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特色

 恍惚之境 2018-08-11


千古人文  历久弥醇

.......................................


汉字的特色

作者:吉文辉


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汉字

都是套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

以西方语言的模式衡量一切,

无视汉字汉语的特色。


认为象形文字

是原始的、落后的,

表音文字是先进的、科学的,

把汉字与西文的不同之处

一概视为落后。


实际上汉字的特色

正是汉字优越性所在。


1、汉字相对语言具是有一定的独立性

语言是口传的,

文字是笔录的,

言出则音息,

字落则形存。


汉字在发展中

一直保持着重形不重音的特色,

与语言保持着若即若离,

有分有合的关系,

不是单纯地作为语言的附属物而存在。


“梵人别音,在音不在字;

华人别字,在字不在音”

(《通志·七音略》)


汉字相对语言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从总体上看,

不因古今、南北读音差异而改变形体。


汉字这一特色

对保持汉字的稳定性

和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作用。


而西文的字母

则与语言始终保持一致。

语言一变,

字母的组合就会随之变化,

字母完全隶从于语言,

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这是造成西方语种繁杂

和时代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点上,

汉语犹如两条腿走路,

而西语则是一条腿走路。


下列一篇短文最能说明汉字形体的重要性:

yi

一姨诣沂邑医异疫。

医移一椅贻伊,姨倚椅。

医以薏苡医姨异疫医已,

疫佚,伊颐奕奕。

姨怡,意以医艺逸邑,

宜以祎衣揖医,医亦怡,噫。

一姨医异疫一义,壹以yi议,亦异矣。


以上短如果全用汉语拼音写出,如何阅读?

汉语汉字承载历史、

文化的功能远远大于西语西文,

如果汉字没有这一独立性,

不待汉字改革,

中国的方言土语

早就把汉字冲击得四分五裂不成体系了。


2、汉字形体上具有独特的可视性

文字区别于语言的最重要的标志

可视性

这也是衡量文字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字是通过视觉加以识别的,

语言则是通过听觉加以识别的。

表音文字的字母本身没有表意成分,

只是以符号记音,它所具备的只是音值。


表音文字

只有在组合成单词的整体语音后,

且与语言保持一致时,

才能表达概念,才具有意义。

表音文字没有语音就没有语义。


汉字则不一样。

汉字除象形外,

指事、会意、形声均不离形,

独体成文,音、形、义三位一体,

不仅具备音值,

而且具备形值,

同时也包含义值。

三者之中,

形值是基础。


这是西方语言学者无法想像的,

因此,

西方语言学

绝对不可能深入汉字文化领域。


以表音文字理论来生搬硬套汉字,

只能起到扼杀汉字汉语的作用,

每深入一步便会进一步地否定汉字。


汉字的可视性第一表现在汉字见形知义

具有强烈的助记性。


汉字的基本形态是象形,

如天之日月,地之山水,

鸟兽之形,草木之状,

人体之耳目,器物之车舟,等等。


最基本的汉字几乎都源于象形,

尤其是形符部首更如此,

见水知水,见火知火,见人知人,见心知心,

其形体示意功能十分明显。

其次汉字声符也绝大多数是常见字,

其表音程度可达到60%以上。


古人说:

“秀才不识字,只读半边音”

