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述】掩落的佛土: 西夏王朝

 汐钰文艺范 2015-09-09


 


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的荒漠上,靜靜的矗立著一座中古時代的城池。在黨項語(古西夏文)中,額濟納是『黑水』的意思,黑水城因此得名。這裡曾經有著廣闊的水域,僅古居延海就有七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一千年前在三面臨水的綠洲之中,黑水城是西夏北部最繁華的城市。




公元一九零八年的夏天,一個名叫科澤洛夫的俄國探險家,第二次來到黑水城,他的目標是一座十二米高的佛塔。當科澤洛夫緩緩地推開佛塔的大門时,如山一般堆砌的古代文獻與佛像,讓他驚呆了,更讓他驚奇的是在文獻與佛像的包圍之中,盡然端坐著一副人骨,這個人是誰?為什麼葬身於此?她是這些佛經與典籍的主人嗎?骨架被送回俄羅斯,俄國人類學家研究認為這是一位六十歲左右的婦女,屬於西藏蒙古人種。另一位漢學家,結合發掘現場的環境和歷史資料,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佛塔中的女性應該是西夏的羅太后,她是西夏明確記載的最後一位太后。雖然這種猜測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卻引發了人們對羅太后的好奇。正當人們希望進一步揭開羅太后的神秘面紗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二戰期間這具存放於前蘇聯列寧格勒的骸骨不知去向。關於屍骨身份的猜想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團。但是在黑水城發現的佛教文獻,多處標有皇后羅氏的題記,這些宗教文獻為後人猜測羅太后神秘的一生提供了提供了想象空間。


現藏于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黑水城文獻《十一面八臂觀音》圖


公元一一六七年,西夏進入鼎盛時期,仁宗皇帝李仁孝在位的第二十九個年頭,羅皇后入主後宮,她精通漢文化,在她的影響下,仁孝期間,西夏的文化發展也進入高峰,羅氏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從進入後宮的那一刻起,她就成為西夏佛教的重要推動者。她不僅刊印發放大量佛經,而且熱衷組織翻譯經書。由於西夏本土的佛教尚不成熟,西夏立國後想方設法搜索佛經,據史書記載,西夏歷史上曾六次向宋帝國求取經書,宗教的交流成為宋夏兩國之間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大藏經》是極為重要的典籍,漢文的《大藏經》最終結集約六千餘卷,花費了進一千年的時間整譯編撰,羅氏組織翻譯了黨項文的全部《大藏經》,最終譯成的《大藏經》文共計八百二十部,三千五百七十九卷,僅用了五十多年,在中國的譯經史上是一個偉大奇跡。像大多數游牧名族一樣,黨項人最初的信仰是古老的原始巫術,隨著他們向黃土高原,河套平原的不斷遷徙,中原文明開始影響黨項人的生活,佛教逐漸獲得了西夏的信奉與接納,自然的神靈讓位於宗教的偶像。在佛教的引導下黨項人的精神世界日益飽滿。



藏於國家圖書館的西夏《譯經圖》


西夏成為一個佛的國度,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都是佛的信徒。在國家圖書館珍藏的進百部西夏佛教文獻中,有一副精美的版畫《譯經圖》,據考證,它不僅再現了秉常帝與梁太后視察經書翻譯的場面,而且展示了佛教領袖在西夏獨一無二的尊崇地位。



位于银川市的西夏『一百零八佛塔群』


今天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依然留存這許多宏偉的西夏佛塔,雖然寺院已不復存在,但這些佛塔已恢弘的氣勢展示著西夏時期佛教繁榮興盛的景象,講述著黨項人的信仰與精神寄託。



藏於甘肅省武威市西夏博物館的『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


在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西夏時成為涼州,位於市中心的西夏博物館內,有一件鎮館之寶,《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公元1804年,清朝著名金石學著張樹,無意中發現的石碑,打開了了西夏神秘的大門,碑真反面分別刻有西夏文和漢文,詳細記錄了公元一領三九年,大樑太后重修涼州感通塔的盛況。



張掖大佛寺內巨型『臥佛木像


西夏時期的甘州,是如今的甘肅省張掖市,還存有一座西夏小梁太后修建的大型寺廟『大佛寺』,寺廟規模宏大,古樸悠然,見證了河西走廊數千年的風雨,雖然歷經修繕,但寺內臥佛依然身軀偉岸,大佛寺宏大的氣勢顯示了佛教在黨項人中間所受到的敬仰。




千百年後,人們仍舊能看到西夏王朝時期留下的佛教遺產,位於甘肅省安西的榆林窟,至今保存著為數眾多的西夏佛窟,在一副副精美絕倫的壁畫中,向我們訴說著供養人對於佛教無比虔誠的心願,同時展現了天堂一般的佛國景象。

来源:真容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