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缘小序(子虚虫经)

 敬亭山168 2015-09-09

虫季将近,收蟋蟀之前小宋要多分享一些关于蟋蟀挑选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学习,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子虚虫经》的一段故事,先不说故事真伪,后面值得学习内容还不少,希望对大家收虫时能有所帮助。


三十年前的一天烈日炎炎,没有一丝的风,干坼的沙土地上晒得不断冒出气泡,庄稼的叶子都要焦了,矮灌木也东倒西歪灰头土脸失去了生命的光彩,远方的天和地连成苍黄的一片,在天地相接的地方一个干枯的身影自西向东踏着苍茫古道踽踽而来。那影子越来越近,终于可以分辨出那是一位鹤发银须的道人,看样子老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一双草鞋磨得露出了长茧的脚趾,身上满是尘土,手握一根磨得发亮的拐杖,脸上全是汗水,被泥污和汗水浸透的道袍掖在腰里,腰上的水葫芦早就空了,干裂的嘴角上沾满了白沫。走到一片枸杞林边他终于倒了下去,就躺在被太阳考的滚烫的大地上,路上一个人也没有,眼看这里就是他的归宿了。忽然林子里走出一个挎着篮子的小孩,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篮子里是半篮枸杞和一只装着清水的大水壶,见有人倒在地上小孩赶忙捧着水壶跑了过来。老道人喝到了清水,慢慢睁开眼睛,挣扎着爬起来,小孩赶忙搀扶,一老一少慢慢走到树荫下,老人开始仔细端详这个孩子,看罢多时,终于开口道:“孩子,你知道我是谁吗?”小孩摇摇头,“那你为什么要救我?”小孩又摇摇头,老人一笑,许久才说道:“天意啊,我子虚子的最后一个弟子就在这里了。孩子你知道什么是虫吗?”小孩依旧摇了摇头,眼睛里满是迷茫,老人继续说道:“虫就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当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的师父虫仙人就是这么告诉我的,跪下给我磕头把。”孩子没动,依旧傻傻的看着他,“怎吗,你不愿意?那么这样吧,只要你跟我磕个头这包奶糖就是你的了,这可是我从白云观出来的时候偷着在北京买了留着自己吃的,便宜你小子吧。”说着道人竟变戏法一般从身上拿出了一包奶糖,孩子的眼睛睁大了,诱人的香味让这个从没见过奶糖的农村孩子失去了抵抗力,趴在地上向道人磕了一个响头。道人脸上笑的开了花,赶忙把孩子扶起来,“记住,你的师父叫做子虚真人,你就是新一代子虚派的掌门人了,本门唯一的信物就是这本《子虚虫经》秘籍,现在就和奶糖一块给你了,要好好研习,将来成为一代高人,切记不要妄传匪类致伤天和。”说罢,道人把一部发黄的线装古书和一包精美的奶糖给了小孩即飘然而去。那部古书小孩回家后就被扔在了角落里,倒是那包奶糖让他着实享受了两个月。眨眼十年过去了,小孩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大学生,偶然的一个机会在翻晒旧书箱时,小孩发现了那本书,已经被虫子蛀坏了,满是小眼,但字迹还可以辨认。大学生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居然还是文言文,大概是讲一种叫蟋蟀的虫子的,又叫莎鸡、促织、寒跫、蛐蛐等等很多名字。出于好奇,又闲暇无事,他就读了起来。一读之下方知此中玄妙,真乃一部奇书,从此大学生开始了他的蟋蟀生涯。可惜的是三年后家中偶然失火,包括《子虚虫经》在内的很多藏书全部付之一炬,大学生后悔莫及,当初懒得翻译此书,不料今日竟成永别。此后他一直努力回忆该书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见闻,打算再写一部虫书,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再未谋面的恩师,于是我的《蟋蟀全书》问世,因为恩师曾有训戒,所以目前此书还是未曾对外公开的秘籍。鉴于目前蟋蟀文化大发展,我决定从中抽出一章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以达到互相切磋、共同学习的目的。