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很大程度上

汉字也具有见形知音的功能。


汉字的可视性第二表现在汉字的定型化上

汉字是一种自源型文字,

从甲骨文到篆文,

再到隶楷,

字体虽异,

然造字规律一脉相承,从未间断。


其间已经过

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再由多到少,由繁到约,

由杂乱到规范,

至今已磨合数千年,

相当稳定相当成熟。


1988年3月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和国家新闻出版署

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收字7000个,常用字已定型。


从整体上看,

汉字形态之各异,

形声之有别,

笔画之多寡,疏密有间,

错落有致,形象明晰,易于分辨。


今人一味追求汉字之简化亦非长远之策。

如果必欲汉字都简化到八、九画以下,

那肯定会带来视觉上的巨大难度。


试想如果英文26个字母

变成形状不同的2600个,

人们将分辨那字母间千分之一的差别,

眼睛怎么吃得消。


所以汉字简化

应有一定限度,有一定原则,

违反了汉字造字规律

只能给汉字带来混乱和不便。


汉字的可视性第三表现在汉字使用时的稳定性上。

英文字母乍一看

只有26个,容易记。

但是一旦使用起来,

词汇就会受到

格、位、数、性、时和冠词的制约

而发生词形上的变化,

掌握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而中文看起来有好几千字,

但一旦掌握使用时则不再变化。


汉字的使用

不受词性、格位、数量、时间等的制约

而发生字形变化,

而是靠系统的词序和各类虚词加以整合,

对字形毫无影响。


汉字不仅

形符字形差异较大,一目了然,

声符本身亦多象形、会意,

既起表音作用。

亦起部分表义作用。


音形义三者往往相通,

如洞、空、松、通、缝、瓮等音中有义;

推、打、拉、抛、扔等形中有义;

道路、道理、道义、道德、道统等义中有义。

一字入目,终生不忘。


倘若汉字也像西文一样,

随格、位、性、数、时的变化而变化,

字不成字,词不成词,

不用说3500字,

就是350字也难掌握。


正是汉字的超稳定性,

才决定了汉字的可视性。

从文字有异于语言的角度看,

汉字的视觉功能远远超过拼音文字。




3、汉字主体具有超越具象的意象性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

曾经走过一段具指的弯路,

这在《尔雅》中可以看到。


例如《尔雅·释兽·马属》一类载:

蹄子平正的马为马昆,

小脖子的马为骊,

有力的马为驿,

四腿全白的马为马曾,

前蹄白的马为马奚,

尾白的马为马良……,

共有51种,即表示马的字有51个。


照这样发展下去,

马的形色有多少种,

就会有多少个表示马的字。


马属如此,

牛、羊、犬属等亦如此,

其他事物亦会如此,

汉字将无限孳生下,

汉字将庞大无比,

人们将不堪其繁。


幸好汉字及时刹车,

没有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

古人及早地作出了另一选择

——汉字意象组合道路。


造字以取事物的共相为主,

避免了单称字的无限孳生。

汉字的基本概念

几乎都具有共相性质,

有关天、地、人、事、物等

均是如此,


如“车”,

表示运载工具,

但并不确指某一种车,

确指具体的某一种,

还得加上该车区别于其他车的特征,

如汽车、火车、水车、缆车、军车、公车等。


这个“车”,

就是一个意象概念,

起着类称作用。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上的

形象、现象、物象

与主观上分析、归纳、综合等意识活动

相结合的产物。


意象既非确指,

又不离开确指,

具有很大的思维空间。


意象概念的出现

既节制了汉字的无限泛滥,

又蕴育了人们的意象思维能力,

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色。


例如中医辩证施治的“证”

就是意象思维的结果。

“证”就是运用中医理论,

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进行分析和判断。


“证” 既不等同于症状,

又离不开症状。

证是对疾病的一种比症状更高层次的概括。


在古代哲学体系中,

阴阳、五行、干支、八卦

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意象模式,

中国古代多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思想家,

于此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哲学的最高境界就在是与不是之间。


4、汉字具有一定的简约性

《周易乾凿度》称

《易》有三义:

变易、不易、简易。

认为万事万物都同时存在

变化的、不变的和简朴的三种状态。

此三易之道

实际上就是解剖宇宙奥秘的三把钥匙。


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

其音形义及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但汉字在发展中

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份独立,

这是不变的。


其实,

汉字还有简易的一面

——以少制多,以简驭繁的功能。


从总体上看,

汉字有5万多字,

令人望而生畏,

但这是几千年累积的数字,

而不是日常使用的数字。


实际上各个时代使用的汉字是很有限的,

1988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发布的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仅3500个。


