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莘农院士针刺手法强调的是三才针法,三才针法是由一系列的手法组成的,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的要点,就是把穴位针刺的深度分成了浅、中、深,也就是天部、人部和地部。针尖达到不同的层次,穴位就会发生不同的作用,那么这种穴位作用的变化就是穴性。穴性与针刺的深度和方向是相关的,那么在不同的穴位,它有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针刺不同穴位需要根据病情和临床辨证选择针刺的不同深度来达到不同要求,也就是治疗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每个穴位都有浅中深三层呢?那么这三层又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呢?在不同的穴位上,这三层的针刺手法和针刺的具体要求有何不同呢?让我们以合谷穴为例,来解释一下程氏针灸三才针法的临床操作要领。 合谷的穴性是多样化的,而这多样化的穴性,与合谷穴的多样化的针刺方法相关,因此今天我们试图用合谷这一个穴位来体会程莘农院士的“三才针法”,针刺到不同层的针刺要领,以及他强调不要关心从哪里进针,而要关心针尖在哪里,这样同一个穴位针刺不同方向而引发不同穴性和临床作用的操作要领和影响因素。 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张照片,应该是合谷穴的一种简便取穴方法,我们可以用一手拇指的指尖横纹对着张开的虎口处的指蹼缘,拇指向下按下,拇指尖端就是合谷穴。另外一个方法,我们将拇指和食指自然并拢,指间横纹旁隆起的高点来取合谷穴。但不管怎么取,这两种取穴方法基本是一致的。但是这两种方法取完合谷穴之后,它都应该对应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我们对古代的文献和近代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合谷穴治疗的用途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针刺的方法至少可以分为八种。那么我们今天就通过讲解,分享给大家合谷穴的四类穴性和它的八种针刺方法。 特别是用于风寒、风热感冒的使用,我们会用合谷穴这种解表发汗这样的穴性,这个时候,我们应当是浅刺天部,就是在表浅的部位,针刺的时候针刺2-3分深,然后我们做旋转的手法,顺逆时针没有关系,但我们要朝着单方向,不要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会引起疼痛,所以我们一般采取单方向,就是来摇大针孔,甚至我们会让这个位置有轻微的出血,如果你在合谷穴的附近发现微小的静脉,那么扎到这个静脉上,然后把针弯过来,摇大这个位置,局部做旋转动作,这是摇大针孔的手法,当旋转三圈到五圈之后迅速地将针往外拔起,会冒出一两个血珠,这种情况下就起到解表清热发汗的作用,利用了合谷穴这方面的穴性,注意这一穴性我们用的是浅刺。 点击视频,观看具体操作 我们熟知的《四总穴歌》当中有:“面口合谷收”的原文记载。那么我们用到合谷穴清热、解表这样的穴性的话,那么就会用合谷穴治疗在面口部出现的这种因为感受风热邪气而出现的红肿之症。这里我列举了一些文献当中的记载,来供大家参考。 如《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合谷、五处,主风头热”;又如《太平圣惠方》中有:“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眦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虎口陷者中,各三壮,炷如小麦大”;又如《针灸摘英集》中有:“治眼疼不可忍:刺足少阳经风池二穴、手阳明合谷二穴立愈”、《通玄指要赋》中有:“眼痛则合谷以推之”;又如《针灸集要》中有:“伤寒耳鸣:泻合谷、听会、足三里”、“喉咙闭塞,饮食艰难:刺少泽、合谷、中渚、委中出血”;又如《黄帝明堂经》中有:“主鼻鼽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