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文帝曹丕 很多人对曹丕当皇帝都不服气。 首先他没有其父亲曹操的霸气。 想当年曹操金戈铁马,气吞草莽,数年之间便灭袁绍,征西凉,伐乌桓,逐刘备,戏孙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曹操从白手起家,到打下万里江山基业,可谓英雄一世。 只可惜,他死要面子,生的时候并没有坐上皇位。 其次没有他弟弟曹植的才气。 杜甫说李白的文章有魏晋风骨,而曹植就是风骨的风骨。 那么为什么当皇帝的偏偏是曹丕呢?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大势所趋? 二、命运眷顾 1、首先,他命好。 不是孔融的儿子,也不是弥衡的儿子,而是曹操的儿子。 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所以注定要不同凡响。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的好,不如老爸好,亘古不变的真理。 2、其次,还是命好。 他弟弟曹冲死得早,否则,怎么也轮不上他。 3、再次,继续命好。 他的师傅是荀攸,还有个司马懿,不折不扣的政治高手。 曹植的师傅杨修同样名满天下,却有“鸡肋”之嫌。 曹丕天生阴险,果真配了一个阴险集团军。 荀攸倒也罢了,一般只教教应对之策,司马懿却包藏狼子野心,像只狼一样躲在暗处,不到猎物出现,绝对不会现身。 曹丕耳濡目染,自然学到精华。 三、当皇帝前后 曹丕本人呢,也得分两个阶段来讨论。 当皇帝之前,那是个人,而且是个“超人”。 文章,书法,剑术都是有口皆碑的。 其弟曹植口吟什么“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还做着游侠梦的时候,曹丕已经是江湖著名的玉面公子了。 一首“燕歌行”潇洒淋漓,再加上他着的《典论》,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说其父和其弟的成就主要在艺术和色彩上,而他的文学成就则是技术性的。 他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经常跟他们一起聚聚会啊,喝喝酒什么的,关系搞的不错。 而且有一段时间他似乎真的忘了皇位的诱惑,竟想真的做个文人了。 不过,历史毕竟是历史,他自己嘴里这么说,谁也不晓得他心里怎么想的。 但不管怎样,文章能做到那地步,脑袋已经不是一般的聪明了。 况且他还是古今第一文武双全的皇帝,跟他有得一比的是清朝的雍正,不过从诗词文章上比,后者差远了。 曹丕当了皇帝后,心理就变态了。兄弟一个不留,甚至在他的逼迫之下,诞生了一首千古悲凉之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文章写的太好了,就不适合做皇帝。 曹丕同样是个例证,看着孙权刘备鹬蚌相争,以为可以坐收渔利,结果错失了统一的大好良机。 统一战争向来是先易后难,曹丕不知为何,非要拿孙权先开刀。 当年曹操都说生儿子要生孙仲谋这样的,曹丕又能有何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