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婆婆(二)

 鸽子飞吧 2015-09-10
 婆婆是一个农村妇女,但是,与我常常见到的农村老年妇女,看去总有一些不同。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从容大方,没有小家子气。讲话轻言细语,不唠叨,更没有粗言秽语。虽然也是农村妇女的家常衣服打扮,也看去整洁合体。  
 婆婆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但我发现她认识一些字。听老公说,她的父亲,也就是老公的外祖父,是一个有名的老中医,方园一百里被赶着轿子给乡人看病,几乎不落屋,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可能子女太多,家庭负担重,不能够让女儿读书,并且嫁一个种田郎。婆婆是老六,亲戚称呼她“六嫚 
 偶然一次,在婆婆高兴的时候,听她说了一点少年时光的故事,她说,年轻

时候,她与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一起,许多人都会玩乐器,吹笛子吹箫的,拉胡琴的,吹弹拉唱,非常热闹。揣想当年的她,也是一个文静秀丽的花季少女。难怪,在这样的环境里出来的她,自然有一种大家气质。婆婆生大儿子时只有十六岁,不由让人叹息她的青春短暂。
 七十年代时,我们在区医院工作,有一段时期,公公婆婆都来和我们一起住。一个常常来我们家串门子的女同事对我说:“你们家真正的权威是你婆婆,老两口子对什么事情有分歧,婆婆一句话,公公就偃旗息鼓啦!“她这样说得有趣,我就仔细观察了一下。 
 公公有一些文化,天天看报纸看《参考消息》。常常对国家大事天南地北地发表一番见解。但是遇到一些社会现象或者家长里短的具体事情,婆婆一句话就驳得老公公哑口无言。 
 婆婆在家,家中大事小事都有主见,说话评理入情合理。她子女六个,加上媳妇女婿孙儿外孙一个大家族,但是都能够和睦相处,与她不无关系。她自己吃苦耐劳,又能够体恤人,还能够一碗水端平。与乡亲邻里、各路亲戚都友好相处。“贫在深山也有远亲。”现在在省城有一些本家亲戚,其实亲得有一点远了,仍然来往不断,清明扫墓、老人魂归故里都来这个乡下老家。据说,当年跑日本,长沙沦陷时,是这个农村的家接待了这些逃难的亲戚,并且说;“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我在乡下住的时候,看到家人待客和长辈,有礼貌有规矩。一定要招呼,叫爷爷奶奶、伯伯叔叔,端上一杯热茶。留客吃饭时,哪怕桌上的荤菜只有一碗“蛋少葱多”的炒鸡蛋,或者一碗“鱼少辣椒多”的小鱼,(当年不是经常吃得到的。)小孩子在桌子上,低着头,只管扒着碗里的饭,眼睛都不看。大人不动筷不去夹菜。或者大人给夹一点菜。我就知道这个家庭的家教不一般。 
 我看到的这个乡村农家,天一亮家人就开始劳作,忙碌而有序。妇女在厨房烧火烧热水开水准备早饭,煮猪食。男劳动力挑井水,担尿桶淋自留地的蔬菜。老爷子扫屋,从堂屋扫到门外阶级和地坪。虽然是土砖屋,泥土地,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哪怕是柴火都码得整整齐齐,所有的家什杂物都在它应该呆的地方。这是一个勤劳的普通的农家。在土改时,公公婆婆这个农家的成分是“佃中农”。就是说,自己没有一分地,都是佃地主的田地耕作。但是有中农的家底——生产资料,如农具、耕牛等等。这样的家庭,男人是“种田里手”,女人勤俭持家。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天灾人祸,加上有人在外面谋生有资助,说不定“成分”会继续上升...... 
 在区医院,婆婆与我们同住时,常常有一些病人,尤其是老公给做了手术的病人家属,为表示感谢,送一些农村土特产到我家。无非是糍粑、红薯、竹笋、一点小干鱼、酸菜干豆角等等。70 年代的农村也是不富裕的。婆婆从来不让他们打空手回去,或者用报纸包几个鸭蛋,或者一小包白糖等等回赠。 
 一个区医院的院长曾经对我说:“医院几个家属老婆婆,就是你家两个老婆婆让人敬重。(另外一个是我的母亲,也和婆婆先后来同住。)你们家的老婆婆,对人礼貌,不挑剔啰嗦占小便宜。另外谁谁谁就如何如何。 
 婆婆在和我一起的这些年,我常常感觉她对我的长辈的温暖。即使是责备的话也是关心的话,不会让人反感,觉得就是和母亲一样。人都是有长有短,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譬如,我这个媳妇这么不能干,但是她说,我最“不做俏”——家乡俚语,意思是一种做作的搬俏。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不做俏”,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在“做俏”。还有,不止一次听大姑子说,我不当她外人,领工资钱就随便放抽屉。我也奇怪,老公的妈难道是外人。不过听这样“表扬”也觉得受用。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嘛。 
 除了这些家长里短,婆婆对一些可以说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是有见识明事理的。我在以前的一篇博文里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个晚上医院对我开批判会,她抱着孩子在楼梯下面偷偷听了一会儿,后来她对家人说,这些人在会上从头到尾说,你是什么先进工作者?你先进在哪里?你家里是资产阶级反动派 !我想这先进是你们评的呀!这算什么话呢?我就不再听了。我觉得总有讲道理的一天! 
 有博友发评论说:“你那位没有受过教育的婆婆反而有正常的是非观、判断力和道德底线。” 
 我想,这样的淳朴善良,又明白事理的农村老太太,也是一种绝版了。 
 婆婆老人家去了天国,享年八十五。她的后代很繁荣,据亲人统计:她有6个子女,17个孙辈,21个曾孙辈,还有玄孙若干。她的子女儿孙,都比较有出息。在农村当地也是突出的。我的儿子和她同住大姑(婆婆的大女儿)家读中学。儿子和大姑的三个儿女都先后考上名牌大学,大姑家被称呼为“大学生培养基地”。后来亲戚的小孩都送来寄住读书,成为一段佳话。这些,老奶奶的功不可没。也是老人家一生辛劳的最好的报答。 
   
 我的婆婆(二)

50年代婆婆和她的长子与小女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