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亭溪秋实 2015-09-10

如何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韩立福

(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今天上午跟大家汇报下什么是学本教育、学本课堂,如何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主要把学本教育的观点、思想、内容、体系、操作跟大家汇报一下。副标题是《韩立福有效教学法与深度课改》,我的研究专门聚焦于课堂改革而不是教材改革,对任何版本的教材均可适用。

开始之前,我有几点说明,敬请谅解。

第一点:今天报告的内容是我长期开展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取得的成果,不是舶来品。

第二点:这个内容主要聚焦于学的世界,在座老师包括我自己都是教的世界出生的,而且在教的世界工作、生存和发展,对于学的世界,我们知之甚少。我的行动和研究对学的世界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打开了一个通道,内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先进性、跨越性和挑战性。从教的世界到学的世界跨度非常大,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很大的挑战。迈这个步很难,并且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次两次培训所能解决的。建议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把原来掌握的内容画一个圈存在大脑里,以开放多元的心态听一听。一般要求五不原则,听了我的内容后,一不生气,二不着急,三不骂人,四不吵架,五不得不信,因为这是实践得来的。在我的学的世界里,没有教学二字,没有教研,没有作业,没有教案,有些老师听了觉得不可能,怎么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听了别生气,我们都是搞研究的,我只是把我的研究成果跟你汇报,不是没有这些工作了,而是有更好的方法策略来替代。

第三点:凡是在我指导下成功的学校,都心怀教育强国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真心课改的,所以我的报告是献给想做课改的领导和老师们。

第四点:今天上午我仅仅是汇报,如果有讲得不妥地方,敬请见谅。

报告之前,我想先介绍下自己。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做中国教育界的袁隆平,因为袁隆平想让中国的每亩地变得高产,我韩老师想把中国的每节课变得高产,我俩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是从基层学校到教育部给我的聘书;

这是我2012年之前积累的听课笔记,每年2本,因为我没有更多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而是用心血来谱写我的学本课堂,这些笔记记录了我的收获和艰辛,所以我把它当作无冕的奖状。我在2012年之前听课指导了6000多节课,到现在是7500多节,我有一个目标,日本的教育学家佐藤学听取了10000多节课,我争取在退休前达到12000节课。

这是我一年吃的药。老师们,我从事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在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中生存和探索,校长辛辛苦苦把我请去做课改,基本是三三分,30%的老师坚决支持拥护课改,30%的老师认为可行、等待观望,还有30%是反对的。我的指导都是在冲突中工作,为什么我的身体不好呢?就是要去做工作,说服老师、指导老师,所以我的心脏、胃肠、肾,为了课改,落下这么多病。

通过走访600多所学校,听取7500多节课,每年指导教师备课150多节,我有了这样一个成果,就是学本教育和学本课堂。通过学本教育和学本课堂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找到了一个通道,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找到了贯通的通道;二是找到了途径,要想提高高考成绩,要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只有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改,我通过课改,通过学本课堂,提高了学生高考成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找到了规律,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走向哪里,就是从教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

现在我们国内搞的这一轮课改,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初步转型,人们对于这个都有了一定认识,部分学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都很艰难。现在大的氛围上,依然是传统教学,比方说河北的衡水、安徽的毛坦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下一步我们的课改改到哪里,在课堂应该从教本课堂改到学本课堂,从传授型课堂走向建构型课堂。

我之所以愿意做这个事,正如达芬奇说过,“对某事物的爱好产生于该事物的理解,理解越透彻,爱得越炽热。”我就是爱课堂,通过研究,越有理解,进而爱学生、爱老师,尊重课堂、尊重效率。

    今天我来讲座本来应该采取新的课堂模式,以对话式授课为主,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我也没有备过课,所以还是采取传统的报告形式。

一、学本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

这个内容在2014年的《人民教育》第9期发表过。我们原来的教育是教本教育,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学本教育是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促进学生、老师、参与者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国家,要建设学习型国家,我们的教育就要走向学习型教育,就要构建学本教育,这里的学习者包括学生、老师,还有家长。我们的教育走向学习型教育,我们的学校走向学习型学校,我们的政府、家庭、公司企业都走向学习型,才是建设学习型国家。

要培养学习型的公民,只有在学习型课堂中培养。我们现在的学校一大部分不是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学习愿景,还有学习规划、学习能力、学习情感的人。包括我都不是学习型的人,我是因为有职业需要才去学习,没有学习计划,也没有学习主动性。

所以学本教育的核心思想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促进学习者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学本教育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建构观。没有了教学二字,只有学习建构,学习怎么学——师生合学,备课怎么备——师生共备;上课怎么学——师生共学;研究怎么办——师生共研;发展怎么办——师生共展。

2.学习者发展观。原来有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者概念没有严格的师生概念,是师生一体双赢发展。

3.全面课程观。不仅要关注基础、显性的课程,也要关注隐性课程,比如情感道德、社会责任等的培养。

4.人本评价观。好多学校在课堂中画了一个表,这个组表现怎么样那个组表现怎么样,那是硬性评价。软性评价要走向心灵的评价。

5.学习研究观。没有教研观,而是学研观。学习要大于教学,教和导都是学习的一部分,内涵发生转变,关注教师的学习成长。

6.多维目标观。考试考核的标准要走向多元。

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怎么样的?

