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讲座(炼字篇)

 醉月诗苑 2019-12-29

诗无达诂,学无常师,互相切磋诗学,乃是一种雅兴,一种高级文明的乐趣。批评与反批评都是正常的,是有益的。我欢迎在座的朋友对我所持的观点给予批评和指导。

自古来,人皆说文人相轻,在我看来,动辄相轻的都是伪文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广纳百川,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舍得不是诗人,也不是权威诗评家,更没有什么诗词学会的头衔,舍得只是一个普通的电气工程师。之所以爱诗并愿意评讲诗词,只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就这么简单。也希望朋友简单而快乐着。

现在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就诗说诗,那就开始从诗的写作谈起。中华诗学,博大深渊,是我们爱诗之人终身都要追求并修炼的,历史来源,博大意义,这些话题属于课题太大,不是舍得力所能及的,所以舍得今天都不扯那些。就日常写作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炼字”来具体的探讨一下,这是我们写作时避不开的一个具体的问题。所以今天讲座的题目是:

诗学漫谈--炼字篇

我以前针对诗之炼字做过多次讲座,介绍过一些传统的方法,也介绍了一些个人的心得。但是,炼字于诗而言,确实的太重要了。我经常重复的一句话是---谋篇与炼字,是永远的课题。我们每个人在写作时都会有一种体会,总是觉的辞不达意,总想找到一些最好的词或者最佳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诗意。怎么找呢?怎么让自己的诗作文采飞扬而灵动感人呢?这,就需要炼字!

今天,就诗词之炼字问题,具体的谈一下个人的心得。

说到炼字,我们就自然要说到诗之本身的性质,为什么诗一定要炼字呢?我们知道,诗,被称为文学殿堂的明珠,它是最精练的文学组织。诗之构造就是一精练精美之艺术品,添一分嫌肥,少一分嫌瘦,诗之文字组织要精炼得形神俱佳为上境。

《文心雕龙》中说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洋洋洒洒万篇易得,但是对一个字的推敲,却要穷尽精力百思而不得,贾岛的那句经典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道出了其中的辛苦与乐趣。

我们平时说的炼字,到底是要炼哪些字呢?怎么炼?

一般意义上讲,“炼字”指的都是炼虚字。我们把文字分为实字与虚字两类,虚字是指什么呢?虚字,就是指其字本身无义可解的字,它的意义,要结合“实”字才能存在,例如下面这一类的字“动词、形容词(状)、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相对的,实字就是指名词、代词、代名词等一类本身有义可解之字了。诗炼虚字,是常理,也是比较难炼的。

《四溟诗话》里有言是赞杜甫的一首诗,稱其虚字炼的多而不乱,炼的出神。我们就看看他的这首: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看看这中间二联的虚字的运用,颔联中除了“时、雪,客、春”外余下十字皆为虚字,颈联更狠,上下句分别只使用了一个实字“岁、乡”,诗话评道:“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我们写作近体诗乃至填词时,对虚字的把握一般就比较难。说它难,是在于其变化性。诗意表现的是一种流动的美感,其动感之足与不足皆在于虚字的使用上。今天的主题是想重点谈“炼字”,而我在前面也说了,“炼字”其实就是炼虚字,还可以说,炼虚字也就是同时在炼诗眼。但这里先卖个关字,“炼字”我想按下不表,我却想先说说“实字”的问题。

还是在《四溟诗话》中有这样的评论:“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子美多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看到了吧?都说的是虚字难而实字易。其实,不论虚字怎么难炼,对诗多么重要,但就诗而言,虚字和实字的关系,还是以实字为主的。

实字是我们写诗时的造境,而虚字被我们用来提“神”。实字是“皮”,虚字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实字,虚字也无落脚点,虚字再好,它也要围绕着实字走的。那么,我们在创作近体诗时,我们对实字的也就不能忽视了。

说到“实字”,其实就关系到我们对诗整体的谋篇了。因为实字多是我们所表达诗意的主体,或是所选取的景色铺垫,或是我们诗意的内涵所在。实字的如何选取以及布局,决定着谋篇是否能够成功。我前面也说过“谋篇与炼字是永远的课题”,而炼字与谋篇也是不可分的。诗重在谋篇,而贵在炼字。一是框架,一是神韵,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具体的说来,写作时,要顾及到“实字”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在我们写某一主题时,所有意象的选取,其实都是要围绕着这个主题而来的,所有意象的选取不都能对主题有干扰或分散是作用,要起的是“向心力”的作用而不是“离心力”的作用。