据专家统计,

这3500个汉字的使用覆盖率达99.7%。

这就是说,认识这3500个汉字,

99.7%的书刊文章可以阅读。


如果扩展到其后公布的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个字,

则使用覆盖率可达99.99%,

基本上就是100%了。


过去有人将汉字同26个字母相比,

认为汉字数量庞大,难学,

不如字母简单容易掌握,

其实这种比法是不科学的,


一是他看的是字典上的累积数字,而不是实践中的使用数字,

二是他忽视了基本汉字是词不是字母。


西文中字母

只是词的构件而不是词,

两者无可比性。

字母的功能

只能略与汉字的笔画相似,

不具独立意义。


会读26个字母

但不掌握由字母组成的单词

与只知道笔画而不掌握由笔画组成的汉字是一回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3500个汉字可以组配成无量数个汉语词汇,

掌握了3500个汉字便一生受用,

99.7%的书面语言可以阅读

而掌握了3000多个英语单词却很难读懂一般报刊文章。


这就是汉语的始难终易

和西语的始易终难的不同之处,

也是汉语简约性的最大表现。


说汉字量大难学

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掌握几千个汉字的难度

与掌握几万个英文单词的难度,

究竟哪个大?


另外,

由于汉语词汇多为

单音节和双音节词,

而英语单词多为多音节,

因此,

同样内容,

汉文所占篇幅

要大大小于英文所占篇幅。

这也是汉语简约的一个表现。



5、汉字具有超强的组合力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

经历了六、七千年

甚至上万年的磨合砥砺,

已臻炉火纯青。


不像西方表音文字

“你方唱罢我登场”,

产生的既晚,

相互间冲击得也很厉害。


仅欧洲日尔曼语族

就有英语、德语、荷兰语、

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

冰岛语等10余种。


像汉字汉语

这样几千年一脉相承,

在西方是难以想像的。


汉字在长期的磨合中,

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有机整体,

在字、词的结构中,

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具有超强的组合能力。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

在造字方面

没有走上西方语言不断产生陌生面孔的道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生事物越来越多,

新生的英语词汇

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长,

新词与旧词间没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关系,

英语紧缩词数量的剧增

也导致了文字与语言的脱节,

歧义越来越多,

有时一个紧缩词代表了几十个概念,


例如:

我们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GDP”

在英语缩略词典中就可以查到,

它又表示着其他27个词组概念,

如“冈比亚民主党”,“气体扩散工厂”

“总防御计划”“花岗闪长斑岩”“枪炮指挥指示器”等,

相互间毫无关系。


汉字汉语的组合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首先说字(实际上也是词),

汉字90%以上是形声字。


形声字

形符声符组配而成。

形符

大体就是通常所指的部首,

约在200个左右。

形符

具有类分事物的作用,

基本上可分为人、自然、生物、器物四大类,

经统计《现代汉语词典》,

有独立意义的部首所组配的字

占总字数的93%,

如计算繁体则超过95%


其中组字排在前十位的

水、艹(草)、口、木、

手、人、金、心、足、土、

占全部形声字的36%,

如果延伸到前25位,

则可占到59%。


排在第一位的水部,

收字525个,

占形声字的5.6%,

这表示水符

可以与525个声符进行组配,

并且含义都与水相关。


据《李氏中文字典》

(香港中文出版社)