1.“全启潜”教育,没有差生的教育。2.真学习教育,人人学会学习。3.高成就教育,教材内的内容人人考出满分,让学生树立满分意识。4.高公平教育,人人享受公平发展的教育。5.高均衡教育,人人享受机会均等。6.全发展的教育,人人能全面发展。

(放视频)刚才视频放的学生轻度脑残、口吃不清,这样的学生普通学校是不接的,但是在我的学本课堂里依然是宝,这样的孩子最后也考了600来分。他的话外面的人听不懂,但是他的同学老师听得懂,把傻子都能培养成好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学本教育,这才叫素质教育、公平教育。

在学本教育的视野下,学校的职能部门将发展变化。

学校德育处要改为情感发展中心;教务处要改成学习发展指导中心;科研处要改为教师发展中心;后勤处要改学习生活服务中心。政教处和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的职能要实现有效结合,德育处的老师要走向课堂,在课堂当中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学生喜欢学习、会学习了,就不请假了,不早恋了,不上街玩了。

二、如何认识课堂发展规律

原来我们一讲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学。现在我们讲课堂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但是怎么合作、怎么探究不知道。

这个图片是孔子讲学的场景,学生围坐在一周。这是封建的、单一的模式,但也有闪光的地方:孔老夫子强调自学自省、自悟自彻,然后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引导。这个课堂模型到现在有所变化,原来老师们都是坐着提问,现在是站着提问;原来是床榻,现在是讲台;原来是大树底下随时随地讲学,现在是现代化的教室。但是性质没有变,在高考的功利观的指引下,而且有些扭曲。

在我们高中教材中《师说》,对教师的职能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也该创新了,这句话的产生背景是一两千年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教育体制,现在是面向未来社会,在当今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学习方式多元,每天生产海量的知识,学习方法和智慧、脑科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古代教育,所以我们教师的职能角色将大大发生变化。

教师概念不创新,教育改革很难进行。我把教师概念创新,改为“智范”,智慧的模范。教师的“教”在甲骨文里的意思是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拨浪鼓,连哄带打施加引导。“师”字出自军队,一个司令长官,对面来个小年轻来请教问题。现在这个词确实要换了,我讲的不一定正确权威,但以我的能力也只能解释到这里。

教本课堂和学本课堂进行简单的比较。教本课堂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有问你答、无问不答、布置作业,这种模式行不行,当然行。我们在座的都是这种模式教育出来的,但是我们在座的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所以教本课堂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学习,很容易两极分化。我去有些高中指导听到“不学不累,高三无味”这句话,理念太落后,好像只有累、只有苦才是高三,现在的高中、高三都进入了高考的沼泽。

学本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开发问题,在问题引领下进行对话解决,这个基本上要思维方面的训练,然后老师给予智慧导学,最后师生都体验成长。教本课堂是向45分钟要质量,学本课堂要向学习过程要质量,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人人学会学习、人人要学习,才能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人人体验成功、人人灿烂,实现素质教育。

这张图片是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同学们转过去讨论一下”,然后学生、老师、家长在下面鼓掌,这是我们以前所羡慕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课堂性质没有变,仍然是教本课堂。但我告诉你,只要是传统的课堂,一般都有20%的学生在睡觉,白天上课,晚上赶作业,课堂打瞌睡,造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白天语文老师上课,语文局局长作报告,然后数学课是数学局局长作报告,然后各个局局长作报告,每堂课都像作报告,就变形变成这样。这样教本课堂不改,就会影响国家的人力资源建设,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为这样课堂教出的学生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学习,不会工作、不会学习,被动成长。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教育。不同教育培养不同品质的人,教本课堂离实现自我教育比较远。

我这里有个比较:教本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强行接受知识,长大后不喜欢学习,对学习生活没有自信,若有压力学习,没有压力不学习,要评职称要晋级学习,否则我们逃避学习;学本课堂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长大以后学生喜欢学习,有终身学习能力,对学习生活有信心,会按人生规划不断学习进取。

传统教学不是合作教学,是上对下的被动式、传递式教学,要求学生听话,长大以后不会合作、不会交流,只会听话等待任务。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有的不愿意上班,在家啃老,有的上班只会听领导安排,领导不安排没事干,也不会合作,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中小学课堂教学造成的,不会合作、不会沟通。

我这学本课堂,不是以学生为主,不是生本课堂,是两个世界、两种话语。教本课堂是师本和生本分开,在学本课堂,师本和生本是重合的,要想改革取得实效,必须从生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

三、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是怎么样的

这个内容在《人民教育》2014年第16期发表,是杂志在追踪我三年工作基础上出了一个专辑。

(一)学本课堂的概念、涵义是什么?

