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猴年马月”就必须从十二生肖说起。十二种动物代表十二地支,与天干相匹配。猴年即指申年。古人不仅用生肖纪年,还用生肖纪月。 正月:万木凋零,虎啸震野,为“虎月”; 二月:大地复苏,小草新绿,为“兔月”; 三月:春雷阵阵,神龙作雨,为“龙月”; 四月:天气转暖,蛰蛇出洞,为“蛇月”; 五月:草长莺飞,骏马奔驰,为“马月”; 六月:水草丰茂,群羊遍野,为“羊月”; 七月:山林树茂,群猴出没,为“猴月”; 八月:中秋月圆,杀鸡饮酒,为“鸡月”; 九月:秋收时节,养狗防盗,为“狗月”; 十月:秋意微凉,肥猪满圈,为“猪月”; 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内多鼠,为“鼠月”; 十二月:寒风凛凛,老牛归棚,为“牛月”。 这样看来,每个“猴年”都有一个“马月”。那既然“猴年马月”的确存在,为什么用来形容遥遥无期,没影的事情呢?语言专家认为,“猴年马月”来自民间谚语,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