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女刺客:不全是传说

 抹搭花 2015-09-10

女刺客:不全是传说

女刺客:不全是传说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相对低下,较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极少受到武艺和兵器技能的传授,但并不意味着可与刺客完全脱离关系。特殊情况下,妇女也有成为刺客的可能。

据说“女艾间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活动。夏代少康复国中兴的过程中,女艾秘密潜入有穷国,成功刺杀了浇,从而帮助少康夺回王位。这段故事的主人公,有可能正是一位女性。《左传》中说“(少康)使女艾谍浇”,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记载,但并未说明女艾是男是女。当然,不管是何性别,“女艾间浇”的过程很像荆轲刺秦,女艾很可能是“行动间谍”的鼻祖,历史上最早的刺客。远古时期,女性较为刚烈,被赋予行刺任务并不奇怪。

封建时代的妇女,有时候是被逼迫着找回刚烈之风,从而走向反抗强权的道路。女刺客的故事,不全是传说。明朝嘉靖年间的宫女们集体刺杀皇帝就是一例。由于嘉靖皇帝朱厚熜长期肆意虐待宫女,终于导致众宫女的集体反抗。她们在杨金英的带领下,悄悄进入朱厚熜的寝宫,用绳索勒住他的脖子,很快就将其勒昏。然而,由于宫女们经验不足,朱厚熜只是被勒昏,并没被勒死。侥幸捡回性命的他,当然要疯狂进行报复,这些行刺的宫女们,最终都被残忍杀死。

有一种说法将清朝雍正皇帝的死,与一位叫吕四娘的女刺客联系在一起。当然,这只是野史中的记载,传说的成分更大,未可确信。吕四娘何许人也?据说她是著名文人吕留良的孙女或女儿。这个吕留良因为雍正发起的一场文字狱冤案,被满门抄斩。眼看家族惨遭不幸,侥幸活命的吕四娘立志复仇,拜师学武,学会了飞檐走壁的武功,接着找了个机会潜入宫中,成功刺杀了雍正皇帝。这快意恩仇的故事,有不少人相信。

正在热映的电影《聂隐娘》,也是一部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所取时代背景是晚唐。这个时候正是藩镇割据的年代,也是刺客盛行的时代。各股政治势力都热衷于豢养死士,伺机组织暗杀活动,以此实现己方的政治目的。所以,刺客在这个时候很有市场,属于时代的产物。聂隐娘就是一个受过特殊训练的武功高强的女刺客,但是在情感人伦面前,她的手只能不停地颤抖,直至最后放弃刺杀行动。

做刺客的,其实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刺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甚至与刺客的生死安危紧密相连。春秋时期刺杀赵盾的刺客鉏麑,是因为忽然之间产生了真诚的感动,最终选择触槐而死,拒绝执行国君的命令。聂隐娘则是因为受到情感人伦的感召,同样在忽然之间感情波动,最终没能完成行刺任务。这样的失败,却不一定是失败。我们多少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伟大,也会在忽然间被触动。

    义与剑:刺客的两种武器

女刺客:不全是传说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为曹沬、专诸、豫让、荆轲、高渐离等五位刺客立传,合称《刺客列传》。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司马迁给予这几位刺客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们“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不管“其义或成或不成”,都应当被历史所牢牢铭记。司马迁之所以欣赏刺客,大概是看到他们身上那种舍己为人、杀身成仁的“侠义”之风。为了兑现诺言或伸张正义,这几位刺客在生死面前都表现出一股凛然之气,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但是,历史上的刺客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并不都是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作奸犯科、是非不分的刺客也不在少数。远的可以数到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的遇害,近的则可数革命领袖孙中山的被刺。历史上一直不乏职业刺客,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认人,之所以铤而走险,完全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至于那些由政治斗争或利益纠葛而引发的刺杀案件,也都是由特殊的集团利益支配,登不上大雅之堂。

    当然,这些奸邪刺客的姓名,大多不为人们知晓。能被人们记住姓名,或者说历史肯于记载的,往往都是些能够张扬正义、救人急难、公而忘私的充满侠义之气的刺客。司马迁的徒子徒孙们,多少还是有一些能够继承祖师爷的史德,纵是春秋笔法,也要深寓褒贬。那些行为奸邪的刺客,在史籍中留不下姓名,也属正常现象。