第三章捕虫


第一节 相天

一、 出虫好坏与气候有直接关系。一年四季的温度、湿度和光照都和蟋蟀的成长密切相关。近年来人们盛称“山虫”,大有出虫产地唯山东独尊之势,虽然人为炒作占有一定原因,但山虫的质量也确实毋庸置疑,这与当前山东的自然气候是分不开的。虫界自古就有“北虫”和“南虫”之分,山东省及其以北地区所产蟋蟀为“北虫”,山东以南的其他省份所产蟋蟀为“南虫”。一般情况下气候越干冷恶劣蟋蟀的体质就会越强健充实,耐力和斗性也就越强,但体型却会相对变小;气候越温暖湿润蟋蟀的体型就会越大,但体质却会相对空松,耐力和斗性也会相对减弱。由于北方干旱且气温较低,所以北虫一般体型较小,但与同样大小的南虫相比体重却较重,其生相大多身体匀称、后身丰满,历来有“小头大腰包,咬死不肯跑”之说。而南方湿润且气温较高,所以南虫一般体型较大,其生相一般头大项宽,但后身略欠,打斗时虽然力大口重却往往缺乏耐力、后劲不足。因此如按同等大小比斗,北虫体重较大占优势,南虫吃亏;如按同等体重比斗,南虫体型较大占优势,北虫吃亏。而山东省地处南北交界处,濒临大海,其气候独特,冬季干冷,夏季高温,降雨量和光照适宜,所产蟋蟀既具有南虫硕大的体型和鲜艳的皮色又具有北虫强悍的体质和咬死不走的顽强斗性,受到玩家的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二、 一般自然情况下,气候偏冷、偏干或偏干热蟋蟀就会成熟较早且衰老较快, 气候较湿润温暖蟋蟀就会成熟较晚且衰老较慢,这也是北虫捕捉期较短而南虫捕捉期较长的原因。北虫被捉后一般可在罐内自行老足,而南虫一般要在自然界老足以后才可捕捉,这也跟南北的气候差异有关。


三、 出虫有大小年之说,确有一定道理。凡冬春少雪干冷,夏季高温潮热的年份多出好虫。冬春干冷,虫性必烈;夏秋潮热虫体必大。冬春大雪,虫卵冻毁,来年出虫必少;夏季干冷,虫体必小。

即便在山东省也并非所有地方每年都出虫较好,这正是因为局部气候每年都在变化所致。因此其他省份的不同局部区域也都可能会出现适宜的气候,一般一年当中月平均最低温度在零下4度到零下5度左右,月平均最高温度在26度到27度左右;春季降水65毫米左右,夏季降水410毫米左右,秋季降水88毫米左右,冬季降水16毫米左右;光照充足,即为适宜。


四、 气候湿润,则好虫多在高燥处。气候干燥,则好虫多在低湿处。


第二节 相地


一、 出虫好坏与土壤有很大关系。肥沃的黑沙土、黄粘土、褐土、黑土出虫较好,黄土、沙土次之,红土和盐碱地最差。总的来说土壤中可吸收的钙、磷、氮、的含量要高,其他如铁、锌等必需元素也要适量,因此富含落叶等腐殖质的中性或微碱性肥沃土壤往往出虫较好。


二、 青虫多出于褐土、黑土;黄虫多出于黄土、沙土、褐土;红虫多出于黑土、红土;紫虫多出于黑土、褐土;黑虫多出于黑土、褐土、黑沙土;白虫多出于沙 土、褐土。

三、 深色土出浅色虫好,浅色土出深色虫好。与环境反色本不利于生存,而能存活,证明必是顽强善斗之虫。


四、 虫生存有三样是必需的,即水、食和藏身处;有两样是忌讳的,即天敌和污染。基于以上原因,特列出如下规律:

1、 出于砖石缝隙间者,其体刚健;出于浅草瘠土间者,多弱小不堪。

2、 地湿,好虫多在高燥处;地干,好虫多在低湿处。极干及极湿处无虫或少虫。

3、 油污及浊臭之地一般无好虫;食物匮乏之地一般无好虫;阳光直射无遮蔽物处一般无虫;鸡、蝎子、蜈蚣、蛇等天敌的活动场所无虫或有极佳虫。

4、 出虫所在,总以村庄内优于野外;人迹罕到处优于人多处;无污染处优于使用化肥农药处。

5、 无草要找有草处,有草要找无草处,高草要找浅草处,浅草要找高草处。

6、 平地要找高处,土地要找砖石。立土高坡下雨时不易被水淹没,鸣叫呼雌时声音容易传播,无人耕种平时不被骚扰,砖石坚固可以藏身,一些平时被蟋蟀捕食的虫子也藏身于此,这些地方往往是上品虫的藏身所在。


五、 藏虫地大多固定,一般有这些地方:田野中(如玉米地、黄豆地、高粱地、棉花地等田地中)、落叶下、地上的小洞或裂缝中、井台缝隙中、砖石堆中、老树根下及树洞中、墙缝中、荒宅旧庙中、荒坟上、老砖窑上、残砖断石下、坑沟或渠旁柴堆及麦秆垛中、沟垹地头三不管闲地处、半干的草堆中。


六、 同一块地中的棺材头蟋个体大,数量多时,好虫多混迹其中。另外某地如有大量三尾而见不到雄虫时,虫王或大将军就隐藏在此地,耐心守候必有惊人发现。


第三节 相种

一、 虫的好坏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种性,也即遗传因素。所以某地出好虫,来年多仍出好虫,这就是很多所谓的名虫产地的由来。有时仅隔一条水沟,两旁虫的斗性和大小就有很大差别。


二、 虫分为青、黄、紫、赤、白、黑六种基本颜色,这些虫杂交又产生出各种间色虫。由于在生物学上杂交优势出现的几率远低于杂交劣势所以一般情况下颜色越纯正则种性越纯正,斗性也就越强。


第四节 择时

一、 古语“白露前后出将军”之说适用于南方,南虫成熟较晚,必须等待其在自然界充分老足后方可捕捉,一般自处暑开始至白露后十天结束,白露前后为捕捉盛期。北方多于立秋前后开始捕捉,处暑至白露前为黄金期,白露后一周内还可捕捉,一周后虫多老迈无用,不必再费力搜捕。值得注意的是北虫产地中的唐山、天津和北京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北,蟋蟀的生长期较短,在野外变化衰老极快,捕捉期稍纵即逝,一般立秋以前即可下手,立秋至处暑为最佳时期,处暑之后出土的蟋蟀多为既老又小的老光皮,此时即可视情况停止捕捉。


二、 虫择食多在傍晚及前半夜;鸣叫多在后半夜及清晨;交配多在中午及午后一二点左右;久旱暴雨后,虫多鸣叫。


三、 白天捉虫一般用听琴或翻找的方法。蟋蟀一般在中午前后交配结铃,半天时间里可结铃三到四次,每次间隔半小时到一小时,结铃时的鸣叫南方称为弹琴,北方称“打克司”。有经验的捕虫者可以在白天根据琴声来择虫而捕。翻找法主要用在清晨,蟋蟀活动了一夜,刚开始陆续安静下来,天也渐渐放亮,一切都变得清楚可辨,这时可翻开麦秆垛、杂草堆、乱石堆、砖瓦堆等蟋蟀的藏身地进行捕捉。


四、 夜间捉虫一般用听叫法,傍晚及前半夜大部分虫都爬到洞口或洞外找食,不会鸣叫,可静静的用手电在洞外、墙角、地表、草间叶下寻找,必有收获。夜里十点以后到凌晨四五点钟各色虫大都开始鸣叫,大虫尤爱在半夜鸣叫几声呼雌,此时即可根据其叫声择优而捕。


