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血.针挑疗法4

 钟家台 2015-09-10

刺血.针挑疗法4

侗族的铜器疗法与《痧胀玉衡·序》所说的“利用钱物(铜钱)蘸油而刮”不谋而合。《痧胀玉衡》序(王庭)云:“忆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北京),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君,见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城中舁而就医者,亦日以千计,皆得愈而去。顷之,症变而为嗽,嗽甚轻,不半日随毙。时李君已出都。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随愈焉。余时目击其事,归而与知医者言之,卒疑信交半,无何,则吾乡挑痧之法盛行矣。

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利用钱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药之方,遂置之不论。人不幸犯是症,无得全者。噫!是可悯也!”

9、挑挤法

为了挤出某些挑点内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液)、脓液和其他病理分泌物所采取的一种先挑破皮再加挤压的针挑法。  

操作方法:用针挑破皮层后,再进行挤压。例如:挑刺四缝穴,是把针斜刺入挑点内约1分许,出针时和出针后用左手指对着针口方向挤压,这样,便有一些粘性黄色液体挤出。

临床应用:挑挤法常用于挑颗粒点、脉络点小结节,目的是要排出病理分泌物。对体表分布有微细血管的地方,如耳尖、指尖、鼻尖、印堂、四缝等,常用此法。

注意事项:挤压是为将病理产物排出。因此挤压前针口不宜太小,挤压时要注意顺着针口向外按压,以利祛除病邪湿毒,切勿向里挤压,否则迫邪入里,反而加重病情。挑挤脓点、毒斑时更须加倍注意。对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炎性病灶,禁止使用挤压法,以免迫毒人脑。

10、挑脂法(即挑治法的误写)

民间又称挑湿法、挑疳积法,是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即白色纤维)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选好挑点消毒,术者左手按住要挑的部位,右手持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的动作迅速挑开皮层,进入皮下。这时,皮下的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的压力,很快便会从针口冒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中残留的脂肪刮干净,取出脂肪后,针口涂上红汞,用纱布垫封压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术后要防止针口污染,五天后拆封。

临床应用:挑脂法有明显的除痰祛湿、健脾醒胃、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的作用,因此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消化性溃疡、小儿进行性营养不良和各种寄生虫病。挑脂法也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的慢性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术前术后要注意消毒。

2)注意压迫止血,未挑完脂肪小体之前,切莫放手,否则中途出血影响手术进行。

3)针口大小要适中,过小则脂肪难出,大了则伤害组织过多。

11、挑提法

在挑点上挑起一定的皮肤,垂直向上提高,至皮肤提得很紧时,又放下来,再提高,再放下,反复进行。此法不挑断皮肤。

操作方法:选好挑点消毒,用长短粗细适宜的圆利针,慢进针法进针,多穿一些皮肤,刺入皮下,然后进行挑提,一提一放,从低到高,逐步加大力量,每点大约提320分钟不等,不须挑刺皮肤。挑毕出针,把针口整复,消毒,纱布覆盖。

临床应用:此法常与挑位法、挑摆法结合使用,是一种加强刺激量的挑法,适用于需要强刺激的疾病,如腰腿痛、急腹症、肩臂痛等。也可用于眼、耳、面区的挑点,不过动作要轻慢些。

注意事项:

1)挑时多穿一些皮肤,否则容易挑断皮肤。

2)频率和力量要适中,要使病人感觉舒服,不至于太痛或挑断皮肤。

12、挑拉法

在挑点上挑起一点皮肤,斜着用力向一侧拉。

操作方法:挑拉法在进针穿皮、提放用力方面都与挑提法一样,所不同的是挑提法是垂直上下运动,而挑拉法则是向一侧牵拉,牵拉的方向与病位相反。例如病位在第三、四、五腰椎时,挑拉点不是取在第四腰椎上面,而是取其病位的上下任意一端,逆病位牵拉,如此牵拉对病位影响更为广泛。

临床应用:同挑提法。

注意事项:除同挑提法外,防止突然断皮,针失控而伤人。

13、挑摆法

以左右摇摆动作为主的针挑法,这种方法只挑皮摇摆而不断皮肤,不挑出纤维。

操作方法:选点消毒后,用巾钳或粗针一次多穿一些皮提起来,做有节奏的不断的摇摆,每分钟摇摆4080次。好像扯着皮肤按摩一样。摇摆幅度视身体各部分皮肤的松紧程度而定。皮松的摇摆幅度可大些,皮紧的摇摆幅度要小些。每次摇摆1030分钟不等。摆力分强、中、弱三种,视患者病情而施,挑完后出针按常规处理伤口。   临床应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痹症,有疏通经脉、祛淤止痛、散结活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同挑拉法、挑提法。

14、挑罐法

在任何一种挑法上加拔火罐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先施挑法,再以这个针口为中心,加拔一个火罐。当罐内皮肤的充血程度和针口的出血量已经达到要求后,便可起罐。起罐后,擦干血迹,消毒覆盖纱布。

临床应用:主要作用是排脓祛邪,通经活血,改善局部营养,有清热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血淤脓肿,恶血不出,风热湿痹,热盛血郁,斑淤蛇气,或气虚血淤、运行无力的背麻肢痹症。

注意事项:

1)不要在体表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拔罐,胸部心前区不宜拔罐,或不宜拔重罐。在挑络放血的针口上,拔罐也要注意控制出血量。

2)在凸凹不平的部位拔罐,容易漏气可在皮肤上涂些凡士林,再行拔罐。

15、挑药法

又名挑贴法,在针挑的基础上,再在针口上敷贴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按病情确定挑法,挑毕,按病情取一些药物敷贴在针口上,以加强其作用。如痛症用“止痛散”,热症用“冰凉散”,寒症用姜片等。

止痛散:丁香末10克、制乳香10克、麝香0.1克。将上药研成粉末,再加麝香和匀,分小瓶密封,贮存备用。

清凉散:冰片2克、薄荷脑1克、三黄散6克、朱砂1克。研末和匀,贮瓶备用。

临床应用:挑药法是一种针挑与贴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既有针挑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效。适用于各种内脏病变和各种痛证。

注意事项:

1)要注意严格消毒,用药要卫生,以防感染。

2)贴药后嘱患者不要随便打开,不要弄湿。

  16、挑灸法

  在针挑的针口上,再加上艾灸的方法。

  操作方法:先按病情需要进行针挑,再在针口上放一粒绿豆大小的艾炷,点燃作灸。灸至痛甚时,即可压灭其火,不必烧尽艾炷。灸多少壮,则视病情而定。

  临床应用:主要以温热的方法,加强针挑的刺激作用,有温经通络、活血强壮之功,常用于治疗寒凝冷痹、肠胃虚弱的患者。

  注意事项:

1)面部颈部的挑点最好不加灸。

2)在浅表血管之上的挑点要慎灸。

3)不要灸起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