比如要写《桃花》,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着桃花来铺景造境,可以写春意融融的景色,可以引用桃花的一些寓意及传说(比如崔护的“人面桃花”),也可以将笔触延伸到桃花源中去等等。如果,在写桃花时,你却写上了梅花兰花,或者写上了梨花杏花喇叭花,那么,我们读来是不是就容乱花迷眼了?主题势必要被分散了开去。这时,你的虚字炼的功力再强,也很不容易将之归拢到一起去,进而突出“桃花”的主体。

再比如要写的主题是春天,你却非要写上秋意萧瑟的景致,写喜庆,你非要泪眼婆娑的写上几许悲凉,玩性格呢?还是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底蕴和笔力吧,看看是否能控制的住。往往,你的炼字功力再强,你要做的也是南辕北辙的事儿。比喻、反衬、夸张、比拟等的手法都可以在诗中灵活使用,但是,背景造境上,还是以和谐为第一,主基调还是要一致的。

还有,实字的作用多是体现意象,那么,“大”和“小”的程度上的选取也是要考虑的。很多人写诗,总喜欢往大里写,动辄神州啊,苍穹啊,千年啊,这类的“大”很容易写出,但是却往往流于空泛,甚至形成所谓的“老干体”。写的大了,你要收回来却很难,而你此时的主题,可能仅仅是要表现一滴小雨珠。

我们毕竟生存在有限的空间中,在艺术造诣方面考虑,要是能以小见大,在一粒沙子里写出乾坤万象,那才是你应该追求的功力所在呢。实字简单,却关系到布局谋篇,实字与虚字的合理而精彩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的表达出你精彩的诗意。

好,再回到“虚字”上来,我们就有了施展才华的的机会,就有了表现自己灵感的可能性。炼虚字,炼的是什么呢?是考验我们的词汇量吗?是考验我们掌握多少可供选择的动词或形容词吗?

我们写诗时,常常遇到的一个瓶颈是,心里有老多的激情了,可就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它。这个时候,最恨的是,自己掌握的词儿咋这么少呢?要是词儿多是不是就随手拾来,脱口成篇了?我可以告诉你,不是,至少不绝对是!

炼字的真正意义,其实炼的是自己的诗思,炼的是自己的转换思维角度的能力。如果没有活泛的思维感觉,没有灵动的诗思一闪念,你就是把康熙大字典都背下来也没用,那你最多可以做个活字典,而你却做不了一个诗人。

我们可以去翻阅那些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那里有多少生涩艰难之字呢?我们随手摘几句过来看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有难字吗?再看这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这些字,不都是在我们所熟悉所掌握的词汇量范围之内吗?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炼字,不是比谁的词汇量多谁就能炼好,而比的是谁的思路开阔,谁的诗思灵动,谁就能炼好字。所以,我们修炼诗学,所修炼的其实也是诗感诗思之灵动性。后面我也可以介绍一些字的炼法基本规则和事例,但那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    

这话说着轻巧,那么,思路到底应该怎么打开呢?呵呵。要想写出一首诗,写出一首自己得意并得到别人满喜欢欣赏的诗,我们有时还会是一筹莫展。自己写出来的,有时自己看着都别扭。自己感到满意了,又被别人找出一大堆毛病---自己不得不认可的实在的毛病。到底怎么打开思路呢?

这里,又想说到了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诗的工夫在诗外”。私以为,解决思路枯竭的途径之有一个,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道理——换位思考。炼字的过程,更需要我们进行“换位思考”。事实上,所谓炼字的“推敲”,就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

中国的文字太丰富 ,使得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拥有足够的使用空间。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动词来形容它,同一个动词,也可以形容很多不同的动作。同一个物事可以用不同的形容词来表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情绪之下 ,我们所形容的物事都具有不同的貌。

比如以一个“来”字,换个角度看它就是个“去”字了。再换个角度看,它又可以变成掠过的“掠”字,再换个角度它甚至可以是“上”或“下”字。就诗句而言,角度的转换,可以是意象的挪移,也可以是形状词的相应配合,例如领字使用的是关联词等。

我们说的“炼字”,练的就是这闪展腾挪的功夫。我们常常在激情之下,一首诗就出来了,可是回看时很平淡无味,没把咱的激情发挥出来,怎么办?炼啊!炼字,就能提神。

如果各位听的累了,可以休息下。如果不累,我就结合以前的炼字讲义,具体介绍一下炼字的方法和凡例,以及对诗眼的提炼。

炼虚字

近体诗有七言句,有五言句。关于所炼的字在诗句中的位置,传统的说法是五言要炼第二、三字。七言,要炼二、四、五、七字。这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这是对应律句音节而言的。但通过上面的谈论我们应该体会到,在诗中,只要是虚字,就应该去炼,而不用管它是什么位置了。前人所言我们可以记住,因为这些位置的情况的确比较多,呵。