五、 如久旱无雨,天气闷热,突然降雨,雷雨过后半小时内蟋蟀多到洞口过风饮雨水,同时畅快而鸣,此时可根据鸣声择优捕捉。


第五节 择声


一、鸣声

1、 鸣声可以直接反映蟋蟀翅膀的厚度与韧性,而翅膀的老厚程度与蟋蟀全身皮壳的老厚程度是一致的,因此鸣声可以间接反映蟋蟀的老厚程度;另外蟋蟀的种性不同、大小不同,其鸣声也不一样,通过辨别蟋蟀的鸣声即可判断该虫的优劣,从而择优而捕。

2、 蟋蟀种性不同叫声也有差别,一般情况下青虫的鸣声称为“青叫”,较洪亮且声声分明、节奏清晰;黄虫的鸣声称为“黄叫”,较急促且带金属之声;紫虫的鸣声称为“紫叫”,较急迫且嘶哑;红虫的鸣声介于紫虫和黄虫之间;白虫的鸣声介于青虫和黄虫之间;黑虫的鸣声介于紫虫和青虫之间。

3、 蟋蟀大小不同,叫声也不一样,大虫叫声一般洪亮宽厚,很远就能听到,所谓“一声遮百声”;小虫叫声一般细小清脆,往往被大虫的叫声所掩盖。

4、 好虫、大虫大多不爱鸣叫,有时只在夜里鸣叫几声呼雌,因此需特加留意,捕捉时也需要耐心,为了听准一只好虫的所在有时甚至要一动不动的在洞穴附近蹲上几个小时。总的来说,蟋蟀的叫声前秋(南方立秋至白露,北方立秋至白露前一周)以苍劲刚烈、老厚沉哑、沙急洪亮为佳,其声抑扬顿挫,有间歇者更是上等。发宽厚沙哑之声者多为长衣、阔翅,不可放弃;中秋(南方白露至秋分,北方白露前一周至白露后一周)以刚烈洪亮为佳,发宽厚沙哑之声者多已衰老。另外,声音连绵如油葫芦者、叮叮如金铃者、尖急如金属磨擦刺耳者皆为上等。获胜即长鸣一两个小时不止者亦是好虫。


二、琴声

蟋蟀交配时的鸣叫称为弹琴。早秋琴声以宽厚、沙哑、缓慢为佳;中秋以洪亮刚劲急促为上等,发老厚沉缓之声者多为衰老之虫。


第六节 论捉

一、工具

1、虫罩或网

北方用虫罩,以前常由细铁丝或铜丝编成,形似清朝人带的瓜皮帽,顶端有中空的凸起部分,虫入罩后会向上爬入其中,便于捕捉。南方用虫网,多为用铁丝围成圆形网口,以细铜丝织成网兜,多余铁丝留为手柄。现在的网或罩有各种型号,大小由需要而定,多为尼龙丝织成,弹性较好,不易损伤虫体,除购买外也可用铁丝和窗纱自行制作。

2、竹筒和大桶

竹筒一般长10至20厘米左右,内径1至2厘米,一端为竹节,另一端以棉絮或软木为塞(也有两端均无竹节而以棉絮或木塞堵塞者),取其清爽透气,用于捉到好虫后单放。大桶建议用带盖的塑料桶,携带方便,内盛杂草,用于放置三尾、秧子、或次虫。除以上两种外,也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蓖麻秆、纸筒、小瓶、笆斗等等。

3、 铁铲和铁钎

捕虫专用的铁铲古代称为“杏叶锹”,其形椭圆带尖,状如杏叶,故名。一般要求尖、窄、薄、利,携带方便,用于挖掘和防身。铁钎也称剜枪,一般要求尖利耐磨,有弹性,有各种型号,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用于拨虫、发掘和防身。一般瓜铲、锄刀、红缨枪、火箸、自行车辐条等均可临时替代。

