录》谓粳米“益气,止烦,止渴,止泄”。

《本草思辨录》说:“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有时委顿乏力,一饭之后,便舒适异常,真有人参不逮者,可以想其功能矣。”

干姜温中驱寒,擅长治疗虚寒腹泻。

方药加减

伴有腹痛者,加桂枝、土炒白芍、元胡;

腰痛腿软、下肢乏力、尺脉弱、肾虚证明显者,加炒川断、炒杜仲、淫羊藿;

大便带脓血者,加槐花炭、棕炭,改干姜为炮姜炭;

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台乌药。


附   方

 2018.8.13星期一

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

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

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 

桃花汤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全方具有温脾肾、固下焦、养胃涩肠之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