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作文。 花为什么谢了呢?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请你以上述诗句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考题中,往往会遇到这种诗歌类材料的作文,对这类作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审题立意呢? 一、审题步骤 1.读懂诗歌,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2.抓意象。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根据标题分清几个意象的主次,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4.理清材料内在、外在关系(对比、互补),整体阅读。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审题立意解析: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近观才能发现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枫叶上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立意参考: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四种: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 没有冲突反作用,可以立意: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要审好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②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我的认知。重拾信心,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处处皆风景,就会发现我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一切欢乐”“快乐”自己也拥有。因此克服这种“错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念。 1.抓意象(此岸、彼岸) 2.抓关键(错觉) 3.查原因(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不懂珍惜。)
2、正确看待自己,珍惜拥有。
《给错觉纠偏》、《别只盯住远方》、《重拾自信》、《幸福就在你(我)身边》、《榜样就在身边》、《墙内开花墙内也很香》 《何必攀比》等。
4、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沙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就在它的里面
参考立意:(1)伟大寓于平凡;(2)价值蕴藏于普通。
5、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土 林希 附着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读了上面的这首哲理小诗,你想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这首诗塑造的主体形象是土,但很显然作者并非简单地写土,而是寄予了土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就要运用联想和以小见大的方法来拓展我们的思维,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1)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土,但是它们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形式各不相同:附着在大地上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为尘埃。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土壤还是尘埃,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处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而呈现不同的形式罢了,一如同一轮明月,却有阴晴圆缺。土是如此,世间万物何尝不是这样?据此我们可以立意多彩世界、多面人生等。
(5)面对这样的哲理诗,我们还可以有许多思考:诸如选择,位置与价值等等。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面临着对人生对自我价值的终极思考和选择。成功与失败、高尚与低俗、崇高与卑微,往往都在一念之差,只看你是选择做土壤,还是选择做尘埃。
花为什么谢了呢?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请你以上述诗句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泰戈尔的诗蕴涵的哲理是:过多的爱和过大的压力只会使效果适得其反。当然,作文时不必局限于谈“爱”或“压力”,只要扣住“不能超过一个限度”“凡事应适可而止”构思立意即可,取材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比如谈追求的目标不可过高,艺术创作要讲究适度之美等等,都是可以的。
如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父母的管束与安排限制了儿女的自由,剥夺了他们独立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不能亲自经历、主宰和体验一切,这实际上是以爱的名义无情地剥夺了子女经历人生、体验生活的权利。
“力不能胜任”是让人不堪重负,包括生活、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琴断”则意味着催人毁灭。那么 “强弹”则是什么呢?是一种完全从自己愿望出发,不考虑对象生活、心理及情感需求的。强弹至少具有下列内涵:方式专制和蛮横;行为缺乏理性;不顾虑对象的感受、能力、承受力、发展特点等;心理上完全是“以己之心而施于人”,“己心所欲,则强施于人”。
《谁是花儿谁是弦》;《淡淡的爱》;《断了的弦》;《量“度”而行》;《一线之隔》;《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