和《简明速成识字字典》

(河南人民出版社)统计,

汉字声符约在1200个左右,

扣除与形符重合的声符,

则在1000个以下。


其中构字20个以上的声符有30个,

构字10个以上的声符有115个。

构字最多的声符“”、“”可组字达45个以上,

也就是说几乎可以与四分之一的形符相组合。


从理论上讲,

形符和声符均可组配,

200个形符与1000多个声符

可组配20万个单字,

而目前通用汉字中形声字才6000多个。


汉字发展的空间大得很,

只要不违背汉字造字规律,

使用十分方便。


只要掌握1000多个汉字的形符和声符

就能读懂全部汉字,

这是单纯的拼音字母无法与之相比的,

因为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而拼音文字的音、形、义则是分立的。


如养、疗、氧,咻、貅、鸺两组字

只要掌握声符羊与休

就不难区分这两组字的读音,

不会相互混淆。


只要掌握形符

食、疒、气和口、豸、鸟

就不难识别它们意义上的差异。

只要稍作进一步解释和组词,

便可终生不忘。


如果我们一律将之改换成

yang、yang、yang、

和xiu、xiu、xiu,

其形义功能便很快地就消失了。


再说词。

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也与汉字由独体向形声合体发展一样,

由单音词向以两字为主的复音词发展。


原创汉字与词几乎等同,

但社会不断发展,事物。

在不断增多,词义也越来越丰富。

对此,既不能无休止地增创新字,

也不能无休止地增加汉字的义项。


于是,

汉字超越了确指的局限,

走上了语素化的道路,

单个字又变成了词语的基本构件。


语素化

为汉字解除了表义的局限性,

使汉字得以释放出它巨大的组配能量,

一如1200个形符和声符可组配20万个单字一样,

3500个常用汉字可以组配双音词1200多万个,

7000个通用汉字则可组配双音词4900万个。


倘若扩大到3个字以上的复合词,

则更是天文数字。


由于单字的形、音、义基本定型,

因此,由单字组成的词汇

也具有一定的易读性。

例如“电”,

有电流、电压、电阻、电力、电灯、电话、电扇、电视、电影、电台、电厂、电表、电梯、电线、电池,

又有发电、停电、水电、火电、机电、正电、负电、省电、节电、供电、漏电等等,

区别这些词汇的差异和理解这些词语的词义不应是难事。


汉字这种超强的组词能力,

往往围绕一个字就能组成一个庞大的词族

语素就象遗传基因那样,

可以无限地繁殖,

只要客观需要,

就可以无限组配下去。

例如“气”字,

从天到地到人,几乎无处不在。

属于天者,

如天气、云气、暑气、寒气、紫气、瑞气、朔气、节气等;

属于地者,

如山气、岚气、地气、谷气、海气、蜃气、瘴气;

属于人者,

如才气、力气、脾气、意气、志气、通气、布气、炼气、嘘气、叹气、舒气等;

属于社会者,

如风气、景气、民气、士气、官气、运气以及气势、气象、气尚、气数等。


中医学

人体

有先天之元气,有后天之水谷水之气,

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七情之气、

有营气、卫气、正气、邪气等;

自然界

有四时之气、六淫之气、阴阳五行之气,

有清气、浊气、疫气、疠气等;

病证

有气盛、气虚、气逆、气郁、气滞、气陷等;

治疗

有调气、理气、补气、益气、

固气、通气、纳气、泄气等;

药物

有气之寒热温凉,气之升降沉浮等。


至于针灸、气功

则更是以调气为核心

而分别形成的系统的疗病养生之术。


另外,

日常成语中含气的成语

也俯拾可得,

如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象万千、

气愤填膺、正气凛然、意气风发、

妒忍气吞声、荡气回肠、天高气爽、

心平气和、颐指气使、扬眉吐气、沆瀣一气等等。


如果“气”字不是作为语素出现,

单纯地确指为一种气体,

能形成一个这么庞大的词族吗?


试想一下,

如果汉字不具备这种超时空的组配能力,

而不断地像表音文字那无休止地创造新字(词),

那将是一个什么局面?


人们曾经担心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新的事物层出不穷,

新的名词术语不断涌现,

汉字汉语将难以招架,

担心汉字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事实上

这种担心是一种杞人忧天,

它过低地估计了汉字的巨大能量。


语素化的汉字信息量大,

表述能力强,

吸收外来文化和先进科技并非难事。


近二十多年来,

中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方面

所取得的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哪一门学科,

有哪一项技术

是因为汉字不能翻译而影响我们引进的?