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学习者包括学生、老师、参与者,参与者包括家长、领导、教研员等等。学本课堂分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和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两个境界。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就是在问题引领下,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学习,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

我简单举例一下,我把今天的培训改成问题导学型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我把要讲的东西全部印成材料,两天前我就发给你们,你们自己先学,学完了今天上午一开始我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你们再自己学习,学完了合作探究,然后分组讨论演讲,你们讲得不对的时候,我再作些补充,给予智慧支持,通过这个来达成共识,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不再只关注今天上午的学习内容,而是这两三天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叫问题导学型课堂,叫建构式课堂。

(二)以动态发展观认识课堂发展四重境界

在我看来,课堂分为四个境界:知识讲授、教师导学、问题导学、自我导学。不同的境界具有不同的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标准。我不否认每个境界的作用,一二年级可以是知识讲授,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可以是教师导学,五年级以上用问题导学,到高中段、大学应该是自我导学。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课堂。现在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律是讲授,教育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课堂不是死的,课堂是动态的、生命的,老师们今后看课堂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

(三)问题导学型课堂与其它课堂的区别

1.在课型方面,知识讲授课堂的课型叫新授课,教师导学的课型氛围新授课、预习课、展示课,问题导学的课型有一个课型体系,分为基本课型、基础课型、拓展课型三种课型。

2.在教学方法方面,知识讲授课堂常用方法是讲授法、提问法、启发式法,到了问题导学境界以后,没有这些方法,主要是学生学习方法。

3.在评课方面,知识讲授课堂主要关注教师表现,教师导学型课堂看师生表现,我这问题导学型课堂,看“生表师内”,就是学生表现和教师内涵。

(四)问题导学型课堂的特征

1.关系。不是上对下的线型关系,没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习分辈分。在我的课堂中,老师不叫老师,叫“大同学”,学生叫“小同学”,建立平等合作的和谐发展关系。

2.要素。原来是学生、教师、教材、情景,现在突出问题要素,把隐性的变显性。

3.方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展示对话法、问题发现法、思维训练法。

4.组织。课堂中不是小组学习,而是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实现的是团队学习、绿色学习、狼性学习,老师和学生达到忘我境界,这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5.工具。取消课后作业,采用的是建构式全程式作业,作业贯穿始终,到学生学会预习的时候,老作业新作业都不需要布置,学生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五)问题导学型课堂的意义

1.利生。通过课堂改革,学生喜欢学习了,有了终身成长的本事,这叫利生。

2.利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老百姓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让人人考高分。

3.利国。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思维品质,必须在课堂引进问题分析。问题导学型课堂是今后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四、问题导学型课堂的成功案例

讲了背景,下面看几个案例。

效果是显著的,过程是艰难的。我指导了这么多学校,成果的只有68所。而且有的极其容易变化,校长一换,就有变化。只有有认识高度、有责任的校长才能做这个。

河南漯河高中,第一年18个清华北大,第二年12个,第三年35,第四年26,原来没有,最多时1个。山西太谷二中是生源较差的学校,也考进6个,江苏沭阳中学第一年8个清华北大,第二年12个,第三年8个。还有很多经过我指导,学校的重点率、本科率实现持续增长。举例:开县中学等。

小学是课改最容易做的,高中是最难的,但是高中是效果最突出的。

五、如何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内容不难,关键在认识和态度。认识决定行动,态度决定高度。只要有这个想法、这个态度,就能做成。

要想创建,需要做9个方面工作,前三项都是简单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后面是具体操作。这个内容如果有学校想做,三天才能培训完。转型是个系统工程,这才是初步的操作培训,接下来还有矫正培训、教研培训、内涵培训、拓展培训等等。

1.理念引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三个一切”理念已经落后了,光顾学生,没有顾上老师发展,所以我要把它改成学习者,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只有建构新的理念,才能追求教育的民主化、人文化、科学化。

2.关系重构。原来老师是水壶,学生是茶杯,往里灌知识。现在新的视野下,要把学生当成无限潜能的焰火,老师是打火机,把学生点燃即可。建构平等、民主、人人和谐的合作关系,要淡化辈分关系、性别关系、差异关系。苏格拉底在3000年前提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3.思维选择。从前我们讲先教后学,后来洋思中学提出先学后教,到了学本课堂,不能片面讲某一个,而要动态发展的思维观。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认知发展规律,而不是片面强调,年龄小的时候可以讲先教后学,年龄大点可以先学后教,再大点可以先学后导,到高中大学可以师生先学、师生后导。前不久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局长和我交流,问我这个课堂的核心是什么,我说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

4.核心模式。就是先学后导问题解决模式,简称FFS模式,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

5.课型体系。就是多元课型。我的课型不是新授课,而是多元课型。基础课型解决小组合作到团队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我们有十大学习能力课,就是基础课型。基本课型是完成教学任务,拓展课型是复习、拓展学习等用途,拓展课型中有个情感发展体验课,就是原来的主题班会。课改改到最后,课型就会只剩一个,就是合作探究课。

6.新学习力。我们在座的都是传统学习能力的典范,认真听讲、认真记录、有问必答、有问能答,这就是好学生。在我的学本课堂中,老能力要不要?当然要。在这基础上我又发明了10大学习能力。自主预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讨论能力、展示对话能力、做卷子考试能力、高考高复能力、问题生成能力、多元拓展能力、有效复习能力、整体取得好成绩能力等等。

7.导学能力。培养教师结构化设计能力、智慧化导学能力、回归化指导能力。

8.组织创新。教学组学习创新,必须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平台,要“神、形、实”三者统一。

9.教研创新。要建立以“三研两会”为主的新教研体系:新校本教研、行政团队会议、学科团队会议、团本教研、组本教研。团队合作的过程就是能量汇聚的过程,只有能量汇聚,才能追求卓越。要做好学本教研,老师要注重合作。

 

今天的读书会,我认为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老师们对学本课堂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的几本新书:《韩立福有效教学法》和《学本课堂原理》。祝各位教师早日成为专家型教师,祝各位校长早日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祝愿中国每一所学校早日实现深度课改。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  缪水娟

