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恙虫病

 闽南风 2015-09-11
  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传播媒介为恙螨幼虫。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我国古代名医晋葛洪在1600余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称之为“沙虱热”。当人体被受染恙虫叮咬后,病理变化主要在血管系统,可见局灶性或广泛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脑、心、肾最为显著。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重型患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及血管壁坏死、破裂。曾在患者多种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心肌 细胞中检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基本信息

  中文名:恙虫病

  英文名:tsutsugamushi disease

  就诊科室:传染科

  概述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等,晋葛洪在1600余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称之为“沙虱热”。

  病原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蓝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总共发现8个抗原型。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毒血症症状

  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相对缓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个别患者有眼眶后痛。严重者出现谵语、烦燥、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

  焦痂及溃疡

  本病特征,约见于67.1%~98%的患者。发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痒,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鲜红色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1~2天后中央坏死,成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5~1cm,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干燥或有血清样渗出物,偶有继发化脓现象。多数患者只有1个焦痂或溃疡,少数2~3个,个别多达10个以上,常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腰带压迫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等部位。

  淋巴结肿大

  



  全身浅表淋巴结异常肿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尤为显著。一般大小如蚕豆至鸽蛋大,可移动,有疼痛及压痛,无化脓倾向,消散较慢。

  皮疹

  约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0.2~0.5cm,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轻症者无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续3~10天消退,无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

  其它

  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见眼底静脉曲张,视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较常见。亦可发生间质肺炎、睾丸炎、阴囊肿大、肾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觉过敏、微循环障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