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9月11日,两架航班撞向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这一次袭击造成了近3000人死亡和失踪。然而,在此之前,国安局竟然毫无察觉。其实,美军并非没有监听到这一袭击计划,可惜的是,他们知道得太晚。 如何避免9·11事件的再次发生?小布什开始同幕僚们考虑实施一项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收集效率和准确性”的法案。然而,《美国爱国者法案》的最终推出,也使得“笼子”终于被打破,自此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开启了“国家窃听”新模式。在此之后,美国“斯诺登事件”曝光,才使得全世界了解到了美国在这条路上究竟走了多远…… ▲ 2001年9月11日,两架航班撞向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 白宫,2001年9月11日深夜 在忙碌了非同寻常的一个整天之后,小布什总统终于安顿了下来。保卫部门建议他在紧急行动中心地下战情室外面的一个小房间里过夜。他很清楚,那里只有一个破沙发和一张折叠床。在这样的地方,他是根本睡不着的,因此他坚持回自己的卧室去。可上了床,他才发现想要入睡并不容易,白天发生的事情一幕一幕不停地浮现在眼前:一架飞机撞向大楼,又一架飞机撞向大楼,双子塔倒塌,五角大楼冒起黑烟……他好不容易在蒙眬中感到要睡着了,却猛然间听到有人在喊:“总统先生,总统先生,白宫受到攻击了!我们快走!” 这非同小可! 小布什立刻就醒了。他赶紧叫醒夫人,夫人没有时间去戴隐形眼镜,看不清路,只能让他牵着。总统自己顾不上穿鞋,光着脚,只穿着T恤和运动短裤,一手拽着夫人的睡袍,一手牵着爱犬,嘴上还招呼着另一只爱犬,跟着特工匆匆忙忙地逃进了地下防空洞。他们穿过一道又一道大门,终于到达安全的地方:紧急行动中心。这是冷战初期为了应对重大袭击修建的一座坚固的地下堡垒,24 小时有军事人员守卫,并且配备了充足的食物、水和电力供给,可以保障美国总统一家人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
几分钟后,一个军官走进战情室,表情严肃地向惊魂未定的小布什报告:“总统先生,那是咱们自己的一架飞机。” 这一天对小布什的刺激让他刻骨铭心。他对自己的幕僚长卡德说:“你现在看到的是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在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决定:必须反击。和他的父亲一样,小布什每天都会写日记。那天夜里,他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恐怖暴徒想让我们成为他们的人质,我们绝不答应。我希望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联合全世界的力量反对恐怖主义。”“21 世纪的珍珠港事件就发生在今天。” 美军并非没有监听到这一袭击计划,可惜的是,他们知道得太晚。 ▲ 9.11之后,小布什在国会发表演讲 2001年9月12日 两条“最新”情报送到了国安局局长海顿的桌上,其中一条是“比赛明天开始”,另一条是“明天是行动零时”。这显然是那些策划恐怖袭击的人说的“黑话”。尽管是“黑话”,可此时此刻,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人们就能明白。 这是两天前,也就是9月10日,国安局在阿富汗“基地”组织活动的区域监听到的。但已经于事无补,因为就在前一天,有十几个人完成了他们的“计划”,实施了对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这是对国安局工作的莫大讽刺! 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安局方面将其归因于《外国情报监视法案》的“正常”运作时间太过漫长。的确,从提出调查令申请到最后获得批准,平均要4~6 周。虽然在紧急情况下,无须法庭调查令就可以对嫌疑目标进行长达72 小时的监视,但这种紧急处置也需要经过国安局情报官同意、国安局律师和司法部律师审批、司法部部长批准实施等环节,一般需要1天到1天半的时间,等待时间仍然比较长。 在“9·11”事件之后,国安局决定绕过《外国情报监视法案》做些什么。现在他们有底气“批评”《外国情报监视法案》对监视的渠道开放得不够彻底,不能满足锁定恐怖分子账号和地址的数量要求,更重要的是跟不上恐怖分子变换账号和地址的速度。 为了研究反恐新形势下的情报工作,小布什召开了“御前”会议。会上,海顿汇报了他的想法,他希望能突破《外国情报监视法案》的限制,最终实现防患于未然。
副总统切尼想出一个办法:绕过《外国情报监视法案》,采用总统授权的方式开展行动。起草总统授权文件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切尼的法律顾问戴维·艾丁顿(David Addington)。在海顿的帮助下,艾丁顿很快就把文件起草好了,标题是“授权有限时间内进行特定电子监视活动,发现并阻止美国国内的恐怖主义行动”。
白宫,“9·11”事件后大约半个月 国安局局长海顿跟在中央情报总监特内特身后,走进总统办公室。这是他第一次到这里开会。一进房间,海顿发现总统本人、副总统切尼、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以及总统幕僚长都已经坐在里面了。不久前,海顿曾经和中央情报总监以及副总统的手下讨论过,如何加强和改进情报搜集工作。他对总监说:“我们似乎永远都处于一种‘再打一个坏球就要出局’的状态。”特内特安慰他说:“我明白。”