(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一、关于“立德树人”

    暑假之前,省委召开了浙江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全省上下都在把育人工作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来讨论,并研究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所以今天我从强化“立德树人”开始说起。

现在,我个人认为,我们教育各个层面的同志都有一些纠结和迷茫。

首先是校长。学校层面尤其是高中,我感觉到我们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我们的期待常常是错位的。我们觉得这个学生应该是怎么样,但是若干年他回来以后说,“哎,对不起老师,我并没有成那样。”或者说,我们眼睛中的学生“他不应该是这样”,但是若干年后,“哎,这个孩子又让我们刮目相看了。”更让我们校长迷茫的是,现在在我们学生的成长季当中,对学术类的课程,即语、数、外、理、化,他们的记忆是非常淡漠的甚至是苍白的。学生在12年的中小学学习经历当中,让他们值得一说的事情很少。本来很有趣的春游、秋游,现在为了安全起见,很多地方索性取消了。学生们不太高兴,但是校长又是迫于无奈。大家都说我们的学校千校一面,但是校长们说“我难以自处,怎么能不千校一面?”因为我当过校长,我个人也有体会,学校是纠结和迷茫的。

其次是教师。现在我跟一线的老师聊,总感觉他们都有一种莫名的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首先来自于我们这门行当责任的重大,你稍不留意出个什么事情,觉得担当不起,因此慢慢对这份职业产生了一种倦怠感。其次是教学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升学率给予教师的压力。社会各界对我们教育的期待有压力,指责更有压力。第三,深化课改要求教师从学科走向课程。我也是语文老师出身,我觉得说说容易,做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老师们有压力。

然后是学生。一天,我在看电视,发现学生挺有才的,把我们唐诗宋词给改编了,如把王国维的第三境界变成了“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下做作业”,这让我也觉得作业太多了。学生有这样的自嘲,用这样方式宣泄,说明他们充满着压抑。如果我现在还在带高考班,孩子们毕业了,把我教的语文书撕得粉碎从楼上抛下去,那我肯定是觉得很难受,辛辛苦苦教了三年,这些孩子居然是用这样的一种行为来报答我。那么孩子们用这种方式来宣泄,潜台词是什么?是值得我们今天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值得去深思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

最后是家长。我这一路走过来,从恢复高考第一届工作到现在,我疑惑我们国家怎么了,家长怎么了。现在对名校的那种期待感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是今年在网上疯传的几张照片,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小升初报名现场;“高考加工厂”门口,送考的家长排起长队。在家长这种振臂高呼的形象当中,我们捕捉到了他们内心充满着期待,而且这种期待是焦虑的期待。我有时候觉得,家长的这种期待就像是在杭州灵隐烧香看到的场景一样,什么层面的人都要去烧香。不管是自己职位很高,还是现在打工生活不如意的,都是想让孩子上名校,将来超过自己,这应该是可以理解。

但是这种场面,我是感到内心很震撼的。这些方方面面的表现,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让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感到压力大,让整个教育系统运行起来很艰难。

面对这样的艰难和压力,我们总是在反思一些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走?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教育的本真失去,教育应有的理性消失。

当然,这种理性消失当中,我觉得这四点当中有两点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一是学校都在无限制的占用学生生活时空,小学生作业也降不下来。按2014年的教育质量监测看,有的地区学生的睡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个是,从社会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唯一标准,那就是初中上重点高中的人数是多少,高中一本率,或者是上北大、清华的人数。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是用一杆尺子去衡量,让我们各类生源不同的学校感到困惑。

面对这样客观存在的状况,我经常在想,教育是什么?说得普通一点,教育即成人,再朴素一点就是让人真的能够称其为人。教育功能就是这样。现在党中央用“立德树人”这几个字来概括。

因此,在浙江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省委夏宝龙书记提出的几个方面,我认为是对的。

首先,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这句话,我很认同。教育内部光自己重视是不够的,像省委书记能够这样振聋发聩地说让整个社会都来重视我们教育,那才是好的社会生态。

第二,中小学是形成思想助长灵魂的最佳时期,正因为是这样一个时期,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有一种守阵地的职责。

第三,中小学是学习知识启迪心智的重要阶段,因此要因材施教。

第四,深化课改是推进中小学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在全社会形成尤其是教育内部要形成的正确的育人导向。

这样一种“立德树人”的观念,跟我之前讲的教育还存在的不足和现在教育慢慢丧失的现实去作一个对比,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弘扬我们一直认为需要弘扬的先进理念,通过弘扬先进理念去反思我们学校应该怎么办。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中小学,它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上好大学这样一个功能的园地。它更重要的是,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学校确实在增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综合知识,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使命。 

而关于高中是干什么的,前阵子社会争论很多,尤其是大学教授,提出到底是大学的预备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我觉得,这个使命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不仅让学生考上好学校,还要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发挥个体能力。

所以,每每这时,我就想起古代先贤的一些教育理念,比如说,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可现实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真正实实施了没有?还做不到。

所以,怎样将功利的应试教育变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应成为我们当下所有学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一直呼吁,教育要在变化中坚守,在坚守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才能使我们教育富有一种文化影响力,让孩子在接收学校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健康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想法,这种想法也是我们深化课改的基础。

二、面对新高考,高中需要做哪些事情?

