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用人观

 笔记本806 2015-09-09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者笔下塑造了数以百计的虚实并存、亦真亦幻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则不啻智慧的化身。本文暂且抛开其纯文学艺术的渲染夸张成分,单就诸葛亮给后来人留下的可供考证的史料,结合当今企业管理,谈谈《三国演义》笔下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的一些新的理解和启迪。

据统计,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识人用人的种方法,后人统称七大用人观。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艰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宴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苟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约事而观其信。简而言之就是如何考察一个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素质。虽然诸葛亮生在古老三国时,距今也差不多2000年,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用人标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的是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漆黑一片,前程暗淡、渺茫;没有志向的人更像在没有航标灯的大海中行船,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不敢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描绘观其志的目的,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观志识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句中的指的是应变能力。选人用人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履的郑人也不能是刻舟求剑的“楚人”。那么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应变能力弱者无力回天,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该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之人。辩论之道无疑是当今社会对诸葛亮这一方法的最大应用。正如辩论赛正反两方各持相反观点,彼此阐述各方观点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进行争论。一场辩论赛中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所以一个好的辨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丰富的相关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口语表达能力。辩论赛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不仅精彩绝伦、悬念叠出更重要的是几番唇枪舌战之后,辨手的才能展露无疑,人才也势必会脱颖而出。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句中的指见识,意为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思考,从而考察对方谋略是否深远是否独特。此为识才的一种好方法。古往今来,计谋匮乏、遇事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会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相反,深谙计谋、胸怀韬略之人必是见识广博、视野宽阔之人,那才是可塑之才。今社会取才纳贤之时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由此可见,答辩面试之法有据可查,由来已久,千百年沿用至今且方式不断更新,兴而不衰,足以证明强的生命力。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此句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古代武将带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是多么重要。但怎样知其忠勇呢?诸葛亮有其办法,他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则常常要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临危遇难,勇与不勇则一目了然。假设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个困难,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个困难,成功的人数就会减少许多;如果困难增加到一百个,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是凤毛麟角。因此,人才是一定要经过重重磨难的洗礼才会显露出来。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告知以难而观其勇是选拔出色人才的重要途径。

5、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当人醉酒之后,其大脑的部分意识被酒精麻醉,往往会把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本我展露出来。因此,在识人方面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酒后吐真言是因为急性乙醇中毒麻醉大脑皮层中枢所致,一般发生在饮酒者的亢奋期,此时其人已失去大脑的理性控制,一吐为快、毫无掩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交流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隔阂,这种隔阂恰是由于人们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形成。然而,酒却可以通过麻痹人的生理功能来达到降低心理防御机制的效果,满足其与他人交流、倾诉等内在心理需求,求得某种心态上的平衡,此时其真情、真言将自然流露。中国酒文化由来已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关酒的典籍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当然,诸葛先生绝非简单地提倡饮酒,其真正用意在于利用某种适当的媒介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沟通,进而达到察人观性之终极目标。

 6临之以利是给予机会,甚至是把重要岗位交付予某人,然后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百姓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盼望自己能遇到清官、好官,深怕遇到赃官、贪官和糊涂官。诸葛亮认为廉洁之人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忠心耿耿,忠心为国之人,往往能够做到廉洁奉公;体察百姓疾苦,注意节俭之人,往往能够做到为政清廉;不贪酒、不迷色之人,往往能够廉洁自律。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同时他还要求蜀汉政府的各级官吏也要做到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如对 为政以安民为本的蒋琬;对殷勤,有忠于国的董和;对非公事不言的刘巴;对秉心公亮进尽忠言的董允;对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杨洪;对忠勤时事的姜维等清政廉洁之人,诸葛亮都加以表扬并提拔重用。

公生明,廉生威,清廉的影响力和时代穿透力极强。事实证明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只会危害国家损害政府伤害百姓。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指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不值得别人信赖。所以,一个人诚信与否,不在于他说的怎样,要看他做的怎样,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听其言,观其行,才是高明之举。

常言道,国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礼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纵诸葛亮志、变、识、勇、性、廉、信七项用人观,不失为古代识才用人之精粹,但仍有时代局限性。例如,当今公务员考核的五字标准德、能、勤、绩、廉”,在对其有所吸纳的同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这表明当今为官者需具备更高的素质和修养。《出师表》中,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精辟总结,指明了用人者应擦亮双眼,唯有注重多方考察、反复考验,才能做到全面知人、准确识人、正确用人。一国如此,一家企业也是如此,甚至于人际交往也不能出其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