先看第一个字的炼

举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映”和“隔”是动词,在这里也是关键点。试想下,有比这更好的吗?再看李白的“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动作点都在第一个字上。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俯仰之间,情景交融。上句他不用我们惯用的抬头的“抬”字,而用一个“举”字,这个“举”字,想一下,其实还有引颈而探望,蕴涵思乡心切的情态。

炼第二字。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李白)。一“唱”一“摧”,照应连贯,承前连后,浑然一体也。

还有一些,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李商隐)。----“敲”,“倚”。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蒸”“憾”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横”“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喧”“动”

通过这些名人大家的句子,我们可以参详一下,动词在第二字上是如何炼的,以及句中的其他虚词于之的对应关系。

炼第三字,还是看例句,如: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连”“送”,这个“送”字相当的精妙,动感十足,比拟得当。大家就是大家,他们的手笔如此精彩,其实多数也是在这些炼字上功夫老到。相关的例子还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王维)。----“识”“看”。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隔”“飘”。

“金蟾齧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李商隐)。----“齧”(啮)“牵”。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杜甫)。----“犹”“自”。

这里,着重说一下最后的杜甫的这句,取自他的《滕王亭子》(颔联)。在这里,引用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对它的评价: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滕王亭子‘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字,则余八字,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极,人力所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有节,凡字皆可用也”

关于“有”“犹”“自”等虚字,我们也常常用到,但是却常常不得其法,于老杜的这句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启发。这里想起了毛主席的那个词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已是”“犹有”,这种虚词的用法也是很自然而精妙的。读来就是觉得那么自然。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互相照应的,其实,也是一种语法关系。

而我们在初学诗句时,有时忽略了这种照应。上句写上句的,下句写下句的,接起来再一看,分家了。炼字,其实就是找出能容纳到全篇里的,最适合的最贴切的那个字,字本身没什么美妙不美妙的区别,用的好了,用到地方了,才会体现出它的美妙。用的不是地方,那就是一个丑。

炼第四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溅”“惊”。这两字给我们的印象深刻吧?如果是花“流”泪呢?花“掉”泪呢?鸟“动”心呢?鸟“伤”心呢?咱就想吧,还真的很难想出比这两个更精彩的字。读到一“溅”一“惊”之间,想不被吸引都不可能,这就是炼字的魅力所在。永远追求那最佳的,宁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还有一些,可参考: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李白)。----“剪”“游”。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查慎行)。----“消”“动”。

“鱼龙夜偃三巴路,蛇鸟秋悬八阵图”(王渔洋)。----“偃”“悬”。

“故国魂销吴苑水,行人肠断越溪丝”(王渔洋)。----“销”“断”。

炼第五字。我就举些例子看看吧,动词在第五字上,我们注意一下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缘”“为”。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兼”“接”。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伤”“变”。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来”“变”。

“吴楚青苍分极浦,江山平远入新秋”(王渔洋)。----“分”“入”。

“山川终古迷商鲁,花草千年怨种蠡”(王渔洋)。----“迷”“怨”。

炼第六字,同样看例子: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山谷)。----“经”“拍”。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纵”“还”。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薛邑)。----“对”“添”。

炼第七字,一样看例子:

“三楚风涛杯底合,九江云物坐中收”(王渔洋)。----“合”“收”。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远”“疏”。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隔”“遥”。

上面是分别在格律诗句中,每个字的位置的不同炼字的举例。其实,一个句子里,可能不止有一个动词,需要炼的可能有两处。下面把这样相关的例子罗列一下。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句子中,不适合出现三个以上(包括三个)的动词。两个动词,足以表达出你要表达的任何意思了,如果你意犹未尽,那就请把多余的动词放在其他的句子里去。习惯上,我把这包含动词太多的句子称为“多动症”。这一点,我着重强调,因为我见到的初学的朋友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好,下面看例子:

1,炼第一、第五字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元微之)。----“顾”“搜”,“泥”“拔”。

2,炼第二、第五字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移”“开”“绕”“识”。

“秋入园林花老眼,茗搜文字响枯肠”(黄山谷)。----“入”“花”,“搜”“响”。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冷”“苦”,“空”“干”。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王渔洋)。----“合”“壮”,“连”“昏”。

“灯昏山鬼逼,雨止蛰龙还”(王渔洋)。----“昏”“逼”,“止”“还”。

3,炼第二、第七字

“雷惊天地龙蛇动,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山谷)。----“惊”“动”,“足”“柔”。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刘克庄)。----“浮”“熟”,“切”“肥”。