国家高考招生改革不只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它是一个综合改革,比如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我看了国务院的文件和浙江省新高考的文件,归纳起来,国家做这件事情最大的目的是增强选择性,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它的利益指向。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高考方案制定过程中,分管高考招生录取的领导和分管基教的领导对此是有争议的。负责招生录取的领导认为,指导思想应该把高考录取更加公平、更加科学,作为改革的落脚点。但是分管基教的领导认为,在中国现实社会,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高考都是个指挥棒,所以要凭借这个指挥棒来导向教育教学,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健康地发展,所以落脚点应该在增强选择性,促进学生发展上。我看到,国务院文件下来,最后是采用了分管基教的领导的建议。

这样一个考试改革,它牵动我们教学方方面面的环节。今天我们在座的高中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的努力才慢慢理出头绪,为什么?因为它改革的点太多了。

首先,取消文理。今年包括之前的高考的时候只有三种模式:文科高考、理科高考和艺术体育类考试,但是2017年高考,就会出现35种组合。如果说2015年我们还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两个状元一说,那么到了2017年就是35个状元。因此这样一个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分数组合的改革,它牵动我们教育教学的点是很多的。

第二,两考结合。一直以来,会考不被人们所足够重视,觉得合格就行,因为大部分孩子是不出国的,获得ABCD等级都一样,很多学生也不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所以无所谓。但是现在会考变成了学考和统一高考,这两考成绩合在一起作为孩子们的高考成绩,这个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多次考试。原来统一高考,我们叫一考定终身。但是现在学考73,可以允许你考两次,以好的那次成绩录入你的总分,外语考试也允许你考两次。如果6门功课的成绩合起来,4门课是可以考两次的,就意味着多数科目是可以有考两次的机会。

第四,自主选择。原来的高考,2014级进来,2017年才参加高考。但是现在,201510月份,2017届就启动第一次的学考和选考。也就是说,我物理很好,很有信心,现在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拿下物理。所以说,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是很大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是,原来我们是简单的文理分班,文科班的考语、数、外、政、史、地,理科班的那就把政、史、地变成理、化、生,这么多年一直这样实施。而现在可以理、化、生或者理、化、地等等35种组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个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再加上高考改革,国务院文件明确说了,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说实话我们现在高中还不够重视。现在就看高校,我相信一旦名校用起来,比如北大、清华一用,下面的高中自然而然会很重视。

最后一点是多元录取模式。其实我们普通老百姓都认准第一种模式,即统一高考模式。但就浙江来说,另三种模式也一直在试点,尤其是三位一体招生,今年已经好几所重点大学、211大学都参与进来。因此,社会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今年报名数和考试人数远远超过往年。再深入推下去,我觉得学生也会明白,这也是种机会。

此外,在录取方案当中,还有几点是非常新的。第一,高校要开出相应专业录取的相应限考、选考科目。今年在浙江招生的是1360所高校,其中46%的高校开出了菜单,54%还不敢提。46%开出菜单的学校当中,物理占了85%,要求学生选考物理的占了8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改革。第二,录取。学生填报志愿按专业填报志愿,可以这样填:金融专业上海财经学院,金融专业浙江财经学院,金融专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而不是以往我们熟悉的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浙江大学生物工程。

因此这个改革让高校也感到很紧张。这一年高中在改革,高校也在改革。高校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对一些学生本来报名就报不满的专业进行淘汰、删选。

还有一个录取当中比较大的改革就是录取不分批次,不划批次最低控制线,这个就意味着将来不像现在这样,每年的722日晚上第一批分数线公布,然后陆续的第二批分数线公布的概念,不是按照批次来划分数线。因此,这会不会为高中的校长们松松绑?拭目以待。

新的学考、选考时间,这两天也都公布了,选考科目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学考是1个小时,选考再加30分钟。学生报名时间是91号,也就是战斗在即。

这样一个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难点。我觉得一年行动下来,课程领导力、教学管理能力比较弱的校长会感到,选考以后三年课程怎么安排比较难,尤其是学业水平考试放在了4月份和10月份,课表要在这两个考试节点以后转换,这要怎么办。再一个,原来一个学校一般的高中都是理科班多,文科班少,而现在预选下来,从我们抽样的情况看,文理除物理和化学之外,其他课程差不了多少,那教师原来的布阵和现在不一样了,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科教师不够的现象等问题。

我们的高中校长们,这一年是很辛苦的,我认为着重是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对学校来说非常重要,深化课改的时候说过一阵子,那时候觉得选修课可开可不开,有的学校做了,有的学校不一定做。但是现在生源不一样,学生选考也会不一样,排课也不一样,所以学校必须得做课程方案。

学校在做课程方案的起始阶段,我的想法就是“三个基于”:第一个要基于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二个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和文化传统。第三个要基于学生发展的个体需要。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然后去做学校的课改方案,画蛇添足的事情是没有必要的。

课程方案,我觉得有些学校是做得不错的,他们把三类课程好好的做了归类:必修、限定性选修、自主性选修,因为这三类课程它的功能是不同的。必修,所有学生必选,学考必考的内容。限定性选修,是学生选考这门课要选学的或者加学的每门课两个模块的内容。自主性选修,是我们深化课改提出来的。

