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声与平仄

 江山携手 2015-09-11

  

第一课  四声与平仄


要想学习写诗填词,必须了解汉语四声,知道什么是平仄。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ˊ  ˇ  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


例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声母表: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韵母表:


     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辨别四声与平仄



    字有音,音有调。这里说的“四声”,一是指现代普通话字音除轻声外的四种声调,二是指古汉语字音的四种声调。


    声调,是汉语的特点之一。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又叫第一声)是一个不升不降的高平调,阳平(又叫第二声)是一个高升调,上声(又叫第三声)是一个先降后升的曲折调,去声(又叫第四声)是一个降调。


    古代汉语的字音也有四个声调,叫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它和今天普通话的四种声调是不完全相同的:


    古平声分化为今阴平和阳平;

    古上声有一部分变为今去声;

    古去声至今仍为去声;

    古入声变作今去声、阳平、阴平或上声了。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古代的韵书中,平声字与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字不算同韵,不能在近体诗中通押。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例如“为”字,用作动词解作“做”,读作阳平,音同“维”音;如:事在人为、所作所为;用作介词解作“因为”或“为了”,读作去声,音同“喂”。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和词性都没变。“望”、“叹”、“看”、“听”、“漫”等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为kān。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其余都读去声。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的时候,原来有平声和去声两种读法;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的时候,只能读作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也就好懂了。


    平仄是对古四声的一种分类。古人对四声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平声平直洪壮,可以相对延长,而上声、去声、入声则缺少这种特点,所以将平声调作为一类,名曰“平”;其它三个声调分为一类,名曰“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我们的祖先利用汉语声调的这个特点,巧妙安排,造成语言上的音律美。


    诗词曲中分平仄,好比寰宇分阴阳,动物分雌雄,人类分男女。作诗填词写曲,需遣词造句,好比敲锣打鼓,要讲究配合,单打一是不好听的。


    平仄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和词、曲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词律、曲律也离不开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在近体诗中是怎样交错使用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1)平仄在本句节奏落脚点处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节奏落脚点处是对立的;

(3)平仄在隔联节奏落脚点处是相同的。


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仄仄平平平仄仄)

乌蒙磅礴走泥丸。(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沙水拍云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喜岷山千里雪,(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军过后尽开颜。(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近体诗的每一句中,每两个字基本上为一个节奏,落脚点在后一个字。句末单独一个节奏,用来设置韵脚,双句句末一定要用韵,首句句末可用韵也可不用韵,其余单句句末不能用韵,平仄必须与韵脚的平仄相对。


    以上面这首诗的第一句为例,“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仄平”。这就是“交替”。即七言律诗的第二、四、六字是平仄是交替的。


    就对句来说,上面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在节奏的落脚点(第二、四、六字)上,不是“平”对“仄”,就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我们再来看上面这首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在节奏的落脚点(第二、四、六字)上,平仄均是相同的。第四句和第五句是这样,第六句和第七句也是这样。这就叫“相同”。



【专题培训】第一课 <wbr><wbr> <wbr><wbr>四声与平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