4、照明设备

古时多用灯笼或火把,以前民间也用竹签穿上蓖麻仁点燃照明,称“气死风”,现在则多用手电照明,要求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明亮实用。可准备两把以上备用,电池和灯泡也要带足备用,如是充电的用前一定要把电充足。近来又有人用矿工头盔或类似的替代品代替手电,两只手完全解放出来,亮度也更高,值得借鉴。


二、 夜捉

1、 捉单

于晚十点至次日清晨,穿胶鞋或棉布鞋,着长衣长裤,戴纱帘草帽,带竹筒若干(盛虫用)、塑料桶一个(内盛杂草,装三尾用)、手电筒两把(一把为备用)、灯泡电池各若干、大中小罩子三把、尖头铁铲一把、小刀一把、钢钎子粗细大小若干,水壶盛水,干粮自带。于白天看好的出虫地点细听慢行,选中目标后,慢慢靠近,虫叫即行,虫静即止,也可采用估计好大概位置,径直走到跟前静等的方法。待选中目标在碗口大区域时,打开手电,可见虫伏于洞口,双须伸于洞外,振翅而鸣或警觉四探。这时可咬住手电,左手持罩,右手持钎或小刀从洞旁插入阻断其退路,慢慢将其赶出洞外,以虫罩捕之即得。如遇洞穴较深,蟋蟀退入洞中不出,可先将虫罩罩住洞口,再用铁钎子在洞旁扎入地中,使劲摇动,虫感到身旁地震,自会跳出逃逸,撞网被捉。切忌急躁粗暴,虫一旦受惊跳跃,夜间不易寻找,部分虫可能躲在附近,还可能找到。一天抓不住,可第二天再抓,切莫急躁给虫造成伤害。

2、捉群

一网打尽,有伤天和,不可妄传,略。


三、日捉

1、 捉单

可于中午及午后一二点左右,听琴而捕。根据琴声选好捕捉对象后,可找到其隐蔽的洞口,蟋蟀一般利用天然洞穴或利用草叶砖石等作掩护自行建造洞穴,其自行建造的洞穴一般为用牙齿啃成的泥槽,上边为遮蔽物,两头为两个洞口或泥质纱窗。当一边的洞口受到骚扰时,蟋蟀会迅速从另一边的洞口逃逸,根据它这种习性,可先用罩子罩住一端的洞口,再从另一端的洞口赶捅,蟋蟀就会自投罗网。若果洞穴太深,只有一个洞口,可用灌水的方法逼它出来,事先要用罩子罩好洞口,防止其迅速逃窜。如果洞周围为土地时还可采用挖掘的办法,先用一根长草茎尽可能的深入洞中,再用虫罩罩住洞口,然后从周围开始顺草梗的方向慢慢挖掘。这时虫可能自行逃出,也可能紧紧蜷缩在洞底,挖掘要轻缓,以免伤害虫体。先出土的往往是三尾,最后出土的才是雄虫,要及时分辨捕捉,白天虫出土后会跳跃如飞,稍一迟缓,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2、 捉群

。一网打尽,有伤天和,不可妄传,略。


四、巧捉

1、插管法:可取内径1至1.5厘米,长七至九厘米,内装嚼烂的生蚕豆或香蕉苹果等香味果丁的塑料管或竹筒二三十枚备用。夜间捉虫时,虫在洞口不易赶捅者可用插管插在洞口,如此插完所有插管即可重新回到第一枚处,趁虫正在管中享用美餐之际立即将管拔出,用塞子迅速堵住两头即可将虫轻松捉到。如此循环使用,省时省力,效果颇丰。

2、空梨法:如遇虫在悬崖等人所难至处,可取一只熟透的鸭梨,在侧上方开一口,将梨心掏空,用线系住梨柄,悬至洞口,虫闻梨香即钻入其中,听其鸣声在空梨中,即可提上捕之。

3、瓦笼法:亦称竹筒法,即用瓦笼(人工烧制,状类竹筒,两端开口,内外底平)或竹筒内盛诱饵(可用嚼烂的生蚕豆、熟玉米、熟红薯、熟北瓜等视情况而定)放在蟋蟀出没处或荒草、石板、墙基等有虫却不易捕捉处,次日清晨天亮以前用塞子塞住两头收回,便可将虫捕到。