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就明确地指出过:

“我国在智能机器人上,

汉字识别和汉语语音识别,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成果,

已领先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73页,地震出版社,1991)

这一判断是有权威性的,不容怀疑的。

这一切还都是汉字在英文的键盘上所取得的成果,

还未能尽显汉字本身的全部能量。


事实证明,

字不仅不会阻碍现代化的发展,

反而在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上

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6、汉字具有形神并茂的艺术性

汉字是迄今为止仍具强大生命力的象形表意文字。

由于象形,

因此形态变化万方,千姿百态;

由于表意,

因此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形神兼备的文化结晶。


汉字所拥有的艺术性,

是任何一种单调乏味的表音文字都无法相比的。

最能代表汉字艺术性的应是书法诗歌


书法艺术

汉字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成长,

始终是本体的变化而非异体的变化。

(今人欲以拉丁字母拼音取代汉字,是为异体变化)


一个字尽管字体发生变化,

但始终是这个字,

这是至今人们仍可考识甲骨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汉字的这一特点,

形成了独有的书法艺术。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周颢传》:

“桓玄爱重书法,每宴集辄出书法示宾客。”

这是最早出现书法一词的记载。


汉字字体

有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

其间由隶楷的快写产生行书和草书。


甲骨文的象形象意的图画性比较强,

字型不定,异体较多。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瑰宝。

其笔法有轻重疾徐,

斧劈刀削的变化,

富有一定的节奏感,

充满素描式的写意神态。

意趣天成。

甲骨文构体长方,

已初定汉字格局。


金文是铸在金属上

主要是铜器上的文字,

盛于商周。

金文笔画厚重,

兼刻写与熔铸于一体,

具有规范美、象形美,

给人的欣赏度大大的加强。


篆文分大篆与小篆,

流行于春秋战国。

大篆指秦文字统一前的篆文,

又称籀文


小篆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说文解字·序》中说: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东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这说明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出来的。

《说文解字》是保存小篆最系统的一部书。

小篆纯用线条构形,

字体呈长方形,

笔画圆润坚劲,

富有对称美。

但书写过于僵化刻板,

使用不便,很快就被隶书取代。


隶书产生于秦,

成熟于汉。

“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

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

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说文·叙》)

隶书至汉代日臻完善,

字体趋于扁平,

笔画抑扬顿挫,

出现遒劲凝重、

飘逸秀丽等各种不同风格。


据统计现存汉碑刻有60余种。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形成,

十分端庄工整。

楷是楷模的意思,

所谓楷书,就是标准字

楷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兴盛于唐朝。

楷书字体方正,布局停匀,体态万方,
标志着汉字字形的完满。


每一个汉字

不仅涵盖自然形象之美,

同时还蕴藏着书写者志趣情感的人文精神。


所有的汉字,

虽然只有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

但它们组成的字体,

或疏或密,或粗或细,

或浓或淡,或疾或徐,变幻无穷。


大书法家钟繇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在书法历史的长河中,

书家辈也,妙笔传神,

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朝代更迭,岁月流逝,

而中国书法艺术

却如深窖美酒,历久弥醇,回味无穷。


在书法家的笔下,

汉字已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载体,

以至于苏轼用人体、人格来比喻书法: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论书》)是知书法亦如人,

讲究神韵、气势、风骨、

体态丰腴、血脉畅和。


千百年来,

汉字书法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独树一帜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色和艺术美感。

书法已浸润于中国历史与山川之中。


遍访风景名胜,

如泰石刻石、曲阜孔府、

西安碑林、鼓山摩崖,

何处不有书法墨宝。


试想,

如果各地的

亭台楼阁、宫观寺院、林园水榭,

没有书法艺术点缀其间交相辉映,

那会多么遗憾!


