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的恽南田

 白水神木山人 2015-09-11

现代的恽南田——张大壮


了庐   发表于2015-09-09 07:34

张大壮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有幸的。熟悉他绘画艺术的人都无不对他高超的画品和人品而心生崇敬,并赞叹不已。

  张大壮先生宗法清代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可谓积渐悟为顿悟,豁然纵笔奇恣,出神入化,把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创造性地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他创作的新作许多地方与现代西方绘画艺术暗合,气息和笔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被人们誉为“现代的恽南田”。

 

画家张大壮

 

张大壮《春风图》

 

张大壮1977年绘《莲花》

 

张大壮《带鱼》

 

  张大壮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有幸的。熟悉他绘画艺术的人都无不对他高超的画品和人品而心生崇敬,并赞叹不已。这在现代“海派”画坛上是绝无仅有的。他宗法清代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不仅腴润清新,笔墨法度又十分精练,线条有柔韧之劲。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可谓积渐悟为顿悟,豁然纵笔奇恣,出神入化,把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创造性地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他创作的新作许多地方与现代西方绘画艺术暗合,气息和笔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被人们誉为“现代的恽南田”。

  但作为一个著名画家,张大壮先生又是最不幸的。这位传统型的中国画家,由于恪守着谦退自逊、恬淡无为的传统道德观念,与他身处的功利主义极端膨胀的现实社会相去甚远,故而他那卓越的绘画艺术在他生前未能得到社会充分的认识,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和声誉。这也许是画史上像吴镇、徐渭、恽南田、任伯年那样书生气十足的艺术家和文人共同的悲剧。至今,熟悉他的人们提起张大壮先生命运的时候,无不为之嗟叹和不平。

  时代有不合理的,但历史终究会合理的。

  一

  张大壮原名颐,又名心源,字养初,号养卢,别署富春山人,后更名“大壮”。浙江省杭州市旧余杭县人。1903年10月19日生于杭州。1980年6月21日卒于上海。先生生前为上海市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市委委员。

  张大壮先生出身于封建的官宦人家。其父张砚荪,字荫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在京经礼部会试、殿试为“癸卯科”二甲41名进士。先生三舅父章炳麟,字太炎,为我国近代大学者、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先生的父亲和母亲、亲属于经文、医学、金石、书画,均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养,使他有幸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但不幸的是张大壮先生12岁时因时变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先生先学医,隔两年,由其三舅父章太炎发现其自小对书画的敏悟而改学画。以后,先生随其父来上海。先从师研山水后学恽派花卉。先生19岁时因聪明好学十分有幸地为其父的挚友,近代中国最大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吴兴庞莱臣先生赏识,许入其“虚斋”,继陆廉夫后为其掌管书画。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众多的传世书画佳作,先生从此日夜浸沉在书林画海之中。他天性颖悟而勤奋,对藏品一一反复揣摩,力追逼拟,得到了庞莱臣先生的格外器重和厚爱,将珍藏的更多历史名作供他研究与学习,并亲自予以指导。这在他同辈的画家中是很少有的幸运。经过几年刻苦、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不但造就了他精于鉴赏的能力,而且对笔墨法度的领悟和训练也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这种得天独厚的机遇为张大壮先生以后一生从事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奠定了极为良好的基础。

  张大壮先生在“虚斋”时不仅勤于画学,而且兼攻书法和篆刻。张大壮先生在庞氏“虚斋”所练就的对中国书画见多识广的学养和造诣,及卓越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自如的笔墨法度,连现代大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也为之称羡和膺服。故而在先生28岁那年,因病离开庞莱臣先生的“虚斋”时,吴湖帆先生曾多次亲自转托另一位书画大收藏家、鉴赏家孙伯渊先生诚恳延请张大壮先生去其“梅景书屋”共研画事。但先生因不愿忧劳于人而婉言谢绝,归家养病。从此始更名“大壮”,以示不息。不幸的是,不久因战乱,张大壮先生生活日趋动荡。迫于生计,先生只得勉强抱病卖画,开始走上了一条以画为生、贫病交困、坎坷潦倒的艺术道路。患难之中,又是吴湖帆先生以各种方式,直接和间接地予以经济上的接济和帮助。多次转托孙伯渊先生以重金收藏张大壮先生新作,可谓两全其美。吴湖帆先生在他一生中一直把张大壮先生视为艺术上的知己,不以贫贱为嫌时相往来,执手相挽,亲密无间,得有佳作必先请张大壮、孙伯渊两位先生共析鉴赏,以至影响后来的陆俨少先生,使他对张大壮先生一直礼仪有加而十分尊重,不敢怠慢。