 第二,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学科体系。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今天还要再讲一下,因为国家关于普通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已经基本完毕。今年8月份在舟山召开的设区市教育局长会上,请辛涛博士来讲了一课,他是研究组的组长,具体参与了核心素养的研究。核心素养这一提法的提出,使整个高中的教学从三维目标走向了学科核心素养。

世界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都有核心素养的提法。现在我们整个国家的核心素养某种程度上是在借鉴国际的先进理念在进行改革。在“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的表述当中,我觉得有几个素养是值得我们三个年段去共同关注的。譬如表达能力。它把表达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且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表达,数学有数学的表达,物理有物理的表达。以前我们教育教学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多。然而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然后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些我们不太提。这次在提法上更重视了。

根据这样一个国际教育理念的导向,国家高中素养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总框架,这个总框架今天的初中和小学也应该看看。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三大维度: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的文化修养,其中社会参与有四个指数,自主发展有三个指数,文化修养有三个指数,总共十个指数。

在我们“构建全面发展的人”这个素养框架当中,把语言、符号与表达吸收进来,作为一个人基本素养的核心之核心之一。在当下的环境下,核心素养框架,把国家认同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导向很要紧。你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所有学科都要回答我“这门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做出了什么贡献”,或者经过你几年的教学,“你对这些核心素养做出了什么贡献”。如政治课程现在就已经写上了国家认同相关的素养要求: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都是思想政治课学了以后,学生要达成的素养。

围绕这些素养,我认为,现在和国际高中教育的距离还是很大,因为人家已经完全走到了必修加选修,适合不同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高境界。像美国一所非常有名的科学高中——布朗克斯科学高中,优秀学生要修的课程远远超过一般学生修的课程,因此不要说美国的学生负担轻,其实好的学校都是一样的,负担都很重。英语方面,它的基础课和国内差不多,但是他们有一年级写作专题研讨会,二年级论辩术,三年级美国文学纵览,还有新闻能力课程、大学先修与语言创作,四年级世界文学作品园、创造性写作能力课程。把这些能力课程赋予那些学得好、学得会的学生,使得他们能多学一点,而一般的学生,学到基础班就差不多了。所以课程的开发理念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

我认为随着选课、学生按专业录取这个步子走下去是正确的。例如,选化学类的学生,说明他喜欢化学,那么高中就应该让他学得多一些、学得好一些,跟大学去接轨,跟将来的职业去接轨。像杭州14中学的生物选修课,拿到了两块生物奥赛金牌,这得益于他们建立起的生物四大系列实验室和一些学科教室。

第三,围绕主干课程开选修课程。经过3年实践,我们应该去粗存精,把杂的东西都去掉,把学校的精品课程留下来。对于参评特色示范学校,我一直认为质量是最重要的,我们开出的所有选修课程都不应该去浪费学生有限的三年学习时间。一定要围绕着语、数、外、政、史、地这些主干学科去开发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在喜欢学的领域,学得多一点、好一点。要努力让学生高考也考得好,能力也发展的好,在这两点上找到最佳结合点。

再说义务教育段,我看到,现在11个大市义务教育段所开出的拓展课程大多都是文学阅读。我并不是说,现在阅读多了,不需要开这么多。而是浙江省质量检测下来,浙江初中和小学的学生阅读量是很可悲的,每年人均三本书都达不到,所以阅读的课程要开,尤其是学术阅读的课程更要开。但是作为高中和初中那些实验实践、工程技术、金融经济、商科类的选修课程,确实是现在教材体系中的薄弱点。因此选修课程主要是补短、扬长。如果要补短,建议学校可以在这些方面去动一些脑筋。我主张,应该由国家多开发选修课程库,学校有什么特点,孩子有什么需要,就可以直接在库里找。浙江新高考有35种组合,比如学生要学物理、化学、政治,这种组合有将近40个学生,那就应该让这些学生在这三科学好的基础上再学一些什么,因为他们基本的专业方向已经确定了。按照这些分类去开设一些课程群,是我们课改三年走到现在需要去做的新思考。

三、新高考制度下的课程安排

新高考制度确定一年以来,走得最难的就是怎么统筹安排课程?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定在4月、11月,这个课到底怎么排?

首先是探索学段制。宁波、温州都已经下文并做起来了。

第二是全员走班,学科走班。

第三是统考科目不要一开始排得很满。语文、数学统考的科目一开始不要排得很满,这一点从抽样的100所学校来看大家还是达成了共识的。但像镇海中学一上来数学就是开三节的比较少,大部分学校开四节,像以前一开始就开到六节、七节的学校不多了。

第四是考试科目与组合。选考人数,从全省的情况看下来,我的体会是生源好的学校,考理化比较多一些,生源质量不够好的学校的学生,选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相对多一点,这个符合常规判断,相对来说,理化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总是比较难学难考的。至于组合,我觉得整个改革之后有个变化,第一次到第二次理化生的变化比较大。因为4月份各高校的菜单下来了,整个选理化生的人数就上升较多。高考两文一理,或两理一文加起来占到所有学生60%之多。

还有一个体会是,选技术的人数比之前预期的少一些,因为他有6个模块,学生把握不准,不一定好考,模块比化学生物还多一个。技术,按照原来是列入第三批招生,卷子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将来和物理平起平坐后,是不是会很难,学生们都拿不准,暂时不选。我相信技术这门课程,在2017年第一次考试实施完毕之后,选考的比例会增长。这是国际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于应用技术的重视,还有就是喜欢动手的男生选技术课会比较多,但是这两年还会观望一下,所以这个比例还不是最高。

