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吸收乡土文化滋养,提高学生文化底蕴

 丰城往事 2015-09-10
吸收乡土文化滋养,提高学生文化底蕴
上传: 喻文平     更新时间:2013-12-31 9:54:34

关键词:乡土文化    文化底蕴

 

  文化因其独特性而产生生命力,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对人来说,具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资源的存在是构成课程的必需条件。文化是人得以成长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乡土文化,它根植于传统的土壤,浸染于时代的精神生活和反复实践,它具体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长于斯的人们耳濡目染地感受这些文化,并在其影响下茁壮成长。  
  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建造人的精神家园的作用,所以,语文教育不能离开乡土文化的滋养,语文教育应该深深根植于乡土文化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家柯灵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辽阔的空间,幽眇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觉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语文学习,注重乡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城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罗山书院、龙光书院、孔庙、洪州窑遗址和岳家狮、宋娘戏等乡土文化。老师要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自然和文化逐渐扩大到祖国以至全世界的文化。

一.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充满灵性的。我们要让学生从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当地文化典籍及有关诗词文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家乡的热情。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毕业于农村初中。相对来说,农村学校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对于一些有关家乡的文化典籍就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我们首先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丰城的文选典籍,了解家乡的文化背景。

 (一)激兴趣。向学生介绍丰城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原丰城中学校址附近的孔庙。当时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建造了孔庙,最后一次重修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历代先后重修二十余次。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孔丘,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史称孔子。古时候,学堂里都挂着孔子的画像,学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像磕头。那时,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连皇帝每年也要到孔庙里去祭拜他。

  解说南宗孔庙的历史沿革:在我国,孔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朝廷建立的,它设在国子监(太学)内,地方上则设在州学、(郡)县学中,是官方祀孔的地方。第二类是民间建立的孔庙,广布于全国各地,以及受我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东南亚。这两类孔庙,俗称文庙。第三类就是孔子世家的的家庙(或可称宗庙),是孔子后裔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

讲述东汉高士徐孺子(公元97—168年)的故事。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古代豫章南昌人(今丰城隐溪徐村,古时为南昌府地),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世人称“南州高士”,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被人们千秋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还有江西历史上的首位状元——王季友、元代文学家揭傒斯和明朝抗倭名将——邓子龙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背景、地位和价值,感受到作为一位丰城人的骄傲和自豪,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编教材。从《丰城志》以及其他资料书中选取部分家乡文选典籍,编辑成一本《乡韵》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文化阅读课,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积累有关家乡传统文化知识,感悟家乡文化的思想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 )集资料。 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搜集相关资料。本次课题《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安排了三个班的学生收集书院文化的资料,三个班的学生收集民间文化的资料,四个班的学生收集民间文化的资料。然后在课题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四)创活动。开展“丰城乡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首先可以进行全体学生的书面知识竞赛活动。然后每个班级选出四位同学,分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丰城乡土文化知识竞赛”抢答。评出优胜班级和优秀个人。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领略了丰城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对丰城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二.开设乡土文化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积累整合,不断丰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自己首先了解乡土文化,研究乡土文化,用乡土文化不断浸染自己的语文教学。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满了家乡水土的本色?哪一位名人的气质血液里,不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哪一位名人的情感灵魂中,不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所以,在学生广泛阅读有关乡土文化的文选典籍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乡土文化的专题讲座。开设这个讲座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乡土文化及思想有个系统的了解,深入体会其思想精髓,接受其文化熏陶,不断丰富思想感情。

  首先是组织学生听讲座,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听讲笔记。讲座后指导学生写心得和体会,在班级中交流,有思想深度有文采的文章在班级中范读,即鼓励学生共享思想。讲座之后学生都写了心得体会,学生蔡雯雯写的研究性文化小论文《乱舞春秋》获市一等奖。

 三.开展考察活动,培养学生思考感悟能力。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一贯倡导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要学生走出家门,外出考察,游历天下。孔子作为老师,经常带领自己的弟子到户外无观光游览;李白十七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苏试深夜泛舟实地考察鄱阳湖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语文课程新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种关注乡土文化,注重考察实践的学习方式,既激活了课内所学,有增加了课外知识;既锻炼了体能,又磨练了意志。

丰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寻访乡土文化”考察实践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家乡文化的思想情感,在实践考察活动中继承和创新乡土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和文化底蕴。   

 (一)活动前的准备。引导学生先调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二)活动中的事项。考察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有关背景资料:如孔子的生平,孔庙的建造,的各种传说等等。注意考察家乡名胜古迹的由来:如烂柯山的由来。注意考察历史名人的事迹,如孔子的事迹等等。注意考察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善于开动脑筋,要善于发现问题。

(三)活动后的收获。第一:开展一次“探寻家乡文化”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出考察心得体会,要求每个学生在班会上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城的文化精髓。第二:分组讨论,推荐,修改并总结出考察报告。

语文教学通过与本土文化的对接,大大丰富了内容,培养了思考感悟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指导学生写作有关乡土文化的作文,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急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爱抚着沙粒……”我们的文明古国到处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和体现这种文化的优秀诗文。 有关乡土文化的写作是在阅读文化典籍和考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步可以说是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步骤也是成效显示之一 。听、看、考察是过程,要让这些文化思想渗透学生并影响其人生,最终还是需要学生 拿出自己的作品。

  参观考察了孔庙后,一个学生写道:“天下文官祖,累代帝王师”。——一语道破了孔子一生的辉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正直的孔子。粗茶淡饭的生活或许是真的清贫了些,可是为人的清白,做人的品质却是万万无法舍去的。但是放眼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沉沦在欲望之中而忘却自我?”,“历史会记住孔子,孔子故土的我们会永远记住孔子”。学生笔下的乡土文化已与自身的精神领悟融为一体。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乡土文化引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来,把语文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用乡土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学生,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这种多渠道的语文学习,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在乡土文化熏陶下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