  张大壮先生是个典型传统型的中国画家,早先在“虚斋”时受斋主人庞莱臣先生的影响,接受和崇尚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并身体力行,系统地学习中国历代南宗一脉“文人画”的传世名作。先生早先学研山水,致力于元四家和明董其昌,上及董源、巨然、米家父子、高房山及方方壶,下涉四王吴恽,先生都竭力追求,化而用之。以后又旁及花鸟,主要宗法恽南田及华喦二家,其中,尤醉心于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先生又留心于八大的绘画作品。张大壮先生重视传统,严于法度。先生论画不多,主张“气韵第一,逸品为上。画以清淡为宗,静为最高。骨法用笔,要笔笔见笔,笔笔要有来历”……这一切,都是受董其昌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和笔墨论的影响。所以先生在他一生的绘画艺术生涯中,从事传统中国画创作时间很长,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健康上的原因才转而注意并注重对花卉、蔬果的观察写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生的绘画创作实践经验日趋成熟,又有幸受到中国画创新运动和西方绘画的影响,识高胆大,解放思想,逐渐将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创造性地发挥运用,推向新的境界,创作出许多赏心悦目并具有相当艺术含量的“没骨”花卉、蔬果写生的新作,达到了他艺术上的高峰。

  不知是天性使然还是历史的渊源,张大壮先生对清恽南田及其创作的“没骨”绘画艺术有着自然的喜好和独特的认识,可谓情有独钟。先生不仅崇敬恽南田恬淡一生的处世态度和谦而不阿的人品,还以他为自己人生的楷模,“贫而志弥笃,穷后画越工”。先生对恽南田化阳刚为阴柔,腴润而不媚俗的“没骨”绘画艺术进行了十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先生对过目的恽南田传世作品都一一认真默读、摹拟、消化为己有。从形象特征的观察到色彩明晦的变化,从笔墨运用到气息领悟,手摹心追,做到心似、形似、神似。当年吴湖帆先生珍藏的八帧南田“花卉蔬果”册页,其中有一帧只有题词而没有画,几百年来一直是收藏家们的遗憾。后有人请教张大壮先生,先生从题词中推敲再三,理解补成“樱桃”。那一帧画无论气息、笔墨和色彩,与其他几帧如同一辙,让众多的鉴赏家、收藏家们都难以分辨,即使明白说了,仍然不信,可见出手之高矣。张大壮先生以恽南田的“没骨”法写生、创作的牡丹,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生笔下的牡丹、芍药等花卉写生,将南田的“没骨渲染”熟练地变为“没骨点染”,后来先生又在写生过程中观察入微,以中国绘画的笔墨程式将花卉的每一花瓣形象再逐一分解成大小纵横不同的笔墨构成,并注意它色彩的明晦变化,然后根据花卉的结构以“没骨写意”法用中锋由里向外纵横挥洒成高下参差、左右顾盼、大小不同的笔墨构成,画成每一朵形态各异的花,继而再辅之皴、擦、点、染各类用笔。画面扑朔迷离似是而非,既具象又抽象,让人不可捉摸,近似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作品。其花鲜枝嫩蕊如朝露未晞,恬淡和平又如其人,超时变雅,得神尽态。严谨的结构,加上在含而不露及遒劲的笔墨法度下化阳刚为阴柔,使许多崇拜张大壮先生艺术的后学者都望画兴叹,感到难以认识和入手学习,这也就是张大壮绘画艺术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张大壮先生笔下的牡丹不仅是他创作的主题,同时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代表。于是,人们习惯地把他创作的这个典型艺术形象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世称“张牡丹”。在甜俗的“海派”中国画风中成为一枝甜不俗、生不涩,清奇不败的鲜花。

  张大壮先生绘画创作的另一个典型艺术形象,就是以恽南田“没骨”法写生的蔬果。先生笔下的蔬果,无论是瓜果蔬菜、还是异域名品,寥寥几笔就将形象把握和刻画得正确无误,辅之勾、勒、皴、擦又运用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他善于观察的能力和训练有素的扎实功夫。这种造型和笔墨功力高度和谐的绘画作品真叫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都为难而不敢妄想。张大壮先生笔下的“没骨”蔬果写生作品于六法要妙独辟蹊径,创出了前人笔下所无的鲜美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在一般民众温饱尚艰的时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也是先生创作思想中“平民意识”的强烈体现。

  在现代中国画的创新运动中,张大壮先生天才地将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以中国画传统笔墨法度为基础,以“文人画”家的气质,将原来恽南田的“没骨渲染”发展成为“没骨点染”,最后又发展成为“没骨写意”。这不仅是对恽南田“没骨”一脉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贡献,也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贡献。尤其在当今,传统中国绘画处在因各种干扰而困惑的时期中,张大壮先生为如何正确地认识学习和继承发展中国画,积极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也是我们历史地重新认识张大壮先生绘画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二

