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药症本草经》

 johnney908 2015-09-09

黄芪,味甘,性温。主温、渗、升阳。入少阴、太阴、厥阴。

药症: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神农本草经)

黄芪临床上是一味很常用的药。尤其是时方派,对它更是情有独钟。但是时方派对它的药性以及药症的病机认知上,却存在着根本错误。他们始终认为,黄芪是一味补药,能托里固表,实证不能够使用。实证使用了会敛邪,加重病情。因此,严重限制了黄芪的治疗范围。

 

黄芪这味药,其实是一味十分温和的好药,主治范畴是很广的。

黄芪,产地在北方,尤其是内蒙产的为上品,野生的疗效更佳。

但是,如果种植超过五年以上而采收的,就不能用了,象人一样,太老了,不中用了。因此,要选用3-4年左右的,疗效最好。其实,现在想找5年以上的,也不容易。因为现在的人,急功近利,养殖的不到年头就采收,急于卖钱了。

学生:野生的也这样吗?

是的

这味药注意,要生用,不要蜜炙,否则,就丧失了其淡渗的作用。黄芪的药性有些特殊,首先是味甘。甘味,有甘滋和甘淡的区分,黄芪是两者都占了。这味药,初尝是甘淡,继续细细品味,则会有明显的甘甜味。甘淡能够渗湿邪水饮,而甘甜,也就是甘滋,则能养津液。因此,对于水饮不化津液的,尤其适用。水饮不能温化津液,一般多体现在虚劳病上。有水饮,是因为阳气不足了,到了一定阶段,不能正常的蒸化水饮为津液了,就又体现出了津液不足而燥热,这种热,不是那种大热,而以低热多见。也就是时方派讲的“气阴两虚”。我们叫水饮不化津液,虚实寒热夹杂。黄芪淡渗祛除水饮,同时还能甘滋而补津液,这是它的特殊之处,和白术是一个功能。

它性温,这个温性,是缓慢和平和的,能够潜移默化的温助元阳,助阳气由内升发到体表,因此说,它有升阳作用。真正的阳旦汤,应该是有黄芪的,也就是说,该是黄芪加桂枝汤。什么叫阳旦?就是阳气刚刚由阴出阳,开始聚集和升发的意思。旦,就是早晨太阳刚出来的那个时候。看日出,就理解什么是阳旦了。由阴出阳,阳气尚弱,还带着不少阴寒之气,就是这个状态。六纲上,这个状态,就是归属于厥阴了。寒热错杂,以寒为本,不化津液,出现津亏热燥,这个时候,正好是用到黄芪。另外,因为黄芪升阳,所以,它的药力多达肌表,能充斥四肢百骸。这也是黄芪多主表证的原理所在。黄芪能入少阴、太阴、厥阴这三个病位。

药量上呢,因为它滋味偏于淡薄,性情温缓,所以,必须重用才行。我的经验是,一付药里面,黄芪最小不能小于60克,最大可以用到500克。

 

下面,我们讲讲药症。

第一个药症,“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痈疽,大家都知道,就是外科的常见疮疡肿毒,日久则会溃败流脓,久不收口。书中称之为“痈疽久败疮”。

我们认为,四肢百骸皆属于表,尤其是皮肤肌肉的疮疡,更是表证无疑。痈疽疮疡,有寒性和热性之分。热性的,发病急,红肿热痛的厉害。寒性的,发病缓,多以漫肿麻木为多见。时间久了,热性的,也会溃烂流脓,阳气旺的,化脓之后,就会逐渐收口长肉,恢复正常。如果疮肿严重,面积大的,一旦溃烂后,阳气损伤了,疮口就会缠绵不愈,转为寒性。而寒性的痈疽,一旦溃烂后,更是清淡的脓血不断流出,甚至形成漏道,久治不愈。热性的肿毒疮疡,还没有溃烂,阳气尚足的,没有见到少阴表虚寒征象的,不要使用黄芪。这个时候,还没有化脓,气血还没有被损耗,需要用药内消。需要用寒凉药去解决。比如漏芦连翘汤就是针对热性肿毒疮疡的。热性的疮疡溃烂了,伤损了气血,阳气被消耗了,出现了少阴虚寒症状了,这叫阳转阴,变为虚寒阴证了,才可以使用黄芪。寒性的疮疡呢?即使没有溃烂,也要马上用大量黄芪去对治。

寒,必有水饮,寒饮湿邪积聚,会形成寒性肿毒。溃烂流脓,更是痰湿寒饮外发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形成了慢性疮疡,久不收口长肉,流脓淌水的,脓液稀薄,甚至臭秽,不断地损耗着阳气和津液,这都是属于表虚寒的少阴病。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温阳,向外渗出寒饮湿邪,要祛腐生新,同时还要补充受损的津液。黄芪,正是对证的好药。

你们说,黄芪是固表敛邪吗?不但不是,它反而是在泄出在表的寒饮痰湿。因此我以前常说,黄芪是渗表湿的圣药。凡是虚寒表湿的,都少不了它。风水,是不是要用到它?防己黄芪汤,少了黄芪试试?风湿病,黄汗病,都少不了它。前提是,要符合三阴虚寒证才行用药,首先一点就是别把寒热搞错了。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古人的这句话,要始终铭记。

痰湿寒饮都排干净了,他疮口还不愈合,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用了黄芪,可以“排脓止痛”。时方派说法是,“托里生肌”。又说它“升阳举陷”。升阳举陷,说的不是上下,说的是表里才对。把里面的阳气温升到表位,不让表邪内陷。你要是用在什么脱肛,胃下垂上,说它能升举,那就错了。

我们临床上,应该给黄芪下一个功能定义,即:温阳解表,渗湿祛风,利水润燥。

第一个药症,我们讲完了,

 

再看一下第二个药症,“大风癞疾”。

大风,说的是很严重的风邪,包括中风,严重的历节风,也就是严重的类风湿,乃至于麻风病。

癞疾,指的是复杂的、顽固的皮肤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