    因为心存“侠义”之念,荆轲决意拯救燕国,冒险刺杀秦王,所以上演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画面;因为心存“忠义”之念,曹沬在危难之际搏命而出,成功地用短刀逼迫齐桓公放弃了欺凌鲁国的强盗行径;因为心存“正义”之念,鉏麑不忍杀害忠臣赵盾,最终选择“宁违君命”,触槐而死,从而留下一段“行刺未遂”的佳话。

    义,是不少刺客名垂青史的关键,也给了刺客大胆往前走的胆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其实也是刺客的一件宝贵武器,无形的武器。

    剑,作为锐利的杀器,是刺客完成行刺任务的另一件武器,有形的武器。刺客经常也被人们称为剑客,应该与这种武器有关。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先进的铸剑技术,剑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短兵器之一。刺客所选之剑,更倾向于匕首式短剑,两面锋刃,携带方便,操作便捷。“鱼藏剑”的故事,说的就是春秋晚期著名刺客专诸,利用献鱼的机会,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成功地刺死了吴王僚。当然,剑太短有时也会坏事。比如荆轲刺秦,如果换成一把稍长的剑,可能真的就得手了。从春秋到战国,剑慢慢地加长,携带已经不够隐蔽,但因为更便于战斗,所以仍时常有刺客使用。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古代刺客大多配剑,可能与剑有“百兵之君”的美称有关,也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刺客与政客:谁玩谁

女刺客:不全是传说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产生不少刺客,是与中国儒墨文化传统有关。因为墨家有“任侠”精神,儒家则有“杀身成仁”的主张。窃以为,这可能值得商榷。姑且不论墨家学说中道失传,早已成为绝响,对于后世的影响其实式微,即便孔子学说的核心,一说是“仁”,一说是“礼”,都不会诱发刺杀行为的产生。将“仁”摆在第一位,就会对这种带着诡计和血腥味的隐秘行动非常不齿;崇尚“礼治”,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有序而稳定的社会结构,也不会赞成用刺杀这种非常极端的行为来破坏这种稳定。

    刺客的产生,原因一定非常复杂,这里暂时无力进行深挖。外国的刺客,也不见得要比中国少,比如美国的肯尼迪、印度的甘地、以色列的拉宾等政要,都是遇刺身亡。

    在中国古代,血亲复仇和政权争夺是刺客产生的两大诱因,尤其以后者为著。血亲复仇,是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的现象,应该是出于人类自我保护和复仇心理的本能行为。在没有儒家文化侵染的其他文化圈,刺杀,乃至以恐怖袭击来报复对手的行为,都会时有发生,可见刺客的产生实则与儒家文化无关。

    刺客往往是政治的牺牲品,但是刺客又是因为政治的需要而产生。刺客经常是受到政客的指使,但是刺客要去杀的,往往正是政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也会大量产生刺客,比如晚唐时期就一度盛行刺客。当时,安史之乱已将唐王朝由盛世带进衰世。内乱平息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唐宪宗为了与藩镇割据的局面做斗争,先后起用力主削平藩镇的武元衡、裴度为相,并下令出兵讨伐淮西吴元济。此举立刻引起了各地藩镇的恐慌。为了对抗朝廷,他们先后组织多起刺杀活动,企图阻止朝廷的削藩行动。地方割据军阀王承宗、李师道都先后派遣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结果,武元衡在早朝的路上惨遭刺客杀死。裴度也遭到刺客袭击,身中数剑,只是因为防护得力和随从王义的拼死相救,才侥幸保住性命。

    接二连三地公然刺杀当朝高官,晚唐时期刺客的盛行和胆大妄为,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还不算最疯狂之举。在古代社会,将目标对准帝王的刺杀行动也可谓层出不穷,专诸和荆轲的刺杀对象便都是一国之君。由于帝王拥有最高权势,代表着当世最高利益,所以很容易成为野心家的袭击目标。皇位的更迭史,其中往往浸透爱恨情仇,同时也是一部血泪史。即便亲如父子兄弟,在争夺皇位时都会表现出残酷的坚强决心和炙热的政治野心,不惜兵戈相加,暗器袭击。至于帝王的身边人,包括太监在内,往往都是政客们竭力拉拢的对象。一直志在削藩的唐宪宗,最终就是死于宦官之手。当然,帝王为了捍卫自身利益,摆脱危险局面,也会动用刺客,将他们心目中的危险人物除掉。据说唐代大太监李辅国,就是代宗招募刺客除掉的。

    本文原标题:《闲话刺客》文化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