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执教19年老师给家长的一封信:我们是同盟军

 阿里山图书馆 2015-09-10

“因为我一直把每一位学生的父母看作是孩子教育历程中的“同盟军”。而“同盟者”最重要的就是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和目标上的一致。当家长与老师思想一致的时候,即使我们分处于家庭和学校不同的位置时,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会发出相同的声音,让教育形成一种合力。”

老师需要支持,做“常青藤”
老师常被给予很多光辉的称谓,作为老师,我很感谢家长和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可。其实,老师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人。既然是一个自然人,那么人所有的一切情感、情绪老师也有,作为每一个自然人要履行的生活责任:做父母、做儿女、为夫、为妻,老师也要一一认真履行。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每天要陪伴五六十个孩子,承担三节以上的学科课程。除此以外老师还要组织、创编不包括在课时内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每天批阅上百本的学科作业,填写各种名目不同的表格、成绩、,撰写教案、论文、工作总结……我想,老师不应该成为“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老师更需要成为体能充沛、精力旺盛、心态阳光和意志坚韧的“常青藤”。

“灵魂的工程师”首推父母
我也很感谢家长和社会给予老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谓。老师这一职业产生有其历史原因。由于社会分工过程中的演变,父母因为分工的不同,而失去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时间,从而也逐渐失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本领和知识,这样学校才诞生了,老师这一职业才出现了。

寻本溯源,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乎于培植生命的成长。所以,不要只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辉而厚重的称谓给予教师,而是给予所有陪伴和影响孩子生命成长的人——父母和亲人。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在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凡是陪伴参与孩子每日生命成长活动的人,都会成为孩子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谁陪伴的多,谁与孩子的关系越紧密,谁对孩子生命成长的影响力越大。以此来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首推——父母

和学生建立生命之链,老师需要尊重
因此基于教育的这一特殊性,教师需要被给予足够的尊重。这里的“尊重”不仅只是对于教师的人格而言,而是更强调于,使之搭建起教师与孩子之间有效的可教育关系。也就是通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每日实实际际地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语文老师,又担任班主任工作。我越来越体味到教师工作中这份生命“连接—影响—成长”的特殊关系。当你越多地与孩子的生命有所连结的时候,你对于这个生命个体的影响就越大,这份影响会直接地关乎于孩子成长的状态、结果。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这份“连接—影响—成长”的生命之链更被赋予了六年的责任期, 而这六年又是位于一个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奠基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孩子智力、能力、性情、意志形成的关键期。当我对孩子这一阶段特点的认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时,教师这份责任变成了我心灵里一份使命和呼召。

一个“怎么教,教什么,才能令我所教的这些孩子一生受益?”的问题长久的萦绕在我的脑际。

同盟军:和家长建立品格教育的共识
2003年我接触到了“品格教育”,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透过学习,“品格教育”中“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教育理念对于我的教育疑团,无疑是一份良性的解药。我结合我们学校教育的实际,将品格教育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中,一个学期,我就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业和行为上的变化。

后来我又逐步完善这一教育理念形成“以爱为原则,以品格塑造为主线”的班级德育模式。一届学生毕业之后,我对这一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回顾与反思。我在尝试运用这一模式的时候,正好是学校安排我中途接管一个三年级的班级。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这个班级的各项表现在同一年级中都相对滞后一些。在与学生相处了将近一个学期后,才逐步与家长建立起了信任与支持的关系。我也开始进一步地在班级中全面的运用“以爱为原则,以品格塑造为主线”的德育模式进行班级管理。

在运用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我利用每一次的家长座谈,来介绍这一理念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又常以书信,文章的方式来与家长们沟通讲解这一模式的具体细节。因为我一直把每一位学生的父母看作是孩子教育历程中的“同盟军”。而“同盟者”最重要的就是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和目标上的一致。当家长与老师思想一致的时候,即使我们分处于家庭和学校不同的位置时,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会发出相同的声音,让教育形成一种合力。但如果家长和老师思想观念不一致时,我们在孩子面前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让孩子时常处于思想的矛盾与纠结之中。这种不一致,不仅使老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也会削弱教育的效能。

在我分享过的《信心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一文中提到的那位小生,他是我在接班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最大的一个孩子,但在经过不断的沟通,交往中,我的教育思想和对小生的特别教育措施均得到了他的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这份支持后来几乎成为了我与他父母之间的一种默契。我们也看到在这份爱的默契中,小生从学业到品行都有了一个质的转变。

于是,在带新的一届学生的时候,我又近一步完善这一模式,更新为“以爱为原则,以品格塑造为主线,家校共育双轨并行”的德育管理模式。

同盟军:我们与孩子共成长
用家长们诙谐幽默的说法就是:“老师带着两个班。一个孩子班,还有一个家长班。”

“家校共育”这一观念的引入,除了总结与上一届的得失以外,还在于我在与家长的交往中发现,许多家长都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缺少爱孩子的力,即爱的能力、智慧和策略”。而孩子在小学阶段,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蓬蓬勃勃的成长期。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好,当遇到好的思想和氛围时,是很愿意学习,更新与改变的。

于是,在“家校共育”这一模式中,我在班级中提出了“我们与孩子共成长”的观念。就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当遇到孩子有问题老卡在那儿,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就把改变的眼光调试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内视我们自己的问题,并在学习和帮助中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往往就在我们自身的一些毛病被改变,甚至在孩子面前做出悔改的决心之时,孩子那柔嫩的心就被父母这一份身体力行的爱给融化了,卡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个结,也被父母饱含爱意的自我牺牲给揉开了。

在“以爱为原则,以品格塑造为主线,家校共育双轨并行”的德育模式的搭建中,老师和家长成为共铸孩子灵魂的同盟军,我们在思想共识,目标一致中用爱为孩子构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生命成长网络”。这一网络,不仅让师生之间,更在家长与家长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互通有无,彼此鼓励,彼此学习形成更强有力的教育效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