像青田学校,35种组合都有,他们把两科选的一样的分到一个大类,两课一样的分到一类,他是叫必修分层,选修分类,最后到第三门选考不同的,进行分班。他是分层、分类、分班,一层层分下来的,给我启发很大。

因此今天的高中校长不要怕,第一次排课表可能比较难,第一次走班比较难,但是走起来之后再慢慢调整,是可以的。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校长都很小心,一般都模拟了三次以上。

第五,管理制度构建。这样一种走课,和我们原来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是大不同的。如果完全是分AB两层,一层是学考,一层是选考,那这个学校的备课组也没有必要去制定新的教学指导意见,因为省教研室已经都给你们做好了。如果你要分出ABC,那学校要再做教学指导意见,这个也不难。难的是行政班和教学班同时存在,怎么管理?这点不仅高中需要讨论,也给义务段进入课改提供意见、经验和教训。

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得重构。如北京一所学校,它已经没有行政班了,全是教学班,它的学生管理制度是靠计算机上任课老师的及时反馈单来达成管理效果的。实行班主任导师制,把教师的管理和选这个课的学生班长的班长制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这个应该可行。

第六,课堂教学。现在的课堂教学怎么办,我认为从今年的数学卷就可以给整个高中教学一些启发。英语,明年下半年就进入全国统一考试。当然, 2017届的考生不一定在2016年下半学期就去考试,但是前期的准备是要有的。国家英语考试的方向,第一,单词量是3500个,比20152016年考的要多,因此要学到8.5个模块即9个模块。第二,将来的英语考试听力考试会变成听说考试,广东省已经在实施听说考试,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这些都是改革的方向,听上去比较难,但是全国统一,新疆西藏能考,浙江也一定能考,不要急。不管怎样,现在的教学要真正变单纯知识点的教学为重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这不管是高中还是其他年段都应该是这样的。

第七,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素质评价。这两个文件都已经下发。省厅在全省课改会议上要求,9月份要把2017届学生前面的档案赶快补好,也就是各个学校要把要求的相关内容都要落实。至于生涯规划制度,文件下去了,各个学校都在开校本必修课,这是指导学生选课选考必须走过的第一步,作为依据。学科教师不仅是学业指导,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指导,所以各个学校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要不断积累经验。

综合素质评价是五个步骤,主要体现在三张表上。第一张表,学生学业水平情况记录表。填起来不复杂,学籍管理系统导入修习模块、修习成绩,导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然后由学生填好学科特长,第一张表就产生了。第二张表,四个维度,有平常的表现,也有相关学科的学业成绩,最后要打ABC等级。第三张表在前面两张表的基础上自动生成,但有个一不同点就是学生自我陈述,去掉了班主任评语,增加了学生自我陈述报告,要求不超过500字,只是在高中的时候写。所以学校管理系统应该说是不复杂的。但是中间这张表很重要,因为要打ABC,符合A档的占毕业人数的25%。但是给哪个学生打A,就需要慎重。因此教育部提出两依据一参考,综合素质是作为参考的,所以校长做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务必要客观公正,并经过公示。

选考以后各个学校都经历了选课,大部分还是学校怎么排课学生怎么上。但在10月份结束以后,学生选什么课可能会与原来常态的教研组的教师人数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在这个学期初就应该考虑师资结构的问题,在模拟选考的基础上做好预案,防备10月份以后措手不及。

我想鄞州区的8所普高,如果第一年师资结构实在紧张的,各个学校之间可以借一下、匀一下,第二、第三年马上会形成一种新常态。各校长已经心中有数,慢慢地各学校自己的特色也会彰显。比如A学校物理比较强的,学生不由自主的会选物理比较多一些。B学校生物比较强,可能生物会相对选多一些。

四、义务段课改

    义务段的课改已经开始启动,义务段课改和高中课改最大的不同点是:高中,你不做也得做。但是义务段不同,做得好的学校率先做起来,起示范作用,其他学校慢慢努力。另外一点我想到的是,高中都改了,都在增强选择性,义务段如果不改,那改革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基础的,所以我们也呼吁,这些选择性理念能够适度地向义务段延伸。

    第一,义务段要研究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方案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依据什么设置课程?设置哪些课程?如何实施课程。因此在做课程方案时,要做好校情分析、办学目标理念的凝练和学校特色的提炼,要基于学校的办学现实,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和高中是一样的。办学时间不管长短,各学校都要借这次课程方案的机会,提炼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第二,设置哪些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课程,已经分得很清楚了。基础性课程,已经有了,用不着你自己考虑。但是拓展性课程,开什么?开几节?怎么开?这是要学校规划的。这是重点。

我觉得义务段的课程,是不是应该把九年去一贯的构思破解一下?