诗歌艺术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

诗歌应居最高层次。

这是因为其他艺术形式,

如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

都是通过声光色形等物质形态直接作用于感官,

唯有诗歌

是通过文字作用于大脑,

使人产生联想与共鸣。


在这方面,

汉字具有任何文字

都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功能。

原因就是汉字形、音、义三者高度完美的结合。


不同文字所写的诗歌

用于记事、抒情、状景、说理,

应当说功能都是相同的,

但汉字具有形式美、形象美、声韵美却是其他文字所无的。


汉字形式上

一字一义、一字一位,

所以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

诗句长短可控,句式形体工整,

句与句可以形成对偶,

形成方阵,给人以视觉上匀称的美感。


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上下句都是七言,上下词语两两相对。

一是喜,一是愁;

一是春风得意,一是夜雨份情;

一是桃李烂漫,一是江湖飘零;

一是杯酒潇洒,一是孤灯凄凉;

一是片刻忘情,一是十载愁绪。

这种强烈的绝妙的阴阳对称,

也只有汉字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又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上句言身逢战乱,作客他乡,

下句言怀乡心切,抱病登台。

不是一般的作客他乡,

是离家万里,是长年流落,是寒冬将临;

不是一般的登高望远,

是年老体衰,是多病缠身,是孤身无助。

汉字的意蕴无穷,

于此可见一斑。


汉字的具象性

在摹拟自然景物的形象方面

往往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萧萧

既是风吹落叶声,

又是落叶飘飘而下状。

萧,平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

“萧萧”一词读起来

给人一种悄悄的飘飘的感觉。


滚滚

既形容波浪翻腾滚动,

又形容水势浩大连绵不断。

滚,上声,

“上声高呼猛烈强”。

“滚滚”一词

读起来既有动感,

又有力度。

这两个叠声词

在两句中可谓画龙点睛、生动逼真,

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古诗中,

汉字创造意境的功能

有如神来之笔,妙不可言。

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潮水被拟人化。


作为六朝故都的石头城,

当年歌舞昇平,一派繁华,

后经隋文帝一把大火烧为废墟,

遂引来无数诗人墨客的不胜叹息。


直至元代石头城仍是一片苍凉: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元·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


刘诗别出新意,

不是由作者直抒胸臆,

而是借景抒情。

江潮涌上城头,

实指望瞻仰旧日帝京辉煌,

岂料眼前空空如也满目荒凉,

只得带着怅然若失、

万般无奈的遗憾退去了。

这不就是诗人对山川兴替、人世沧桑的感慨吗?


“潮打空城寂寞回”七个字

蕴涵着这么厚重的信息,

溢于言表,

令人回味无穷。


汉字声韵不是一种偶然。

虽然我们难以一一寻觅

先祖创字的奥秘,

但是我们可以一一地静心品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北朝乐府《敕勒歌》)

这里用的是江、阳韵。

试观“苍、长、茫、荒、沧、广、旷、莽”等字

都带着ang韵,

听起来犹如洪钟发出的巨大的悠远的响声

——铛!

传向一望无际的荒原。

如果换作其他韵部有这个效果吗?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

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不得善终

发出的一声长叹: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中的“绵绵”表示连续不断的样子。

与绵字同韵的有:

连、联、沿、粘、棉、纤、

阡、泉、烟、演、衍、

蔓延、宛蜒、缠绵等等,

这些字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延绵不断之义。


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词,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用的就是an韵。

词中充满作者对远方弟弟的

不尽思念和手足深情,

读来感人肺腑,情思无限。


仙林书院山长简介

 

吉文辉  男,1944年3月出生,籍贯江苏宝应。196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68年8月分配至黑龙江鸡西市图书馆工作;1972年9月调转南京市江浦县图书馆工作,任负责人;1978年12月调转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工作,直至2009年9月退休。先后任古籍部主任、副馆长、馆长、名誉馆长、研究馆员、教研室主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兼任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副主委、政协江苏省委员、常委。作者、1997年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自1967年以来,长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图书情报研究工作。近三十年来,在中医文献检索、中医古籍版本学、中医文化学等学科领域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医文献检索实用手册》、《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医古籍版本学》、《中医学文化基础》等学术专著5部,其中《中医古籍版本学》一书填补了中医文献版本研究上的空白。点校《伤寒论直解》等中医古籍多部。4次主持全国中医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3次出任统编教材主编。《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一书荣获1996年国家中管局优秀教材二等奖。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退休后潜心于汉字文化研究,并受聘于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及复旦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与讲课。曾荣获1985年南京市劳动模范、1992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工作者、1997年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