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沽文化的四个重要特征

 汉沽老潘 2015-09-08


汉沽文化的四个重要特征

姑且将汉沽文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群体性。汉沽文化总是在一排又一排的文艺热浪中显示独有的灵气,早有书法、后有版画、现有刻字,另有戏剧等,在圈子内的追捧和交流,在大舞台上的展示与上演,均以广泛的群体性、民众性为基础,不是单打独斗,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深厚的基础,才滋育出几位国内艺坛的精英,也因此造就了版画刻字艺术之乡。在这个意义上讲,从汉沽走出去的艺术家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曾经有一支家乡团队,现在也有汉沽文化精神的助推。其二,多样性。这里曾是评剧的重要发祥地,是高跷、飞镲、民间花会的演艺场,是中国版画、刻字的特色重镇,是摄影、绘画、音乐、文学的耕作乐园。品类颇丰、水平之高、特点之突出,往往引来艺文界惊异的目光,成为汉沽文艺的一大景观;其三,包容性。在艺术门类上土、洋、俗三位一体,相互激荡、共融并进。汉沽人有浓重的俗文化情节,人们喜爱评剧,评剧大家几乎都要到这里经过考试过关,中老年人的传统剧目普及率当在全国首屈一指;人们喜爱各式花会,激越的鼓乐和角色情态令其如醉如痴;人们喜爱传统娱乐,长袖舞扇、独弦清唱、跃身飞镲,在亦文亦武、亦动亦静之间塑造生活。与此同时,那些大雅艺术、西洋艺术却又并行不悖。有人在谈论帖学与碑版的趣味分野,在揣思平远与高远的山水意境;有人在探究亚当斯的黑白灰阶理论,在致力于版画的国际交流和民族文化创意。另外,不同样式艺术之间、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相谈甚欢,又拓展了各自的表现空间,书法、绘画、摄影之间的深层交流与互动,戏剧、文学与民间艺术之间的借鉴与渗透等等。在多样性基础上的包容,是汉沽文化繁荣的标志性体现。其四,地域性。汉沽艺术和汉沽文化有自己的特有面目。在艺术语言系统中,在文化精神的骨子里,透出北方平原的豪放与健朗,京津市井的理性与机敏,蓟水清波的明丽与幽雅,沧海横流的大气与坚韧,这些又统一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内生为汉沽的民风乡俗、人性秉赋。汉沽的艺术家、文化人,首先是汉沽人的典型,是汉沽人灵性和气质的代表,然后才确立自己的艺术形象。这些东西说不清,存在于个性中、血液里。在艺术素材上,诸多创作取材于本地,反映汉沽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态。在创作中,你可以发现时尚、感受历史,但那些或是在说汉沽的事,或是汉沽人在说事。总之,就汉沽艺术的代表作品而言,它一定属于这片土地的特产。

以上所述,发生在一个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中,也正因为如此,才令人称奇,发人深思。

汉沽文化的四个主要源流

汉沽是河海并拥之地,是渔农俱兴之所,是城乡互依之域,是盐化共享之城。特定的区域、特有的资源、特色的物产、特殊的城市沿革和人文流脉,造就了汉沽文化的独有形态。汉沽文化从主流结构上看,主要有四个源流。

一是冀东农耕文化。汉沽枕河拥海,西望京津都市,北衔冀东平原,南抱渤海,东临冀陲。河海两大水系成为汉沽最鲜明的地貌特征,也是成就汉沽文化的基本环境因素。蓟运河将冀东农耕文明北送而来,从地缘、方言、习俗、观念、民间艺术等物质和文化元素上,冀东农耕文明是汉沽文化最传统、最重要的原生因素。写到这里想起一件小事。几年前,曾有人在已作古的《汉沽报》上刊文称“汉沽土话连山东”,又有人立即争议云:“汉沽土话连东北”,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和确凿的实证。其实各位说得都对,又都不到位。因为汉沽地处冀东之南缘,在大方言系统中当归属北方方言区,而在语系上则不出乎冀东脈系,所以,其“土话”(准确应称之为方言),当然与同处北方方言区的东北、山东诸地有共性特征,这不应当有争议,因此,现在想来,那时的争议双方都犯有常识性错误。我们要感恩于蓟运河,她从发源之地一路南下,滋润了蓟县、宝坻、宁河的万顷良田,两岸先民依河生息,命之所系、情之所依,都在河水中融汇着、消解着、流动着。我们共饮一河水,相连一方土,其共同之处、相通之处是必然的、内在的、深远的。母亲之河给我们以安宁和满足,也给我们以灵性和飘逸,当这些内化为人的性格、潜隐于我们的艺术秉赋之中时,我们才真正领悟到了决定汉沽艺术成就的根基和源脉所在。

二是临海盐渔文化。历史决定文化,汉沽有文字可考的制盐史可上溯至东汉,官盐史可见诸后唐。这些本应丰厚的历史遗存因特殊的地域环境大都荡然无存,而民风乡俗、情思文脉却宝藏于汉沽人的精神家园中,在纵横交织的盐田阡陌间,在飘移高扬的樯帆舟楫里,汉沽文化凭添上农耕文化无法比拟的苍劲、豪放、浓烈和悠远。地道的汉沽人,常会对河与海的相互关联作出理性的判断:汉沽因河而立、靠海发展,大海带给汉沽文化的精神气质,是汉沽文化中最珍贵、最突出、最壮美的天赋和气度,我们为此而骄傲、而陶醉、而哭诉、而欢乐!