今天,他们要向小布什汇报一件大事,请他定夺。海顿画了一张图,上面画了三个圆圈,第一个表示希望得到的情报,第二个表示可以得到的情报,第三个则表示可以合法得到的情报。国安局能做的是,处理这三个圆圈的交集部分。切尼说,别管第三个圆圈,因为要讨论问题,就得先忘记法律。 在这次会议之前,总监已经见过总统,把海顿他们在“9·11”事件之后考虑要做的事情做了汇报。小布什也很清楚海顿所说的“再打一个坏球”是什么意思,他告诉国安局局长:“我很理解你担心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做些事情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我有这个权力,可以授权你去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事情。” 话虽这么说,可小布什心里很清楚,他的这套说辞、他们在这间办公室里密谋要做的那些事情,迟早有一天会被曝光并且注定将引发争议。但他决心已定,对海顿说:“你回去制订一个计划,然后拿来给我,剩下的事就让律师去处理吧。” 局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律师告诉他,总统的确可以授权,但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总统这样做过。晚上回到家中,他跟夫人商量着,想出去散散步。两人绕着米德堡总部边走边聊。总部周边丛林茂密,非常适合散步。夫人问他:“你是有什么心事吧?”由于事涉机密、无法细述,海顿只能这样含含糊糊地回答:“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总有一天,它会大白于天下。等到那时,它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所有参与这件事情的人都会被卷进去。” 2001年10月26日 《美国爱国者法案》获得通过。这一天距恐怖袭击发生仅仅45天。争议被暂时搁置,带有争议的条款被打上“日落”标签,也就是说,这些条款只是暂时有效,等到“日落”的时刻一到,就要重新拿出来审议。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新法案的“日落”时间被敲定在2005年。 所谓“爱国者”,并非来自《美国爱国者法案》的正式名称。的确曾有个别人望文生义,把这项法案看作美国人惩治内奸的法律,闹出了笑话。法案有一个可简单释义的题目,翻译成中文就是“以适当手段监听并阻止恐怖主义,使美国更团结更强大之法案”。美国人也很喜欢玩文字游戏,这句话的几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正好是“PATRIOT”,也就是“爱国者”的意思。顺便说一句,这个法案还有一个更长的副标题,翻译成中文就要稍微费点儿劲儿了,意思是“旨在阻止和惩罚发生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恐怖主义行为,加强执法调查手段等的法案”。 小布什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他本人对于这部法案有一个遗憾,就是它的名称。白宫将法案提交给国会的时候,它的名称原本是“2001年反恐法案”,是国会自作聪明,改成了现在这个题目。这样做,的确别有意味,那些反对这项法案的人很容易被不明就里的普通民众认为是不爱国的。这样一来,多多少少给那些对法案提出异议的议员们造成了无形的政治压力。
小布什说,这并非他的本意,并且表示自己“本应在签署法案之前敦促国会把名字改掉”。这多半只是一种事后遁词,因为他并没有那么做。 从本质上讲,《美国爱国者法案》是一部情报法案。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1978年颁布的《外国情报监视法案》做出重大调整,放宽了对情报部门开展监视活动的限制,为美国安全和情报部门以反恐为由监听普通民众的电话和互联网通信打开了方便之门。 比如法案第二章中的“增强的监视程序”那一条目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1) 把恐怖主义和计算机犯罪纳入监视范围(第201、202条),扩大了情报监视的适用范围。 (2) 有关部门可以在未经司法审查的情况下获得与美国公民有关的敏感信息(第203条)。 (3) 有关部门可以对拥有多部电话的个人进行机动式监听,也就是说,有关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对这个人的家庭电话、单位电话和移动电话等多部电话进行监听,而在此之前,监听个人的不同电话需要分别申请许可(第206条)。 (4) 监听期限可以延长到90 天。如果涉及外国人或国外机构,监听期限可以长到120天甚至一年(第207条)。 (5) 语音电子邮件也被纳入电子情报监视范围(第209条) (6) 有关部门可以在未经司法审查的情况下,要求通信商提供客户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地址、本地及长途电话记录、身份记录、服务的时间和类型、付款方式、银行账号和信用卡号码等(第210、211条)。 (7) 有关部门可以在不告知当事人的情况下,搜查他的办公地点或者住所,事后再出示法院许可(第213条)。 (8) 有关部门可以获取民众的教育、医疗、投资、信用等各种记录(第215条);等等。 这其中的最后一项内容,也就是第215 条引起了很大争议。尽管法律条文上并没有出现“图书馆”或者“书店”的字样,但在2001~2002 年,来自图书馆界的反应最为激烈, 以至于许多人把这一条称作“图书馆之规”。网络杂志《沙龙》上登出了一篇文章,题目很有点儿“标题党”的意味—“他知道你借了什么书”,还配上一幅插图,正襟危坐的山姆大叔紧紧盯着惊呆了的读者。 |
|