4,炼第三、第六字

“木叶落时山露骨,晚烟平处水加衣”(苏颋)。----“落”“露”,“平”“加”。

5,炼第四、第六字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陆游)。----“香”“过”,“弱”“禁”。

6,炼第三、第七字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昼眠”(杜甫)。----“步”“立”,“看”“眠”。

在一个诗句中,有实字,有虚字。虚实的搭配应该得当。实字多了时,优点是厚实有力,语句比较凝练。缺点呢,是容易呆板沉闷,往往还使人不解其意。虚字也是这样,虚字多了,会潇洒飘逸,气脉也会很流畅,容易使人明白。但虚字多了,缺点也有的,那就是轻浮和浅薄,用的不好,还把意象搞混的,也会让人看着糊涂。实字是主干,虚字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系枢纽,怎么在实字间加入虚字,是炼字的要务。炼就练的它。

前面说了,炼虚字,其实也在炼诗眼。下面就炼诗眼的问题随意谈一下。

炼诗眼

什么是诗眼呢?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实,所谓的诗眼,就如这龙的眼睛一样。看诗,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体现诗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个字。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点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我们前两天重点讲的是如何的炼字,其实,我们炼字的同时,就是在炼眼,一句里最有精神的那个字,就把这句炼活了,一首诗里有有精神的一句话或一个字,就把整个诗给带活了。

古人炼字,讲究的就是“点眼”一说。“诗眼”这个词是宋人提出来的。苏东颇的话是“天工忽向背,诗眼七增损”。南宋的范成大的形容是“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我们在上节课说炼的时候,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溅”一“惊”皆为眼也。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寒”和“老”把诗给带活了。宋朝人论诗,把诗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称为"诗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见精神。眼睛有神,人才精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有光彩,也须看诗眼所在,诗眼是诗歌的神采。

诗眼,其实还分为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句中眼是基础,篇中眼是精髓。炼诗眼,炼的还是虚字。我们主要是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多下工夫。下面举例中,以句为例的是看句中眼,以全篇为例的,我们找的是篇中眼,这点说明一下。

我们先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哪个字最关键,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在这个“悔”字上。一个“悔”字把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炼的就是动词。训练自己,读诗时要善于找出诗眼所在,下笔时,也会比较注意锻造这个诗眼,让我们的诗有眼,我们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好诗都会有诗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无神。

清文学家刘熙载说过:“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引自刘熙载《艺概·文概》)诗乃文之精粹,更须讲究其文眼所在。读前人的论述,解我们的困惑。

继续了。看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找这里的诗眼,我们自然就看到了“逐”字和“带”字,这两个字使诗活了起来。“逐”和“带”是这里的诗眼。“逐”有追逐的意思,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人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他们,(二个“带”字是重出字,后面我们会讲他的用法)同样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了秋日之柳的不幸。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感。

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醉花阴》,这是一首“重阳词”,其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思妇形象与凄凉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人比黄花瘦”实际上已经成为经典用语了,皆因为这个“瘦”字。

前面讲炼字炼第二字的时候,我们还有个例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里,“蒸”是蒸腾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雾气蒸腾,湖面浩淼的特点。“撼”是摇撼的意思,描绘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雄伟壮阔的景象。诗句在写景中,包含了作者歌颂太平盛世,想要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咱们再看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鸟鸣涧》。这里最具动感的是哪个字呢?对,是这个“惊”字。“惊”字用得好,好在其反衬的效果,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炼形容词,我们这来看一首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祖咏《终南望馀雪》)。这诗里的眼又在哪里呢?对,是这个“阴”字。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向终南山看去,看见的只是它的“阴岭”,而且,只有“阴”,才有“馀雪”。这个“阴”字下得非常准确,写出了雪寒冷的特点。

炼形容词,我们还看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直”写的是烽烟劲拔、坚毅之美感。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感受,用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直一圆,亦刚亦柔,写的是相当强的震撼力。

还有对副词的炼造。我们再看柳宗元写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里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字是哪个呢?是这个“独”字。既有“狐独”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换用别的字,就难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独”字提领出了全篇的精神所在。

关于“诗眼”的概念,和关于“诗眼”的一些例子就说这些,大家也基本明白了吧?基础工夫是我们前面讲的炼字的功夫,炼虚字,谋全篇。对每个句子深雕细琢,在谋篇得当的基础上,重点对集中体现诗意的句子提炼刻画,画龙点睛,精益求精!古典诗歌的典型特质是工典精雅,含蓄内敛,讲求的就是一个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