冀东之农耕、临海之盐渔,是汉沽文化构成的两大主流,一脉来自于河,她把绿色的诗情带来;一脉来自于海,她把银色的画卷展开,河之情怀、海之性格,犹如宋人词章中的婉约、豪放之别,组构成审美取向不同又交融比照的和弦,鸣奏出汉沽文化的华采乐章。

三是京津市井文化。汉沽古称“小盐河”,人居历史悠久,因自古便是资源输出之地,行政辖属关系又历经多次变更,便缺稀了城市主体的文化聚合功能。在乡村和民间文化滥觞之余,原生的市井文化相对枯弱,这也是我们民间文艺门类丰富、传统文化独特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汉沽近临京、津、唐大城市,周边中小城镇众多,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们本来缺稀的市井文化迅猛发展。如,评剧、音乐、文学等艺术,都体现了城市发展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新语汇、新趋向、新内涵。

四是现代外来文化。当我们追溯汉沽文化发展足迹时,我们应该把“八卦滩”、“水稻田”、“铁路岗楼”、甚至一些地名等那些印刻下屈辱历史的遗存,看作一种东夷文化的符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事实上更多的记忆是被掠夺和残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国内重要的艺术繁荣期,“书法热”、“读书热”、“高考热”相继袭来,汉沽文化在这一重要时期收获了文化发展中的新的成果。那时,一批学子走入专业艺术院校,其中的一部分回到家乡从事教育文化事业或职业文化工作,他们带来了系统的外来文化观念、艺术样式、创作手法和美学理念,版画、音乐就是这一成果的集中体现。当然,走出汉沽的艺术家和学者也同样以另外一种方式和渠道对外来文化的引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恰恰是这些非原生的、非民间的、非传统的艺术门类,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后,出了大家、出了力作、出了形象。除版画、音乐之外还有摄影。

上述四种文化源流,在流变中交融、在交融中激荡,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汉沽地域特点相谐调、与汉沽人性品格相统一的艺术气质和人文精神。说汉沽人有艺术秉赋,大概就是这种气质和精神的传承和展现。

汉沽文化流变中的两大现象

汉沽文化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不同方向的力量作用于文化发展,形成了发人深思的“两大现象”。

其一是融合。在发展的进程中,汉沽文化不断地走向多元、走向多样,融汇、吸纳了因地域方位等多种因素而带来的几种文明、文化元素,并将其本土化。这里有冀东原生的评剧、曲艺、花会,有来自都市的文学、绘画、音乐,还有泊来品摄影、版画,而刻字则是版画艺术与书法传统的结合之子。一方面是艺术和文化符号载体之间的交融与影响;另一方面是不同符号载体所带来的文化观念、语言方式的交融与影响,这些都是艺术和文化走向繁荣、提升魅力的重要因素。融合的前提是包容,包容是一种品质、一种风度;融合是一种心境、一种胸怀,没有不断地包容与融合,就没有汉沽文化今天的样式,就没有独特的面目和卓而不凡的气象。

其二是阻断。因汉沽地处冀东之边、津卫之边,无论是在文化交流和行政管理上,都处于传统意义上的轴心之外的“边缘”,事实上,汉沽的确被长期地“边缘化”、“女儿化”,这就形成了文化信息上的阻断现象。阻断带来了相对封闭,封闭产生了可贵的遗存,同时也产生了可怕的文化滞后。这使我们想起了客家文化现象。战事使先辈们远离中原,避难于边陲,生存于崇山峻岭之中,正是因地域环境而被边缘了、阻断了,客家人才珍藏下来自中原祖先的文化,那文化的魅力才因古老而愈加美丽。汉沽文化艺术中那些民俗情节,因阻断而得到遗存,因阻断而越发强烈,因阻断而得以延续。当然,阻断也形成一些交流上的负面影响,这里不多赘述。

汉沽文化流变中的融合与阻断现象,看似矛盾,却相生、相成、相伴,始终成为文化延展和发散的两大动能。

汉沽文化是汉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在不间断的流转嬗变之中,汉沽文化之翼正日趋丰满、不断展开。我们在感受和赞誉之余,也会生出几许的忧虑。因为汉沽文化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正面临着诸多的考验:一是城市类型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要求文化也必然跟进与提升,需要形成与城市模样相谐调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影响力。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与艺术门类发展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要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三是在开放的状态和总体要求下,怎样保护好文化遗存,处理好现代与传统、时尚与风俗,财富与糟粕等问题。四是要出人才、出作品,必须解决好领军人物的培养与群众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与投入保护、精品提升与门类开发、硬件建设与政策支持等诸多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