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认识汉字的性质及其作用 (2)明确汉字的主要特点 (3)了解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 一、汉字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字的性质和种类
文字是有声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来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世界上的文字从体制上看,可以分为三大类:音素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
1、音素文字。音素文字是以字母为书写单位来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文字。其中字母按照一定的拼写规则拼合成词,字母本身不表示词的意义,如英语、俄语、德语等都是采用音素文字来记录的。 2、音节文字。音节文字是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书写符号表示一个音节,不同的音节用不同的符号代表。如日本的“假名”就是典型的音节文字。 3、语素文字。语素文字不仅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同时还表示音节的意义。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素,所以,汉字是语素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和作用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 素,因此,表意是汉字的性质。 汉字主要有以下作用: (1)汉字的产生突破了口头汉语在语言交际上所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汉语的交际功能。 (2)汉字的产生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 (3)汉字的产生使得汉语除口语之外有了第二种存在的形态——书面语。 二、汉字的特点 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体系中,汉字是比较独特的,认识汉字的特点,有助于正确使用汉字。
首先,汉字在语音上表示音节。汉字记录汉语是用整个字形与语音相联系的,一个汉字(除儿化韵)代表一个音节。汉字代表音节,但与音节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与音节的联系有一字一音(例如“水、森”)、一字多音(例如“朝:cháo、zhāo”)、一音多字(例如“dàn-但、蛋、弹、淡、惮、氮、旦、诞、澹、啖、殚”)等三种情况。汉字与汉语音节的这种对应关系,适应了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的特点。 其次,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汉字记录汉语基本上以语素为单位。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汉字是代表音节的,所以,从语音形式看,汉字与汉语的语素正好相适应,一个汉字一般而言就代表一个语素。汉字同语素的联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字一素,例如“我、山”;一字几素,例如“米:①大米、小米;②厘米、毫米”;多字一素,例如“蛐蛐、从容、玻璃、坦克、呼和浩特”。 再次,汉字内部构造有理据性。汉字的理据就是汉字构成的道理、依据。一个汉字为什么是 这种构造而不是那种构造,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的。例如“一”、“三”用笔画表示相应的数目; “尘”用一个“小”和一个“土”字组成, 小土表示“尘土”这个意义; “清”用 “氵”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同水有关,用“青”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又如“众”用三个“人”字构成,表示人多;“森”用三个“木”字构成,表示树木多。 认识汉字的理据性,有助于正确读、写汉字,有助于正确理解汉字的意义。但是,由于字体的发展、简化,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汉字的理据在现代汉字中已不那么明显了,有些字的构造不全反映理据性, 如“又”的本义是“手”,在“取、友、受”等字中具有理据性, 在“叹、汉、权、仅、邓、劝、欢、戏、对、鸡、观”等字中只是一个符号,与字音、字义均无关系。“杯”从“木”,可是今天的杯子与木无关;“镜”从“钅”,可是今天的镜子并不是金属制作的。 最后,汉字在形体上呈方块平面型。从形体看,汉字具有明显的方块特征,是方块平面型文字。每个字都占同样大小的空间,整齐划一,具有平面性特点。 三、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汉字字体的演变
2、金文 3、大篆 4、小篆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附图:
6、草书 7、楷书 8、行书 (二)汉字结构的简化
汉字发展到楷书以后,字体就基本上稳定了。汉字内部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笔画的简化。汉字简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1、草书楷化。即以楷书的笔法书写草书字体,形成简体字。例如: 長--长 專--专 門—门 馬—马 為—为 當—当 2、更换偏旁。即把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偏旁更换为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偏旁。例如: 鄧--邓 撲—扑 潔—洁 擁—拥 療—疗 億—亿 3、保留局部。即保留原字的某一部分偏旁,其余删除。例如: 開—开 豐—丰 務—务 奮—奋 聲—声 醫—医 4、同音替代。即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来代替繁体字。例如: 隻—只 幾—几 齣—出 榖—谷 後—后 纔— 5、另造新字。即另外创造结构简单的字或从古代文献中找出异体字替代原字。例如: 筆—笔 軆—体 塵—尘 竈—灶 叢—丛 頭—头 6、采用古体。即有些字由于字义分化,或为了突出字义而加上表义偏旁,现代又去掉偏旁。例如: 云—雲 电—電 气—氣 采—採 从—從 简体字相对于繁体字而言,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笔画少、结构简单的汉字。绝大部分简体字的读音、意义与繁体字相同。但是也有少部分简体字与繁体字在意义用法上不完全对应,尤其是同音替代的简体字,往往代表了几个原来不同的字。如果在一些特殊场合需要使用繁体字时,注意不要机械地繁简对应,以免弄错。例如“后”的本来意义是指君王、皇后、太后,后来人们又用它代替同音的繁体字“後”,因此,如果需要使用繁体字,只有“前后”、“落后”这类词语可用繁体字“後”,“皇后”、 “太后”、“母后”一类词语中的“后”不能使用繁体字。 |
|
来自: 百眼通 > 《02现代汉语-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