4、声诱法:对于斗性极强的将军或虫王,在不确定其位置时,可在其附近放置一盆一直鸣叫的斗蟋或用录音机不停的播放另一只蟋蟀的叫声,出于领地意识,该虫便会循声前来寻斗,即可趁机将其捉住。

5、光诱法:可在虫出没处掘一深坑,四壁陡直,内衬塑料布,坑内放置一些蓬松的杂草和食物,在坑上悬挂一盏黑光灯或高压水银灯,夜里各种虫类就会循光而来跌入其中,第二天捕捉即可。缺点是所捕到的多为飞子等带翅虫。

6、味诱法:可在蟋蟀出没处放置能散发出对其具有吸引性气味的食物、香料或药物等物品,将其引诱聚集,一举捕获。

7、水诱法:此法只适用于干燥场所,夜里在蟋蟀难以找到水源的干旱地面上洒几片水即可将其成群的诱至,择优捕捉即可。

8、扫网法:此法出自研究昆虫学的学者,目的原来是采集各种昆虫标本。其法用竹竿做柄,铁丝做架,外附纱网,做成圆形或三角形网兜,用时平贴地皮从草上搜扫前行,各种虫类就会被一网扫尽。缺点是缺乏目的性,捕到优质蟋蟀的几率较低。


五、注意事项

1、身上不可带有异味,如香味、臭味、酸味、烟味、酒味等等刺激性气味,蟋蟀一旦嗅到这些气味要么停翅不叫要么便会逃之夭夭。

2、不可大声喧哗,蟋蟀听觉极为敏锐,甚至呼吸声稍重它都能够听到,一旦听到异响它就会停止鸣叫或逃跑。

3、行动要极其轻缓敏捷,蟋蟀的触觉也很灵敏,一旦感到地面的震动它就会警觉不叫或逃逸。

4、最好从下风向向蟋蟀靠近,这样不易被其发觉。

5、要有耐心,捕捉蟋蟀是培养定力和忍耐力的最好活动,要捕到好蟋蟀就要安静而有耐心的等待其鸣叫,有时甚至要一动不动长时间的保持某种姿势,蚊虫叮咬,劳累湿热等等都要默默忍受,并且要时刻保持精力集中,一旦听到虫鸣就要迅速而准确的确定其位置,捕捉过程中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一时捕捉不到而焦躁轻浮,也不可因胜利在望而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理智冷静、沉着稳重、把握机会,所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心如明镜,毫发可鉴,此中自有大道,须用心慢慢体会。

6、要细心,所谓百密一疏,有时失败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疏漏,失机只是因为一时的大意,凡事仔细,才可不至疏失。察水则可知鱼,察冰则可知寒,一样事物总会有不起眼的外在表现,只要细心的去观察、发现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7、要当心,一个人行走于野外,安全至关重要,常听说某处某人因捕虫而误坠井中、误坠坑中、误遭蛇咬、误被毒蛰、误遭狗咬、误遇野兽、误触电线、误撞车辆、误走迷路或遭遇抢劫、杀害,因此外出捕虫陌生的地方最好不要轻易前去,事先要侦查好地形,对环境要有详细的了解,最好几个人结伴同行,捕虫时也不要离得太远,相互之间好有个照应。

8、要具备公德心,不可为捕虫而损坏庄稼、围墙、坟茔、花草树木等私人或公共财产。不可乱挖滥拆,捕到虫后要把环境复原。

9、捕虫就是捕虫,要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有违国家法律或公共道德的事。

10、切忌杀害生灵,伤生不祥,会影响以后的虫运、虫缘;尤其不可杀害蟋蟀,无用之虫尽可放弃,随他自生自灭,这样方可保证来年虫源,若将三尾、将军一律捕光,其他蟋蟀一律杀灭,来年将无虫可捕,戒之,戒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