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谱收藏宏富的秦更年

 历史之眼 2015-09-11
■ 秦更年“东轩长老” ■ 秦更年“东轩长老”

  ◆ 韩天衡 张炜羽

  印谱之制昉自北宋,时多出自好 古之癖。玺印的成谱首先得具备学术的眼光和精准的鉴定能力,自明代后叶开始集辑的历代古玺印与名家篆刻印谱,皆具有艺术性和史料性等多重价值。因原拓印谱 的制作耗时费力,又需财力、专工,且一谱之制少则几部,多则百部,颇见珍贵,长期以来受到印人与藏家们的热捧。晚明以降,曾先后出现了张灏、汪启淑、毛 庚、陈介祺、吴隐、丁仁等印谱制作名手,至近代乃至出现了专收印谱的藏家,知名的有秦更年、张鲁盦、徐懋斋等。其中若论收藏规模,首屈一指的当推秦更年。

  秦更年(1885—1956),字曼青、曼卿,号婴闇,别署石药簃、东轩、后寄寂斋。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少好为诗,初不得途辙,后经好友陈维之、陈 履之昆仲介绍,加入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受到维扬吟坛盟主臧谷的勖勉与奖掖,并常与诗友赠答酬唱,风雅一时。秦更年酷嗜藏书,年方十八即在吴门开始 收集古书。稍长游历各地,自谓:“生平足迹遍天下,吴楚燕赵,百粤三湘,皆尝一再至,交其胜流,以诗词相倡和,喜治目录版本之学,得钱辄市书,历三十年, 得万余卷。”其哲嗣秦曙声在回忆乃翁藏书经历时也称:“先君子于学无不窥,于书无不蓄。自经史百家以及稗说,亦无不藏弆而掌录之也,其所笃好尤以流略版 本、金石、目录为最。”

  秦更年自光绪末至 民国间,先后担任广州大清银行、长沙矿业银行及长沙中国银行文书主任,其中侨寓长沙近十年,拜识了“三湘第一藏书家”叶德辉,为其版本目录学研究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1921年移居沪上,任上海中南银行总行总务课长。秦更年供职于银行界近四十载,收入丰厚,而他将大部分薪金与时间,皆用于搜淘心爱的古籍善 本,友人戏称其:“人在银行,身在书肆。”秦更年喜在藏书上批校、题识,以致“册尾书头,朱墨狼藉。”晚年僦居富民路古柏村,足不出户,坐拥百城,以考订 题跋为乐。秦更年与学者及书画篆刻家尹石公、蒋维乔、顾颉刚、柳诒徵、梅鹤孙、黄宾虹、张大千、宣哲、吴仲坰等交善。偶尔操刀的黄宾虹曾破天荒地为其刻 “秦曼青”印,秦氏又曾为吴仲坰印稿撰序,皆为印林佳话。

  秦更年的印谱收藏始于民国初,时值湖南永明周銮诒家藏书散出,被客居长沙,购书兴浓的秦更年捷足先登。在所得的金石古籍中,仅印谱就达五、六十册之多。而这位周銮诒,就是篆刻史上,与兄长周铣诒有“兄弟共墨”之称的《共墨斋藏古玺印谱》藏家与编辑之一。

  秦更年迁居上海后,入藏印谱益夥。其虽非印人,而于印学深有研究,在其《婴闇题跋》中有关印谱等题记、跋语达二十余篇,钩深致远,不啻为博约精微的印学 笔记。如在明代罗王常的《秦汉印统》中,秦更年一题再题,前后相距十余载,并通过《万历野获编》,考证出罗氏父子生平及罗王常隐姓埋名缘由。《福山王氏海 上精舍藏印记》,则将道咸以来古玺印收藏、著录及藏家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此外秦更年还每每记录印谱的递藏因缘,读来令人不胜感叹。如乾隆年间徐坚所 摹的《西京职官印录》,民国初秦更年见于长沙玉泉街书肆,却被叶德辉侄子叶巁甫抢先购去,令秦氏失之交臂,久久不能释怀。谁知十五、六年后,叶德辉去世, 巁甫兄弟携诸书来沪,秦更年喜不自禁,便“以三十金从之易归,犹之千里外故人久别重逢。”

  秦更年珍藏历代印谱多时达六百余部,为古来之冠。身后藏谱部分归于张鲁盦、徐懋斋两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张鲁盦藏谱捐于杭州西泠印社,时秦家存旧谱犹有二百余种,后经曹漫之斡旋,皆入藏上海博物馆。然而张、徐收藏印谱多着眼于艺术,而秦更年则注重版本、考据。

  来源: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