  张大壮先生早先致力山水画,不幸的是因健康上的原因,作品不多,为花鸟画名所淹。先生长年卧病在床,很少出门,缺少对自然界山水的观察和感受。但晚年偶尔为之,无论大帧小品,先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将早先熟悉的前人画题、名家风格及笔墨法度,以“文人画家”的思维,由表及里,去粗存精,用简括的提炼手段娴熟地再创作,独辟蹊径,开古为新。如小品《苕溪春晓》《鹊华秋色》《疏林亭子》……绝不类于一般传统山水画家的仿拟之作而落前人陈式。真正潇洒地达到了“文人画家”玩弄笔墨的高超情趣。其中不乏:董源的平淡浑厚、巨然的雄肆宏丽、赵伯驹、赵伯彇的清远疏朗、米家父子、高房山及方方壶的奇谲幻化、黄大痴的苍茫简括、梅道人的圆润遒劲、倪云林的淡寂超逸、黄鹤山樵的深秀茂美。先生的山水画先笔后墨,晕染多次,先淡后浓,渐渐递加,然后施以焦墨破醒一二。这种由湿而干、由疏而密、浑然一体的笔墨技法,实际上就是直接取法于董其昌,并得力于黄大痴、倪云林及八大。以至达到“淡而厚、清疏而遒劲、平淡天真”的境界。先生不多见的山水画连陆俨少先生也十分服膺,时有请教。

  张大壮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一生除了致力于绘画艺术的创作外还精于篆刻和书法,不幸的是也因健康原因较之其山水画更鲜为人知。先生早年在庞莱臣先生的“虚斋”时即注意收集了许多泥封、汉魏六朝将军杂号与侯印的印花。同时又将明清各流派主要篆刻家散见的印花都收集成册,并一一都作了铭记。而且手拓了大量的秦汉砖瓦作为资料。张大壮先生的篆刻学习浙派,尽取名家之长,以丁敬身的“切刀法”入手,兼以蒋山堂的“拙出”,方中求圆,拙中求放,力求庄严之势,尽去娇柔妩媚之态。他早年为“虚斋”主人庞莱臣先生所制的收藏印章即以此为之,参以汉印篆法。继而先生致力于黄小松、陈鸿寿二家,同时兼取奚铁生、陈秋堂。吸收汉印、泥封、铭文、诏版、钱币之体。阳文印,力求工稳、秀丽、生动。阴文印,奏刀更大胆,有苍茫浑厚之感。先生为其三舅父章太炎所制“章炳麟印”与“大章之章”,以及为庞莱臣先生74岁以后的年岁印即是其貌。晚年先生尽取赵之谦之势,并吸收吴昌硕之长,将秦汉碑刻、砖文等种类书体均融会贯通于印,以势取神,多有变化,刀法也更见沉着,于秀丽处见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在不经意处见功夫。同时兼取皖派邓石如、吴让之“切中带削”和“冲刀法”结合,尽取自然以求表达笔意。先生晚年的自用印即大都以此为之。偶尔也参以吴昌硕、齐白石的“出锋钝角”之法玩之,各取所需,变化无穷。先生用印大都己出,不以石质为然,又很少署款,朴质如其人。有不知印之人献印于先生,先生只是淡然一笑,随手将印置于水盂之中视同卵石与水仙为伴。可见先生篆刻之自负。

  张大壮先生一生书法不幸也因健康原因作品不多。见有早先临汉《夏承碑》《史晨前后碑》的记录。先生对唐书家颜真卿颇为敬重。论书辄提颜真卿《颜家庙碑》与《郭家庙碑》等,对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更是赞不绝口,以为董其昌即得益于此。观先生遗存不多的书法作品及晚年题画字,遒劲典雅直接取法于唐孙过庭《书谱》,具晋唐遗风。书中行气,得益于杨凝式的《韭花帖》。书骨自有唐颜鲁公之雄肆,绝无时俗之媚态。较之以形取胜的画家字,先生则足可称“书家”无愧。

  三

  纵观张大壮先生一生的艺术生涯,有“有幸”于人,早年有缘得以入庞莱臣先生的“虚斋”,系统地学习、研究中国历代书画珍品,取得艺术上的早慧,也有“不幸”于人,中途病缠终身,不能以充沛的精力去积极地从事艺术实践,同样也失去了各种机遇。如果命运真给其“大、壮”的生命力,相信凭先生对中国绘画艺术见多识广的修养,运用自如的笔墨法度功力,聪慧的头脑及勤奋,一定能在他自己从事的各方面艺术上“古为今用”,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和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绘画作出更大的贡献。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历史上的恽南田与现代的张大壮有惊人相似之处。

  张大壮先生不仅在中国绘画艺术上学习和继承了清代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而且,在人生的命运和处世为人上都极为相似。

