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素材分析使用,人生比戏精彩!

 自定义1994 2015-09-10



邵逸夫改写的不仅是电影

邵逸夫的电影传奇,常常成为人们的谈资。从最初的天一电影公司,到20世纪30年代新加坡成立的邵氏电影公司,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渐渐建立起一个电影王国。当年的香港电影是贫乏的代名词,而自从1932年邵逸夫捣鼓出一部《白金龙》后,香港电影才被关注起来。随着“邵氏兄弟”成立并推出一大批港产影片,香港影界一跃成为“东方好莱坞”。从一个在洋学堂念私塾的小孩成长为影坛大亨,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窥视到个人成长与民族企业成长之间的正相关联系。他的事必躬亲,他的精力旺盛,也让每个人感受到理想和细节的和谐共振。





也许人性比较偏恋八卦,对邵逸夫先生的解读,还有很多的是他的童言无忌、生活趣闻。我们无数次看到他西装笔挺地行走在红地毯上,香槟美酒与美女围绕左右。在笔者看来,这既是他娱乐业的身份使然,也是他潇洒人生态度的尽情展示。他的“永远年轻”的生活方式,绝不是简单的物质主义的炫耀,而具有精神层面的启示意义。对一份事业凝聚高度的热情,永不停歇地站在业界的巅峰,才能让他的电影王国一直制造传奇、新意迭出。




我们常常喜欢用“他虽然是个商人”的句式,好像商人天生具有某种缺陷。但论一个人的贡献,商人捐献的真金白银往往具有货真价实的意义。他的确是个商人,他的企业航船离不开利润的支撑,但这不正是社会规律的一部分吗?要紧的是看他的财富是否取之有道,乃至“散之有道”。当邵逸夫先生用超过100亿港元用于公益和慈善事业时,这样的慈善为怀,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邵逸夫不仅改写了香港电影,还改写了香港电影以外的很多东西。他的个人形象、他一手打造的“四大天王”形象,已经走进了无数人的记忆中。甚至可以说,他的仙逝,是香港乃至中国文化产业的巨大损失。此刻,我们对他表达一份怀念和敬意,也可以借此在邵氏作品中,寻找我们曾经有过的心灵慰藉






点评:

文章采取总分结构,开头一段总写邵逸夫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等身份和其对教育、科学方面的贡献,然后依次从电影传奇、生活态度、公益慈善、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高度评价了邵逸夫精彩的人生。文章叙议结合,详略得当,真诚地表达了一个“受其泽被者”的无限怀念和敬意,讴歌了邵逸夫的光辉人生和高尚品格。






多维解读

1.人生要活出自己。邵逸夫没有继承父业,而是自己创业,并通过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他拍出了中国

第一部有声电影,打造了邵氏电影、香港无线电视两个娱乐帝国,培育了无数影视巨星……他拒绝平庸、敢想敢做、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将奋斗进行到底。邵逸夫不到20岁,就下南洋艰苦创业,成为华语电影的开拓者;50岁移师香港,继续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搏命,成立“邵氏兄弟”;近60岁,创办TvB,成就娱乐帝国;百岁之时,还在为教育和医疗事业鞠躬尽瘁。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工作当精益求精。邵逸夫的一生,都精益求精,致力于打造个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乃至华人文化品牌。“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著名的一句宣传语,也是邵逸夫的工作态度和艺术准则。其“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的认真态度,对影片质量严格把关的严谨作风,使其电影上座率居高不下,让邵氏影片立于不败之地。

4.上善若水。邵逸夫坐拥亿万财产,却不追求个人享受,而是慈善为怀,热心公益,心怀祖国,造福他人。他不遗余力地投身教育和医疗事业,遍布中国的“逸夫楼”便是见证,其承载着无数人的求学记忆,记录着邵逸夫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