现在年段断裂的现象太严重,尤其是科学课程,浙江的科学课程与高中的理化课程衔接,成为了难点。高中怎么衔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怎么摆?我想要有个比例要求,拓展性课程1-6年级多少,7-9年级多少,各个学校都要很好地去实施。

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我个人体会有三点。首先是强化整合。整合要认准方向。我们提议,先将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两门课作为尝试。德育课程为什么要整合?因为内容实在太多了,比如防艾滋、禁毒、地震、京剧越剧等等都要进课堂,但是课程就这么几节。围绕着思想品德,德育课程该怎么整合,我觉得很值得各个学校去探究。我觉得先从这两门课开始整合,能做的先做,再辐射到其他课程。其次是强化拓展。四个关键词:一是衔接性拓展,小初、初高怎么衔接?比如科学,高中已经学科选考了,初中还是合科教的,这个怎么衔接。二是融合,学科间的融合是一个大方向,可以做一些主题式的拓展课程,把有限课堂变成无限的学习,凭借现代技术去拓展学习领域,凭借社会课堂拓展学习时空。三是优化,课程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要优化。四是强化。重在实施和开发的强化。再次是强化管理。课程管理,有几条底线还是要保证,思想品德、体育健康、艺术、社会实践课的课时是不能少的,总时间不变,不能超。对拓展性课程,小学阶段可以多开些体育和实践类课程。上海的小学,高年段科学类拓展课程就开得非常好。义务段当然也可以开,因为课表是由校长排的,在不耽误学生休息生活的同时,课表怎么排,也可以有一些自主性。今后跨年段、长短课、大小课都由校长决定开。

第二,尝试拓展性课程开发。用尝试一词,是因为初中和小学,今年才开始做。我们在制定文件时,考虑到了拓展性课程和高中的选修性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衔接性。义务段的拓展性课程,要注意衔接、融合、拓展。衔接,不光是学段的衔接,还有和其他教育的衔接。融合,不只是学科间的融合,还有学科知识与动手技能、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拓展,总的要求是核心素养的同心圆向外拓展。

知识拓展类课程,有些初中、小学开展的不错,比如开设阅读这些课程之外,还能开设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旅游地理等带有科技色彩的课程。体艺特长,有些小学、初中开展得比较好。

实践活动,浙江是做得不够好的,江苏和上海比我们做得好,尤其是上海,无论初中、小学还是高中,尤其是初高中,一直坚持做学工学农活动,而且是正儿八经拉出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也要迎头赶上。实践活动类课程中的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等,在初中和小学的课程开发中应该有想象的空间。

第三,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我认为,义务段是不是也像高中阶段一样,把“五种学习方式”再强调一下。一是阅读学习;二是非认知学习;三是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主题式的学科活动统整拓展课程的开发;四是实践劳动学习,这也是夏宝龙书记一直强调的;五是链接学习,这主要针对年段割裂严重,学了就丢的现状提出的。

    在学习教学过程当中,我希望鄞州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可以再提升,多形式实现个别化教学。除了小班之外,初中还可以探索分层教学,但不是简单的分快慢班。

课堂教学改革,鄞州一直在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怎么以学定教,怎么真正学为中心,怎么把教案变成学案,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在课堂上点拨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值得初中和小学研究。以前教师一言堂讲授的课堂都将变成师生自主讨论、网络学习的课堂。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这次义务段课改高度强调,学校课堂要变成延伸到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开发教学资源的场所,光是靠一个学校做延展性的拓展课程,是比较难的,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

 第四,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浙江省已经实施了2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还是有效的。现行的评价模式和课改的推进有抵触的地方。要不断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你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评价,导向肯定是走向误区的。现在小学都是周考、堂堂清、月月清,考试太多了,所以怎么减少考试的频度,也是我们改革的一个方向。上海凭借P3测试,对他们现行的中小学课堂,尤其是义务段课堂,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改进的导向作用。

浙江省三个维度十二个指数的评价,让学校、家长、社会都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关注学业提高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本,逐步让全社会都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2013年和2014年教育质量检测下来,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浙江学业学科水平好,但是学科学校间、区域间有差异。第二,浙江学生负担,主要是作业指数和睡眠指数好于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标准还有距离。第三,浙江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比较强,但主要靠外部因素刺激,内部动机不够。第四,体育艺术兴趣发展,各个大市,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第五,学习品质,普通学业水平还可以,但是高认知能力、认知策略是不够好,在全国排名也不靠前。第六,学生成长环境总体良好,但是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各个区域不平衡,这两个指数很值得研究。

曾有专家对浙江的调查数据作出分析,认为体育艺术兴趣的发展,对于学业水平的提高,不亚于数学,这一点也值得大家去研究。

第五,美丽校园、人文校园的建设。我觉得,第一是要建精致校园,第二是建设人文校园。美不光是在表面,要美在内涵,应该构筑体现学校特色、办学品位文化的表达体系,人文传统、人文活动、人文节点、人文社团、人文标志,甚至网络媒体的传播等等,形成立体化的美丽校园。第三是和谐校园,凝练办学特色,熔铸校园文化精神,有三个层面:学生层面时愉悦感,教师层面是幸福指数,家长层面是满意度,这几个方面都要去整体考虑。

我觉得,既然是搞文化建设,校园就应该有一种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教师在文化上的贡献,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注意到教学伦理、教学形式、教学技巧,师生之间的关系高于一切,这种观念要根深蒂固。其次,要追求高质量,现在有些教师的理念,是上课占得时间越多越好,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好老师,这种习惯如果蔓延开来,这个学校的文化是有局限的。最后,学生应该是阳光的。总的来说,美丽校园,我觉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丽。

 

 

 

 

 

 

发:各学校、单位,机关各科室

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                     2015829日印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