  张大壮先生为人闲散清介,真可谓是闲云野鹤。淡泊之心在画坛传为佳话。陆俨少、陆抑非两位先生都曾说过“张大壮是当今画坛唯一一位有仙气的人”。观其画如见其人,观其人即知其画。“文人画”家那种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心态在他画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他不屑于个人名利,他的作品中自有一股潇洒安闲之气动人心弦。纯真的艺术心理使他有着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他强调“意在笔先”。创作前沉静如水,虽卧病在床,但一直在反复深思熟虑,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在其身体、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择一个与自己情绪吻合的日子调节起兴致来,或白天或晚上无论有人无人只要不予干扰,就会铺纸纵笔挥洒。作画搦管时先生先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去纵横做到心中有数。挥洒之中又能随处生发,有意与无意之中让人不可捉摸,似与不似之间令人惊讶。先生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创作。即使一时急需帮人救难的应酬之作也决不敷衍出门。先生因体质孱弱,在每年三九、三伏时节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转换的前后日子,怕气候变化引发旧病,他是从不起身和出门的,更谈不上作画。诸多因素导致先生一生之中创作的作品比起其他画家就少得可怜了。这就是恽南田恬淡的处世态度和对艺术的虔诚的再现。

  张大壮先生是个胸怀磊落的奇男子。由于战乱时变,加上长年贫病交困的诸多不幸,因而受尽了社会对他的歧视和压迫,饱尝了人间辛酸悲苦,看透了世态炎凉。坎坷的一生使他具有洞察世情的聪慧和倔强的生活态度,炼就了一副艺术家的傲骨。先生优秀的艺术才华很早就被社会所重视为人民所喜爱,但他从不趋炎附势与权贵、富人交酬往来,甚至连自己至亲至友也如此。他安于自己清贫的生活,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宁可长期以典当来维持生活,也不屈从于权贵而应命作画。在他卧病的时候经常有人携带巨款来请他作画,或邀请他去礼遇非凡的地方享受,他都拒之不允,安于自己清贫的生活。残酷的生活现实迫使他最后连赎典当的利息都不能偿清,还是惊动了单位予以救济解决。直到逝世,先生除了留下优秀的作品,没有一点生活之外多余的东西。一代著名的大画家清贫至此,这在现实社会是个多么难觅的奇迹。先生清贫的一生较之四百年前恽南田谦而不阿、坎坷潦倒的生活又多么惊人地相似啊!

  张大壮先生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他除了敢孤傲地蔑视世间一切权贵富人外,对劳动人民却充满了虔诚的热情,乐意与他们相处并引为知己。在他自己经济不足以帮助他们的时候,抱病无偿为他们作画,好让他们去解决各自的困难。晚年得有稿酬的时候,他全部分赠给周围贫困的邻友与学生,让他们共享其乐。一位清贫之人的无私奉献较之那些富贵人家的慷慨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最感人的是,当他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还不时地追忆和怀念曾与自己一生中共处患难而不幸惨死的几位挚友和孤老,含泪嘱咐自己学生去玉佛寺为他们一一作了佛事,超度亡灵以寄托他的哀思。其赤子之心与南田无异。

  张大壮先生是一位宽宏正直的艺术家。他孤傲而不骄傲,对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他都由衷地崇敬,鞭策自己,教育学生。历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他都一一熟记,不断地反复深入研究学习,心摹手追引以为师。对于那些卓有成就的同道画家,无论是艺术创作上、文才上、见识上,还是为人为事的耿直、公正上,他都推崇备至并与他们切磋共研。先生不尚虚伪,嫌恶势利,反对哗众取宠和在艺术上搞江湖式的宗派,对于那些恶劣的流氓作风一直予以痛斥。病痛消磨不了他健康正直的良心,他以与恽南田一样的坦荡一生辞别人间。

  恽南田与张大壮二人均有幸出身于素有教养的官宦之家,后因时变而家道中落。南田出家后还俗从艺,大壮孑然一身,直到半百之后才找侣伴以照顾病体,后又复礼佛。二人都有一种佛缘,二人又都先致力于山水后又成就于花卉。他们之间命运的相似,究竟是天力,还是佛力呢?

  今天张大壮先生与他生活的时代已成了历史,是可定论的时候了。当年华君武先生见了张大壮先生的人和画后,曾说过:张大壮先生的画品是当代第一流的,张大壮先生人品也是当代第一流的。历史对他的认识将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对他的认识。

  张大壮先生作为一个中国绘画艺术家,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为基础,最终又能在传统法度中突破出来,正好说明了张大壮先生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中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活路。前辈正确的艺术道路正可供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当然,由于健康上的原因,先生的创作在整体把握上总有所不足,观先生画,局部更胜于整体。■

 

 

录入编辑:李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